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寒冷的2009年12月,小美人鱼的故乡——丹麦的哥本哈根成了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城市,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在这里举行。在过去的几天里,贝拉会议中心内外可谓是喧嚣鼎沸,排队入场的各国代表比肩继踵,而利益相关者们也在到处寻找投资的机会。民间机构强调目前气候应对措施的欠缺,而环保爱好者则通过游行、祈祷等活动来呼吁大会应制订出更有行动力的草案,到处可见“公正”、“立刻行动”等宣传牌。许多人把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环境会议认为是“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
同样是在2009年12月,美国灾难题材电影《2012》席卷了各大影院,票房不菲。根据玛雅预言历法推测,人类的历史将在公元2012年进入新的阶段。而影片正是以此为背景,虚构了2012年地球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故事。对气候变化的日益担忧让人们纷纷涌入影院去提前感受一下灾难的真正来临。
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与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各国媒体与政要都对会议的分量和意义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在减排指标这些重要问题上,世界各国却分歧重重,争议纷纷。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像游行者的宣传牌所写的那样,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人类最迫切需要的永远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队列中的一员,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艰苦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在通往哥本哈根的道路上,中国一直在努力前行。
加快森林固碳步伐
目前,碳交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手段。而就在2009年11月23日,哥本哈根会议开幕的三周前,酝酿多年的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北京正式揭牌运营,而这无疑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有力举措。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中超过7.5亿人口在农村。林业作为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威胁,而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
据统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由森林生态系统吸收的达到24%~36%,林业在间接减排上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按照国内第七次森林普查数据,国内森林面积达到1.95亿公顷,覆盖率提升至20%以上,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吨,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碳减排”计划和碳捕捉(CCS)为代表的“碳吸收”计划在目前阶段仍不成熟,成本很高。以上的证据似乎都表明,按照我们目前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要降低碳排量,依靠国内森林资源是最为可行的方法。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曾明确把发展林业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也曾提出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网络”的重要倡议,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
业内人士和专家也普遍认为,“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选择性。”
据中国林权所董事长梁雨介绍,作为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国内首家许可经营森林碳汇的交易所,中国林权所将充分发挥自身凝聚国内外企业、中介、银行、投行等市场主体的强大平台力量,成为中国“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一块基石。
重视农村节能减排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阶段,需要更多的能源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以及新农村建设生活的需要。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目标,防止农业现代化走工业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出现污染严重和能源短缺的局面,我国政府对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一直非常重视。
从2006年开始,也就是在中国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中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规定,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随后又出台了配套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节能减排工作已在我国各个领域全面开展。
作为农业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秋,农业部决定以辽宁阜新等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地、州)为重点,在全国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既是一项现实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抓好农业生产节能和农村生活节能工作。广大农村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优势,大力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沼气工程建设,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适度发展生物燃料,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节地、节水等的机械、设施和设备。”
我国农村废弃物资源数量种类繁多,畜禽粪便30亿吨/年,秸秆约6亿吨/年,农产品加工副产品1亿吨/年。利用这些废弃物资源转化成能源的主要手段是建设沼气工程,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投资扶持的项目,农业部2008年支持187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各地方拿出1000万~5000万支持几个到几十个大中型沼气工程。
2009年3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与世界银行联合召开全球农村节能减排试点工作会议,选定中国为CDM(全球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唯一试点国家。该项目由世界银行无偿投资,通过国际碳(C02)交易,每年每县投入项目资金达数百万元,项目实施期为10年,可一次性支付5年以上的项目资金。项目通过农村沼气建设,农村废弃物处理等措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我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基本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新增能源节约和开发能力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4000万户,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700处;显著提高化肥、农药、用水效率和畜牧、水产健康养殖水平;逐步淘汰一批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老旧渔船和装备、落后的乡镇企业工艺和设备等;建立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区。
