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陶渊明集》之还原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35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统的八卷本《陶渊明集》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由个人编纂的陶集。关于《陶渊明集》的编纂背景,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指出:
  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一)陶渊明的文章独树一帜,卓尔不群,超越了整个时代,无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二)他的文章既有现实内容的表达,也有个人情怀的抒发,意境极为高远;(三)他具有高尚的人品,是一位明道的大贤;(四)他的文章是其精神道德的载体,具有激贪励俗的教化功能。
  宋刻递修本陶集所附《北齐杨仆射休之序录》(杨仆射休之,即杨休之,曾担任仆射一职)云:
  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阙少。萧统所撰八卷,合序目传诔,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然编录有体,次第可寻。a
  也就是说,萧统编纂的陶集包括《陶渊明集序》、目录、《陶渊明传》以及颜延之的《陶征士诔》,此当为一卷,而正文为七卷。递修本陶集所附《本朝宋丞相私记》云:
  有八卷者,即梁昭明太子所撰,合序传诔等在集前为一卷,正集次之,亡其录。b
  目录亡佚之后,该本陶集就成为七卷本,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今集有数本,七卷者,梁萧统编,以《序》《传》、颜延之《诔》载卷首。”c萧统编纂的八卷本陶集,是以此前流行的六卷本和八卷本陶集为基础的,此二本不知为何人所编。萧统《陶渊明集序》自叙其编纂陶集之情况:
  余素爱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d
  所谓“粗为区目”,实际是从文体的角度重新编纂陶集,所以“编录有体,次第可寻”(上引阳休之语),看起来比较规整。我们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文选》收录了陶渊明的九篇作品,萧统已经从文体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这九篇作品及《选》学分类是:《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文选》卷二十六“行旅上”)e、《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文选》卷二十六“行旅上”)f、《挽歌诗》(荒草何茫茫,《文选》卷二十八“挽歌”)g、《杂诗二首》(结庐在人境,秋菊有佳色,《文选》卷三十“杂诗下”)h、《咏贫士诗》(万族各有托,《文选》卷三十“杂诗下”)i、《读〈山海经〉诗》(孟夏草木长,《文选》卷三十“杂诗下”)! 0、《拟古诗》(日暮天无云,《文选》卷三十“杂拟上”)! 1以及《归去来》(《文选》卷四十五“辞”)! 2。萧统《文选》的这种文体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乃是当时高度成熟的文體观念和文体概念,萧统时代的作家和学者普遍具有比较强的文体意识,所以他依据文体标准重新编纂陶集,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八卷本陶集视为萧统主编《文选》的副产品。我们试以《文选》的分类标准观察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并将所的结果列表于下:

  由此可见,只有《桃花源记并诗》不能归类,因为《文选》中也没有此类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萧统对陶渊明作品的分类大体上不会超过以上范围,至于“粗”到什么程度,“细”到什么程度,则不得而知。无论如何,在萧统八卷本陶集完成之后,《陶渊明集》在萧梁诗坛迅速进入了一个传播的高峰时段。颜之推《颜氏家训》卷四《文章》第九云:
  刘孝绰当时既有重名,无所与让:唯服谢朓,常以谢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简文爱陶渊明文,亦复如此。! 3
  简文帝萧纲《全德志论》也说:“虽坐三槐,不妨家有三径;接五侯,不妨门垂五柳。”显然在当时陶渊明已经是经典作家了。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正是基于此种文化背景。至于陶渊明不入刘勰的法眼,则是另有原因,我们已经谈过了(参见拙文《〈文心雕龙〉的陶渊明“缺席之谜”》,《名作欣赏》2021年第3期)。
  以上我们从文体分类的角度大致上还原了萧统所编八卷本陶集的原貌,该集的文体分类,未必如此细致,但肯定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因为《文选》给我们提供了详细而有力的作品分类参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陶渊明文献集成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7ZDA252
  ab《宋本陶渊明集二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影印,第233页,第233—235页。
  c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17—818页。
