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经历建模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k87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读懂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思维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建模”过程,实现对概念的真正理解。《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有过进行简单加减的经验,之前学生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掌握了这些数的分与合,不过让学生真正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笔者就以“5以内的加法”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建模思想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在“说”中感知“模型”
  数学建模首先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感兴趣的完整情境,通过让学生“说”清楚具体情境的意思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利用电脑动画设计例题的情境:“校园里原来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学生看了情境变化的过程,在相互补充下逐步发现并完整地说出情境中的信息:“原来有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再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浇花?”这时有很多学生会“插嘴”:3+2=5,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了求“一共有多少”就要用加法计算的感知;最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说出情境的意思。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二条件一问题”,在这可以让学生多说,指名说、相互说、一起说……让更多的学生会“说”。
  二、?在“摆”中体验“模型”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能满足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天性,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完整说出情境的意思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动手将刚才例题的情境“摆”出来。学生有的用小棒摆、有的用圆片摆、有的用五角星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不仅兴趣盎然,热情很高,而且又一次亲历“求一共有多少”,就要用加法计算的感知过程。视频展示学生“摆”的作品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摆的,适当引导学生“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样摆一摆、说一说,从动作思维回到语言思维,进而促进具体形象思维。
  三、?在“画”中建立“模型”
  如果说“摆”是借助实物表达数学思维的话,那“画”可以说是用“符号语言”代替“文字语言”来表达数学思维,这其实就是数学的抽象概括。“画”能较好地展示出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画”的过程也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你们能将这个情境的意思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吗?”教师的一句话,学生们立刻动笔画起来,经过了“说”情境、“摆”情境,再来“画”情境,学生已经得心应手、非常兴奋,很快摆出来,并顺利地说出算式及结果(教师在黑板上板书:3+2=5)。视频展示学生“画”的作品时,教师示范、带领学生一起边说边做手势,“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学生经历的“说”、“摆”、“画”等非常充分的“过程”,并在教师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下,能够认识到“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及“加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
  四、?在“想”中拓展“模型”
  从具体的问题经历抽象提炼的过程,初步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还要组织学生将数学模型还原为具体的数学直观或可感的数学现实,使已经构建的数学模型不断得以拓展。教师指着“3+2=5”提问:“这里3、2、5指的是什么?+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回答出:“3是原来有3个小朋友浇花,2是又来了2个小朋友,5是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是合起来的意思。”接着追问:“这里的3、2、5,生活中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有学生说:“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一共有5枝铅笔。”有学生说:“3个苹果和2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5个苹果”……再追问:“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加法表示?”语音刚落,学生便自发地开始热烈讨论,并纷纷举手回答:“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几只小鸟?2+1=3。”“我本来有3个玩具手枪,爸爸又买1个,一共有几个玩具手枪?3+1=4。”……大量生活情景的联想,不仅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是将抽象的“模型”生动化、形象化。
  五、?在“练”中深化“模型”
  将建立的数学模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模型”在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形象——实物——符号——算式”的过程,在“练”中深化“模型”。如摆一摆、说一说,将摆说结合,将动作和语言相连接;看算式,摆一摆,则是数形的结合;算一算、填一填,用“数的组成”直接写出得数;说一说、填一填,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意思、提问题、列算式,并通过情境的变化,发现算式中的规律;设计创新练习:(??)+(??)=5,先让学生自己找算式,再引导比较、发现“加号前后交换位置的得数不变”。再如,出现整幅综合图,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找信息,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学生能够充分说图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说明学生不但会计算,还能通过加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它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教师的幸福感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别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三点:教师是否受到尊重,是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  给予教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是“生命体”而非“工作体”,需要关心和爱护。关爱教师,要维护其人格尊严。对待教师,应避免呵斥、命令、处罚等非人性化手段,建立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关爱教师,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力求实行自主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朗读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源于人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的融合,所以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不过,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常常很重视阅读,重视书面表达,重视口语交际,却往往忽视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地位的降低自然有其根源,如消耗教学时间却难见成效,朗读效果不便考察。其实,如果我们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把朗读训练放到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中来,效果可能会更理
期刊
《中国青少年科普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技教育应以实践操作、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亲身感知身边的科学现象,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从中受到科学技术的熏陶和体验。我园是一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在多年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初步构建了幼儿园科技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操作体系,总结、积累了一些幼儿科技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幼儿园形成了科技教育园本特色。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
期刊
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乡下娃儿总给人内向、羞于表达的印象。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解放小孩的嘴”,他主张呈现给孩子充满生机又创新的乡村教育,让学生勇敢地去说,大胆地去表达,流畅地去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
期刊
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过:“背课文是我的爱好。每当睡不着觉的时候,不吃安眠药,也不数数,不散步,干什么呢?就是背课文。……备课之前,特别是上公开课,总是先把课文背下来。”就在前些日子,笔者在国家新课程专题培训网的论坛栏目中看到这样一个帖子:“语文老师也要求背课文吗?”关注人数达1?135人,跟帖有465次。其中认为语文老师要背课文的占98%以上。我以为,背课文是一个好语文教师发自真心的练功。  一、?
期刊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阅读,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促进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多元解读,充分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一、?确立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地位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
期刊
故事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是最具魅力的。故事有一定的情节,能充分引发学生想像,提高其有效记忆;故事能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将故事引入汉语拼音教学,化抽象为形象,让孩子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快乐有趣地学习汉语拼音。  拼音教学部分常用音节、音节词的拼读,一般都是孤立存在的,虽然课本有情境图画面但是静止的,很难引起学生持久的兴趣。如果把情境图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情况会完
期刊
俗话说,播种一种行为,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会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努力寻找适合的方法,引导他们慢慢改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师爱感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一位好老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因此,我用爱心去发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批阅作文时发现学生作文写不出新意,老调重弹的现象相当普遍。每每碰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没有办法解决?细细一分析,原因无非是如下几个:课外阅读太少,视野不够开阔;不懂得关注身边的细节,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缺少思考,不会对素材进行整合等等。找到了原因,我采用了如下解决办法。  一、?训练发散性思维,体现选题的广阔性  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题
期刊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除了靠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外,还要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向学生推荐好书,为他们制定恰当的阅读书目。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学生的大阅读量?围绕这问题,我尝试了一些做法。  一、?推荐好书,让学生喜爱阅读  学校各个年级组结合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了《太仓市经贸小学各年级必读书目》,指导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