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njiao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10日,会昌县举行了隆重的启用仪式,热烈欢庆异地新建的会昌中学投入使用。新会昌中学占地320亩,主体建筑18栋,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运动区、生活区、休闲区,区区明朗。高大气派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建筑依次排列,向远方伸展,气势宏大;网球场、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音乐舞蹈室、闭路电视、校园一卡通、电子监控装备、50兆校园网络系统、远程教育接收系统等教学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草坪、绿树、花圃、碧池点缀在高楼大厦之间,提升了校园的品位;银行、邮政、移动通讯等服务机构加盟校园,让人感觉这里崛起了一座小城。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景色宜人。70多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会昌写下的诗句“风景这边独好”,也是对这所美丽的校园最生动的描绘。学校建成后,省、市、县领导纷纷来这里视察,赣州市18个县(市)都派员前来参观、考察,大家都赞叹学校建得大气、漂亮,像一支凝固的音乐,一幅流动的画。
  会昌中学只是会昌县教育文化园中的“大哥大”,“三馆一中心”(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及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业已竣工,投入使用。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县第三中学已建成雏形,即将以美丽的容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县第三小学于7月初开工,县特教学校、档案馆、游泳馆等一批重点工程即将动工建设,一座美丽的新城区正在从昔日荒凉的山坡上拔地而起!
  
  大手笔勾画教育发展新蓝图
  
  会昌县城东北角2.6公里的地方名叫大禾田,沉睡了多年。2007年随着新会昌中学奠基典礼的鞭炮声炸响,这片沉寂多年的光秃荒山开始沸腾起来。新会昌中学建设作为会昌县教育文化园区建设的破题之笔气势磅礴。从此,工地机声隆隆、人头攒动,车辆穿梭来往,一片繁忙。
  县委常委、县教育文化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洪梅介绍说:新会昌中学建设项目2006年就已正式启动,是县委、县政府的“德政工程”。被誉为全县最高学府的会昌中学,原来面积小,坐落在县城的繁华闹市区,无法向四周扩展,教学用房紧张,因而大班额问题突出,人民群众有怨言。
  刘洪梅说: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忧,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找寻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办法。通过调研发现,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随着会昌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城区学校普遍“超大班额”“超负荷”办学,安全隐患大,教学效果差。农村学校点多面广,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因为投入不足,危房逐年增多,现代化教学设备学生连见都没有见过。因此,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打造教育文化园区、走教育集约式发展道路”的思路,在大禾田区域规划土地146公顷,用3~5年的时间,将园区打造成一个集小学、初中、高中、成人、职业教育和公益文化、体育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区,并决定异地新建一所高标准、高规格的会昌中学,以彻底解决大班额的问题,做大做强高中教育,全面提高高中教育水平。
  “兴建教育文化园区是会昌县根据县情作出的选择。穷县办大教育,走集约发展之路是一种科学选择。如果按照传统的‘撒胡椒面’的模式发展教育事业,将使有限的教育投入‘泥牛入海’,达不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迟做不如早做,总得有一届班子来做这件事,就让我们这届班子来做吧。”刘洪梅常委以全新的理念来认识园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待教育园区全部建成后,该县城区学生总数将由原来的2.5万人增加到4万余人,占全縣学生总数的40%,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必将被打破,会昌教育将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高起点规划园区建设
  
