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最近,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刘振刚带领北京市科委有关处室的同志,走访了北京的几所大学科技园,在听取了大学科技园的工作汇报后,刘振刚副主任就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关问题谈了几点意见。
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在读到刘振刚副主任的发言后,认为这些意见不仅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北京市科委的科技工作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认为这个发言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借鉴:第一指出了我们具体“点”上的工作要反映明确的工作思路,也就是说明确的工作思路是做好具体工作的前提;第二我们的工作要努力实现我们的初衷,不能因为遇到困难、更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而背离初衷;第三我们的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创新、引导资源来开展,这样才有前途、才是大道。
下面是刘振刚副主任在某大学科技园的发言摘要。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我感到你们的许多思考是比较扎实的,许多认识是比较超前的,体系建设也是很好的,下面,我就有关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问题谈四点意见:
总体思路和具体工作
要“点”“线”结合
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由起步初创期正走向成熟发展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蕴藏在我国高校中的知识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即是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问题。面对这一新的课题,大学科技园的定位要有战略高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学科技园在总体思路和具体工作上要做到“点”“线”结合。也就是说,具体的工作是“点”,是基于“线”之下的具体案例;总体的工作思路,或者是政策性意见和建议是“线”。具体“点”上的工作要反映明确的工作思路,换句话讲,明确的工作思路是做好具体工作的前提。
关于汇报,我也从“点”、“线”关系的角度谈一点我的感受。今天,我第一次来听大家的汇报,从汇报的角度来讲,大家应该重点谈总体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再举出几个亮点,“点”亮了,我们整个思路也就能够显示出“线”的形状了,最后,大家在提建议的时候,一定也要把自己看成一个“点”,基于这个“点”,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期引起政府的关注,并使之上升到政策制定的层面,也就是说从“点”再引申出一条“线”,进而引导政策制定部门朝这个方向努力。
防止大学科技园异化
目前,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大学科技园在初创的时候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却往往走偏,从而脱离了大学这个主体,成了拥有自己独立目标的实体——这是一种异化现象,所以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要防止这种异化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大学科技园的管理部门要不断思考、不断加强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的联系,要把大学科技园看成是大学和社会联系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大学师生创业的一个重要基地,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互动的一个平台。
大学科技园要在平台上做文章,要集成资源,首先是集成大学的资源以及园区的资源;要共享资源,首先要和大学共享,向社会开放自身优势资源,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大学走向社会、社会联系大学的一个载体。在北京北部、西部地区的大学中,教学、科研开展得轰轰烈烈,它们很容易结盟。南部的大学在地理位置上有自身的不足,所以一定要加强和外面的联系,不要使自己成为“孤岛”,这就要求大学科技园对自已的位置始终要清楚,否则,孤立地往前走往往事倍功半。
同时,大学科技园在建设中一是要关注相关政策,不仅要关注与教学科研有关的政策,也要关注与产业发展有关的政策。二是要注意政策咨询,大学科技园在企业管理、融资方面比较注意政策咨询,但在有些政策方面还不太重视,特别是孵化方面的有关政策。大学科技园是孵化器的一个集成体,更要关注这方面的政策。三是要注意用实际需求引导联系。当大学科技园有某种政策需求的时候,一定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服务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增强自己环境适应的主动性,以取得政府层面在资源、政策和信息方面的支持,推进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大学科技园通过这种有效沟通,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同时还扩大了需求。另外,大学科技园向政府职能部门泛泛地提需求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政府职能部门能够给你政策的时候也能给所有人,要学会把政府公共政策个性化来使用,在这方面是需要大家研究的。
今天,科委有关处室的负责人来了,如果大家有需求可以和他们联系。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我们有责任为大家做好服务。
加强服务创新
善于利用资源
目前,大学科技园基本建设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大学科技园普遍存在核心服务能力差、专业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可盈利的商业模式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科技园在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机制建设等方面要有新的做法和思路,以推动大学科技园的整体建设。具体来说,大学科技园管理层要有两套思维、构建两套体系、组织两支队伍来推动园区的建设向纵深发展,重心要逐步转移到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上来。
为什么要构建两套体系呢?大学科技园前期以基本建设为主,大学科技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吸引企业入驻、如何融资,当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后,就要明确服务主体。大学科技园在建设中,往往在园区的规模扩张上有一套思路,但在服务上比较弱。所以,大学科技园一是要善于总结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搞好园区的建设。二是要学会利用园区以外的社会资源为我所用,要吸引它们关注园区建设,为园区发展服务。特别是要引进社会上已有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等为园区服务。
大学科技园要突出特色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要突出大学科技园的特色,大学科技园依托的是大学的智力优势,以立足区域发展为起点,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中心,以教学科研和创业互动为枢纽,成为大学科研、教学互动的基地。这样,大学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等其他园区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大学科技园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是以成果转化为中心。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研成果如不得到及时转化,很容易过时或淘汰,从而失去其实用价值。所以,大学科技园不要成为科研成果最大的收藏家,一定要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从而提高科技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制定侧重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校产业发展战略,为实现科技园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园区要注意出台相关政策,要注意政策引导,对主导技术,大学科技园要明确其国家权属,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引导、控制其向核心地方转移,吸引资金进入;对非主导技术,要多向个人倾斜,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鼓励个人申请专利,加快成果转化。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只要个人向学校履行了相应的告知义务,学校在没有相反意见的情况下,个人就可以大胆实施转化。
