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画品评标准之我见

来源 :中华名家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hxumi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讨论中国画的品评标准,这是因为中国画出现了理念模糊的现状,影响到创作的走向。一提继承便模仿古人,一提创新就模仿洋人,因此讨论当代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很有意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禁锢,人们能够面对现实,根据实践实事求是的来评价事物,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转折,这在“文革”之后拨乱反正,推动思想解放,坚持在中国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社会学意识形态中的各门学科,惟有艺术最难有绝对衡定的标准,其所以称其为艺术,因为它属于美的范畴,美是自由的形象。它是最能发挥自由想象而且在不段的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异样,时时呈现出新的形态。对艺术品的评估,很难在一时一件中,说得准确无误。特别是对当代艺术品的品评,更难以把握。随着历史的变迁,对艺术品的品评的变化,也是常有的事情。因为在当代容易受潮流、时尚、舆论炒作,受势力、品评人的审美倾向以及市场等等因素所制约,当下看好的作品及艺术家,在生前被埋没,死后若干年,才被人们重新认识和肯定,这在中外美术史上不乏实例的记载。
  然而,确立对中国画的相对标准也是需要的。中国画有别于其他任何画种,从工具材料到技法,审美取向,经历几千年的延伸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面貌和理论体系。
  传统中国绘画,包括工笔画、大写意、小写意,有用帛绢、有宣纸,有重彩、有重墨;还应该包括大量的宗教壁画。
  从谢赫的“六法”至今,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支柱和标准层出不穷且在不段的发展。但是谢赫的“六法”几乎成为古代绘画品评标准的基本原则,她的影响和重要性经久不衰。
  首先从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着眼,从理性的观察和讨论问题的实际,作为原则来阐述中国画的品评标准我认为是必要的。
  中国古代称绘画为“绘事…‘画缋之事…画图…‘图画…‘丹青”……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国画院成立时,周恩来总理一言九鼎,确定了区别西洋画的中国画称谓来。这就成为大家所约定俗成地叫响了中国画这样的画种。其实冠以国名显得重视,但是并不科学,中国人画的画还有外国画吗?几十年来人们在中国画的概念中,习惯干它的基本涵盖:古代绘画、现代工笔画和写意画。对于水墨和彩墨也放在写意画里。绝不仅仅是笔墨可以统领和包含得了的。就现在旅游市场上的中国画作为最低标准,还是以博物馆的藏画为当下中国画的最高标准,无疑都是不合适的。
  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功能,南齐-谢赫论述得十分明确:“莫不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其品评优略定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他又说:“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千百年来此六法既是创作方法,也是品评标准,影响广大,堪称“精论万古不移”。后来宋人黄休复又提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宋·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又提出所谓明“六要”,而审“六长”,即“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这些论述,都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非常符合传统绘画的自身规律。也是历代实践家的经验总结。
  20世纪中国绘画的改造与革新基本上没有突破这些理论,只不过没有人对当代画家用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去鉴定。这个时期的品评标准在原来的“六法”基础上文人画的要求均融合在其中,也融合了西洋画的许多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呈现出显著的当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变化,谢赫说“迹有巧拙,艺无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价值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古代的艺术和当代的艺术,以至于未来的艺术淌入一条河流是绝对不可重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变化,中国的传统绘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鉴赏品评的标准也必然产生变化。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文艺座谈会讲话,文艺的标准是为政治服务和工农兵服务,按照毛泽东“高度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为标准。后来又融入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这些占据着画坛的主导地位。50年代毛泽东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口号。