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靠在梦想的伊甸园

来源 :数码影像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谈电影前期
  
  当导演把整部片子前期准备工作中所涉及的资料摆出来时,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是严谨与执着。这是一个在短短一次采访交谈中,就吸引并感动了听者的故事,真心的期待看到成片的那天。
  ——编辑寄语
  
  缘起
  
  整个片子的前期调研其实是花了一年多时间,都是抽时间去做的,然后才到现场去拍。纪录片工作坊所有的老师他们都是特别强调调研的。
  做这个片子的由来还是挺有渊源的。我的一个好朋友,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记者张伟(现(《青年参考》副主编),我们经常交流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或选题。我觉得要跟这个社会有广泛的接触,要生活在这种现实当中,然后你才会去捕捉到想要的东西。2009年年底的时候,他要我去看一个报道,我就去网上找到了相关内容,是瞭望东方周刊的王晓做的一个北大荒精神病院的内容。当时对我来说,一个是对书上能找到的那些大时代大背景的东西完全不感兴趣,而对过去那个年代也感觉特别遥远,但是又觉得看完之后不太满足于这点内容,所以我就在网上去找些相关的信息。我发现凤凰卫视陈晓楠他们也拍过,而我正好认识陈晓楠,于是就给她打电话,他们非常友好,编导就把他们拍的东西给送过来了。
  实际上我从接触这个题目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做调研了,这部分调研是指尽可能地找到网上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和影像资料。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私人博客,但博主的名字无从知晓。我觉得他写的也是那个医院的人,很有意思,而如果想深入了解就必须挖掘下去。透过博客的英文拼写,以及一些蛛丝马迹,我终于找到了他,原来是《作家文摘》一位已经退休的社长。当时我也并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具体的方向是什么,只是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那个时候所有的事情。跟他联系上之后,过完春节,我找到张伟,约好一起去见了退休社长,见面后听他就从头到尾讲了他了解的整个过程。谈话中提到了很多很多人,还涉及了很多史料的内容,比方说那个农场是怎么来的,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东西对我来说,真的很挠头,因为背景了解太少,理解他们每一个个体的选择就会有困难。所以接下来我就计划去实地寻找相关的人。3月18日我和张伟买了机票,飞往佳木斯那个农场在那待了一个星期,去寻访老社长讲的所有的这些东西。
  真正给我动力下定决心要做这个片子的,是我去那个农场,见到我片子中主要的人物之一和他在那个农场留下来的那片林子口他是上海知青,70年代末返城政策后,精神出现问题,生产队让弛去植树,前后一共种了有一个万棵。在东北严寒的三月,冰天雪地,雪有齐腰深,我站在路边,就看到一望无际的树,再看树旁边小小的枯草,当时我就觉得眼泪都快出来了。我觉得任何一个人站到那个地方者陂有办法不动容……这些病患都六七十岁了,年纪很大,身体状况不是很好,随着光阴的流逝,他们的那一代人会陆续离我们而去,但是那些树一直都会在,默默地屹立着……如果不做这个片子,也许他们去世后,这世界没有人知道曾有这样一个人或者有这样一个生命存在过。所以当时特别有冲动:我一定要做这个片子,无论多难。
  