  d《全梁文》卷二十,〔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efgi! 0 ! 1 ! 2《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刻本,第376—377页,第377页,第407页,第425页,第425页,第437页,第636—637页。
  h《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刻本,第425页。陶公有《杂诗》十二首,《文选》将其与《饮酒》混淆,故将此二首《饮酒》诗误题为“《杂诗》二首”。
  ! 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8页。
  作 者: 范子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魏晋风度的传神写照——〈世说新语〉研究》《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中古文学的文化阐释》等。
其他文献
摘要:王粲为建安引《诗》之冠,现存25首诗中引《诗》的就有12首,凡23次。王粲诗的情志和形貌与其所引《诗经》深度互文。随着东汉中后期以来引《诗》传统的新变和《诗经》抒情传统的复归,王粲诗不同于政治功利的个性化情感经由引《诗》的语言形式抒出,同时又受到引《诗》的规整。王粲凭借出众的《诗》学素养,在引《诗》语意限阈和强力抒情意志的张力之间,形塑了其诗歌作为建安诗歌情感美学典范的中和之美与“风骨”境界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于范仲淹镇守西北抵御西夏期间.全词书写西北边塞秋日荒凉肃杀的景象,表现戍边将士深沉的悲慨情怀,风格悲壮苍凉.这首词是宋代第一首边塞词,也是最早具备豪放意味的宋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三组诗都作于金亡之后.《俳体雪香亭杂咏》写汴京城破后诗人入览宫中所见.庄严神秘之宫,满怀深创巨痛,却以俳体写来,以笑言痛,读之令人悲戚动容.《癸巳五月三日北渡》写诗人亡国后被押往羁管地聊城路途所见.诗人以诗史之笔、绝句之体,记录亡国惨痛,以及战争造成的生灵灭绝,田园废弃,文化、社会、经济遭受的毁灭性破坏.从细节到全景,笔力非凡,字字泪血.《自题中州集后五首》是《中州集》编成后的题诗,说明编纂宗旨,寄寓内心感慨.诗人对比南北,彰显北方诗的价值.这组诗不仅是论诗文献,作为诗来欣赏,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气盛格
我看它和你一起正如和桦树一起:  ……  ——我干脆继续  对那些桦树讲话,  像我从前的生活那样  (格丽克:《晨祷》)a一  《野鸢尾》(THE WILD IRIS)有一种迷离又忧郁的美。阅读时,我们眼前如有一团半透明的蓝紫色水雾笼罩着清晨的日光,而诗人逆光站立着,周围的一切影影绰绰冒着虚影,仿佛在随着水雾晃动。诗人不说话。这是在她家的后院,空气中浮满新生的草叶的气息,蝇虫热情而安静地飞舞其间
期刊
戴望舒在把《断篇》改写成《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删略了所有和声音有关的信息.通过考察《手掌》中唯一提示声音的冒号可以发现,全诗在声音的沉潜中既抒发了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感,又借助隐秘幽微的私语试图重构自我与外界被毁坏的秩序.
小说《祝福》因为几十年来始终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成为鲁迅影响最为广泛的作品之一。然而,不得不遗憾地说,这个影响最为广泛的作品却一直被高中语文教科书、高中语文老师必须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误读着。当然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误读问题并不稀奇,因为大学中文系使用的各种不同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在误读着《祝福》。或者说,作为研究者的大学教授们在源头上误读《祝福》,必然影响到下游的高中语文教学,因
期刊
一rn在拜读刘强教授《四书通讲》之前,我刚看完一本书《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人非常压抑,因为它讲述了晚清和新文化运动以来整个中国主流知识界对传统的批判,以及要从家庭和人伦的角度彻底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期刊
摘要:《呼兰河传》的自传色彩和疏离轻松的笔调相交织,会引发对于作者在场状态问题的思考。本文通过儿童视角的主体间性构建论证作者的在场感,从提喻的修辞运用角度感知作者的克制状态。最后从情感层面体会作者克制的在场,以获得文本新的打开方式。  关键词:《呼兰河传》 主体间性 在场 克制  部分研究者认为《呼兰河传》是怀旧童年之作,如茅盾所说“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部分认为其有探
同济大学刘强教授的新著《四书通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付梓之前,笔者就有幸先行读到,深感相对于已出版的同类型之著作,此书最大的特点是以“道”通贯“四书”之教化旨归,演成“四书”之教化体系.
期刊
作为明季清初文坛的重要人物,吴伟业的诗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从其诗文中更能反映出清初明代遗民普遍的心态和思想状态.通过将吴伟业的诗文和其人生经历进行“对读”,不难发现其诗文表达和情感抒发与其现实生活中的选择、行为存在抵牾.从这些矛盾和抵牾之处反观其诗歌文章,可以发现吴伟业通过强烈的自我批判、在感怀历史与叙事记述中消解其人生选择的自主性等表达手段,对自己的生平遭际和“贰臣”身份进行自我辩解.这种自我辩解同时也是在清初明代遣民之中已然泛化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