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美术创作其内容有统一的政治标准,形式上单一的重在写实,艺术上服从内容……在这种统一的标准之下,当然也培育出一花独放,也产生了一批艺术精品。中国画在反映生活,写实能力都大有提高,改变了明清之后因袭模仿的风气,给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80年代之后,国家的改革开放的整体气候,给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了春天,到今天,就中国画的繁荣,从多样化来看这种氛围,极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在宽松、自由的百花园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中国画的多种面貌的涌现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时代和平发展、政治开明、繁荣景象的反映。现在中国画呈现出的风格面貌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丰富多彩,探索和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迅猛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迅速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和审美娱乐的享受更加多种多样,人们的知识阅历丰富广博,审美情趣亦必然宽阔,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精粹,中国画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同步发展,使其得到弘扬,这是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面对现实,从大美术着眼,对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宜大不宜小,宜宽不宜窄。以多元格局,分门别类;建立不同的比较客观的品评标准较为合理而且公平科学,禁忌大一统的品评标准。艺术的高低优劣应有普遍的宏观的标准,真、善、美也好,有益无害也好,看中国画,仍以其精神、文化、技巧的含量,以其自身的魅力的基本特征为依据。切忌以权威舆论误导和强迫观众。中国画亦不可用单一风格文人画理念束缚它的发展。
  传统绘画的理论宝库,内容浩瀚,学说极其丰富,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独特遗产,滋养了千百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然而今天在画家中精研者乏人,这是当代画人的缺陷。仅仅从俞建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中就可以领略中国传统画美学画论的精深和丰富。其中第三编就品评部分的论述从顾恺之写的《魏晋胜流画赞》算起,其中谢赫撰写的《画品录》,唐·李嗣真撰《续画品录》,至清·黄钱撰写《二十四画品》等13篇文章,除“六法”、“四格”(逸、神、妙、能)、“二十四画品”之外,有许多结合历代画家的成就进行品评的精辟论述,皆是 千百年艺术品评的结晶。力探堂奥,非深画理,非有历史眼光,而不能道出只字。我认为画家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画论,从传统美学观到技法认知,提高传统绘画的修养,从深体会民族绘画特殊性的本质内涵,生存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从而由创作家自己去悟道什么是中国画,怎样达到中国画的至高至美境界,自本自根,妙在自己。艺术家的独创,不是立论者规定出来的,更不是凭空一言蔽之耶!中国画家的独创是绞尽脑汁与勤奋磨砺走在寂寥之道上一笔一笔的画出来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画家去实践。
  在20世纪之初的五四运动前后,许多志士仁人提出“中西融合”“中学为体”“西学为要”等这类口号。是针对中国社会封建专制与长期的闭关锁国的旧中国的固守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个口号及其思想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作用。西方列强在社会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是面向世界而开放的,其各色的现代派积极地不加限制地吸收东方文化精神,有许多大师从哲学上接受中国的古代思想,艺术上行而上,形式上出现表现主义,装饰画风,借鉴剪纸与木版年画以及日本富士绘等等,他们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吸收,是自由的不加意识形态限制的。毕加索吸收非洲黑人艺术,大大改变了西方艺术的面貌,这些都是西方美术史上不可辩驳的事实。西方人他们没有提出西东融合,不等于不吸收东方,相反他们吸收什么根本就毫无顾忌,没有任何社会阻力。难道还要提出什么口号吗?可惜的是他们所针对的东方艺术有相当多的是从日本流传到欧洲,因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也是开放的。真正的东方文化之源在中国,但是处于封闭状态,洋人难以学习。所以坚持改革开放,世界各国互为有利。归根结底东方文化互为交流各自独立才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景象。这样的现实也必然影响到当前中国画的发展和艺术品评标准。
