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塔里木棉区2006年棉铃虫的发生情况与特点,并提出充分利用农业防治,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棉铃虫;发生特点;综合防治;2006年
棉铃虫是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由于气候、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棉铃虫在塔里木棉区发生呈加重趋势,已成为棉花高产的制约因素。现就塔里木棉区2006年棉铃虫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如下。
1发生情况
棉铃虫在该区1年发生3~4代,秋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在棉田、菜地、果园、林带、玉米等地1~10cm处土室内越冬。棉铃虫危害棉花主要以幼虫蛀食蕾、花、铃;棉花开花时危害柱头和花药,使其不能受粉,棉铃被蛀后,造成污染烂铃。
2006年棉铃虫成虫各代羽化始期较往年提前,而羽化盛期有所延长,根据病虫测报人员实际调查,越冬代发蛾盛期在5月8~25日,1代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16日至7月10日,2代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26日至8月20日,2代成虫羽化出现2次大的高峰,第1次羽化高峰在8月2~10日,第2次羽化高峰在8月16~26日,3代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24日至9月16日。
2发生特点
2.1发生期早
根据测报人员调查,分别在4月23日诱到了第1头棉铃虫越冬代成虫, 5月7日在早播棉田调查发现了棉铃虫卵,比历年越冬代成虫羽化早2~6d。
2.2发生数量大
根据高压汞灯全期诱蛾量分析,合计诱杀第1代成虫314头,第2代成虫1 589头,3代成虫1 956头。单灯诱杀越冬代成虫53头,是2005年成虫单灯诱杀数量的2.1倍。
3综合防治措施
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上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农田生态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的自然生态调控为中心,采取诱杀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辅以人工捉虫、挖蛹等措施,减少翌年越冬基数,提高防效,协调好棉铃虫与棉蚜及棉叶螨防治的关系。
3.1农业防治
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农业防治是基础,也是关键技术。农业防治最大的优点是方法简便、经济、有效。
(1)搞好秋耕冬灌。早春和棉花生育期全面开展铲埂除蛹活动,对棉田、林带、果园、菜地、玉米地做到不留死角,压低越冬虫口基数。越冬蛹的成活率直接影响第2年棉铃虫发生量的大小,对棉铃虫为害较重的棉田、果园、玉米地、菜地等实行秋耕冬灌,可破坏棉铃虫的蛹室,提高其越冬死亡率。
(2)种植产量高、品质好、早熟的棉花品种,减少棉田为害,减少秋季虫量,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在同等的防治水平条件下,种植早熟棉花品种,棉田虫害株率比中晚熟品种降低10%左右。
(3)加强田间管理。运用棉花四大调控技术(水调、肥调、膜调、化调),塑造生长稳健、丰产的株型,防止旺长与贪青晚熟,恶化棉铃虫生存环境。在1代、2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喷施磷酸二氢钾2 250~3 000g/hm2,特别是旺长的棉田,有利于驱避棉蛾产卵,减少棉田着卵量,最终实现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4)棉花打顶、整枝时,将嫩叶、嫩枝和顶尖集中带出地外处理,可消灭部分卵和幼虫,降低棉铃虫的发生量。
3.2诱杀防治
诱杀越冬代成虫主要在果园、菜地,用灯光诱杀成虫。用草把或杨枝把诱杀1代、2代成虫应摆放在棉田内,可减少棉田落卵量,同时可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3.3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加强田间虫情监测和田间虫情调查,准确及时预报,掌握虫情发生、发展动态,为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提供有效时机,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1)1代棉铃虫的生物和化学防治。药剂防治应掌握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卵孵化盛期至1~2龄幼虫期进行,狠压1代棉铃虫。为了保证防治效果,1代棉铃虫幼虫的防治进行2次,第1次防治选用赛丹,第2次防治选用Bt,第2次的防治时间和第1次的防治时间间隔期为5~7d。经田间调查,防治效果可达到82.8%~95%,大大降低了棉铃虫的基数。
(2)防治2代棉铃虫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调查好虫情,百株有幼虫0.5头或卵5~8粒,采取防治措施;二是保证喷药质量,工作药液不少于450kg/hm2,喷雾效果好;三是掌握好科学的防治方法。防治指标:百株有幼虫0.5头或卵量5~8粒,选用Bt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对长势较旺的棉田和1代棉铃虫防治不扎实的棉田重点防治。
(3)3代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把第3代棉铃虫的防治作为8月份田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必须搞好防效调查,达不到防治效果的,应及时补防,确保产量损失为最小。
