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味便知人生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w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行归来的胡杨将一袋巧克力和一包牛肉干带到沙龙,请大家品尝。小茶拿了一块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剥开之后含在嘴里,表情陶醉。她偏爱甜食,几颗水果糖足以令她心情愉悦;吃苦对她来说就是“灾难”,因为她对苦味过于敏感。小时候,母亲逼着她喝中药,一碗药汤还没喝完,她便吐得翻江倒海。我说:“良药苦口。”她有气无力地看了我一眼,脸上的表情比良药还苦。
   辩证法告诉我们,苦与甜是对立统一的。科学试验表明,在15%的蔗糖水中加入0.001%的苦味的奎宁,尝起来会觉得更甜。可见味觉对于甜的感知,不僅来自物质本身,也受物质之间相互比较的影响——喝了又苦又咸的海水之后再喝普通淡水,感觉要甜得多;喝了鲜汤再吃橘子,感觉要苦一些。海南岛有一种黄中泛红的神秘果,大小如同花生米,吃后五分钟,再尝苦、涩、酸、咸等味道,皆成甜味。原来神秘果里包含一种具有变味功能的蛋白酶,摄入两微克,即可“变味”三小时。
   在没有蛋白酶参与的情况下,长期接触某种苦味,味觉也会变得迟钝。我第一次喝啤酒,感觉在苦涩中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怪味。那时啤酒刚刚出现在寻常人家的餐桌上,有人把它比作“马尿”,我不知道这种比喻是否恰当,但我知道啤酒的口感的确不佳。尽管如此,人们依然乐此不疲。那时还没有瓶装啤酒,人们拿着暖壶去饭馆打散装啤酒,我常去的两家饭馆都在古城地铁站附近,一家叫“同议轩”,一家叫“景春”。不论去同议轩还是去景春,都得排队,长长的队伍弯来弯去,一直排到饭馆外的马路牙子上。通常买一暖壶啤酒,还要搭售一斤猪头肉。这种怪味液体为何使人迷恋,当时的我并不明白,后来,当我渐渐习惯了啤酒的味道,也慢慢领悟到了啤酒的妙处。滚滚红尘,熙来攘往,人生的苍凉与甘苦全在那苦涩的怪味中。
   据说人的单纯味觉只有四种——咸、酸、苦、甜,其余千变万化的味道都是由这四种味道混合而成的。江西名酿四特酒,将这四种味道混合出香、辣、苦、涩,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因而被周恩来总理命名为“四特”酒。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啤酒属“新生事物”,那些拿着暖壶去饭馆打散装啤酒的人,多半出于猎奇,寻常人家的酒柜里,大都存有若干瓶四特酒。二锅头虽是“当家酒”,但往往用于自家小酌,若招待客人,档次不够;贵州茅台酒、五粮液固然“高大上”,但价格昂贵,可望而不可即;唯有四特酒,既体面,又不至于太破费。“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酒到酣时,滋味就不止四种了,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不同的味道既可以相互交融,又可以相互抵消:吃肥肉蘸醋可以解腻,吃羊肉加醋可以去膻,味精可以缓解盐和糖精的苦涩,蔗糖可以削弱苦和酸……水果中的“糖酸比值”,决定了一种水果的甜、酸甜、微酸和酸。我上小学时,有“忆苦思甜”的思想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就是回忆旧社会的苦,感受新社会的甜。其实那种教育方法也在利用“糖酸比值”——用新社会的甜蜜与旧社会的辛酸,矫正人们对幸福的预期,从而达到知足常乐的目的。
   记得在一部老电影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告诉儿孙们,他们那代人是在“苦水”里泡大的。然后,他以艳羡的口吻说:“你们一出生,就掉在蜜糖罐里了。”我打算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小茶,因为她太想掉进蜜糖罐里了。
   陈福民荐自《北京晚报》2019年12月30日童玲/图
其他文献
晋惠帝司马衷一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话,招致世代嘲讽讥骂,迄今长达1700年。  司马衷的确说过这话,他自己并未否认,但另有隐情苦衷,因此他一直耿耿于怀,愤愤不平,阴魂游荡,飄到哪里骂到哪里:“唐初房玄龄等一帮扯淡文人杜撰《晋书》,把我丑化成昏瞆愚痴的傻瓜,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天,司马衷邂逅皇后贾南风,所有的火气一股脑地发泄到了这个女人身上:“好你个祸国殃民的妖后,把你撕成十八块
