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综述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ilm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政党,都是秉承一定的价值理念而聚集成的政治组织,因此,政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第一次提出并使用“政治文化”的概念,为研究政党文化提供了学术支撑。政党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下半叶逐步兴起的一种崭新研究范式,伴随着政治学理论的发展和政党政治的实践演进而不断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党文化逐渐被纳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范畴,其重要性也逐渐凸现出来。笔者根据现有文献查询可知,王沪宁于1989年5月2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从政党文化看执政党建设》一文,最早把政党文化问题引入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之中,这也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公认的最早提出政党文化概念的学者。21世纪以来,随着赵理富、李冉、汪洋、桑玉成、刘文江、陈金龙、肖铁肩等一批中青年学者致力于政党文化研究,政党文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逐渐进入到中国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当前,关于政党文化的研究已成为政治学、党的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问题。学者们围绕政党文化的含义、结构、功能、类型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在意蕴、基本特点、历史分期以及划分依据、建设路径、逻辑机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研究热度不断升温,但研究成果相對不多、研究队伍亟待壮大,基本概念尚待厘清,研究范式也亟待创新。本文在对学界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与评述的基础上,对政党文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中的现存问题与未来前景进行展望。
  一、关于政党文化基本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研究政党文化的两种基本范式
  有论者认为,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是研究政党文化的两种基本范式,而国内学术界偏重于从整体主义的角度研究政党文化。譬如,大部分论者把政党文化看作超越个体成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偏重于在整体的基础上对政党文化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而对政党成员个体在政党文化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及影响的研究成果相对不多,几乎处于“缺场”的状态。这种从整体主义的角度研究政党文化的方法容易忽视政党成员个体对政党文化形成所发挥的作用,也容易使政党文化的内核偏离政治文化的本义等。因此,当前亟待加强从个体主义的角度对政党文化进行研究。
  (二)关于政党文化核心与内涵解读
  一是从基本要素和内容结构的角度进行解读,主要观点是“意识形态核心论”。有论者指出,政党文化的核心是指意识形态,具体是指政党意识形态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以及一个政党的成员所共同秉持的政治取向以及所展示的政党形象,具体包括政党意识形态、政治心理、行为作风、规范、政党标识等方面,这些构成了政党文化的内容结构。这一分析尚未超越王沪宁在20世纪80年代末所持的观点,即从价值性和可操作性两个方面对政党文化的结构进行透析,进而审视政党文化的内在意蕴。需要说明的是,政党文化不完全等同于政党意识形态、政党软实力、政党认同等,政党形象、政党标识、政党身份和政党价值可以视为政党文化的基本内容。
  二是从政党文化与政党制度、政党意识、政治文化的关联角度对政党文化进行分析,主要观点是“政党意识核心论”。即政党文化既不能只包括政党制度,但绝不能忽视政党制度的影响因素,其核心是政党意识。在构成要素方面,政党形象是其主要内容。这一论述区分了政党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但对政治意识的把握尚不够深入。
  三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政党文化,主要观点是“政治文化范畴论”。最早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政党文化的学者是王沪宁,他认为政党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是人们对政治的理念、价值、情感、信仰、思想、原则的选择取向。有论者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对政党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政权意识、政党心理取向、政党行为模式、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些论述比较有代表性,为人们认识政党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关联提供了视角。
  四是认为“政党价值观”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内容。比如,鲁岩、林志彬认为政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是政党伦理道德、政治心理倾向和政党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所组成的集合体。其中,政党价值观是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笔者也赞同政党文化的核心是政党价值观,具体分为内在的政治意识、政治心理等层面和外在的政治标识等方面。
  (三)关于政党文化的类型研究
  一是基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对政党文化的类型进行划分。有论者认为政党文化可以分为共产主义政党文化、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文化、自由主义政党文化、保守主义政党文化和生态主义政党文化等五种。
  二是从价值入手,并将价值作为核心要素来研究政党文化。有论者认为政党文化是指结成政治组织的“意义之网”,具体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其中,物质文化是政党文化的“符号象征”,精神文化是政党文化中价值内核的内容指向,行为文化是政党文化所内涵的价值的实践运行表征,而制度文化是政党文化中价值意蕴的共同承诺。这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了政党组织的“意义之网”,成为了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基于对政党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的分析,概述了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有论者认为,政党意识是政党文化最为关键的、核心的要素,政党制度规范、政党党纪党风、政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构成政党文化的二级标识要素;政党形象是外在的社会力量对政党文化进行评价的重要要素。
  四是依据文化的显性程度对政党文化进行了分类,包括深层文化、中层文化和表层文化三种。就深层文化而言,是指政党的价值观和政党内部所有成员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从中层文化来看,政党文化是指政党成员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从表层文化来看,政党文化是指政党价值观、政党标识和政党形象存在的外在载体,是前两种文化的外在指向与表现载体。   (四)关于政党文化的功能分析
  一是从政党文化的内向性和外向性两个层面论述政党文化的具体功能。就政党文化的内向性功能而言,就是塑造和培育政治精英、夯实政党建构的思想基础、维持政党的生存、实现政党价值观念整合、彰显政党形象、增强政党成员的认同感。而就政党文化的外向性功能而言,主要表现为政党文化在促进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革新、社会进步等方面。
  二是基于政党文化与个体成员、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从政党文化与社会成员的关系视角、政党文化与政党成员的关系视角、政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视角等,论述了政党文化的聚合功能、塑造功能、投射功能等。