重点关注高耗能行业
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曾经是工业化国家的支柱产业,它们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与此同时,这些行业也在消耗着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污染。
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4月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针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攻坚战——“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把全国范围内1008家重点耗能企业纳入到行动当中,目的在于促使这些企业切实开展节能工作,并且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这个数量,相当于完成“十一五”期间总体节能目标的五分之一。
从2007年开始,淘汰落后产能的行动在全国展开。2009年初,中国政府又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项规划都把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作为重点。
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停小火电的若干意见》,这项新的政策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上大压小”。它的核心内容是允许地方政府或企业在关停小火电机组后,向国家申请建设更大型的发电机组。同时,被关停的小火电厂在新的大型机组建成发电之前,可以出售发电量指标,获得资金收益,以便用来安置职工的生活。这套政策不仅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据了解,截至2009年上半年,“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累计5407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规划关停5000万千瓦的目标。2008年以来,仅火电“上大压小”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5亿吨。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中国主要高耗能行业单位能耗持续下降,2006~2008年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的数字是10.1%,节能大概是2.9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亿吨。
大力推行公共交通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自行车成为我国公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也被誉为“自行车王国”。曾几何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汽车尾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也就愈加严重。随着对气候变化的日益重视,目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我国政府所大力提倡。
1997年6月,北京市正式启动了“公交优先”方案,在长安街上试划了第一条公交专用道。此举被看成是北京推动“公交优先”理念的第一战。公交专用道开通后,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提高了15%,正点率提高20%。很多市民开始愿意选择公交车出行。
为了使公交车更加快捷,北京不断加大公交在路权方面的优先力度,其高峰时段运行速度可由非专用道的每小时14公里提高到20公里以上。另外,北京公交初步构建了准快速公交网络,北京每一条高速公路都已经有1条或2条公交线路运行。
2007年初,北京市根据《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确定447条公交线路的票价实行在现有基础上普通卡4折、学生卡2折的收费优惠。同年10月7日北京市轨道交通全路网实行单一票制,票价为每人每次2元。实施新的票价政策后,北京成为全国公交、地铁票价最低的城市。
2007年10月底,北京公共交通占城市出行的比例已达34.5%,首次超过了小汽车32%的出行比例。此后两年,北京公共交通占城市出行的比例逐年上升,2009年预计这一比率将达38%。据专家估算,到2012年,北京市年公共交通出行率将提高到50%左右,接近国际水平。这意味着每年将减少数十万升石油的消耗。
除了北京,还有许多城市都在尝试采取一些新举措来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2009年11月举行的南京市科协年会上,有专家提出,南京能否参考杭州模式推行公共自行车。而近几天,据南京市政部门透露,南京市已开始进行推行公共自行车的调研。
2008年5月,杭州推出了全自助的智能型公共自行车系统,租车1小时内免费,1~2小时内租车费1元,2~3小时内2元,3小时以上3元/小时。租还车全自助,整个过程在30秒内就可完成。目前,杭州市已建成租借点1400个,总计有4万辆公共自行车,日租借率从开始的5000多人(次)到最高13万人(次),成为市民、游客出行的又一大交通工具。
当然,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公共自行车”,也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小汽车,但是,随着政府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越来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仅是人们更方便快捷的选择,也为环境保护作出了一份贡献。
着力发展节能建筑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今后我国每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16亿~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200多亿平方米。
建筑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40%,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预计今后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对媒体表示:“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生活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对建筑面积、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等居住条件的要求逐渐提高,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
另外,我国正在建筑节能领域推行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引导型标准,对公共建筑的节能要求将实行强制性标准。我国将实现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的双跨越,到2020年我国城市的大部分建筑都将完成节能改造。
希望之舟
在这次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对这个目标虽然不乏各种怀疑,但近年来,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减排的决心和能力。
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已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了13%,到了2010年,也将如期实现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减排20%目标。中国的节能减排早已经走在路上。
电影《2012》里人们争先恐后地登上“诺亚方舟”,并最终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而现实中的2009年12月12日,数十名示威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竖起“诺亚方舟”模型,呼吁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会方尽快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协议。示威者黄昏时分聚集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举行烛光集会,他们竖起一个木制“诺亚方舟”模型,上面刻有“气候B计划”字样。他们说:“诺亚方舟象征着最后的希望,而人类有能力渡过危机。”
