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患的哲学关系看医患沟通的原则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an415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医疗活动是发生在从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医患沟通常常决定患者对医疗活动的主观感受,因此,把握医患沟通的原则,会使医疗活动更加顺畅。本文从医患的哲学关系解读医患沟通的原则。
   【关键词】 哲学关系;医患沟通;原则
   曾几何时,医患关系变得如此紧张:患者有病到医院,不是充分的信任医护人员,而是对整个医疗过程充满疑虑,一旦治疗结果与其预先的希望产生距离,所有的疑虑都会转化为质疑成为其投诉医护人员并和医院讨价还价的砝码;医护人员面对患者,也无奈的选择尽可能多的检查、尽可能周全的治疗,来防备万一患者投诉时,自己没有违背诊疗常规的依据。
   而实际上,从哲学关系分析,从医者和患者本是同一的关系。所谓同一关系,是指性质相同、运动相同的关系。从医者和患者应对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疾病,他们是因为疾病才会在医疗活动中形成联系和同一的关系。
   医院(hospital)一词来源于“hospis”和“ pito”这两个词根,前者同时含有“陌生人”和“主人”的意思,后者则是指“主宰”或“有力量的人”。医院是陌生人可以休息,可以获得保护和照顾的地方。疾病或许就是那个“陌生人”,医院就是一种象征,反映了我们作为主人收容陌生人(疾病)的能力,拉丁文中的hospis词根也有“敌对”的意思,这是“疾病”的阴影层面。[1]
   从某种层面来说,疾病是从医者和患者共同的敌人,需要从医者调动所掌握的医疗知识和经验,患者树立信任和信心,才能共同战胜这个敌人。同时,疾病也是联系从医者和患者间的纽带,正是因为它才将这两者本无关联的社会人,统一到与疾病作战的战壕里,成为并肩战斗的“战友”。
   医患间同一的哲学关系,要求医患沟通时把握如下原则:
  1 彼此信赖、休戚与共的原则
   既然从医者和患者都是为战胜疾病这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就要求双方建立充分信赖、休戚与共的关系。
   从医者在医疗活动中,因为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占有主导地位。在沟通时,除了涉及诊疗的各方面信息,还应从同为生命体的角度出发,尽可能详尽的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疾病的诊疗状况及愈后,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取得其信任,树立其克服疾病的信心。
   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因为掌握的医学知识有限,处于被动地位。在沟通时,要充分信赖医务人员,尽可能准确、详细的介绍疾病的症状、感觉和变化,让医务人员尽可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以因病施治、对症下药。
  2 彼此尊重、言辞中肯的原则
   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从医者和患者的关系。这种双重同一的关系,决定两者沟通一定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使沟通无障碍。
   从医者应充分尊重患者,将其视为鲜活的生命体,不单只将其视为疾病的载体。沟通时,除关注疾病还应关注其多方面的感受,尊重其获得安慰性诊疗的权利。早在16世纪,帕拉塞尔苏斯就对医师提出这种忠告:医师应重视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的东西属于他的知识范畴,单凭这些还不足以成为医师;只有当他对无名、无影、无形却能产生作用的事物有所了解时,他才有资格成为医师。
   患者也应充分尊重医护人员,切忌将自己置于医护人员的对立面,怀着我出钱购买你服务的不良心态。在沟通时,要善于表达疾病的症状、身体的变化、痛苦的感受,以帮助医护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准确的掌握相关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3 彼此关怀、换位思考的原则
   关怀和爱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当身体受到疾病侵扰时,也是人们心灵最脆弱无依时,更需要关怀和爱去抚慰受到伤害的机体和心灵。
   从医者作为主导方,应该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感同身受的用心去感受患者因疾病体验到的痛苦,这时一句温磬的话语、一个亲切的笑容、一双温暖的双手,会给患者带去无限的安慰,作用可胜于良药千倍。20世纪的思想家布朗在涉及心灵的著作《爱的身体》中写道:“身体永远都在无声的说话,” [1]身为疾病的收容者和身体的照料者,医护人员须聆听身体无声的语言。显然,能够如此聆听的,并不是我们的耳朵,也不是医疗用的听诊器或者CT扫描仪,而是由衷而发的关怀患者的心。
   患者也应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考虑,舍弃“小我”观建立“大我”观,因为医护人员不只服务于单个患者,而是服务于患者群体,服务于人类生命体。从这个层面考虑,就会顾及现实客观的环境条件,而不会过分苛责医护人员。
