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有你们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工作的变动,我已有二十多年没有负责文化馆的文学辅导工作了,从副馆长的岗位下来后,我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文学还是不搭边。由于胡玫女士已退休,使我所在的单位——通化县文化馆文学部的业务无人负责。闲谈时,馆长许桂霞女士曾多次在我面前谈起文学部的事情,不难看出,她是有意让我临时负责一下文学辅导工作,但又考虑到我身体欠佳,不便明说。我们一起工作了三十多年,住平房时,又做了十多年的前后院邻居,彼此间的熟悉和感情不必细说,大家也会明白几分。深思了许久,我决定重新“出山”,抓一抓文学辅导工作,这业务我熟悉,毕竟当了十多年的文学辅导部主任。许馆长知道我的意图后,非常高兴,让我不必多虑,她会大力支持我的工作。
  有领导的支持,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力量。当今社会,由于受经济浪潮的冲击,热爱文学和搞文学创作的人少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刚到文化馆负责文学辅导工作时,全县共有四百多人的文学创作队伍,文化馆每年都要举办文学创作笔会,或者是文学理论培训班,邀请省市报社、杂志社的编辑和记者来给业余作者授课。当时各种文学社团也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多达几十个,而每个社团都有油印刊物。毫不夸张地说,通化县的文学创作在吉林省内是有一定声誉的,每年的上选作品都在几十篇(首)以上,获奖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先是辛实、孙树发、刘仲元、李宜安、朴尚春、雷学胜、叶春华等老一代的优秀作家,其作品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于悦彬、胡玫、徐文、郭立志、孙桂芳等当属中坚力量,其文学作品也多次在省内外获文学奖。新一代的文学人如朱聿、金秀芝、卢海娟等,其诗作更是琅琅上口,刊发于各地文学期刊。许多业绩,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
  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当前搞文学创作的人还多吗?要想重抓文学辅导工作,必须要举办文学创作笔会,将现在还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和业余文学作者召集在一起,收拢一下人心;还要请有声望的报社、杂志社的编辑、记者来给大家讲课,给大家提供一个提升文学创作水平、交流学习的机会,提供一个创作和发表作品的平台。请哪家报社和杂志社的老师呢?这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我不必费心思,肯定是参花杂志社的老师了,其主编徐文先生是从我县走出去的作家(关于我俩的感情,我将在另一篇文章里叙说),况且,《参花》杂志创刊至今,一直坚持重点培养业余文学作者的办刊方向,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发展,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
  征得许馆长的同意后,我坐车去了长春,在参花杂志社主编办公室,我见到了徐文先生,老友相见又是近十年未曾谋面,高兴劲和亲切感在此不用细说,大家也能想象到。晚上,徐文先生邀请我去参加省新诗学会举办的一个文学沙龙,在这个活动中,我又有幸结识了长春春风文艺杂志社副总编纪洪平老师,当他得知我此次来长春的意图后,当即表示愿意来通化县参加笔会,给大家授课。
  经过紧张的筹备、策划,通化县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笔会于八月九日在通化县曼福特大酒店如期举行。此次笔会得到了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参花杂志社、春风文艺杂志社、通化日报社、通化县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尹卓慧、通化县文广新局局长张志芹亲临笔会现场,表示祝贺,同与会的作家和文学作者们座谈。参花杂志社副总编、主编徐文先生,参花杂志社副总编肖英奎先生,春风文艺杂志社副总编纪洪平先生分别做了《通化县——一个生长文学梦想的地方》《文化馆总分管制现况与问题研究》《创作过程决定了作品的结果》的专题讲座,并对部分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讨论和点评,使与会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受益匪浅,纷纷称赞这次笔会开得非常及时、成功。有的老作家和作者感慨地说,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参加笔会了。是啊,上次举办笔会的时间还是1989年,是我当文学部主任时召集举办的文学创作笔会。几十年过去了,有的老作家已经作古,但参加上次笔会的人大部分都健在,有几位又来参加了这次笔会,其中包括徐文主编。此次笔会共创作出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六十余篇(首),这些作品将分别在《参花》《春风文艺》上以专栏形式刊发;通化日报社、通化县电视台也做了专题报道。
  笔会开得很圆满,与会人员都满意,不少人在会议期间向我表示感谢,说我为通化县文化事业的繁荣,为通化文学创作的提升办了一件大好事。听到那些赞誉之声,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激情,作为一个老文化工作者、一个对文学充满深情的作家,肩上的责任重大,这也是我应该做的,否则的话,便会觉得有愧于“文学”这两个神圣的字眼。但我更知道,如果没有许桂霞馆长的支持,没有省市群众艺术馆和通化县文广新局领导的支持,没有参花杂志社和春风文艺杂志社、通化日报社的鼎力相助,没有通化县那些热爱文学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此次笔会不会举办得这么圆满成功!