  现场调研
  
  去现场调研前,那时我就想,我买了机票去了佳木斯,钱已经花了,我人也去了,要是不带机器去拍实在觉得挺可惜的。但是我又有些拿不定主意,因为以前老师讲过,调研就是做调研,不要带设备去拍,因为根本没办法两件事情同时做,而且必须把调研做充分了才可以开始拍,在拍摄之前,所有的工作其实已经完成三分之二了,拿起设备拍摄的时候其实只是完成后面三分之一的工作。我走之前给台湾汤湘竹导演打了电话,汤导演特别斩钉截铁地说:不要带摄像机!带相机去就可以了。于是我就这样带着眼睛、耳朵和相机去了。
  去了之后,根据我在北京已经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在男病区和女病区找到了合适的拍摄对象,也就是后来这部片的主角。当时也只是随意的和她们聊,问她们的情况。事实上,我们对这些人群完全不了解。在我的印象中,精神病患者就像我儿时记忆中的一位邻居阿姨,长年被关在家中,我连路过她窗前都会觉得很恐惧。去精神病院的路上,我都还觉得有点紧张,忍不住想,万一去了他们见到我就一拳打过来怎么办……直到深入接触后我才明白,是我们对这个群体完全不了解,不了解的时候,你就会有很多幻想,会完全的恐惧。了解后,才发现那些人其实跟你一样,都是人,而且都是需要被爱的人,他们实际上都是被人遗忘掉了,活在一个情感孤岛中,与世事是隔绝的,却又有着自己的欢乐。
  在调研过程中,我也谨记老师说过的,调研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好你的人物,所以去了之后我基本上就在寻找人物。我找到一位男病患是上海知青,还有一位女病患是北京知青,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知青。把他们的信息搞得比较清楚之后,接下来就要找到故事结构了,谁来讲这个故事,于是找到一位医生。这次调研下来,已经清楚知道片子的人物是这三个人,这部分的调研就算完成了。当时听到的其他很多相关的名字,回北京之后就开始一个一个找,大海捞针似的找,整个过程中大概找了两三百人,通过排除、选择,最后定下来在片子中要出现的那些人。
  算起来从开始准备,整个前期调研有近一年的时间,真正拍摄第一个采访是从2010年十月份才开始。调研做得差不多后,我就开始来做拍摄计划,根据我的现实条件出发,围绕两个主要人物,同时还要采访到他们以前的那些荒友、战友,包括北京和天津的,他们一有类似聚会的活动我就会赶过去参加,抓住机会找人,找和主要人物关联性最强的人。信息足够丰富了,才能从中找出哪些比较重要。每次采访前我觉得其实都是要做足功课的,每次采访我都做了采访提纲,要了解所有的时代背景的知识,知道他们每个人的故事、他们关系形成的来龙去脉,再针对跟采访对象有关联的节点上去提问。
  所谓的前期调研一个是获得信息,找到人物,还有就是跟所有可能要拍摄的这些人建立起感情,这个部分会帮助更好的开展影片。这部分功课做足了,他们会知道你在做什么,不再需要你特别多的去解释,就会去积极的提供帮助。整个过程还是蛮顺利的,我觉得真的挺感激,尤其非常非常感激医院的人,他们就是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不是真心地去支持这个事情,你自己用心的时候,别人也会认真对待你。
  
  背景信息及知识调研
  
  很多背景资料需要了解清楚,要有些知识储备,包括知青的定义、历史,还要对心理学有些了解,对精神疾病和病患有一些了解……于是去找资料,还买了非常多的书,然后要去学习,甚至要比当事人了解更多,至少不说外行话,这样才跟别人有对话基础。因为是涉及到那个年代,所以还要去找那个年代的影像资料,一个是图片,一个是动态影像。我找了很多,包括去北大荒拍照的翁乃强老师,还有他告诉我他了解到的更多的信息,那一部分信息又会为你的影像拓展更多可能性。
  
  关于现实
  
  其实我很想要一个完整的团队,但是实际上最后,是要选择一个最具有现 实操作性的,又更经济的方案。关于资金方面,我做了几次申请都没有成功,最后去做这个片子的钱都是我自己的。对独立制作人而言,最大的困境就是这样,申请钱是需要很多时间的,而且花了很多时间之后,也未必能申请上,其间就需要做选择,而且还要工作,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可能这个时候你对这件事情的投入非常重要,倘若不正常跟进的话,后面会产生更大的麻烦。一切也更加说明,扎实的调研才能让你在特别狭窄的现实的条件下,让事情实现变得可能。
  为了节省成本,我们放弃了原本想找专业录音师的想法,仅仅采用了摄像机外接话筒的方式,另外带了一个小灯光,就算是我的拍摄系统了。
  我们全部是用磁带拍的,这个其实也挺蠢的。我就觉得我属于那种特别老套的人,就是会觉得我在这看着磁带,会很舒服。但实际上是很蠢的,后期很麻烦。拍回来之后所有的采访加起来所有的磁带有70多盘,工作量显而易见。幸好在我与别人合作时学到了一个软件,就是做场记的软件。我发现这个软件很好使,所以现在开始自己来做场记。把这些带子大概地做完,然后再来做粗剪,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从工作坊学到的,包括做场记的重要性。
  这次的经历,我觉得有一个今后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前期调研时应该带上录音笔,帮助记录调研信息,才不会漏掉什么重要线索,到正式拍摄时,也会轻松许多。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整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和一些有经验的导演交流,发现自己的问题。他们就某个点问我很多问题,有些能答上来,有些答不上了,如果我有回答不上来的,那我就知道这是。个盲点,这部分功课我做得不足,应该要再下功夫。
  同时,每一天花多少钱,要做出预算,实际支出也要记得很清楚,连去每个地方都要尽量寻找最经济的出行方案。因为既要做导演又要做制片人,所以不能随意,这一点别无选择。
  