同样是在2009年12月,美国灾难题材电影《2012》席卷了各大影院,票房不菲。根据玛雅预言历法推测,人类的历史将在公元2012年进入新的阶段。而影片正是以此为背景,虚构了2012年地球遭遇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故事。对气候变化的日益担忧让人们纷纷涌入影院去提前感受一下灾难的真正来临。
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与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各国媒体与政要都对会议的分量和意义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在减排指标这些重要问题上,世界各国却分歧重重,争议纷纷。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像游行者的宣传牌所写的那样,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人类最迫切需要的永远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队列中的一员,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艰苦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在通往哥本哈根的道路上,中国一直在努力前行。
加快森林固碳步伐
目前,碳交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手段。而就在2009年11月23日,哥本哈根会议开幕的三周前,酝酿多年的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北京正式揭牌运营,而这无疑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有力举措。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中超过7.5亿人口在农村。林业作为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威胁,而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
据统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由森林生态系统吸收的达到24%~36%,林业在间接减排上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按照国内第七次森林普查数据,国内森林面积达到1.95亿公顷,覆盖率提升至20%以上,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了78.11亿吨,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碳减排”计划和碳捕捉(CCS)为代表的“碳吸收”计划在目前阶段仍不成熟,成本很高。以上的证据似乎都表明,按照我们目前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要降低碳排量,依靠国内森林资源是最为可行的方法。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曾明确把发展林业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也曾提出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网络”的重要倡议,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
业内人士和专家也普遍认为,“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选择性。”
据中国林权所董事长梁雨介绍,作为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国内首家许可经营森林碳汇的交易所,中国林权所将充分发挥自身凝聚国内外企业、中介、银行、投行等市场主体的强大平台力量,成为中国“市场化手段解决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一块基石。
重视农村节能减排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阶段,需要更多的能源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以及新农村建设生活的需要。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目标,防止农业现代化走工业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出现污染严重和能源短缺的局面,我国政府对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一直非常重视。
从2006年开始,也就是在中国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中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规定,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随后又出台了配套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节能减排工作已在我国各个领域全面开展。
作为农业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秋,农业部决定以辽宁阜新等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地、州)为重点,在全国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既是一项现实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抓好农业生产节能和农村生活节能工作。广大农村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优势,大力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沼气工程建设,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适度发展生物燃料,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节地、节水等的机械、设施和设备。”
我国农村废弃物资源数量种类繁多,畜禽粪便30亿吨/年,秸秆约6亿吨/年,农产品加工副产品1亿吨/年。利用这些废弃物资源转化成能源的主要手段是建设沼气工程,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投资扶持的项目,农业部2008年支持187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各地方拿出1000万~5000万支持几个到几十个大中型沼气工程。
2009年3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与世界银行联合召开全球农村节能减排试点工作会议,选定中国为CDM(全球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唯一试点国家。该项目由世界银行无偿投资,通过国际碳(C02)交易,每年每县投入项目资金达数百万元,项目实施期为10年,可一次性支付5年以上的项目资金。项目通过农村沼气建设,农村废弃物处理等措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我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基本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新增能源节约和开发能力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4000万户,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700处;显著提高化肥、农药、用水效率和畜牧、水产健康养殖水平;逐步淘汰一批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老旧渔船和装备、落后的乡镇企业工艺和设备等;建立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区。
重点关注高耗能行业
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行业,曾经是工业化国家的支柱产业,它们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与此同时,这些行业也在消耗着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污染。
