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hm2。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一、盐碱地及形成原因
(一)盐碱地
盐碱地——土壤表层积聚过多盐碱成分,对农作物有害的土地。它是盐地、碱地、盐化土地、碱化土地的总称。在土壤学中,把这类土地的土壤称为盐渍土或盐碱土。
盐碱土能对农作物的根直接产生毒害,并提高土壤溶液的浓度,使作物吸收不到所需的水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能不良,是一种低产的土壤。在我国,盐碱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的西部平原、黄河河套平原和西北内陆干旱区。
(二)盐碱化形成的条件
现代土壤物理学指出内陆土壤盐碱地的成因:含有盐分的土壤母质,风化后产生盐分随地下水位升高,经土壤毛管蒸发后积集于表土层的结果。因此,土壤盐碱化是土地排水不畅最常见的次生灾害。
第一,蒸发旺盛,积盐作用强。
毛细管作用是指土壤中的水分沿着孔隙上升的作用。气候干旱时,土壤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引起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移,土壤中的盐分也随着水分同时运动。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第二,降水少,淋盐作用微弱。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故降水量大的季节,土壤中表层盐分会降低。
第三,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当地下水较深时,毛细管力不能吸引地下水达到土壤上层。地势低平、广阔,坡降平缓,地表及地下径流排泄不畅,导致地下水位较高。当地下水位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时,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此外,次生耕地土壤盐碱化,还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有关。
(三)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水盐运动
在我国的华北平原,频繁的旱涝,使得土壤表层盐分会发生季节性变化:大致是春秋返盐、夏季淋盐。
读黄淮海平原某地土壤0—40cm深度含盐量的变化曲线,判断下面两题。
1.该地水盐运动的特点是( )
A.春秋返盐,夏季淋盐
B.夏冬淋盐,春秋返盐
C.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成正相关
D.随地下水位的高低变化不明显
2.图中②期间土壤含盐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下水位高 B.降水量大 C.蒸发量小 D.地表植物稀少
【解析】这两个题目主要考查水盐运动情况。结合曲线图,3~6月和9~11月朗哥时间段内土壤含盐量较高,而在7~8月份的夏季和1月、12月的冬季含盐量最低。大致是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在冬季由于气温低导致蒸发量小,盐分不能被带到土壤表层沉积而致使土壤表层含盐度不高。所以1、2题答案分别为A和C。
二、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因此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治理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是调控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盐碱地土壤的改良利用应遵循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水利措施,包括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二是农业生物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种植耐碱作物与绿肥;三是化学改良措施,主要是使用化学改良剂。
第一,水利措施:利用明沟排水或竖直排水,降低水位,减少盐碱的上升;用大水灌溉洗刷大量盐碱。
第二,农业生物措施:平整土地和围埝平地,蓄水淡盐,效果非常好;熟化土壤抑盐改土,主要是地面覆盖、熟化表层、使用有机肥,增加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表层结构;适当的种植绿肥作物及合理耕作轮作倒茬,种植耐盐作物(如耐盐作物:向日葵、大麦、高粱、甜菜、棉花;绿肥与牧草:苦草、紫花苜蓿;经济作物:芦苇、罗布麻、沙棘)。
第三,化学改良:因为盐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和交换性钠,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膏、硫磺等。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
一、盐碱地及形成原因
(一)盐碱地
盐碱地——土壤表层积聚过多盐碱成分,对农作物有害的土地。它是盐地、碱地、盐化土地、碱化土地的总称。在土壤学中,把这类土地的土壤称为盐渍土或盐碱土。
盐碱土能对农作物的根直接产生毒害,并提高土壤溶液的浓度,使作物吸收不到所需的水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低,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能不良,是一种低产的土壤。在我国,盐碱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的西部平原、黄河河套平原和西北内陆干旱区。
(二)盐碱化形成的条件
现代土壤物理学指出内陆土壤盐碱地的成因:含有盐分的土壤母质,风化后产生盐分随地下水位升高,经土壤毛管蒸发后积集于表土层的结果。因此,土壤盐碱化是土地排水不畅最常见的次生灾害。
第一,蒸发旺盛,积盐作用强。
毛细管作用是指土壤中的水分沿着孔隙上升的作用。气候干旱时,土壤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引起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移,土壤中的盐分也随着水分同时运动。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第二,降水少,淋盐作用微弱。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故降水量大的季节,土壤中表层盐分会降低。
第三,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
当地下水较深时,毛细管力不能吸引地下水达到土壤上层。地势低平、广阔,坡降平缓,地表及地下径流排泄不畅,导致地下水位较高。当地下水位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时,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此外,次生耕地土壤盐碱化,还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有关。
(三)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水盐运动
在我国的华北平原,频繁的旱涝,使得土壤表层盐分会发生季节性变化:大致是春秋返盐、夏季淋盐。
读黄淮海平原某地土壤0—40cm深度含盐量的变化曲线,判断下面两题。
1.该地水盐运动的特点是( )
A.春秋返盐,夏季淋盐
B.夏冬淋盐,春秋返盐
C.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成正相关
D.随地下水位的高低变化不明显
2.图中②期间土壤含盐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下水位高 B.降水量大 C.蒸发量小 D.地表植物稀少
【解析】这两个题目主要考查水盐运动情况。结合曲线图,3~6月和9~11月朗哥时间段内土壤含盐量较高,而在7~8月份的夏季和1月、12月的冬季含盐量最低。大致是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在冬季由于气温低导致蒸发量小,盐分不能被带到土壤表层沉积而致使土壤表层含盐度不高。所以1、2题答案分别为A和C。
二、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因此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治理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是调控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盐碱地土壤的改良利用应遵循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水利措施,包括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二是农业生物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种植耐碱作物与绿肥;三是化学改良措施,主要是使用化学改良剂。
第一,水利措施:利用明沟排水或竖直排水,降低水位,减少盐碱的上升;用大水灌溉洗刷大量盐碱。
第二,农业生物措施:平整土地和围埝平地,蓄水淡盐,效果非常好;熟化土壤抑盐改土,主要是地面覆盖、熟化表层、使用有机肥,增加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表层结构;适当的种植绿肥作物及合理耕作轮作倒茬,种植耐盐作物(如耐盐作物:向日葵、大麦、高粱、甜菜、棉花;绿肥与牧草:苦草、紫花苜蓿;经济作物:芦苇、罗布麻、沙棘)。
第三,化学改良:因为盐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和交换性钠,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膏、硫磺等。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