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各方关注,除了这是中国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之外,此次会议还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了2014年经济工作。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时较短,但会议的议题颇多,扩内需、拓出口,农业,城镇化,防控债务风险、房地产调控、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会议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但总体来看,决策层希望在适度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将更多的着力点放在通过改革,从而提高经济的质量。其中,粮食安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已无悬念,而在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强调“粮食安全”,显示了中央政府未雨绸缪的态度。预计下一步国家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会持续加大。
纵观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列为首要任务,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很多人表示不解,在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之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粮食安全。而新一届政府对粮食问题放到了如此高的位置,是否真的有必要吗?笔者认为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一点马虎不得。
首先,粮食增产既要数量又要质量。除了关注数量安全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有专家指出,相比前几年,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源头。如果源头控制不好,后面的环节再努力也无能为力。
笔者认为,一味依靠化肥、农药、添加剂等技术可以获得农作物产量的迅速增加,但也带来严重的农产品源头、耕地土壤、水源等污染问题。所以如何追求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应该是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此外,“科技支撑”将是关键。中国的耕地面积正在缩小。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中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200万亩的速度减少,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科技支撑”的方法。近十年我国粮食的增产中,单产提高的贡献率在70%左右,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支撑”。
再者,虽然我国粮食今年有望再创“十连增”的佳绩。但是粮食产量的每年递增的速度未必能赶上国人消耗粮食的增速。随着城镇化推进、城镇人口增加,粮食的消耗量逐年提升。此外,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将与过去大为不同,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肉类、酒类的需求会明显上升。可见国人的饮食结构的变化,会对粮食这几年的增速起到了一个抵消的作用,而且中国还是一个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长久来看,我国的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
其三,中国必须加快现代化农业的步伐。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但同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土地租金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有限,这就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据资料显示,2012年夏收小麦、早稻和夏收油菜子每亩纯收益分别只有152元、321元和55元。难怪农民们常说,“辛苦种上一亩田,不如外出打工两三天”。
从表面上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城务工,真正种地的人口越来越少。目前,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非常严重。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大都是妇女和五六十岁的老人,有人称之为“3860部队”。由于农村种田人口的严重匮乏和减少,即使全国粮食连续丰收,但这种增长势头难以持续,若再过10年恐怕没人再种田了。
最后,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令人担忧。有种观点认为,2012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跌破90%,低于早先确定的自给率95%红线。这种说法的依据是,2012年我国实现粮食产量58957万吨,进口粮食超过7000万吨,进口量占我国总产量的约12%。不过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在7000多万吨进口量中,谷物进口(包括玉米、小麦和稻米等)近1400万吨,大豆约5800万吨。确切地说,大豆是一种油料,不是最基本的口粮。若只算谷物,今年前10月进口量约1000万吨,占总产量的比例不到2%,这和会议提出的‘谷物基本自给’是相符的。
但是,笔者依然对中国粮食进口的依赖度表示堪忧。如果说之前笔者曾为中国的大豆95%、玉米70%、小麦50%以上都依赖进口而深感忧虑。然而專家们则把玉米、小麦和稻米都不算是基本口粮进口,仍认为中国粮食问题很安全。那我想问一下,中国社会现在能离得开玉米、小麦、大豆的进口了吗?而且我国口粮进口的依赖度也正在上升,今年中国预计将从国外市场进口300多万吨大米,这将超过尼日利亚240万吨的进口量,成为世界大米最大的进口国。所以中国粮食问题不是没有,而是问题很严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可能有人会提出,就算中国粮食自给率低一些又有何妨?笔者认为问题有二:一方面,在国际粮食价格已经“金融化”,农产品价格会出现巨幅波动,粮食的价格则由国际炒家来定,只要中国对外粮食依赖度超过20%,国际粮价就会被炒上天。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解决不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唯有农业现代化速度加快推进,彻底改变目前分散零星小块的耕种方式,才是解决我国粮食自足问题的唯一出路。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已无悬念,而在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强调“粮食安全”,显示了中央政府未雨绸缪的态度。预计下一步国家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会持续加大。
纵观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列为首要任务,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很多人表示不解,在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之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粮食安全。而新一届政府对粮食问题放到了如此高的位置,是否真的有必要吗?笔者认为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一点马虎不得。
首先,粮食增产既要数量又要质量。除了关注数量安全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有专家指出,相比前几年,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源头。如果源头控制不好,后面的环节再努力也无能为力。
笔者认为,一味依靠化肥、农药、添加剂等技术可以获得农作物产量的迅速增加,但也带来严重的农产品源头、耕地土壤、水源等污染问题。所以如何追求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应该是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此外,“科技支撑”将是关键。中国的耕地面积正在缩小。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中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200万亩的速度减少,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科技支撑”的方法。近十年我国粮食的增产中,单产提高的贡献率在70%左右,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支撑”。
再者,虽然我国粮食今年有望再创“十连增”的佳绩。但是粮食产量的每年递增的速度未必能赶上国人消耗粮食的增速。随着城镇化推进、城镇人口增加,粮食的消耗量逐年提升。此外,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将与过去大为不同,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肉类、酒类的需求会明显上升。可见国人的饮食结构的变化,会对粮食这几年的增速起到了一个抵消的作用,而且中国还是一个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长久来看,我国的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
其三,中国必须加快现代化农业的步伐。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但同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土地租金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有限,这就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据资料显示,2012年夏收小麦、早稻和夏收油菜子每亩纯收益分别只有152元、321元和55元。难怪农民们常说,“辛苦种上一亩田,不如外出打工两三天”。
从表面上看,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城务工,真正种地的人口越来越少。目前,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非常严重。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大都是妇女和五六十岁的老人,有人称之为“3860部队”。由于农村种田人口的严重匮乏和减少,即使全国粮食连续丰收,但这种增长势头难以持续,若再过10年恐怕没人再种田了。
最后,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令人担忧。有种观点认为,2012年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跌破90%,低于早先确定的自给率95%红线。这种说法的依据是,2012年我国实现粮食产量58957万吨,进口粮食超过7000万吨,进口量占我国总产量的约12%。不过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在7000多万吨进口量中,谷物进口(包括玉米、小麦和稻米等)近1400万吨,大豆约5800万吨。确切地说,大豆是一种油料,不是最基本的口粮。若只算谷物,今年前10月进口量约1000万吨,占总产量的比例不到2%,这和会议提出的‘谷物基本自给’是相符的。
但是,笔者依然对中国粮食进口的依赖度表示堪忧。如果说之前笔者曾为中国的大豆95%、玉米70%、小麦50%以上都依赖进口而深感忧虑。然而專家们则把玉米、小麦和稻米都不算是基本口粮进口,仍认为中国粮食问题很安全。那我想问一下,中国社会现在能离得开玉米、小麦、大豆的进口了吗?而且我国口粮进口的依赖度也正在上升,今年中国预计将从国外市场进口300多万吨大米,这将超过尼日利亚240万吨的进口量,成为世界大米最大的进口国。所以中国粮食问题不是没有,而是问题很严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可能有人会提出,就算中国粮食自给率低一些又有何妨?笔者认为问题有二:一方面,在国际粮食价格已经“金融化”,农产品价格会出现巨幅波动,粮食的价格则由国际炒家来定,只要中国对外粮食依赖度超过20%,国际粮价就会被炒上天。另一方面,国际市场解决不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唯有农业现代化速度加快推进,彻底改变目前分散零星小块的耕种方式,才是解决我国粮食自足问题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