对于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家是实践者,我们是旁观者,以上意见大家可以交流探讨。
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在读到刘振刚副主任的发言后,认为这些意见不仅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北京市科委的科技工作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认为这个发言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借鉴:第一指出了我们具体“点”上的工作要反映明确的工作思路,也就是说明确的工作思路是做好具体工作的前提;第二我们的工作要努力实现我们的初衷,不能因为遇到困难、更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而背离初衷;第三我们的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创新、引导资源来开展,这样才有前途、才是大道。
下面是刘振刚副主任在某大学科技园的发言摘要。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我感到你们的许多思考是比较扎实的,许多认识是比较超前的,体系建设也是很好的,下面,我就有关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问题谈四点意见:
总体思路和具体工作
要“点”“线”结合
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由起步初创期正走向成熟发展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蕴藏在我国高校中的知识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这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即是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问题。面对这一新的课题,大学科技园的定位要有战略高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学科技园在总体思路和具体工作上要做到“点”“线”结合。也就是说,具体的工作是“点”,是基于“线”之下的具体案例;总体的工作思路,或者是政策性意见和建议是“线”。具体“点”上的工作要反映明确的工作思路,换句话讲,明确的工作思路是做好具体工作的前提。
关于汇报,我也从“点”、“线”关系的角度谈一点我的感受。今天,我第一次来听大家的汇报,从汇报的角度来讲,大家应该重点谈总体思路,在这样的思路下,再举出几个亮点,“点”亮了,我们整个思路也就能够显示出“线”的形状了,最后,大家在提建议的时候,一定也要把自己看成一个“点”,基于这个“点”,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以期引起政府的关注,并使之上升到政策制定的层面,也就是说从“点”再引申出一条“线”,进而引导政策制定部门朝这个方向努力。
防止大学科技园异化
目前,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大学科技园在初创的时候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却往往走偏,从而脱离了大学这个主体,成了拥有自己独立目标的实体——这是一种异化现象,所以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中要防止这种异化现象的产生。这就要求大学科技园的管理部门要不断思考、不断加强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的联系,要把大学科技园看成是大学和社会联系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大学师生创业的一个重要基地,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互动的一个平台。
大学科技园要在平台上做文章,要集成资源,首先是集成大学的资源以及园区的资源;要共享资源,首先要和大学共享,向社会开放自身优势资源,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大学走向社会、社会联系大学的一个载体。在北京北部、西部地区的大学中,教学、科研开展得轰轰烈烈,它们很容易结盟。南部的大学在地理位置上有自身的不足,所以一定要加强和外面的联系,不要使自己成为“孤岛”,这就要求大学科技园对自已的位置始终要清楚,否则,孤立地往前走往往事倍功半。
同时,大学科技园在建设中一是要关注相关政策,不仅要关注与教学科研有关的政策,也要关注与产业发展有关的政策。二是要注意政策咨询,大学科技园在企业管理、融资方面比较注意政策咨询,但在有些政策方面还不太重视,特别是孵化方面的有关政策。大学科技园是孵化器的一个集成体,更要关注这方面的政策。三是要注意用实际需求引导联系。当大学科技园有某种政策需求的时候,一定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服务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增强自己环境适应的主动性,以取得政府层面在资源、政策和信息方面的支持,推进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
大学科技园通过这种有效沟通,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同时还扩大了需求。另外,大学科技园向政府职能部门泛泛地提需求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政府职能部门能够给你政策的时候也能给所有人,要学会把政府公共政策个性化来使用,在这方面是需要大家研究的。
今天,科委有关处室的负责人来了,如果大家有需求可以和他们联系。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我们有责任为大家做好服务。
加强服务创新
善于利用资源
目前,大学科技园基本建设已具备了一定基础,但大学科技园普遍存在核心服务能力差、专业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可盈利的商业模式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科技园在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创新机制建设等方面要有新的做法和思路,以推动大学科技园的整体建设。具体来说,大学科技园管理层要有两套思维、构建两套体系、组织两支队伍来推动园区的建设向纵深发展,重心要逐步转移到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上来。
为什么要构建两套体系呢?大学科技园前期以基本建设为主,大学科技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吸引企业入驻、如何融资,当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后,就要明确服务主体。大学科技园在建设中,往往在园区的规模扩张上有一套思路,但在服务上比较弱。所以,大学科技园一是要善于总结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搞好园区的建设。二是要学会利用园区以外的社会资源为我所用,要吸引它们关注园区建设,为园区发展服务。特别是要引进社会上已有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等为园区服务。
大学科技园要突出特色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要突出大学科技园的特色,大学科技园依托的是大学的智力优势,以立足区域发展为起点,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中心,以教学科研和创业互动为枢纽,成为大学科研、教学互动的基地。这样,大学科技园与中关村科技园等其他园区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大学科技园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是以成果转化为中心。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研成果如不得到及时转化,很容易过时或淘汰,从而失去其实用价值。所以,大学科技园不要成为科研成果最大的收藏家,一定要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从而提高科技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制定侧重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校产业发展战略,为实现科技园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园区要注意出台相关政策,要注意政策引导,对主导技术,大学科技园要明确其国家权属,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引导、控制其向核心地方转移,吸引资金进入;对非主导技术,要多向个人倾斜,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鼓励个人申请专利,加快成果转化。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只要个人向学校履行了相应的告知义务,学校在没有相反意见的情况下,个人就可以大胆实施转化。
对于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家是实践者,我们是旁观者,以上意见大家可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