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出版走向跨媒体融合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出版业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它是社会生活中的关键一环,出版物积累了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并且加以扩大传播。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出版行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而只有在困境中进行跨媒体融合,出版行业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本文就出版业的困境和机遇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图书出版业 新媒体 行业分析
  一、出版行业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出版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纳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大多数出版社不再按照事业性单位的模式进行运转,而开始了自由的经营出版。同时,一些新的出版企业也纷纷涌现,图书市场一下子由“书荒”进入了“书海”。80年代文学热潮的出现,也使得出版行业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
  然而,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互联网电子阅读的压力下,出版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市场化进一步深入,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6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
  作为中国新生代的大学生,他们的阅读状况也颇令人堪忧。根据山东大学文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他们调查的近400名在校理工科学生中,只有43%受访者表示平时会有一定时间接触文学作品。而他们的文学阅读的面也比较窄,大多数人只读《读者》《萌芽》之类的杂志。在数字条件下,人们多偏爱于免费读物。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显示,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41.8%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手机阅读的群体中,51.4%的人在过去一年中进行过付费阅读,而有48.6%的人只看免费的手机读物。同时,一般畅销书也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资源,这就使得大多数人倾向于免费的电子阅读。
  在传统条件下,出版业只能依靠图书的销量来获取利润,在各种条件的影响下,人们购书的数量越来越小,而出版的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作者的稿酬、编辑人员的工资、书籍出版印刷的成本,都成为压在出版企业身上的千斤巨石。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出版企业通过卖书号、自费出版来降低自身的风险,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版行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新的探索。
  二、困境中的机遇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在给出版行业制造困境的同时,也潜藏着一些机遇。
  近年来,幼儿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升学压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在众多出版门类中,教辅材料和幼儿读物的出版非常红火。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图书上市十多年来,累计销量千万以上,随后还开发了系列动画片,实现产值数亿元。此外,曹文轩、郑渊洁的儿童文学图书等的销量都甚为可观。由于电子产品对孩子的眼睛伤害较大,故而大多数家长考虑到孩子的健康,一般不愿意让孩子看电子书或电视,而且很愿意为孩子购买纸质书籍。而像教辅材料之类的图书,亦很难采用网络电子的形式。出版企业可以抓住这个市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趋于多元化,把传统出版物内容演绎成其他作品,或转化为电子出版物等多种形式的趋势已势不可当。在图灵社区,电子书销售已成为其重要功能。网站上每本书的纸质版和电子版都分别标价,电子版的价格一般为纸质版的一半。网站还提供了一部分免费试读的内容,读者在付款之后,就可以点开各章的链接进行阅读。此外,出版商还可以和电子媒体合作,开发阅读器手机软件,通过版权获取收益。
  图书不仅仅是几十元一本的普通产品,或者几元一套的数据,也可以成为“奢侈品”。2013年,在上海书展上,一套《黄永玉全集》14卷特精装本亮相,标价是令人咋舌的高价12.8万元。此次黄永玉将他1930年到2013年所作的3000余幅画作、1200篇文章结集出版,堪称一大盛事。除特精装本外,另推精装本,开价1.38万元。在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的今天,一部分出版企业可以将目光投向高端市场,出版物也可以和文物一样,成为永久收藏的经典。
  三、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行业不能故步自封,让自己淹没在市场的大潮中,而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通过融合,出版行业可以进行多元化发展,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安婧瑜.论中国传统出版业的困境和破困之道[J].青年科学月刊,2014(10).
  [2]周山丹.媒介融合时代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策略[J].编辑之友,2010(02).
  [3]盛菊燕.浅析阅读文化嬗变趋势下传统出版业的出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6(08).
