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安德烈·巴赞这样写道。巴赞最为推崇长镜头,认为长镜头是一种无限接近现实的表现手法,而它却在一部分导演手中,朝着最梦幻的地方狂奔而去。有些导演用长镜头表达情绪,有些导演用长镜头展开叙事,还有一些导演用长镜头来表达梦境。而毕赣不止用长镜头表达梦境,甚至用它来展现回忆。博格曼评价塔可夫斯基时曾说:“我认为塔可夫斯基是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毕赣视为他的电影影像启蒙者,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一上映,就不可避免地与塔可夫斯基的影片形成对比。诚然,毕赣的艺术成就与塔可夫斯基相差甚远,但毕赣鲜明的作者风格和独特的影像风格,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极大呈现。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毕赣的自我叙述和情感经验,但如果仅仅以“内心独白”来评价这部影片,的确有失偏颇,影片中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阴暗潮湿的黔东南影像和现实与幻想结合的长镜头都是不容忽视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影片在电影评论界受到了极大关注,更因独特的营销手段,这部气质独特的文艺电影进入了大众视野。虽然这部电影的营销方式被称为“自杀式营销”,使影片在不是目标受众的人群眼中声名狼藉,但不能否认毕赣在争议与赞美之中使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成为最近几年收益最大的文艺电影。不管是赞赏者还是批评者,第一观感都是“神秘”,之所以能打上“神秘”这样的标签,是因为《地球最后的夜晚》与毕赣所坚持的叙事方式和影像风格是一以贯之的。
  这里的“神秘”或者说“难解”是由影片整体的视觉风格和叙事方式决定的,而这样的方式也将该影片指向一种独特的、诗意的、混沌的感觉,这种效果正是英国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艺术的本质,他在《艺术》一书中提到:“在每件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就运用了鲜明独特的形式美来展现电影作者毕赣的审美情感。
  《地球最后的夜晚》讲述了罗紘武为了寻找好友白猫被杀的真相,找到了凶手左宏元的情人万绮雯,她利用罗紘武杀了左宏元后离开,从此以后罗紘武开始了寻找万绮雯的历程。
  一、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
  《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影片延续了毕赣《路边野餐》的叙事手法,运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在影片中,回忆、幻觉、梦境、现实不断交叠,营造了如梦似幻、混沌迷茫的影像时空。影片中现实与回忆没有明显的界限,毕赣用独特的影像风格区分现实与回忆,如用白发和黑发的罗紘武来区分现实与回忆。过去和现在平行交织,影片甚至在一个镜头中就完成了现实与回忆的交叠。可以说,这样的形式其实是与人的思维形式相呼应的。这样没有间隔的叙事形式,给观众营造了极具沉浸感的观影享受。将现实与回忆的交叉融合,更能表现主人公沉迷于往事、无法自拔的情绪。
  本片更具有形式感的一面是2D与3D结合的放映方式。根据片方的要求,观众在影片播放至70分钟时,跟随影片中的主人公罗紘武一起带上眼镜,而戴眼镜这个动作不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与主人公一同进入了梦境。可见毕赣不仅是将形式注入影像本身,更是将其放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而这正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可以说导演刻意营造的形式,也与影片独特的意味息息相关。
  二、诗意的影像语言
  帕索里尼在《诗的电影》一文中指出:“作为电影的基础的语言工具是一种非理性的工具。这说明了电影的浓烈的梦幻性,同时也说明了它的绝对的和必然的具体性或者叫物化状态。”电影的詩的语言是“自由的、间接的主观化”。帕索里尼《诗的电影》的理论核心是对电影形象客观性的彻底否定。帕索里尼指出,“自由的(作者进入人物的内心)、间接的(不是作者的而是人物的)话语”在文学中是客观的,因为那是作家模拟人物的语言,但在电影中则是“主观化”,因为这里不是模拟人物的语言,而是呈现有个性特征的形象,这“个性特征”完全是导演的(即风格)。因此,真正的电影语言是风格先于文法而存在,无客观规律可循,只有这种“诗的语言”才使电影“回到最原始的叙事方式,从而解放了被传统叙事程式扼杀了的表现可能性。借助于电影的技巧手段,它重新发掘出那梦幻的、野蛮的、无秩序的、强悍的、幻觉的特性”,即诗电影是在电影抒情本性的基础上而出现的电影样式。因此,诗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抒情为主,叙事在这里只是一种表现抒情的方式。
  《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样延续了《路边野餐》的风格,通过各种意象来隐喻人物的内心情感,甚至推动影片的叙事。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暂停的钟表,喻示罗紘武陷在回忆里。下雨的房子、暂停的钟表、斑驳的铁锈、水中的倒影、反复提到的野柚子等这些意象的拼凑与重构,加强了影片的抒情意味,营造了一种极具诗意的影像风格。而这些意象都是源于电影作者的抒情本性,在这个不断找寻的故事中,毕赣运用了帕索里尼所说的“自由的、间接的主观化”,给影片增添了浓厚的诗意韵味。