期刊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会站在这座陌生的烟厂门口。这是一座被遗弃了的烟厂,它座落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大区首府塞维利亚城内。准确地说,在城内沿着中心大广场,绕过一大片幽静的花园,就能见到西尔皮斯街上一幢巨型长方石砌的建筑。这座古老而沉重的建筑大门上有一块椭圆形棕红色的门牌,刻着安提瓜烟厂的名字,门框的上方镶着制烟工具、烟叶、烟民的铜饰图案。这就是建于18世纪的西班牙皇家卷烟厂旧址。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期刊
一些地方强行将农民栽种的道旁树、宅旁树全部砍伐,然后在路边重新规划建设绿化带,种上冬青等灌木丛;   一些地方不允许农民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只让种植花草;   一些地方要求村民院落的篱笆不得使用竹木柴草,必须使用漆成白色的木条或塑料片……   庭院经济,何去何从?   以上这些怪现状,都是在建设农村的过程中出现的。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古老的农村,在人、地、钱等各个方面,得到
期刊
雅活,这个“活”不是活法,而是活计,它大多属于手艺。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当都有它内在的节奏和门道:做法、手艺、态度、力道、火候和快慢。有些活粗,比如挑担、夯土、搬运、挖掘……有些活细,比如画画、写字、绣花……做哪些事情属于雅活?写一首诗,画一幅画,养半园子的花,那些文人墨客的格调,早已渗透到民间。采薇是雅活。春天,采薇女子手挎小竹篮,到麦菽稗草间去寻薇。纤纤素手,采回来一道春天的素食。薇,如词,如
期刊
如今网络语言的口语化促进了对话,活跃了气氛,但也容易失之浅白。其实,回顾历史,有两位精神巨人一生也是“述而不作”,却成为历史丰碑。他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记叙而传诸后世的。一本是孔子《论语》,另一本是《苏格拉底对话录》。这种在古希腊被称为“口语著述”的散文文体,在中国古代则概念更加宽泛,主要是与韵文相区别。不过那时还不是分门别类的时代,重要的是,《论语》和《苏格拉底对话录》作为中西文化发展的精神
期刊
2018年1月,因在上学路上结了一头冰霜,“冰花男孩”王福满引发各界关注。据媒体报道,2019年12月8日王福满的父亲王刚奎在网上发文称,想申请贫困户的资格,同时给家人争取村中公益性岗位,但是都没有被批准,王刚奎怀疑因和村主任有矛盾有关。对此,当地村主任王刚明回應记者称,王刚奎家的贫困户评定资料已经递交,但由于不够评定标准,未被获批。虽然此前两家确有过节,但是公事就是公事。   此前“冰花男孩”
期刊
齐白石画《谷穗螳螂》,题跋曰:“借山吟馆主者齐白石居百梅祠屋时,墙角种粟,当作花看。”耐人寻味之“味”,不离文字,不在文字。文人雅士,有爱梅者,有爱莲者,有爱菊者,有爱兰者,似未闻有以谷“当作花看”者,即种谷之农民虽爱谷亦未闻有以“当作花看”者。  由此,使我想起多年前写的一篇小文:  “墙角处,枝叶掩映中一绿油油肥硕大葫芦,我们几个老头儿闲扯起来。有的说:‘这多像铁拐李背着的盛仙丹的葫芦。’有的
期刊
近日域中一大“发现”,虽算不上石破天惊,却也足以令人振奋,那便是山西运城宣布,诸葛亮出生的窑洞在该市临猗县天兴村被发现!   关于诸葛亮的归属,本来是湖北的襄阳和河南的南阳在争,刀光剑影几十年,硝烟弥漫直至今。“名高天下,何必争襄阳南阳”的和事佬劝解,丝毫不能让双方各退半步。现在又出来个山西的运城,居然“发现”了孔明出生的窑洞,而且“这个窑洞今天还存在”,这就不但“坐实”了诸葛丞相是俺临猗人,没
期刊
某县级市的电视台,前不久“无意间”播出一个镜头,市领导风尘仆仆赶到村里扶贫,五保户热情奉上热茶一盅,领导拿着秘书递上的餐巾纸,在盅沿上仔细擦了一圈,方才饮了一口……   这个镜头不到一秒钟,领导不以为意,审看的部门也不以为然,于是就这样播出,却在当地引起了点不大不小的波澜——人们说,这个“喝水”的“细节”,不免使人想起当年邢台地震现场周恩来总理一口喝下的带泥之水,也不免令人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揭开特
期刊
扫,甲骨文是手拿笤帚的样子,本义是打扫,也有快速的意思,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疾书之状,如在眼前。而互联网语境下“扫”最常见的用法是“扫”码。  自有微信,名片用得少多了。“扫个微信”成了搭讪、攀交的口头语。大凡社交,总有礼的要求。更何况,在我们这个讲礼的国度。而礼节,无非是告诉你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名片时代,陌生人之间互递名片,先后次序是颇有讲究的。各种礼仪课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