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有效提高文言文句子翻译水平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ro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整个文言文阅读的重点,近年此高考题分值一直保持在6-10分左右,居高不下。它涉及到学生的文盲文基础知识,包括实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文言句式、古代文化知识;可看出学生对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要求、标准的了解程度;还能看出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言文句子翻译涉及到文言文的方方面面,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下面我们运用一些实例,试通过三种途径来有效提高文言文句子翻译水平。
  
  一、了解高考的出题方式及解题技巧
  
  1 以2009年高考文言句子翻译为例,要求翻译的句子一般偏难,需细细琢磨。命题者往往选择那些理解有障碍的句子,所谓障碍无非是那些一词多义词、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词、特殊的文言句式,人称省略等,这些障碍是句子的关键点,弄不准会造成歧义。我们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突破这些障碍(可能就是得分点),还要注意句中词语间的语法关系,结合上下文连贯翻译。
  【例1】(2009年高考湖北卷)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参考译文】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技巧指引】句中有三个关键的实词“适”“知”“除”,属一词多义词,结合上下文可分别解释为“正好”“执掌”“脱离”。
  【题外指津】要掌握12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运用,注意选文中的实词词义往往与我们现代汉语词义有差别。
  【例2】(1)(2009年高考江苏卷)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2009年高考江苏卷)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3)(2009年高考天津卷)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
  【参考译文】(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技巧指引】(1)句中“踪迹”词类活用,现在“踪迹”一般作名词,此处为两个单音节动词,译作“追踪觅迹”,此外“妻子”属古今异义词。
  (2)旬中“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作“以……为异”或“感到惊奇”,后句省略主语“他(彭子篯)”。
  (3)句中“活”形容词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缚”,译作“活着”;“柙”名词活用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予”。译作“用木笼装着”;前句省略宾语“管仲”,后句省略介宾“把他”。
  【题外指津】要掌握词类活用中使动、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做名词等。如“名+动”结构,动词前面的名词常做状语,上例(3)“柙以予”就是“名+动”结构,其中的“以”表修饰;“名+名”结构,前一个名词往往作动词,例如“使使”(派使者)“事事”(做事业)。另外句子省略的成分应补上。
  【例3】(1)(2009年高考福建卷)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2)(2009年高考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3)t2009年高考天津卷)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参考译文】(1)况且我怎么能怎么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3)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技巧指引】(1)句中虚词“以”译作“因为”,“忧”使动用法译作“使……担忧”,“宁……耶”表反问固定句式译作“怎么能……呢”。
  (2)句中省略的成分多,有宾语“画工的名单”、主语“他”、连动谓语“去画壁”:“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句,修饰语“疾周”本应置于中心语“里人”前,译作“有憎恨沈周的乡人”。
  (3)句“必不吾予也”应为“必不予吾也”,是宾语前置句。
  【题外指津】要掌握18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常考虚词“以”“之”等的用法。能辨别各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固定句(常表某种语气)。了解其构句特点,如状语后置句常根据两个标志词“于”“以”判断。
  【例41(1)(2009年高考全国卷I)馆陶众庶,舍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2)(2009年高考江西卷)卖酒者匪唯长者,押亦智士哉!
  【参考译文】(1)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2)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技巧指引】(1)古代称老百姓为“庶民”“黎民”“布衣”“黔酋”等,句中的“庶”意为老百姓,这里涉及到古代文化常识。
  (2)句中“匪”通“非”。
  【题外指津】要掌握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略知其历史渊源,如“虚左以待”,秦汉前右为尊,秦汉后左为尊,归纳一些常见的通假字。
  
  二、重视教材例句,举一反三
  
  下面例举一些句子,看看涉及那些文言知识。
  【例5】1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 胡为乎追遑欲何之?
  3 欲呼张良与俱去。
  【技巧指引】1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出入”偏义复词,这里只有“人”的意思;“非常”古今异义,这里译作意外变故。
  2 “何之”宾语前置,应为“之何”。译作到哪里;“之”作动词,译作到。
  3 省略代词“之”,“之”代自己即项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题外指津】中学课本里的一些例句。涉及许多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它们,举一反三,能从容应对课外文言文句子翻译。有些学生一味只做课外句子翻译练习,而忽视课本文言文的巩固。这是欠妥的。课外文言知识与课内文言知识是一脉相传的,要循序渐进,先掌握课内文言知识,每篇过关;要善于归纳总结,了解规律,触类旁通,为我所用;可结合课内课外一起练,对自己的课内文言知识的掌握要心中有底。
  