  在此,我借助于笔端向尹卓慧书记、徐文主编、肖英奎副总编、纪洪平副总编、刘冬杨主编助理、许桂霞馆长以及全体参加笔会的作家和文学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恩——有你们的大力支持!
其他文献
摘要:路遥的《人生》故事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主人公高加林的奋斗与成长历程入笔,揭示了在那个时代下,我国乡土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故事中的主线为高加林返-离-返乡中的际遇与成长,从他在两个女子间进退两难地选择爱情以及人生道路上的历练与成长,对那个时代所影响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表明了“城乡交叉带”知识男性身上所带有的转折性特点及所显现出的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对于分析这样历史背景下的中国
期刊
摘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团中央开展引导青年工作的重要载体,针对青年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青年理论培训和社会事件历练体系为路径,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着党走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是只面向小部分群体,而是应该不断实现大众化,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成为
期刊
摘要:出版业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它是社会生活中的关键一环,出版物积累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并且加以扩大传播。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出版行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而只有在困境中进行跨媒体融合,出版行业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本文就出版业的困境和机遇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图书出版业 新媒体 行业分析  一、出版行业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期刊
摘要:校园剧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往往能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丰富的表演形式,贴近校园生活的剧目剧情,校园化的语言表达,能最大程度上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自主参与表演,针对性地设置表演角色,在展示学生才艺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年来,广泛的校园剧的深入开展,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平台,通过把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等以多种形式的校园剧目展示给大家
期刊
母亲的故乡  假期里,我把母亲接到我家由我照料几天。母亲喜欢看老戏,我就放了一部连续剧——《大清官》给母亲看。以我的观点看,导演努力想把它拍成一部正剧,可看来看去,总感觉像是在听刘宝瑞的相声。这也不必说了,反正母亲也不懂,她关心的只是剧中的主人公刘统勋,他就出生在母亲的故乡——诸城。  这是一个离我的出生地三千余里的完全陌生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个地方,我从小就喜欢地理和地图。翻开地图,我的视线便会随
期刊
雨敲打着五月  雨敲打着槐花飘散的五月  比一个无声的冬天要肃穆  比一片聒噪的蛙鸣先激起禾苗的忧心  叶子一遍遍被雨水冲洗  仿佛已经沮丧惯了  它们似乎忘却有关阳光的记忆  暖风里那有节律的吟诵和明亮的舞蹈  荞麦花单纯的神情尚在熟睡  我望着雨从春天的尾声一路漫过来  不停地敲打五月的村庄  闰着的五月何其漫长  大片田地早已被雨水浸透  土豆在地下一边结块,一边担心腐烂  玉米的绸绫还锁在
期刊
东苕溪  这是一条塞满  我童年的溪流  垂柳披着一身绿纱  被波光推倒在水里  乘着春风完成了分娩  流不走的倩影  从她的石榴裙下流淌  白露扛着长长的尖喙  点头哈腰地走在沙滩上  向鱼虾赠送请柬  去游览它那神秘的殿堂  随同自己啼声  飘洒在夜归的路上  无私地还原于沿岸村庄  借着水里月亮  越上溪上那条小船  去叫醒睡莲里的姑娘  把花粉轻轻拂在她羞涩的脸上  一同静听菜畦里的蛙鸣 
期刊
乌鸦会说话,还说的是人话、普通话。大家会说,你在说胡话吧!错了,不是我在说胡话,恰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誓啥的都没用,还是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见到、听到的吧。  我是在长白山区长大的,1973年生于抚松县仙人桥镇大营村。四五岁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外公带我到生产队的集体参地去“看戗子”,大约是入秋的季节了。途中穿越一片原始森林,树木苍郁,落叶纷纷。因为力气太小,感觉林间小路十分遥远,累得走不动了,要外公
期刊
致海子  你是一枚草籽随风  哲思归隐  你匍匐前行  钢轨划开春天的胸膛  诗的血喷向天空  遍染岁月的春情  一年一度的轮回  你让诗歌  朝着大海的方向  永生  早春,走进太后村  斑痕累累的石碾  倚在墙角不显眼处  躲避着早春的风  柳枝垂落下来  阳光梳理着  也扶不起她的懒  那只黑狗趴在村口  眼皮都懒得抬一抬  汽车掀起的尘也惊不了它的魂  太后村就这么静静地  仿佛看穿了  
期刊
摘要:本文大致描述了勒庞的大众心理学理论经典《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并阐释了其于当今时代语境下的意义。  关键词:《乌合之众》 个性化 领袖 信仰 意志力 群体意识  经典是可以穿越时空而永不褪色的,比如古斯塔夫·勒庞(Gustav Le Bon,1841-1931)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为世界级心理学之父勒庞的最巅峰作品,《乌合之众》问世已百年有余,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