  站在会昌县教育文化园区总体规划图前,记者看到错落有致的校区、现代美观的大楼、宽阔壮观的万人体育场,园区规划气势恢弘。
  县教育文化局党委书记邱洪铭说:“在园区的规划上我们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园区功能一体化。”
  为使园区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该县聘请了有过硬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设计,园区内大部分项目工程设计由享有盛名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
  另外,在园区的选址上,追求效益的最优化,既不占农田,又使教育文化园区规划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
  同时,园区内还规划设计了一条长1.8公里、宽50米的珠海大道,将教育文化园区与县城东部的保障性住房区、市民居住区、县工业园区形成“口”字型联结。县城公交线路也延伸到教育园区,高标准实施主干道的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供水、医疗等服务机构先后进驻,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教育文化园区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新城区。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在会昌县教育文化园区,有一条长2.5公里、宽60米的同济大道贯穿东西,它是整个园区的中轴线。
  “为什么命名为同济大道?是因为教育文化园区是同济大学设计的原因吗?”记者问。
  “不,是因为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花了10万元钱冠名。”县教育文化局教育股邹股长解释说。
  这是该县教育文化园区建设市场化运作的一个个例。
  “新建会昌中学建设投资1.5亿元,而县财政拿不出多少钱来建学校,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只有4亿元,教育园区建设首先要解决融资问题。”邱洪铭书记介绍当时的困局。
  钱从哪里来?善于思考的会昌人懂得怎样“无中生有”——向市场要。
  第一着妙棋就是以地换地。原会昌中学和大旗坪运动场地处县城的黄金地带,寸土寸金,该县对这两宗土地实行挂牌拍卖,分别拍得9800万元和2000万元,有效盘活了资金。一着妙棋走活了园区建设的全盘棋,这两宗土地置换的运作经验,为以后的园区项目建设提供了融资样本。
  县委党校、县第三中学、县第三小学等学校老校区都在老城区,土地价格不菲,都将进行挂牌出售,所得资金将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
  2006年以来,该县财政性资金投入教育事业6.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57.8%;而通过市场运作投入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达3.6亿元以上。
  有了资金保障,一大批项目在园区顺利安家落户。新建成的体育中心投资1400万元,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比原大旗坪运动场大一倍多,可容纳万名观众,市民为之叫好。
  
  快节奏推进工程建设
  
  新会昌中学建设整个工程施工期间,会昌中学不需要派一个人去建筑工地,待新校区全部建好后,工程指挥部再把钥匙交给学校直接使用,这就是该县教育文化园区建设的“交钥匙工程”的主要内容。
  县委常委刘洪梅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实行交钥匙工程,主要是为了防止建筑工程把学校拖垮。如果按照以往的做法,房子建起来后,就交给学校去装修,学校则疲于应付,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有的学校几乎被装修等事情拖垮了,因为很多教育人对建筑不内行。让搞建筑的人去搞建筑,让搞教育的人一心一意搞教育,这是实行“交钥匙工程”的意义所在。
  交钥匙工程的实施把学校从校建中解放出来,也实现了工程建设的提质提速。
  作为全县“一号工程”,新会昌中学的建设,由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县长邝光华亲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教育、建筑、土管等职能部门都派驻一名主要领导在指挥部现场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也是一站式办结,涉及哪个部门审批,就由该部门派来指挥部工作的领导去办理审批手续。在很多地方按常规需要两个月才能办结的手续,在这里只要10天左右就可以办好,其高效、快捷的办事效率,创造了会昌建筑史上又一个之最。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该县采取切实办法提高工程速度,首先从加大领导力度入手,在施工中实行“六个一”,即:一名县领导挂帅,一个业主单位主抓,一批职能部门协助,一月一调度,一季一促进,半年一小结。
  建设者们与时间赛跑,常常是“白+黑”(白天加夜晚)、“5+2”(每周5天工作日加双休日)地工作着,建筑工地上常常深夜灯光通亮,工人们挑灯夜战。
  