  三、了解句子翻译的要求、方法、标准
  
  【例6】 (2009高考湖南卷)令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参考译文】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技巧指引】“仰食与我”直译“仰仗吃饭跟我”不通顺,可意译“靠我养活”,即简洁又通顺。
  【例7】(2009年全国卷Ⅱ)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参考译文】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技巧指引】“令足通行”如果译为“让脚通行”则不准确,不符合语境,应在“足”前补上代词“之”即人,“足”译作“足以”,这样就准确了。
  【题外指漳】为了使翻译的句子准确、简洁、流畅、美观,还须对句子润色,这就需要了解句子翻译的要求、方法、标准。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主要是“留、补、删、换、调”。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顺”“优美”。这些要求、方法、标准往往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文言文句子翻译水平。
其他文献
鸟语花香的草坪上,和粉蝶儿嬉戏:葱郁的森林里,与群鸟共鸣;泉水淙淙的山野里,迈着轻盈的步履踏青,尽情享受阳光的沐浴;清晨吮吸清新的空气,静夜仰望璀璨的星空。曾经的自然馈赠给我们许多忘不掉的柔情蜜意。  那些如散珠碎玉般星罗棋布的湖泊,以及那宝镜似的湖面、翡翠般的湖水多么令人神往、叫人陶醉!然而,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湖光山色却大多令人失望,湖水变质散发出一阵阵恶臭,人们都避而远之,附近的居民更是望湖
期刊
阅江楼记  宋 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出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①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期刊
写议论文,思想浅薄的作者会把文章弄成相关论据的叠加,而真正成熟的作者则是通过对现象和问题的深刻剖析折射出自己对社会生活、历史现象、文化伦理等的思考。  怎样让自己的论说文跳出平淡浅薄的窠臼,展现深刻的思想呢?    一、学会从一个问题中看出两个方面    有些题目,如“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步与一生”,文题中就出现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当然应该辩证对待,不可偏废其中一方。前一个题目可以抓住“机
期刊
心态就是性格加态度,是人的心理态度的简称。性格就是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个性,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心态决定思维,心态决定行动,心态决定成功和失败,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人们做一件事常常表现为三种心态:一是试试看,二是尽力而为,三是全力以赴。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抱有试试看的心态在困难面前往往会退缩,尽力而为是被动的消极的听凭自然的心态,这种心态下的付出和努力是有限度的,要成功只有全力以
期刊
论说文立意深刻至关重要。而立意的深刻往往由分析问题的思辩性决定。辩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一个新颖的写作角度,还可以使我们的说理思维严密,结论掷地有声。请看下面的实例。
期刊
1 D(A供不应求ying B泌尿科mi c发横财heng)  2 D(A不修边幅 B警戒线 C气概)  3 D(过犹不及:指事情办得过火,就跟走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此处用之适宜。A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用于退休的老人。B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化”指化境,绝妙的境界。本成语没有“走神”的意思。C与人为善:现指善意帮助人,不指“文明礼貌,和气待人”。)  4 C(
期刊
[美文欣赏]  从我梦中打马走过  鲍尔吉·原野  在梦中,我见过毛主席。见面的地方好像在一处农舍,毛主席和蔼可亲,坐炕头,夹一支香烟和我说什么。说话的内容不是长征,当然也不是散文写作,好像谈农业机械化问题。我一激动,醒了。慢慢回味梦境,觉出梦里见的不是毛主席,是唐国强或已经去世的古月先生。口音不对,神韵更是差得太远。  见伟人,即使梦里仍不可得。  人有一种愿望,想与故人晤面,看电影、电视剧,乃
期刊
【技法指津】  “有文采”是一种韵味,一种气派,一种光泽,优美的语言承载厚重的思想,这样的作文才会亮人眼球,让人青睐。怎样使自己作文的语言散发“文采”的光芒?    一、巧嵌妙用,锤炼词语    语言表达要善于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词语,做到用词精当,富于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需重视语言的锤炼。具体说来,一要精心锤炼动词。动词运用得有灵气,能增强语言的神韵,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描写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
期刊
【概念简释】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    【意象归类】        【典例解析】  1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期刊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也有很多近义词。一组近义词表面看起来意思大致相同,但仔细推敲你会发现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如果能够准确地体会这些近义词的区别,有分寸地给予翻译,一定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报、告    【比较】“报…告”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告诉的意思。“报”这个词表示听者在未听到信息之前对这件事情多多少少是有所了解或有所准备的,而“告”就不同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