  摄影师谈拍摄设备
  
  此次记录片的拍摄我们选择使用索尼HVR-Z5C数字高清摄录一体机(简称“Z5C”),这是一款高性价比的高清1080i,手持式HDV机型。这款机器使用时十分舒适,手感不错,它的操作界面和菜单按钮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整体表现很实用,即便你是该机型的首次使用者,也能运用自如。
  
  印象深刻的G镜头
  在东北北大荒的知青曾经住过的低矮而且空间局促的房间内,我们曾经使用Z5C进行拍摄,效果比较理想,原因在于Z5C采用了索尼开发的高性能“G镜头”,搭配在Z5C机身上的G镜头广角端达到了29.5mm,是现有HDV机型当中最广的广角,这是不容易的。即使在不使用广角附加镜的时候,镜头也可以实现超大广角所带来的空间透视感,满足创作者所追求达到的视觉效果,实现相对狭小的空间内的拍摄。其次,小巧的机身和镜头节约了拍摄的空间,机位摆放相对比较自由,对于记录片强调纪实性这个特点而言,由于该机器的镜头设计,摄影师有更多的角度可以选择。这两个特点,使得它在我们大量的室内采访拍摄中表现出色,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有人说,同时具备超大广角和20倍超长光学变焦是索尼G系列镜头的基本特色,这是有道理的。
  索尼Z5C拥有20倍的光学变焦和18倍的数字变焦,20倍的光学变焦,意味着我们可以把焦段推到最长焦,营造出前实后虚的浅景深的效果。如果你是极力追求具有“电影感”的摄影者,那么这款机器能满足你的这种画面追求或者拍摄感觉,有时我会在有雪景的白天利用三个ND(灰度)滤镜的使用,实现最大光圈,从而达到“电影感”的视觉效果。
  
  配件应用方便
  在该记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有一些室外的拍摄,但更多的镜头是在室内进行的,经常会遇到光线不足的情况,特别是不得不处在逆光环境进行拍摄的情况。这时,我们会对室内主要人物和场景进行人工补光,在机器的热靴上加上便携式中型色温灯,能达到良好的拍摄效果。同时,在北大荒知青采访的时候,常常需要通过对外接卡侬接口话筒实现优质的无线和有线的录音。Z5C的可拓展性和便携性由此体现出优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户外零下十几度甚至二十度低温下的长期拍摄,Z5C的表现非常稳健,没有出现意外的情况,这对我们的拍摄非常重要,也说明了该机器质量比较皮实,而且电池性能优越,能在低温下长期工作不掉链子,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稳定表现,是可以信赖的机器。
  