  (作者简介:唐博,女,本科,贵州人民出版社,中级编辑,研究方向:编辑策划)
其他文献
清风拂面,树影婆娑,霞光衬着乡思;看庭前花开花落,天边云卷云舒,太阳将至终点,炽烈的性子温柔下来,只剩半个嫣红身影弥留天际,恰似将一天精华浓缩于此,迤逗遐想。  “知天命”过后,突然发现,自己触景更易生情,早就遗落的往事若散落的碎片,断断续续地聚拢,构成一幅幅老家生活图,在眼前徐徐展开:童年老家,一个旮旯,一株老树,都有我的记忆。  阳台对面是新建的“新加坡城”,商家和业主尚未入住,门前广场已人声
期刊
摘要:疾病与文学有着种种的联系。在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多的作家都是医生出身,医学与文学有着种种的联系,都是关于人的学科。文学与医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文学促进着医学的发展,医学丰富着文学的内涵。从文学创作的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目的因来讲,医生职业的特殊性,他们集理智、冷静和敏感于一身,更容易成为作家,写出具有震撼力的作品。  关键词:医学 文学 文学创作  疾病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学作品中
期刊
摘要:一个安详的城市,一群复杂的心。在这里,太阳每天都会升起;在这里,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一天天继续。无所谓开始,更无所谓结局。延续着没有新意的今天,就像永远都会重复的明天。以为会改变,期待会改变,经历被改变,却最终发现什么都没有变,一切都还在原点,一切都仿佛是昨天。  关键词:生命 旁观者 成长  回不去的从前  有时候,我们无比怀念从前,拼命嘶喊,到最后却发现:原来,从前只适合怀念。  不知道从何
期刊
摘要:一盏薄身膛,年少离乡,舟车奔忙,辗转至画栋雕梁。交姊妹,诉衷肠,吟诗作对,淋漓酣畅。却又偏逢如意郎,情积许,意难忘,满腹哀愁,无奈眼泪偿。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离愁别恨 意境  恨别离,无奈年少奔他乡  听最初的唱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熟悉的旋律,依旧在耳畔回荡。辗转开来,再次欣赏,更觉是经久难忘。  我对林
期刊
摘要:《城南旧事》中由五个独立的短片回忆故事组成,包括《我们看海去》《惠安馆传奇》《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林海音的代表作。书中的五个故事通过女孩英子的眼睛去看这个充满着悲欢离合的复杂的大人世界,并且女孩随着这些故事慢慢成长。全书都积淀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和乡思,作者通过女孩子的眼睛表达着她对人生别离无常的无奈。  关键词:《城南旧事》 思想意蕴 思乡  一、思乡的思想意蕴  怀乡
期刊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佛教的规矩是非常严格的,佛门之地对于修行之人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进入佛门就要遵守佛门的规矩。如果和尚犯戒,要受到严惩,甚至是要逐出佛门。而在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却写了一个受了戒的和尚的爱情故事,作者将宗教与爱情结合在一起,让佛教减少了严肃性,反而更加的平易近人,让人们也感受到宗教的生活常态化。而《受戒》中的佛教文化意识,是对新的佛教形式的思考。  关键词:汪曾祺 《受戒
期刊
摘要:雅俗观以雅、俗对立为中心,并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雅俗互动的整体趋势。宋代作为中古至近代的转折点,其雅俗观也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变。本文以宋诗为例,分析宋人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意蕴上的雅俗观,以期探究“雅不离俗”的整体趋势。  关键词:宋代 雅俗观 以俗为雅  雅俗观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和发展是随着历史文明的推进而进行的,其发展历程经历着漫长的递嬗。宋代继承了忌俗尚雅的传统,
期刊
摘要:《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乐府诗发展的巅峰之作,后人把北朝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由此可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它本身就蕴藏着多个层次的意蕴,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诗进行解读,又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不同的意蕴。但从文学思维的层面以及语言习惯的层面,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孔雀东南飞》中所蕴含着深深的归途和远离意蕴。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期刊
摘要:路遥的《人生》故事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主人公高加林的奋斗与成长历程入笔,揭示了在那个时代下,我国乡土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故事中的主线为高加林返-离-返乡中的际遇与成长,从他在两个女子间进退两难地选择爱情以及人生道路上的历练与成长,对那个时代所影响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表明了“城乡交叉带”知识男性身上所带有的转折性特点及所显现出的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对于分析这样历史背景下的中国
期刊
摘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团中央开展引导青年工作的重要载体,针对青年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青年理论培训和社会事件历练体系为路径,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着党走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是只面向小部分群体,而是应该不断实现大众化,吸引更多的青年学子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