   医患关系本不应象现在这样紧张,造成今天这种紧张局面,有太多太多对医患关系的误读。实际上,只要医患双方都用坦诚的心,真诚沟通,共同迎对“疾病”,就一定能创造医患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摩尔,《少有人走的路3》,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靶向骨髓微环境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随着传统化疗、干扰素、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取得较大进步,但仍存在耐药、易复发等问题,为进一步改善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在分子治疗层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策略,如骨髓新生血管、骨髓瘤细胞、细胞表面受体等为靶点的治疗方法,能在分子层面促进细胞的凋亡,或调节骨髓微环境,使骨髓微环境与骨髓瘤细胞相互作用,这些治疗方法在动物试验中已经取得一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探讨阴道超声监测卵泡与子宫内膜在不孕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86例诊断为不孕症的育龄妇女,随机分为观察组(促排卵)和对照组(自然排卵),各43例,分别使用阴道超声监测卵泡与子宫内膜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正常排卵妇女的卵泡平均增长速度为2.5mm/d,成熟卵细胞的直径在21~29mm,平均直径为22.7±0.15mm;对照组中正常排卵妇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冠心宁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 ,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冠心宁注射液20ml+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部
期刊
【摘要】 中药学毕业设计和论文设计是检验学生本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根据我校对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笔者对指导中药制药毕业论文的课题选题,课题的过程考核,论文的撰写、答辩、成绩评定的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中药学;毕业论文;教学实践   中药学毕业设计和论文设计是检验学生本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育龄期妇女皮下埋植避孕法的因素,探索皮下埋植避孕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计划生育站2008-2010年两年内共接收120例按照国家政策应该进行避孕的妇女进行调查。结果皮下埋植避孕信息了解,受教育程度,药物副作用影响以及生育态度是影响育龄期妇女是否选择皮下埋植避孕法的相关因素,受术者仅存在三个月内月经期点滴出血情况。结论 皮下埋植避孕法与皮下埋植避孕信息了解,受教育程度,药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巴曲亭对腹部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腹部Ⅱ类切口患者150例,随机分三组,巴曲亭组采用巴曲亭纱布压迫止血;电凝组采用电刀止血;线扎组采用丝线结扎止血。结果 巴曲亭、电凝和结扎线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分别为96.7%、85.2%、88.2%,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巴曲亭纱布压迫止血可促进腹部切口愈合,提高甲级愈合率。   【关键词】 巴曲亭;切口;愈合;影响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对某社区糖尿病治疗现状的调查,分析糖尿病在社区治疗中的达标现状。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糖尿病病史明确并在服务站治疗半年以上,年龄20至80岁之间的9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达到理想水平,占32.31%;25例患者餐后2h血糖控制达到理想水平,占36.46%;23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小于6
期刊
【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知识情况,以及影响患者用药习惯的因素分析。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的形式,设置与用药相关的问题,根据患者对于每个问题理解准确程度给予分数。同时根据患者的个性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服药时间、医疗保险情况等)与问卷调查的得分做对比分析比较得出影响患者用药常识的影响因素。结果:,社区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知识得分只有15左右,远低于及格分(19.2分),另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8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4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常规治疗前后检测hs-CRP、IL-8含量。结果:经过观察,所有小儿都痊愈出院,治疗后手足口病患儿的hs-CRP和IL-8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期刊
【摘要】 目的:比较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12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拜糖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药物副作用。结果: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优于治疗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餐后2h血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