  全方位凝聚各方力量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乐,会昌县教育文化园区建设把人心紧紧地拧在一起。
  在会昌县,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对园区建设都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对园区建设都一路开绿灯。
  特别感人的是,淳朴的民众能够为园区建设牺牲自身利益,表现了顾全大局的精神。
  2007年建设运动场时,需要迁移1.5公里内的25根高压线水泥杆,当地的农民认为补偿价格过低不乐意。指挥部办公室的干部来到农户家中,一户一户做工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农民想通了道理:“建学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一定要支持!”最终,他们以20元钱一根的价格达成一致意见。
  县教育文化局联合会昌中学一道慰问施工人员,为辛劳的建筑工人送去了鱼、肉、酒等食品。县总工会在酷暑时节开展了为施工人员送清凉活动,为他们送来了十滴水、凉茶、防暑药等等。
  走进会昌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道两边两排郁郁葱葱的风景树,在校门不远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樟树,让校园更有底蕴。陪同采访的邹股长说,这树是乡政府派人从山上移植过来免费赠送给会昌中学的。新校园内,错落着一排排绿树,一片片草坪,一个个花圃,有的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栽种的,有的是共青团员义务栽种的共青林,有的是妇联组织妇女义务栽种的“三八林”……大家都乐意为美化、绿化会昌中学校园做点什么。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争相为教育文化园区作贡献。
  教育文化园区建设这个“绿色引擎”一打开,引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城市扩大了,人民的幸福指数更高了。
  刘洪梅常委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城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到11.8平方公里,全县的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18%提高到30.5%;现在园区周边的房地产已经热起来了,园区周边的服务业也拉动起来。这是城镇化的有力推手。新会昌中学按6000人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普通招生比例,重点高中招生比例和高中階段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进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文化园区建设的推进,实现了城区教育扩容,会昌县以此为契机,进行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积极引导贫困山区学生进城就读。2009年,该县首次将晓龙、永隆、富城、清溪等边缘山区乡品学兼优学生引入县城就读,并由县财政对其给予每人每学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现在,越来越多的边远山区学生的家长希望送子女进园区就学。
  会昌教育正在抒写“风景这边独好”的新篇章!◆
其他文献
靠什么去证明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估计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都认为靠升学率,而且是靠名牌大学的升学率,甚至是清华、北大的升学率!   因为莘莘学子及其家长都将清华、北大视为“梦中情人”,社会舆论也都将考取清华、北大看作中学教育成功的标志,我们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用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数来衡量一所中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其办学水平。在如此大气候下,瞄准清华、北大便成了不少中学矢志不渝的办学方向。不少学
期刊
在学生眼中,她是良师益友,是温柔的母亲;在同事心中,她是教研楷模,是知心大姐。王文芳在教育战线一干就是24年,从师范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敬业爱生,从一名普通的师范生成长为优秀的专家型语文教师,并荣获江西省特级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见到王老师时,她正在辅导学生做课外作业,脸上充满着灿烂的微笑。她24年如一日,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人,用真情和智慧点亮着美丽
期刊
在素质教育已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抚州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文件精神,牢固树立“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理念,扎扎实实抓整改,实事求是找问题,认认真真促成果。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抚州市教育局被省文明委评为“江西省文明帮建先进单位”,获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优秀组织奖和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比的活动组织奖,被教育部授
期刊
省委书记苏荣看望慰问肖玉玲同学    2011年1月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苏荣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智勇等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芦溪县宣风镇中学走访慰问舍己救人小英雄肖玉玲,带来党的温暖和新年的祝福。  慰问时,苏荣书记亲切地询问肖玉玲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在听完班主任易志群讲述小玉玲舍己救人的事迹后,苏荣连声赞叹:“肖玉玲用自己的一条腿,换来别人的一条命,年龄虽小,但品德高尚,很了不起,
期刊
江西教育代表团赴南京军区考察调研国防生培养工作  本刊讯(记者 自远) 8月5日至7日,应南京军区政治部邀请,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率江西教育代表团赴南京军区对国防生培养工作进行考察调研,走访了南京军区某装甲部队,与部队官兵和毕业于华东交大的国防生进行了座谈。   代表团走访了上海警备区并与警备区政治部的领导及来自南京军区海防一旅、海防二旅及上海警备区特种警备团毕业于华东交大的国防生
期刊
乡镇学校每个学科培养1名省级骨干教师  江西选拔3.3万名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本刊讯(记者 徐光明)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2010~2012年,我省采取选拔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师范生顶岗实习,置换教师离岗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种形式,为全省乡镇学校每个学段每个学科培养1名农村义务教育省级骨干教师,并选拔一批农村省级优秀骨干教师,努力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期刊
走进书店,打开网络,各种家庭教育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从国外的到国内的,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案例应有尽有。然而家长们求助书籍,却仍然满头雾水;索教经典,但现实太难操作。家庭教育类图书正在成为人们的某种精神图腾,好看,却不中用。  如果能有一本引发父母们思考、引领父母们改变、引导父母们创新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书该多好啊,它不是告诉父母们应该怎样照着去做,而是启发父母们主动去想办法做。《父母改
期刊
教育部部长:建设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袁贵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抓好七项工作。一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
期刊
  
期刊
翻开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课堂捉虫手记》,别具一格的标题,富有个性的话语,独特鲜活的见解,令人不忍释卷。书中表达了她对课堂细节的反思,对课堂真相的探究,对课堂智慧的寻觅。整册书并没有讲多少深奥的大道理,也没有罗列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从自身实践出发,给处于新课改下迷茫的我们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语言直白却充满了真情。  一、关于“主题教学”  “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在哪里?我们能否找到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