  影片在表现方式上采用低照度的照明,营造一种昏暗隐秘、不为人知的氛围,充斥着各种流行文化因素的意象,如蜂巢网格的构图、时空的拆解与重塑和符号化的意象表达。《地球最后的夜晚》通过这些手段完成了对于诗意的影像语言的表达。
  三、极具“形式感”的长镜头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其理论著作中对于长镜头大加赞赏,他认为只有长镜头才能表现真实的世界,只有运用长镜头所拍摄的影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强调通过场面调度来形成单个镜头自身的含义和表现力,以此来营造一种多义性和暧昧性。
  随着现代电影的发展,长镜头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导演手中已经完全演化为一种表现方式,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手段。而在毕赣这里,长镜头已经完全背离了巴赞最初所定义的趋近现实的概念,成为进入梦境的形式。
  《地球最后的夜晚》运用了长达60分钟的长镜头来展现罗紘武的梦境。通过对过往的凝缩和移置,罗紘武把自己所有的欲望和幻想投掷在这60分钟的长镜头里。这里包含了罗紘武和万绮雯那个未出生的孩子、罗紘武的母亲和年轻版的万绮雯。罗紘武只能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与回忆放在这个冗长、阴暗、迷茫、闭塞、绝望的梦境里。可以说,这个长镜头相较于《路边野餐》中的长镜头更加精致、更加梦幻、更加复杂。而观众也随着罗紘武一起,在这个漫无边境的长镜头里体会主人公不愿割舍又走不出来的痛苦。当最后的咒语念起,房子开始旋转,主人公一吻结束,观众也随着罗紘武一起摘下眼镜,结束了这个梦境。这个长镜头虽然长达60分钟,但镜头的视点在不断变化,故事的容量不断增加,影片的情绪也在这个片段中达到了高潮。毕赣运用这种长镜头,创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地方,让幻想在这里肆意绽放。
  四、结语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说:“导演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雕刻时光,如同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大理石,心中成品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一片一片凿除不属于它的部分——电影创作者也是如此,从‘一团时间’中塑造一个庞大、坚固的生活事件组合,将他不需要的部分切除、抛弃,只留下成品的组成元素,确保影像完整性之元素。”塔可夫斯基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思虑,在电影中雕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情感。而毕赣的这部《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比如模仿大师的手法过于明显,但其本质所涵盖的真诚的人生体验,对于过往的无限追寻与留恋,以及在这些情感基础上所创造的有意味的影像形式,为中国的文艺电影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曹姗姗(1994-),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其他文献
《卜算子》词牌名兴起并流行于宋代,跌宕起伏的曲牌特点使其多描述人生际遇的坎坷,诉不平之志。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陆游作为宋词发展史中两位重要的人物,在此词牌上的成就极高。从创作意境上看,苏轼侧重“清”“幽”“淡”意境的构造,陆游侧重创建“傲”“险”“浓”意境,两首词都体现出“寂寞”“无奈”的意境。  一、幽孤凄清的苏轼词和孤傲壮雄的陆游词  (一)苏轼词的“幽”与陆游词的“险”  1.苏轼:意境之“幽
期刊
《撒哈拉的故事》是台湾女作家三毛的成名作、代表作,在潇洒自如、幽默深情的叙述中体现了三毛的人生智慧和现世洒脱心态,弥散着浓郁的异国风情和独特的文学语言艺术魅力。作品语言以通俗易懂、自然清新的白话文为主,外加典故和诗句,以明快的节奏、幽默的风格,构成了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一、节奏明快、自然清新的语言  在语音上,多用民间通俗的叠音词。叠音是指音节的重叠。使用叠音词可以加深读者对描述事物的印象,诵
期刊
“气象”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传统的气象概念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从感受体验看,《人间词话》中的“气象”具有咀嚼生命的特质。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学者。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有两部影响巨大的作品。一是《〈红楼梦〉评论》,二是《人间词话》。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主要采取中国传统词话的形式。“境界”是《人间词话》中最重要的批评范畴,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气象”在《人间词话