  三是从政党文化对党组织以及政治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有论者认为政党文化对党组织产生支持作用或阻碍作用,对政治共同体或者政治集团产生整合或者分裂的作用。总体来看,政党文化对政治认同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但也可能会引发政治冲突或者政治文化的崩溃、分裂。
  四是从不同类型的政党和政党文化中进行概括。有论者认为,政党文化功能的发挥因不同的政党和政党文化而异,但就其共同的功能来看,先进的或者进步的政党文化可以起到培养和塑造政治精英和培育政党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作用,从而增强党组织成员对政党的认同与支持力度,同时还对确立政党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框架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政党文化还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文化影响功能等。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内容研究
  首先,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是从政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内容。譬如,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政党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创新发展的成果。
  二是认为政党形象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主要内涵。有论者认为,意识形态理论不应该属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的范畴,制度规范特别是显性的制度规范也不属于党政文化研究范围。而政党形象,即可以通过政党话语、政党行为、政党成员的心理倾向、政治价值、政党信仰、政党成员的情感与习惯倾向、政党符号或者政党标识、政党红色文艺资源等展示出来,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的主要内涵,也是应该加强研究的核心内容。
  三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相似论。有论者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原则的区别,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充分地吸收了国内外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成果,形成了由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所认同、并由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政党行为、政党规范、政党制度、组织心理、政党作风、政党形象等。
  四是基于某一时期政党文化的发展,对其内涵进行界定。有论者基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党文化的研究,对中国政党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即中共政党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目标而采取行动时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五是以中华文明发展史为研究视野,对中共政党文化进行界定。有论者认为,中国特色的政党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斗争和思想论战中诞生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具体内涵与特征表现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理念、自求常新的意识、求真务实的作风。
  其次,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特征研究。
  一是“一种特点说”。有论者从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政党关系的相容性、制度规范的可行性、思想基础的民族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科学性问题。
  二是“四种特点说”。有论者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基本特征,即价值观念的普世性、思想理论的创新性、组织的团结统一性和行为作风的模范性。还有论者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特点,具体包括实践性、创新性、群众性、先进性等。
  再次,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研究。
  一是从结构要素的视野审视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基本内容,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为此,应从根植中华文化沃土、践行民本价值等方面来培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
  二是从观念形态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结构。有论者指出,如果撇开物态文化的话,可以发现政党文化主要包括政党意识形态、政党组织原则、政党政治价值、政党心理、政党标识、政党作风、政党规范等。其中,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观、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范式与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最为核心的内容。
  (二)关于主要领袖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探索研究
  一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共政党文化的探索。有论者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标识文化四个方面,就毛泽东探索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在精神文化层面,毛泽东创新了党的指导思想并且统一了党的两个纲领;在制度文化层面,毛泽东提出了“支部要建立在连上”以及“不断地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在党的行为文化层面上,毛泽东提出了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两个务必”的思想以及党的“三大作风”的思想;最后,在党的标识文化层面上,明確党的党旗党徽,保持党的名称不变等。这些构成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四种形态的基本内容。
  二是邓小平对政党文化与党内民主之间关联进行了探讨。邓小平指出政党文化具有强烈的纪律性和意识形态性,对党内民主的实现具有助推作用,对党内民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是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期间,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对政党文化建设的探索。具体围绕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组织心理建设、制度规范建设、行为作风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论述,并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学习型政党的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出以及政党文化的建构等进行了总体性的概述。   四是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有论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政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对政党文化进行了创新。在政党精神文化上,强化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在政党的制度文化上,强调以制度治党,强调了党的制度权威;在党的行为文化上,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方略,制定“八项规定”,从而纠正党的不良“四风”问题。这一论述为新时代总结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脉络研究