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4月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针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攻坚战——“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把全国范围内1008家重点耗能企业纳入到行动当中,目的在于促使这些企业切实开展节能工作,并且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这个数量,相当于完成“十一五”期间总体节能目标的五分之一。
从2007年开始,淘汰落后产能的行动在全国展开。2009年初,中国政府又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项规划都把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作为重点。
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停小火电的若干意见》,这项新的政策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上大压小”。它的核心内容是允许地方政府或企业在关停小火电机组后,向国家申请建设更大型的发电机组。同时,被关停的小火电厂在新的大型机组建成发电之前,可以出售发电量指标,获得资金收益,以便用来安置职工的生活。这套政策不仅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据了解,截至2009年上半年,“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累计5407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规划关停5000万千瓦的目标。2008年以来,仅火电“上大压小”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5亿吨。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中国主要高耗能行业单位能耗持续下降,2006~2008年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的数字是10.1%,节能大概是2.9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亿吨。
大力推行公共交通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自行车成为我国公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也被誉为“自行车王国”。曾几何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汽车尾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也就愈加严重。随着对气候变化的日益重视,目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我国政府所大力提倡。
1997年6月,北京市正式启动了“公交优先”方案,在长安街上试划了第一条公交专用道。此举被看成是北京推动“公交优先”理念的第一战。公交专用道开通后,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提高了15%,正点率提高20%。很多市民开始愿意选择公交车出行。
为了使公交车更加快捷,北京不断加大公交在路权方面的优先力度,其高峰时段运行速度可由非专用道的每小时14公里提高到20公里以上。另外,北京公交初步构建了准快速公交网络,北京每一条高速公路都已经有1条或2条公交线路运行。
2007年初,北京市根据《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确定447条公交线路的票价实行在现有基础上普通卡4折、学生卡2折的收费优惠。同年10月7日北京市轨道交通全路网实行单一票制,票价为每人每次2元。实施新的票价政策后,北京成为全国公交、地铁票价最低的城市。
2007年10月底,北京公共交通占城市出行的比例已达34.5%,首次超过了小汽车32%的出行比例。此后两年,北京公共交通占城市出行的比例逐年上升,2009年预计这一比率将达38%。据专家估算,到2012年,北京市年公共交通出行率将提高到50%左右,接近国际水平。这意味着每年将减少数十万升石油的消耗。
除了北京,还有许多城市都在尝试采取一些新举措来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2009年11月举行的南京市科协年会上,有专家提出,南京能否参考杭州模式推行公共自行车。而近几天,据南京市政部门透露,南京市已开始进行推行公共自行车的调研。
2008年5月,杭州推出了全自助的智能型公共自行车系统,租车1小时内免费,1~2小时内租车费1元,2~3小时内2元,3小时以上3元/小时。租还车全自助,整个过程在30秒内就可完成。目前,杭州市已建成租借点1400个,总计有4万辆公共自行车,日租借率从开始的5000多人(次)到最高13万人(次),成为市民、游客出行的又一大交通工具。
当然,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公共自行车”,也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小汽车,但是,随着政府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越来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仅是人们更方便快捷的选择,也为环境保护作出了一份贡献。
着力发展节能建筑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今后我国每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16亿~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200多亿平方米。
建筑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40%,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预计今后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对媒体表示:“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生活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对建筑面积、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等居住条件的要求逐渐提高,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
另外,我国正在建筑节能领域推行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引导型标准,对公共建筑的节能要求将实行强制性标准。我国将实现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的双跨越,到2020年我国城市的大部分建筑都将完成节能改造。
希望之舟
在这次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对这个目标虽然不乏各种怀疑,但近年来,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减排的决心和能力。
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已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了13%,到了2010年,也将如期实现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减排20%目标。中国的节能减排早已经走在路上。
电影《2012》里人们争先恐后地登上“诺亚方舟”,并最终度过了这一全球性的灾害,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而现实中的2009年12月12日,数十名示威者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竖起“诺亚方舟”模型,呼吁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会方尽快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协议。示威者黄昏时分聚集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举行烛光集会,他们竖起一个木制“诺亚方舟”模型,上面刻有“气候B计划”字样。他们说:“诺亚方舟象征着最后的希望,而人类有能力渡过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