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生土长在阿勒泰的我,从小到大已经记不得参加过多少次哈萨克婚礼了,而且每一个年代的婚礼档次都不同,程序上也略有改变。
说起哈萨克婚礼,我认为他们比我们汉族人更讲究。首先同一部落哈萨克族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这些限制防止了哈萨克人近亲结合,使其种族兴旺昌盛。哈萨克人为避免血缘相近的婚姻,配偶都要到较远的部落选择。一旦成婚,女子便很少有机会回到父母家中。因此,结婚对姑娘来说,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悲伤的时刻,所以边哭边唱是哈萨克族姑娘出嫁的一大特色。
参加了那么多次的婚礼,但是没有一次是从头到尾的,一般都是吃完酒席就走人,但是有一次比较完整而且印象最深。那还是十年前我在电视台新闻部当记者的时候,随市委杨书记、阿克扎木副市长到萨吾尔山采访。
萨吾尔山坐落在阿勒泰地区西南边缘,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跨国断块山脉,西北端在哈萨克坦境内。山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最高峰是海拔3875米的木斯套山(意为冰山),山巅终年冰雪皑皑,景观雄奇。海拔1500米—3000米的高山带,降水丰沛,林木茂盛,牧草碧绿,是阿勒泰地区的主要夏牧场之一。
为了分散我晕车的注意力,乡长加那提别克不停地给我讲有关萨吾尔山的故事、当地人的生活习还有哈萨克族的婚礼。
一路颠簸,终于到达牧办。牧办四周都是花草,有牛羊啃过的痕迹,但是仍然绿油油的冒着尖。不远处就有一位牧羊人远离羊群,独自仰卧在草地上,嘴里衔着一枝尚未开放的野花,不停地咬来咬去,翘起的二郎腿在蔚蓝的天空下不停的晃动着,显得悠闲自在。他在想什么?是在算计着秋天羊群的丰收?还是想着如何迎娶到心爱的姑娘?

临近中午,牧办主任领我们到附近的毡房里去吃起干果、点心、奶制品和刚炸出来的包尔萨克。吃饭之际牧办主任说:“你们来的真是时候,今天有一家哈萨克族正在嫁女儿呢!”真的?我一兴奋居然忘记晕车,多吃了几块包尔撒克。牧办主任说:“当然真的,今天有人嫁女儿明天就有人娶媳妇哩。”
我是土生土长的阿勒泰人,应该多了解一些当地民俗,去看看牧业上的婚礼。牧办主任夫人那个热情劲就甭提啦,拽起我的胳膊就走。牧民的民居可不像城市里有规划,他们的毡房到处都可以搭建,只要自己感觉舒服就行。嫁女儿的那家还在一公里以外的地方。
我和身边的哈萨克族妇女无忧无虑地在草原上行走,心情舒畅极了。草原上真是安静,天空深邃而碧蓝,整个草原上都透出一种城市里见不到的亮丽的蓝光。羊群时而低头吃草时而抬头看着我们,那么温顺,那么安静,一点都没有受到惊吓,自然不会乱跑。这些羊真是特别的乖巧,它们面对我的摄象机镜头居然那么配合,实在是太有灵性了。
一路上,我用不流利的哈语跟牧办主任夫人不流利的汉语交流着,转眼功夫就到嫁女儿的人家。嫁女儿的男主人名叫哈斯木,他们已经请了一天的客了。很多客人都是远道而来。小小的毡房接待了一拨又一拨客人。毡房外面专门支了两口大锅一锅是滚烫的清油和羊油混合油,两个妇女正在忙碌地炸包尔撒克;一锅是正在煮的抓肉,还有一个妇女负责烧奶茶。
很远就能听到毡房里飘出来的歌。牧办主任夫人告诉我说:里面是新娘子的家人在宴请客人。其实对游牧民族来说,没有固定的故乡,草原就是他们的家。但是他们还是要唱合不得亲人呀、合不得故乡呀之类的哭送歌。
太阳都快落山了,很多嫁女儿程序已经结束,剩下的就是晚上的欢腾之夜。牧办主任夫人对我说:明天娶亲才精彩啊!因为姑娘出嫁,娘家父母兄弟姐妹心情不是很愉快。要离别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新娘心情是悲切的,她的歌声和言语都倾吐了对亲人和故乡的留恋,以及对新生活的忧虑。就像歌声中新娘唱的一样:
我的新房安置在什么地方,那里像不像这里水丰草旺?虽说那里也有亲人,却不像在妈妈跟前那样无忧无挂。我走了,看不见门前的青松和泉水,请亲人们常把我去看望。
既然明天最精彩,那就明天跟娶亲的队伍一起来。我寻思着。
第二天一大早,新郎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彪悍的枣红马,被六七个伴郎簇拥着,向新娘家奔去。一群姑娘媳妇把他们迎到一顶毡房前。
新郎的兄弟及几位亲朋好友,还没有走到新娘家门口就开始弹唱:
美丽的姑娘请不要悲伤,他是一位可爱的新郎,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你爸妈也是唱着这支歌曲步入洞房。
