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看”助你读懂诗意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h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考生的一个难点,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读懂诗歌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做到以下“六看”能够助你快速读懂诗歌:
  一、看诗歌的标题。很多诗歌的标题就点明或暗示了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中的“喜”字就彰显了诗人因春雨滋润万物产生的喜悦之情。再如杜甫的《秋兴八首》,题目中的“秋”字就是这首诗的题眼,暗示了诗歌忧思伤感的基调。
  二、看诗歌的作者。一些著名诗人的典型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特色造成了他们独有的风格和具有某一倾向性的情感。所以知人论世是读懂诗意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南唐词人李煜,以南唐灭亡为界,其诗歌生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作品香艳缠绵,而后期作品则充满亡国的哀痛,了解了作者,我们再读他的《虞美人》就不难理解了。
  三、看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前的小序。高考诗歌鉴赏题诗文后的注释和诗前的小序往往交代了诗歌的背景或写作缘由。诗后的注释往往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交代作者生平、处境。2解释诗中的难字难词。3暗示诗歌情感。例如注释表明这首诗是诗人在贬谪或漂泊时所作,它往往表达的是思乡、孤苦、怀才不遇或仕途坎坷等一类的情感。而诗前小序往往交代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创作或创作时诗人内心的感触等,所以诗前小序也是我们读懂诗意的一个突破口。
  四、看诗歌内容。诗文中具体的意象词和情感词是组成诗歌内容的重要因素,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把握了诗中意象的含义和体现情感的词语,也就读懂了诗意。
  五、看诗中运用的典型手法。了解诗歌创作中所用的一些典型手法及其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读懂诗意。如唐代诗人储光羲的《咏山泉》,这是一首咏物诗,只要明白咏物诗的典型手法“托物言志”,就不难理解诗歌写山泉的“恬淡”、“长自清”,都是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咏山泉是为了表明自己“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志向”。
  六、看诗歌的主旨句、情感句。王国维说:“诗歌创作,唯景情两端。”古代诗词的典型结构往往是前半部分写景叙事,后半部分抒情或议论,如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其九)前两句写武侯祠堂周围松柏参天的景象,后两句就用“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两句,抒写了诗人见到武侯诸葛亮祠堂后消除了因战争导致的客居它乡的愁苦和天气炎热带来的不适,内心无比舒畅的心情。
  古代诗歌以其极具含蓄性和跳跃性的语言彰显着它永不衰颓的光彩魅力,虽然它不像现代诗歌散文一样容易读懂,但只要做好以上“六看”,我们一定能成功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吟诗颂词应为美好之事,但是到了我们的学生这里,却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理解,无处着手;鉴赏,无从下笔。针对于此,谈两点诗歌鉴赏感悟的写作思路,以期抛砖引玉,引来思绪如潮。  一、从思想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引出遐想:  可针对其中一句或几句,说出自己的感悟。这样写的时候,联系古今,找到与之类似或相反的人物或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所知道的联系起来。要把思想纵向和横向伸展。横向:谁会
期刊
《荷塘月色》写的是月下塘中之荷,工笔细描,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现了丰赡的情意,是一幅极美的山水工笔画。  他用语言的丹青给我们点染出一幅意境幽美的荷塘美景图: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青雾、蓊蓊郁郁的树以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充满了诗情画意,简直无美不备,一个月夜的死荷塘顿时变得那样饶有生意,他描绘的月下塘中荷展现出了与别个不同的新异美。他描写荷塘月色不是像常人一般笼而统之地去看,而是把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古今优秀名篇,不断积累词汇量,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而和高中语文课本相配套的《语文读本》就为广大中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  但是据我了解,许
期刊
仿写句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主要放在语言表达板块,平时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句式仿写能力的培养,并用专题的形式加以强化,力求仿写的句式既有形似,又有神韵。但是,这种训练一方面形式单一,学生感到枯燥;另一方面,又孤立地训练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如果把学生仿写能力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不但提高学生兴趣,而且一箭双雕。  一、仿写句式  学习课文时, 文章若表达生动, 句式灵活, 老师不妨挑选出来让学生
期刊
诗歌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古诗更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瑰宝,所以我们要分析鉴赏它,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近年来高考一直把古诗的分析鉴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其中“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期刊
记叙文的写作,常常容易犯议论过多,抒情过于直白的毛病,既不自然,也不真实,让人有一种小题大做之感,缺乏一种含蓄蕴藉之美。我认为记叙文的味道还是那些浸润在字里行间,让人回味的更妙,下面介绍几种记叙文含蓄有味的抒情方式。  一、借景抒情。人或事都离不开环境,对环境的描写或者刻画能让情景交融,通过渲染某种氛围,烘托某种心情,暗示某种意向。这种借景抒情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比如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著《祝福》的
期刊
为了领悟新课改理念,我积极阅读教学杂志上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章,认真聆听各类讲座,我先后拜读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高效课堂教师课改手册》等优秀的课改论著,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我的课改课堂初具雏形,课堂教学效率也不断提升。现将我粗浅的做法展示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课改的新理念让我跨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堵墙,使我彻底改变了以往以讲授为
期刊
因为有自然的秋风秋雨,因为有人类的逢秋必悲,所以有仓颉的“秋下一心”。愁本是一种心理历验,无形抽象,但在迁客骚人的笔下却有形有状,有模有样,妙趣横生,耐人玩味,令人倍感伤怀。  愁如水、愁如山的比喻最多。李煜的那声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可谓震惊朝野,穿越时空,影响相当深远,便是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尽管是以乐景写哀情,
期刊
语文老师要想在学生中找回语文学科的一席之地,让学生重视语文,必须从自身和学科入手,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必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学科教学、考试成绩、语文素养等方面寻找平衡点,既立足学生的考试要求,也应把握学生的未来发展。结合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一下措施,希望重新找回失落的语文课。  一、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平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
期刊
宝黛初见,宝玉将自幼佩戴的通灵宝玉摘下,狠命摔去,惊了贾府众人,惹得黛玉淌眼抹泪。宝黛初见,设置这一“摔玉”情节有何深意?  较之黛玉进贾府见众人时的情节平淡,较之宝玉与宝钗初见时作者的不著一字,可见“摔玉”这一情节应有其独特作用。  “摔玉”情节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真性情。想那林黛玉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可宝玉问是否有玉的时候,黛玉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