  细节设计实用
  另外Z5C的液晶屏设计也很不错(约92.1万像素),我在记录片的拍片过程中,或者准备采访的前期,有时会应被拍摄者或者导演的要求,回放一些拍摄素材给他们看。Z5C可以360度自由旋转液晶屏给被拍摄者观看画面,这样既便于让被拍摄者了解我们所做的事,便于直接高效的沟通,同时也有利于导演积极调整被拍摄者的情绪,从而达到预期的拍摄效果。
  而且Z5C这款机器专业性比较强,除了具有优异的分辨率、色彩和对比度,拍摄高质量的画面之外,该机器还具有自动、手动、一键自动的对焦方式,滤镜口径是72mm,支持手工调节光圈、增益、白平衡调整。手动的设计非常适合专业人士创造性的拍摄需要,发挥余地较大。这款机器既继承了其标清时代所对应产品的特点,又增加了高清时代新的技术,应该说是一款经典的HDV机型。
  接口方面,索尼HVR-Z5C也充分考虑到制作者的需要和方便,方便用户的连接,无论拍摄故事片还是记录片,无论前期还是后期,使用起来都方便自如。
  综合来说,对于一个大学生或者初入纪录片领域的专业影视制作者来说,ZSC的价格比较合理,后期制作的成本较低,整体的花费就减少了,因此性价比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后期过程中,只要你的电脑达到2GB内存以上的基本配置,300GB-500GB的硬盘空间,装上13914采集卡后,通过一根1394线就可以在家中进行采集和编辑了,对于影视专业的学生或者初入影视行业的低成本制作者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
其他文献
大家好!我是康智达公司讲师姜岩。在After Effects通常有一个选项不会太被使用者注意,这就是颜色深度,颜色深度在很大情况下决定了画面的色彩范围,从本期开始我将为大家介绍运用颜色深度的特性制作绚丽的粒子火花效果动画。
期刊
2010年初夏,临毕业在即,我刚完成汶川地震两周年的系列片《挑战命运的勇气》之《画心》的后期工作,突然接到潘桦老师的通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创新实验园区正在征集短片拍摄项目,于是我与田思梵带着剧情片《叮叮》初稿参加了这场声势颇大的选拔。第一次参与剧本答辩,长方型会议桌的一头坐着四个老师,神情不尽相同,另一头的我心情颇为紧张,试图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把剧本讲得更详细一些,不出两分钟就被老师堤
期刊
3D立体节目如何发行?    本文谈及的只是3D节目的发行方式,与拍摄和后期制作无关。换句话说,只有在拍摄制作时获得了左眼和右眼画面的母版文件,就可以转换为本文涉及到的任何发行格式。  在胶片时代,3D立体电影节目发行的方式比较简单。如果追求高品质大银幕3D立体效果,就采用双胶片方式,分别把左眼影像和右眼影像记录在两份胶片拷贝上,放映时采用双机联动方式,并在两台放映机的镜头前安装角度垂直的偏振镜片
期刊
最近我有空回了趟成都,这是一座幸福感很强的城市,悠闲而幸福的味道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好友来接机,在她的车上从来只有副驾驶的位置可以安坐,不小的车里被她的东西填得满满的。后面有孩子的座位。上面放了些小玩具和小零食,两侧窗户的帘上挂着她刚从干洗店取回的几套时装,椅子下是她的两双新款高跟鞋。座位上还有她的iPad、书刊和小说,当然还有新买的水果……我自觉地去开车的后备箱,依然应有尽有!高尔夫球杆、
期刊
大家好!我是康智达公司讲师姜岩。在前两期栏目中为大家演示了After Effect的跟踪插件Mocha的基本操作步骤,并完成了文字与画面的跟踪运动。在这期栏目中我将继续完成文字跟踪效果的制作。
期刊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他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
期刊
关于剧作    导演对话  在今年四月的下旬,我花费近半个月时间去创作此次拍摄的剧本,当中我也否定了些故事的素材。回观《什么是什么》毕业短片的创作过程,其中帮助我的有导师、朋友、学长还有我平时写的日记,以此来看剧作的过程也似同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个有关于我大学个人体验、感想的故事。总而言之,我的剧本写的是自己的故事,在其中我也是在重新审视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味自己大学生活的过程。这个
期刊
现在任何行业都在全球化当中,尤其在中国,本地和国外的知识每天都有交流,无论好还是不好。我想给大家讲讲我最近看到的一个合作故事。  Phillip Mandelartz30来岁,是一个从德国北部来的男孩,他在中国已经待了三年的时间,在清华大学读过书,现在是一个电工工程师。最近他在中国设计建造一个拍摄编辑系统,用德语叫“regie”,可以说是一套EFP,以大规模活动的直播和现场录像为开发目的。对他来说
期刊
贵州青岩    2011年春,农历二月初九,川贵大地,绿草清露,委婉春风,那条绵延的小路一直通往山坡,而浸没在山顶。我顺着它前往,翻过去,清晨弥散的雾气围绕着村落,袅袅的炊烟伴随着我身后传来的吱哑作响的扁担节拍而轻柔上升,缓慢地融合在空中,脚下偶然间会踩踏到松软的青吾,那久远的石阶湿而不滑,站在半高处,深吸着潮湿的空气回望,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在青岩古镇。”  每每我去到一处清幽之地,回来后,都会
期刊
在一个影像的时代,影像无处不在。在北京开往上海的班机上,眼前的屏幕正显示着飞机机身下的实时影像,白色的跑道标志线在屏幕中飞速向前,直到屏幕上的夜空已是混沌一片才切换到了航班电视内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摄像机的CCD成像技术,好象在研发初期航空公司就是最大的客户,因为有财大气粗的航空公司为新技术买单,一些尚处在襁褓中的新兴技术才能得以发展壮大,再慢慢从一些专业领域惠及到民用,而我此行即将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