新娘家的毡房门是从里面锁着的,新郎和迎亲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他们不像汉族索要红包,他们是靠歌声打动新娘的。毡房内的新娘以及新娘家人听到歌声知道迎亲的人已来到毡房门前。新郎的姐姐告诉我说,此时此刻,也许新娘正和自己的母亲手拉手坐在帐幔里伤心而泣呢。
歌声热烈,气氛也热烈。大家推推搡搡,不知道是谁居然掀开毡房一角,大家一阵欢呼都把头伸到露出的小空里。由于看到了希望,小伙子们继续弹唱道:
温柔的姑娘请听我讲,女孩子不可能永远守爹娘,幸福的生活等待着你,愿你们美满安康。
门终于打开了,大家蜂拥而进。新郎走进毡房,两名陪伴新娘的伴娘,一起向新郎脸上抹锅灰,新郎左右躲闪着,因为个子高大,所以没有被抹上锅灰。据说抹上灰了还得向伴娘赠送礼物呢。
新郎和迎亲的人们站在毡房中央。这时候,老人们都起身双手搭胸,为新娘祝福。这个礼节刚过,歌声又立即响起来。原来男方的伴郎和女方的伴娘开始了对唱。有人告诉我那是双方在竞争呢,他们都想让自己的歌声和曲调压倒对方。

天哪!礼节真多。这时候,我看到一个长者拿了一簇猫头鹰羽毛送给伴娘。新郎的姐姐告诉我说,伴郎在歌声上输给了伴娘,所以得到了奖赏。
迎亲的人在主人的安排下,都坐下来简单吃了一些包尔撒克和馓子,喝了一碗奶茶。这时候,一位也许是部落里最德高望重的老阿帕拿了一块红披肩披在了新娘身上。就要离家的时刻,新娘流着眼泪唱着告别家人和乡亲们的歌,歌词内容大概是:
我不知自己未来的日子是怎样,是否还快乐如家乡一样,今天要离别生养我的父母,去他乡度过自己以后的时光。但愿生活能如我愿,可毕竟公婆不是爹爹娘,再见了爸爸妈妈,女儿之身如白云飘浮一样。何时才能回到你们身边,何时再像儿时嬉耍在您身旁。
一般在过去,迎亲的人当天并不接走新娘,而是要在娘家等一两天后才动身,以示报答新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结婚也讲究效率了,基本上都是当天就把新娘接走。
新娘临出门的时候我看到她的妈妈把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方巾戴在她的头上,新娘边哭边向父母和兄弟姐妹一一道别,再向乡亲们道别,最后由她弟弟和伴娘搀扶着骑在一匹头上扎着大红绸子的马背上。新娘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亲戚朋友都随同新娘一起前往男方家。 这时候的新郎家实在是太热闹啦!草原上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这对新婚夫妇。新娘子在娘家人的搀扶下踩在男方家准备好的红色毯子上,男方家人父母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在新娘的手被男方家里人牵过去的同时,新娘的妈妈将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一把把撒向人群。“哇塞——”“嗷——”!只见青年男女和小孩高喊着去捡地上有喜气的糖果和包尔撒克,紧接着新郎的妈妈也向空中撒糖果和食品。
婚礼正式开始了。新娘和新郎首先来到父母的毡房,毡房中有一小火盆,女方家一起来的两个妇女将新娘搀扶在火堆前,一个妇女伸出双手在火焰上烤烤,在自己脸上虚擦几下,再伸进新娘的面纱里,在新娘的脸上擦几下。据说,这是来参加婚礼的女人们在祝福新人呢,意思就是“新婚快乐”、“让祖先的灵魂保佑你们”等之类吉利的贺词。
之后,新郎和新娘在火盆前,向正中盘腿而坐的男方父母三鞠躬,再向来宾三鞠躬。主婚人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起了歌。歌词大意是:欢迎新娘的到来,祝福夫妻相敬互爱,尊敬老人,勤劳致富。
歌声一停下来新娘就向家中的火炉内倒了一点油,火盆里立即“嗖”的一下,火苗窜了起来。这样做的意思是说新娘的到来能给新郎家的生活带来生气,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主婚人唱完以后,邀请来宾们走到炕上围着一个长方形的桌子席地而坐。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点心和奶制品。这时有一个胳膊上系有各种颜色的布条,手拿马鞭子的男人走出来,开口就唱歌,一个怀抱冬不拉的小伙子也跟着一唱一和。可以听出来他们是自编自唱,歌词也是随机应变。新娘的婆婆便把“恰什吾”(也就是奶疙瘩、乳饼、糖果、包尔萨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撒向新娘和来宾们的头上,人们开心地欢笑着祝福