期刊
苏辙一生散文创作量丰富,苏轼曾评价说:“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栾城后集》中《历代论》共收录“论帝王”文20篇,分别为:《尧舜》《三宗》《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哀帝》《汉光武上》《汉光武下》《刘玄德》《孙仲谋》《晋宣帝》《晋武帝》《宋武帝》《宋文帝》《梁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宪宗》。通览其论帝王之文,颇可见其
期刊
海纳·米勒是德国有名且争议不断的戏剧家,他的戏剧作品大多坚持表达个人的政治立场,反映社会现实。《哈姆雷特机器》是他的代表作,仅有三千字的剧本,戏剧形式却极具创新性,组合式的大胆拼贴,影射着当时的社会现实。本文从戏剧文本出发,分析这种组合式戏剧形式的独特之处。  海纳·米勒出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一生经历他自述认为的“专制政权统治”(纳粹和东德)的两大时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米勒却不愿意逃离,而是
期刊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提出“论诗如论禅”,同时指出,盛唐之诗为禅中上乘之品。而盛唐诗人中,王维享有“诗佛”的美誉,其山水诗蕴含丰富的禅学意味。实际上,“以禅论诗”的真正核心在于“妙悟”,本文以王维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以“妙悟”作为切入口,论证“以禅论诗”的方法在诗歌鉴赏实践中运用的可行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歌美学著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
期刊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修订作为儒家教授学生之用,在汉武帝时被奉为“经”,至此拥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它作为五经之一,在经学史上一直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诗传大全》作为《五经大全》之一,为明成祖责令编纂,是诗经宋学集大成之作。本文将以编纂之时的时人思想、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等方面体察《诗传大全》,力图深入分析其成书原因、选材特点及后世影响和评价。  《诗经》流传久远,最早是王者观民风
期刊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于1977年出版的小说《荆棘鸟》,连续6个月荣登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创下销售和受欢迎度记录。小说时間跨度较大,讲述了从1915年至1968年澳大利亚克利里家族的传奇故事,吸引了无数读者,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1983年,《荆棘鸟》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获得六项艾美奖,揭示了美国通俗文化和澳大利亚文化元素的融合,深受数亿观众的喜爱。  一、澳大利亚元素  迷你电视剧
期刊
现代社会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孤独带来的精神问题也逐渐成为都市一族无法摆脱的病症。孤独是一种近似“黏着”的存在,即使最乐观的人也不可避免地会被缠上。一个人工作,一个人坐车,一个人行走,一个人吃饭,成为都市人的日常写照。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吃饭对人们的重要意义。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对于常人来说,吃什么已不再是重点,重点在于和谁吃。因此,通过一顿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基本来
期刊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的一大主题,然而在众多名著尤其是西方名著中,对女性追求美好爱情的描写与表现,往往是在女性的出轨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现象绝不是个例,从古希腊神话里的海伦,到《红与黑》里的德·雷纳尔夫人、《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包法利再到《安娜·卡列妮娜》里的安娜……众多名著中的女性形象都有出轨的经历,这种经历在某些作品中也是主要情节。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文学史上三个著名的女性形象的出轨行为进行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