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问题产生于生活中。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买东西结账时会用到加、减、乘、除;修屋建房时需要制作各种工程图。这些都从生活中来,最后又被人们整理归纳成了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理论就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求身边的数学,把数学归于实际,归于生活。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会把现成的例题、公式、规律和结论等生硬地传授给学生,直接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学数学的用处,更谈不上乐趣。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老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儿歌、顺口溜等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愿学、乐学、会学。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小学生的抽象逻辑、系统思维还未形成,,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即使强行灌输也只是死记硬背,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毫无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无趣变有趣,把被动变主动,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都应该不断追求和探索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知识时,创设模拟买东西的场景,在班上开设“跳蚤市场”。要求每个学生自带一些玩具,把教室当作市场,把玩具当作商品进行自由买卖。老师给学生们准备好充足的人民币,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际生活,充当买家和卖家,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流,进行钱币的拆零补兑。这样不仅让学生们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真正乐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真正地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贴近生活注重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少而巧。要求教师做到最自然,最恰当,最精彩。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让学生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中,先播放歌曲《生日歌》,学生们听到旋律就会跟着哼唱起来。播完歌曲以后老师接着问:“在什么时候唱这首歌呀?”,学生回答:“在过生日的时候”,老师又问:“能告诉我你们的生日哪月哪日吗?”这时学生们就会报各自的生日,老师就可以引出新课:《年、月、日》。以这种妙趣简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学习,轻松主动地学到新知识。
学习新知识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习的目的和归宿。在一节课时通常是通过例题讲解,记公式,记法则,找规律等内容来完成的。但是这些内容很枯燥无味,那么在这个环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并产生兴趣呢?我认为要巧妙灵活地利用语言艺术,如:歌谣、顺口溜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在讲授《年、月、日》一课时,用一首民谣来总结所学规律。“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学生们经常念叨这几句话,无意中也就熟悉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重视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联系。
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有效
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的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应与时俱进,关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问题。数学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体现的正是数学生活化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数学中举例一定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把握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以教材为本的观念转化为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亲身经历,自己感悟所得的知识是他们的直接积累,是他们自我拥有宝贵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寻找教学材料,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分一分与除法”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把例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例题是:有18个松果,把它们放在3个篮子里,平均每个篮子有几个松果?我认为,很多孩子不认识松果,在这道例题里就可以把松果改成同学。请18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快速排成3排,平均每排多少人?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地参与了实践教学,很快就会解决这个原本生硬的数学问题。
(2)捕捉素材真正体会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找素材。
例如:在教学平方米和公顷时,带学生们到操场实际走一走。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真正到操场上去看看1平方米有多大,1公顷有多大,让学生们切实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而不是坐在教室里空洞、抽象地去记忆。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学生们往往会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束缚了,一遇到稍有灵活的题就不会做。于是我带他们走出教室,指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问:“这是什么方向?”,他们会异口同声的回答是东方。随后我会告诉他们与东方相对的就是西方,这样南北两个方向也就定下来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真正地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3)课后作业生活化趣味化。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学以致用。因此课后练习一定要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生活化。教师应当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并让学生积极愉快的去完成。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实践性。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中,布置的家庭作业是:①星期天你早晨是几时起床,中午几时吃午饭,晚上几时睡觉?②到附近超市去看看开门时刻和关门时刻(9:00——12:00)。(3)请把上面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换。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布置的家庭作业是:(1)调查你和你的家人的出生日期;(2)说一说谁是平年出生的?谁是闰年出生的?有2月出生的人吗?(3)小明说他是2007年2月29日出生的,他说的对吗?为什么?(4)妈妈去出差了,要2016年4月31日才回来,说法对吗?为什么?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由于学生们对周边环境和事物非常熟悉,拥有着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这是我们进行数学生活化一个至关重要的出发点。而且,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保证学生们熟练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了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因此,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路,顺应新课标改革的必然趋势,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不断深化,让学生们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获取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会把现成的例题、公式、规律和结论等生硬地传授给学生,直接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学数学的用处,更谈不上乐趣。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老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儿歌、顺口溜等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愿学、乐学、会学。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小学生的抽象逻辑、系统思维还未形成,,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即使强行灌输也只是死记硬背,无法做到举一反三,毫无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无趣变有趣,把被动变主动,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都应该不断追求和探索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知识时,创设模拟买东西的场景,在班上开设“跳蚤市场”。要求每个学生自带一些玩具,把教室当作市场,把玩具当作商品进行自由买卖。老师给学生们准备好充足的人民币,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际生活,充当买家和卖家,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流,进行钱币的拆零补兑。这样不仅让学生们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真正乐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真正地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二、贴近生活注重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少而巧。要求教师做到最自然,最恰当,最精彩。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让学生有兴趣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中,先播放歌曲《生日歌》,学生们听到旋律就会跟着哼唱起来。播完歌曲以后老师接着问:“在什么时候唱这首歌呀?”,学生回答:“在过生日的时候”,老师又问:“能告诉我你们的生日哪月哪日吗?”这时学生们就会报各自的生日,老师就可以引出新课:《年、月、日》。以这种妙趣简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学习,轻松主动地学到新知识。
学习新知识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学习的目的和归宿。在一节课时通常是通过例题讲解,记公式,记法则,找规律等内容来完成的。但是这些内容很枯燥无味,那么在这个环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并产生兴趣呢?我认为要巧妙灵活地利用语言艺术,如:歌谣、顺口溜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在讲授《年、月、日》一课时,用一首民谣来总结所学规律。“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学生们经常念叨这几句话,无意中也就熟悉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重视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联系。
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有效
新课标提出小学数学的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要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应与时俱进,关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问题。数学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体现的正是数学生活化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数学中举例一定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把握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把以教材为本的观念转化为教学实际,灵活处理教材。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亲身经历,自己感悟所得的知识是他们的直接积累,是他们自我拥有宝贵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寻找教学材料,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分一分与除法”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把例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例题是:有18个松果,把它们放在3个篮子里,平均每个篮子有几个松果?我认为,很多孩子不认识松果,在这道例题里就可以把松果改成同学。请18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快速排成3排,平均每排多少人?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地参与了实践教学,很快就会解决这个原本生硬的数学问题。
(2)捕捉素材真正体会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找素材。
例如:在教学平方米和公顷时,带学生们到操场实际走一走。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真正到操场上去看看1平方米有多大,1公顷有多大,让学生们切实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而不是坐在教室里空洞、抽象地去记忆。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学生们往往会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束缚了,一遇到稍有灵活的题就不会做。于是我带他们走出教室,指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问:“这是什么方向?”,他们会异口同声的回答是东方。随后我会告诉他们与东方相对的就是西方,这样南北两个方向也就定下来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真正地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3)课后作业生活化趣味化。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学以致用。因此课后练习一定要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生活化。教师应当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并让学生积极愉快的去完成。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实践性。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中,布置的家庭作业是:①星期天你早晨是几时起床,中午几时吃午饭,晚上几时睡觉?②到附近超市去看看开门时刻和关门时刻(9:00——12:00)。(3)请把上面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换。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布置的家庭作业是:(1)调查你和你的家人的出生日期;(2)说一说谁是平年出生的?谁是闰年出生的?有2月出生的人吗?(3)小明说他是2007年2月29日出生的,他说的对吗?为什么?(4)妈妈去出差了,要2016年4月31日才回来,说法对吗?为什么?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由于学生们对周边环境和事物非常熟悉,拥有着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这是我们进行数学生活化一个至关重要的出发点。而且,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保证学生们熟练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了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因此,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路,顺应新课标改革的必然趋势,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不断深化,让学生们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获取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