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一、关于读
特别想说说朗读。朗读可以充分地读出字里行间的意味、情味来,读出语言文字的声韵美来。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及记者钱钢,也就是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作者,写过一遍文章——《读出声儿来》,文中提到了他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卜老师,她从军队文工团转业来的,特别注重朗读。作者写到:“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小受过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他还写到:“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
所以,尽管不考朗读,语文教师也要重视培养这项技能,以便学生日后有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现总结一些我的做法:
一是让学生大声读课文。学生首先敢于去放声读书,那么他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课文,更主要是为培养他的表达能力做积累。
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声情并茂地读课文,不要认为这不在考试范围,要知道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上好读书这一课,可以通过录音带、视频、或观看经典的话剧等让学生去体验、模仿优质的朗读效果,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是可以开展读诗赛、演讲赛、论辩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促進朗读之风的形成。
五是利用每堂课前5分钟,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去读书。这个方法我坚持多年了,效果很好,你们也试试看。
二、关于写
主要说说写作。写作的习惯,是要教师逐渐培养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切口我首推写日记。
写日记也不一定要全部学生天天写。教师可以分层要求,有的可以每天一篇,有的可以每周2、3篇,不能太难为学生,让他们搜肠刮肚、难以下笔,形成负担。
教师还要在内容上多指导学生,让他们有话可说。——
可以结合课文去确立写作内容。比如学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我让他们写个读后感,学生就自然引发到“创新”这个话题。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我让他们仿写,学生笔下的“我”就变成了吊兰、桃花、柳树等,用他们新奇的想象表达出了浓烈的母爱。
教师还可根据家庭、学校、社会发生的一些事去点拨学生,使他们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写点,从平常的事件中去挖掘不平常的意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有一次上《幼时记趣》时,教室里飞进一只大黄蜂,学生一片惊乱,我停止讲课和学生一起观察黄蜂,直至它从窗口飞出。我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观蚊如鹤”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观察黄蜂的感受。结果,第二天学生交来的日记相当精彩。我想适时地调整课堂内容,及时地结合文本,深入地落实到写作,是学生写作成功的一个原因。而且,以后学生回忆起这个短暂的瞬间来,不也是一次幼时记趣吗?
积累是写作的前提。摘抄是一个好办法,抄课本上的好段好文,抄课外的好段好文,抄诗,抄歌词,抄对联,抄广告词等等让学生养成时时抄、处处抄的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当然最前提的是学生要去看书。教师可以布置预习题,引导学生去看书,还可以组织故事会、办手抄报展览、组建图书角等方法来促进读书热的形成。
三、关于说
说是语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重“读”“写”而轻“说”,教师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学生的书面习作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听说能力差,导致教学走进了乏味低效的死胡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氛围、情境,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学生说,训练学生说,强化学生说。
1.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说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氛围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心理自由”“心情愉悦”,而这些正是形成强大控制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并达到明朗、轻松、愉悦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说”的氛围。
2.利用课堂阵地,实施说的训练
课堂上,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展示。我常常让学生流水作业读注释,尽量给全体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能更多地暴露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的习作,或让学生抢答问题。总之,想尽办法去锻炼学生,克服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或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或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的毛病。
3.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做去说,如诗歌朗诵会、体育比赛、参观、游览等。由于是学生亲眼所见、所闻、所感,说起来准、实、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容不受他人命题或其它任何条件限制,有什么要告诉别人的,就让他说什么,要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说话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强口语训练的力度是必要的!必须将说话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全部活动中。我坚信,只要锐意创新,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说,就一定会出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可喜局面!