  因此,对于当前中国话的品评标准应该讨论,各抒己见,在不同意见中寻求真理。当前中国画的讨论还没有达到百家争鸣的地步。中国画的精品力作的真正价值要靠历史的筛选和时间。当下受到各方面外在因素所影响,所评出的获奖作品,时尚风格,只有经过时间冲刷和历史的筛选,才能显现出真正价值的光彩。过高地估计中国画的神圣性和过低地看待中国画,认为穷途末路而沮丧都是不可取的。我相信只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劳动,由画家自己去深入思考中国画的本质与特色,去深入地大胆地探索和千锤百炼,中国画的发展一定会出现更加美好的局面,出现更高水平的好作品。
其他文献
刘熙载在《书概》中曾道:“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收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赏读著名书法家孟令芳先生的书法,那清雅的格调、严谨的布局,风骨内敛淡雅其表,精神外拓雄秀其里,峻峭中见骨力的艺术风格,让你在咀嚼品玩中不知不觉地为其作品内涵所折服。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的孟令芳先生,1944年出生,河北省新城县人,1964年大学专科毕业,1978年加入北京市书法研究组,
期刊
多年从事画马,那注定是我要穷尽毕生心血来走的一条无尽的路。  在草原上第一次接触了蒙古马,在它伴随我经历了多少个难忘的日月和风雨之后,我便与这草原上的精灵结下了一生的缘。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象影子一样追随在我的身边,藏在我的心里,徘徊在我的脑海,流连在我的梦中。  在梦里,它从天边走来,它默默地注视着我,那是一种无言的交流。它知道,我已熟悉了它的每一个眼神,了悟它的思想。蒙古马,造物主偏爱你,赋予
期刊
一打开地图,人们的视线立即会被亚洲大陆中部的奇异地貌所吸引。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集,呈南北纵向,仿佛是地球母亲紧蹙的眉头。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山脉西侧,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东边是奇妙的滇、黔、川地区,南面是富饶的东南亚、南亚诸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从古到今,它像一个谜一样地
期刊
传统之薪火在中华民族千载的延展中,沉积出璀璨的文明,中国古典绘画的意境表述,更是令今人叹为观止。古雅雍华的人物,寂寥阔野的山水,姿意天籁的枯枝卉禽,赫然映目,其境盎然。伴绕着婉柔纤纤地线条和酣畅淋漓的笔墨,宣泄出古人的情致,其传统绘画规则的一致性和程式化的笔墨,有序地阐述出千百年的意蕴咏唱。  “传统”何焉?先甲骨,以刀行纹;后施毫入墨,又添敷岩彩,遂形显意出,其民族的“线形”审美冥冥之中贯行至今
期刊
杨洋的仕女图一画就是二十余载,从对某一种物象与绘画载体的艺术固守中,可看出杨洋作画的状态和心结。杨洋的性格是绵善的,这似乎吻合了他选择仕女作为绘画对象的心理;杨洋的心性是内秀的,这又印证了他多年来的审美情趣。  柔韧的性情里可能有一些偏执,有一些不甚通达,我以为这正是本真的杨洋,是率性的杨洋,是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之下,坚守传统人文、固守文人操守的讷言敏行的杨洋。  杨洋自幼喜爱绘画,多
期刊
八大山人之山水画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为中国画坛提供了新的艺术语言,创造了新图式,开拓了新意境,树立了一种新风气。    一 “意象”特征    八大山人身处明清移祚之际,他个人又历国破家亡之痛,这种现实生活的际遇自然会在他的心灵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并且在他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创作中有所表露。他笔下的艺术形象中蕴含着一种孤僻、冷峻、忧伤的情感内容,其内心的无法平静,反映在他的画中,他所画的鱼鸟等
期刊
黄沙弥漫,硝烟滚滚,战机轰鸣,一群海军陆战队员从直升机中跃出,如排山倒海般冲向前方……从全军第十届美展作品《两栖猎人》到全国第十届美展作品《陆战队员》目光聚焦于陈琳的国画作品是不由自主的。  2002年的金秋时节,我应邀去中国军事博物馆观看第十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浏览中,作品《两栖猎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博大雄浑的气势包容了所有的含义,强烈的视觉感,厚重的墨,酣畅的线,尽展军人无限刚劲与风华
期刊
《诗经·大雅·荡》语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万事皆有始有终,凡事贵在坚持。而这句话,也正是军旅画家岳鸿进的座右铭。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艺术进入了又一个转型期。一方面画坛流派繁多、百花齐放,众多画家在既有的视觉语言中寻求新的突围;另外一方面,时代仍然在呼唤散发着真情实感的作品。  鸿进为人真诚,他的作品,从基层而来,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来,散发着动人心魄的独特气质与力量。这与他长期
期刊
靳超油画作品
期刊
1973年出生,山东省青岛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秘书组成员,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平度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6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07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班主任。2008年任北京大学蒋采苹中国重彩画工作室班主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书法展并获奖:《踢毽毽》在全国第七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