  一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演变历程考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分期。有论者以党章为研究对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曲折、转型和创新等六个时期。
  二是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历史,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进行了考察。有论者认为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开始萌发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要素支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建设主要表现在政党制度的规范化、指导思想的诞生以及政治领袖得到认同、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明确。该论者还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有所发展,但从1957年开始,逐渐出现僵化状态。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发展开启了转型与创新发展的新时期。这一论述相对全面,比较有代表性。
  三是从革命时期、转型时期和新时期三个阶段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以及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有论者认为,在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呈现出局部开始的局面;在延安时期,政党文化的社会整合得到了有效拓展;在解放战争时期,政党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得到了全面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新时期之间的30年,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建设表现为全面展开与探索失误共存;而新时期以来,政党文化在社会整合、政治整合、经济整合和文化整合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谓是全面展开与发展阶段。
  (四)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逻辑理路研究
  一是从思想源泉、发展动力和生成途径三方面,对政党文化的形成路径和逻辑理路进行了研究。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政治整合和政治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形成的两大动力,党内政治社会化和政治精英的自觉推动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得以形成的外在逻辑理路与形成机理。
  二是有论者从逻辑起点、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逻辑。即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困境中诞生的新式知识分子的产生是中共政党文化生成的逻辑起点,政治冲突是其主要的实践逻辑,依靠政党来建设国家的模式是中共政党文化生成的实践起点。
  三是从社会思潮的演变、党的文化自觉自省以及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的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内在理路。有论者认为,推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引领政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社会思潮;加强党的组织创新,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组织认同;扩大党内民主,构筑反腐安全网;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弘扬优良传统作风,夯实政党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四是从政治整合和政治冲突的双重维度审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存机理和发展逻辑。有论者指出,利益整合、组织整合和价值整合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主观要求,而鸦片战争以来的政治矛盾、不同党派之间的政治冲突和党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五)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措施研究
  一是对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有论者认为,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培养要坚持家庭、学校的培育为基础,媒体的宣传为支柱,文艺审美形象是主要的精神养料,党组织的强化训练是重要保障,而发挥重要活动纪念的感召力是中共政党文化社会化的关键补充等。
  二是从国外政党塑造和宣传政党文化的实践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建构与培育路径进行了思考。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对政党意识形态问题要加倍重视,发挥专门职能机构在塑造、宣传、推介政党文化中的作用,通过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有规律、有系统的培训进而增强对党的认知和认同,通过多种形式维护党的形象、推广党的标识等。
  三是从正当行为的规范性、意识形态的合法化以及政党执政的有效性等层面审视政党文化的建构路径。这就是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创新学习机制等助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
  四是从原则要求、优良传统、实践发展、理论创新等方面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路径。有论者认为,坚持主导性、主体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原则,通过继承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来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实践来发展政党文化,通过理论与实践创新来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
  三、当前研究中的现存问题与前景展望
  (一)澄清相关概念是前提性工作
  当前,学界探讨政党文化的内涵、要素与结构的成果居多,但是,由于对政党文化的核心或者实质认识上存在很大分歧,造成人们对政党文化的认识比较混乱。笔者认为,政党文化的核心就是政党价值观,具体分为内在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信念,以及外在的政治制度、政治规范、政治标识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首位,政治建设包含了关于“忠诫老实、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等政党价值观的弘扬。因此,厘清政党文化的内涵、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实质内涵和内容指向,尤为重要。
  (二)多视角、多领域深化研究是关键性环节
  一方面,要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与建设史为纵轴、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其他政党文化的异同分析为横轴,探讨中国共产党创新政党文化建设的实践方略,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来加强政党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基本经验,特别要深化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新特点、新要求、新举措。
  另一方面,要深化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政党文化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与社会历史背景。具体应围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西文化的論争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三)创新研究方法、整合研究队伍是保障性层面