四、关于听
事实上,“听”是学生最基本的行为,不会听课就收不到好的效果。而我们教师大都忽略了听的培养与训练。
不仅要培养他们专心听课的习惯,还要教会他们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边听边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抓关键词记,不要因为记笔记而误了老师的讲解。还要培养他们边听边思的习惯,要预知老师下一步干什么,紧跟老师的思维,才是学好知识的关键。
还要养成倾听同学回答问题的习惯,保持安静,尊重同学,倾听同学的发言一起去探究知识。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学生也一定会厚积薄发、卓有成效的。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高,关乎学生未来的处事能力,关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师,我们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一、关于读
特别想说说朗读。朗读可以充分地读出字里行间的意味、情味来,读出语言文字的声韵美来。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及记者钱钢,也就是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作者,写过一遍文章——《读出声儿来》,文中提到了他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卜老师,她从军队文工团转业来的,特别注重朗读。作者写到:“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小受过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他还写到:“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
所以,尽管不考朗读,语文教师也要重视培养这项技能,以便学生日后有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现总结一些我的做法:
一是让学生大声读课文。学生首先敢于去放声读书,那么他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课文,更主要是为培养他的表达能力做积累。
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声情并茂地读课文,不要认为这不在考试范围,要知道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三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来上好读书这一课,可以通过录音带、视频、或观看经典的话剧等让学生去体验、模仿优质的朗读效果,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是可以开展读诗赛、演讲赛、论辩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促進朗读之风的形成。
五是利用每堂课前5分钟,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去读书。这个方法我坚持多年了,效果很好,你们也试试看。
二、关于写
主要说说写作。写作的习惯,是要教师逐渐培养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切口我首推写日记。
写日记也不一定要全部学生天天写。教师可以分层要求,有的可以每天一篇,有的可以每周2、3篇,不能太难为学生,让他们搜肠刮肚、难以下笔,形成负担。
教师还要在内容上多指导学生,让他们有话可说。——
可以结合课文去确立写作内容。比如学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我让他们写个读后感,学生就自然引发到“创新”这个话题。学了泰戈尔的《金色花》,我让他们仿写,学生笔下的“我”就变成了吊兰、桃花、柳树等,用他们新奇的想象表达出了浓烈的母爱。
教师还可根据家庭、学校、社会发生的一些事去点拨学生,使他们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写点,从平常的事件中去挖掘不平常的意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有一次上《幼时记趣》时,教室里飞进一只大黄蜂,学生一片惊乱,我停止讲课和学生一起观察黄蜂,直至它从窗口飞出。我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观蚊如鹤”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观察黄蜂的感受。结果,第二天学生交来的日记相当精彩。我想适时地调整课堂内容,及时地结合文本,深入地落实到写作,是学生写作成功的一个原因。而且,以后学生回忆起这个短暂的瞬间来,不也是一次幼时记趣吗?
积累是写作的前提。摘抄是一个好办法,抄课本上的好段好文,抄课外的好段好文,抄诗,抄歌词,抄对联,抄广告词等等让学生养成时时抄、处处抄的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当然最前提的是学生要去看书。教师可以布置预习题,引导学生去看书,还可以组织故事会、办手抄报展览、组建图书角等方法来促进读书热的形成。
三、关于说
说是语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重“读”“写”而轻“说”,教师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学生的书面习作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听说能力差,导致教学走进了乏味低效的死胡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氛围、情境,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学生说,训练学生说,强化学生说。
1.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说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氛围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心理自由”“心情愉悦”,而这些正是形成强大控制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并达到明朗、轻松、愉悦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说”的氛围。
2.利用课堂阵地,实施说的训练
课堂上,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展示。我常常让学生流水作业读注释,尽量给全体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能更多地暴露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的习作,或让学生抢答问题。总之,想尽办法去锻炼学生,克服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或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或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的毛病。
3.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做去说,如诗歌朗诵会、体育比赛、参观、游览等。由于是学生亲眼所见、所闻、所感,说起来准、实、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容不受他人命题或其它任何条件限制,有什么要告诉别人的,就让他说什么,要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说话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强口语训练的力度是必要的!必须将说话训练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全部活动中。我坚信,只要锐意创新,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说,就一定会出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可喜局面!
四、关于听
事实上,“听”是学生最基本的行为,不会听课就收不到好的效果。而我们教师大都忽略了听的培养与训练。
不仅要培养他们专心听课的习惯,还要教会他们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边听边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抓关键词记,不要因为记笔记而误了老师的讲解。还要培养他们边听边思的习惯,要预知老师下一步干什么,紧跟老师的思维,才是学好知识的关键。
还要养成倾听同学回答问题的习惯,保持安静,尊重同学,倾听同学的发言一起去探究知识。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相信学生也一定会厚积薄发、卓有成效的。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高,关乎学生未来的处事能力,关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师,我们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