关键词 棉铃虫;发生特点;综合防治;2006年
棉铃虫是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由于气候、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棉铃虫在塔里木棉区发生呈加重趋势,已成为棉花高产的制约因素。现就塔里木棉区2006年棉铃虫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如下。
1发生情况
棉铃虫在该区1年发生3~4代,秋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在棉田、菜地、果园、林带、玉米等地1~10cm处土室内越冬。棉铃虫危害棉花主要以幼虫蛀食蕾、花、铃;棉花开花时危害柱头和花药,使其不能受粉,棉铃被蛀后,造成污染烂铃。
2006年棉铃虫成虫各代羽化始期较往年提前,而羽化盛期有所延长,根据病虫测报人员实际调查,越冬代发蛾盛期在5月8~25日,1代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16日至7月10日,2代成虫羽化盛期在7月26日至8月20日,2代成虫羽化出现2次大的高峰,第1次羽化高峰在8月2~10日,第2次羽化高峰在8月16~26日,3代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24日至9月16日。
2发生特点
2.1发生期早
根据测报人员调查,分别在4月23日诱到了第1头棉铃虫越冬代成虫, 5月7日在早播棉田调查发现了棉铃虫卵,比历年越冬代成虫羽化早2~6d。
2.2发生数量大
根据高压汞灯全期诱蛾量分析,合计诱杀第1代成虫314头,第2代成虫1 589头,3代成虫1 956头。单灯诱杀越冬代成虫53头,是2005年成虫单灯诱杀数量的2.1倍。
3综合防治措施
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上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农田生态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的自然生态调控为中心,采取诱杀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辅以人工捉虫、挖蛹等措施,减少翌年越冬基数,提高防效,协调好棉铃虫与棉蚜及棉叶螨防治的关系。
3.1农业防治
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农业防治是基础,也是关键技术。农业防治最大的优点是方法简便、经济、有效。
(1)搞好秋耕冬灌。早春和棉花生育期全面开展铲埂除蛹活动,对棉田、林带、果园、菜地、玉米地做到不留死角,压低越冬虫口基数。越冬蛹的成活率直接影响第2年棉铃虫发生量的大小,对棉铃虫为害较重的棉田、果园、玉米地、菜地等实行秋耕冬灌,可破坏棉铃虫的蛹室,提高其越冬死亡率。
(2)种植产量高、品质好、早熟的棉花品种,减少棉田为害,减少秋季虫量,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在同等的防治水平条件下,种植早熟棉花品种,棉田虫害株率比中晚熟品种降低10%左右。
(3)加强田间管理。运用棉花四大调控技术(水调、肥调、膜调、化调),塑造生长稳健、丰产的株型,防止旺长与贪青晚熟,恶化棉铃虫生存环境。在1代、2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喷施磷酸二氢钾2 250~3 000g/hm2,特别是旺长的棉田,有利于驱避棉蛾产卵,减少棉田着卵量,最终实现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4)棉花打顶、整枝时,将嫩叶、嫩枝和顶尖集中带出地外处理,可消灭部分卵和幼虫,降低棉铃虫的发生量。
3.2诱杀防治
诱杀越冬代成虫主要在果园、菜地,用灯光诱杀成虫。用草把或杨枝把诱杀1代、2代成虫应摆放在棉田内,可减少棉田落卵量,同时可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3.3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加强田间虫情监测和田间虫情调查,准确及时预报,掌握虫情发生、发展动态,为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提供有效时机,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1)1代棉铃虫的生物和化学防治。药剂防治应掌握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卵孵化盛期至1~2龄幼虫期进行,狠压1代棉铃虫。为了保证防治效果,1代棉铃虫幼虫的防治进行2次,第1次防治选用赛丹,第2次防治选用Bt,第2次的防治时间和第1次的防治时间间隔期为5~7d。经田间调查,防治效果可达到82.8%~95%,大大降低了棉铃虫的基数。
(2)防治2代棉铃虫掌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调查好虫情,百株有幼虫0.5头或卵5~8粒,采取防治措施;二是保证喷药质量,工作药液不少于450kg/hm2,喷雾效果好;三是掌握好科学的防治方法。防治指标:百株有幼虫0.5头或卵量5~8粒,选用Bt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对长势较旺的棉田和1代棉铃虫防治不扎实的棉田重点防治。
(3)3代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把第3代棉铃虫的防治作为8月份田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紧抓好,必须搞好防效调查,达不到防治效果的,应及时补防,确保产量损失为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