  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涉及到了政治学、党的建设、文化学、组织学、历史学等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多数成果局限于从政治学、文化学学科的原理与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基本上属于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这正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这一重要前沿问题没有得到深化研究的症结所在。鉴于此,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政治学、组织学、管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党的建设学科等分析视角和原理架构,整合现有的研究队伍,形成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学术共同体,出版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的年度学术进展报告等,从多个方面为深化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提供保障。
其他文献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有一种独特的研究向度,即基于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的向度,如一缕清新的气息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最近读到的由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胜强教授撰写的《当代逻辑的多向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7版)一书留给笔者的深刻印象。  林胜强教授从事高等学校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论教学和研究3
期刊
[摘要]经过4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呈现出成熟的道路形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以独特的发展方式为世人瞩目,独特的发展理念为世人称赞,独特的发展经验为世人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现实国情为立足点,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指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以改革实践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突破,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思路;以全面
期刊
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作为四川大学教师学术论丛中的一本,该书副题点明了理论成果的内容、范围,主题则点化了学术研究的旨向、志趣,从而使该书呈现如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研究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备  辩证法理论是冉教授学术研究的重头戏,第一篇用了8章篇幅来展现他的
期刊
[摘要]美国国家档案馆APP特色鲜明,开发实践经验相对成熟,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论文基于案例研究与调查分析方法,指明美国国家档案馆“Remembering WW1”APP在馆藏资源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亮点,并且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以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为保障,以多主体协同合作为支撑,以多种社交媒体为宣传途径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大参考价值。据此,论文从馆藏资源数字化、多方合作、开发理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97年来的伟大奋斗历程深刻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潮流、不畏困难、敢于作出巨大牺牲的政治品格,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引领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锻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体现在国家担当、为民担当和自身建设担当三个层面。当前,我们党和国家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需要中国
期刊
[摘要]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的军事档案在线公共服务向用户提供馆藏档案资源的在线检索与获取利用。论文以美国国家档案馆军事档案在线公共服务板块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服务板块具有社会服务多样化、利用形式个性化以及资源开发社会化等特色,并提出可从整合军事档案资源、满足社会各群体的现实需求和借助新技术探索军事档案在线利用新形式等方面推进我国军事档案利用服务的进程。  [关键词]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在线利用  [分
期刊
无锡向有重商传统,春秋末的范蠡被尊称为“陶朱公”,其“货殖之利,工商是营。废居善积,倚巿邪赢”[1]的经营思想是无锡工商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无锡历来就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的有识之士。明东林人士倡导经世之学。清末,无锡许多儒家子弟抛弃科举与仕途,转而投向实业。清末薛福成、徐寿等人从小就好经世有用之学。薛福成之子薛南溟,弃官回家乡从事实业。杨艺芳、杨藕芳兄弟从官场走向实业。裘廷梁主张变法,提倡发展工商实业
期刊
[摘要]经济发展台阶论,是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重要观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设想与实践。首先,纵观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发展完善历程,可以看到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基本观点是始终一贯的,既要求较高的增长速度,又要讲求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这是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辩证法。其次,经济发展台阶论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到南方谈话中完善,邓小平从三个层面来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的
期刊
由广安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所周华银副教授编著的《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一书,是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核心研究成果。该书主要内容包括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研究、实证研究、体系研究、发展性研究四部分,反映了近年来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全面、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一,創新研究论域。之前的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的确存在论域狭窄的问题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将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这一思想确定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深入把握这一思想所表达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政治诉求和路线图意义,深入把握这一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马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