终于,揭盖头的仪式开始了。新郎手执系着红绸的马鞭激动的手都发抖了,好像是鼓足勇气的样子一下子挑起了盖头。“哇”,人们欢呼起来。无论大人、小孩,大家争相观看,戏逗新娘……
大家在欢笑中一起唱着“揭面纱歌”,此时此刻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长辈施礼,尽管以前都见过新娘,但是这时候人们还是凑到新娘子跟前争相观看,唱着歌开着善意的玩笑。歌声的意思不用解释就可以猜出,歌声中一定是赞美新娘子如何美丽动人,祝福她幸福美满等之类的吉利词语。
一般在这天阿肯们和歌手要进行赛歌对唱,一直唱到第二天红日当空。婚礼在歌声中开始,也在歌声中结束。这里我没有描绘到,其实婚礼还有另一高潮呢!那就是哈萨克族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活动,不但整个部落的年轻人还有其他部落的年轻人,认识不认识的只要知道都来参加,草原上沸腾了……
婚礼虽然结束了,但歌声并没有结束,在新婚的夜晚,人们还要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赛歌会,以庆贺草原上又有一对青年人的结合。阿肯们弹起冬不拉、小伙子姑娘们载歌载舞,欢呼跳跃。他们在为新人祝福,也在为生活歌唱。一直到第二天破晓,歌声还在草原上荡漾……
多么美好的时刻,多么有意义的采访啊!我们怀着恋恋不合的心情,怀着对一对新人的祝福返程了,因为领导检查完工作,我的采访任务也结束了。
说起哈萨克婚礼,我认为他们比我们汉族人更讲究。首先同一部落哈萨克族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须超过七辈,联姻的人家也必须相隔七条河。这些限制防止了哈萨克人近亲结合,使其种族兴旺昌盛。哈萨克人为避免血缘相近的婚姻,配偶都要到较远的部落选择。一旦成婚,女子便很少有机会回到父母家中。因此,结婚对姑娘来说,既是大喜的日子,也是悲伤的时刻,所以边哭边唱是哈萨克族姑娘出嫁的一大特色。
参加了那么多次的婚礼,但是没有一次是从头到尾的,一般都是吃完酒席就走人,但是有一次比较完整而且印象最深。那还是十年前我在电视台新闻部当记者的时候,随市委杨书记、阿克扎木副市长到萨吾尔山采访。
萨吾尔山坐落在阿勒泰地区西南边缘,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跨国断块山脉,西北端在哈萨克坦境内。山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最高峰是海拔3875米的木斯套山(意为冰山),山巅终年冰雪皑皑,景观雄奇。海拔1500米—3000米的高山带,降水丰沛,林木茂盛,牧草碧绿,是阿勒泰地区的主要夏牧场之一。
为了分散我晕车的注意力,乡长加那提别克不停地给我讲有关萨吾尔山的故事、当地人的生活习还有哈萨克族的婚礼。
一路颠簸,终于到达牧办。牧办四周都是花草,有牛羊啃过的痕迹,但是仍然绿油油的冒着尖。不远处就有一位牧羊人远离羊群,独自仰卧在草地上,嘴里衔着一枝尚未开放的野花,不停地咬来咬去,翘起的二郎腿在蔚蓝的天空下不停的晃动着,显得悠闲自在。他在想什么?是在算计着秋天羊群的丰收?还是想着如何迎娶到心爱的姑娘?

临近中午,牧办主任领我们到附近的毡房里去吃起干果、点心、奶制品和刚炸出来的包尔萨克。吃饭之际牧办主任说:“你们来的真是时候,今天有一家哈萨克族正在嫁女儿呢!”真的?我一兴奋居然忘记晕车,多吃了几块包尔撒克。牧办主任说:“当然真的,今天有人嫁女儿明天就有人娶媳妇哩。”
我是土生土长的阿勒泰人,应该多了解一些当地民俗,去看看牧业上的婚礼。牧办主任夫人那个热情劲就甭提啦,拽起我的胳膊就走。牧民的民居可不像城市里有规划,他们的毡房到处都可以搭建,只要自己感觉舒服就行。嫁女儿的那家还在一公里以外的地方。
我和身边的哈萨克族妇女无忧无虑地在草原上行走,心情舒畅极了。草原上真是安静,天空深邃而碧蓝,整个草原上都透出一种城市里见不到的亮丽的蓝光。羊群时而低头吃草时而抬头看着我们,那么温顺,那么安静,一点都没有受到惊吓,自然不会乱跑。这些羊真是特别的乖巧,它们面对我的摄象机镜头居然那么配合,实在是太有灵性了。
一路上,我用不流利的哈语跟牧办主任夫人不流利的汉语交流着,转眼功夫就到嫁女儿的人家。嫁女儿的男主人名叫哈斯木,他们已经请了一天的客了。很多客人都是远道而来。小小的毡房接待了一拨又一拨客人。毡房外面专门支了两口大锅一锅是滚烫的清油和羊油混合油,两个妇女正在忙碌地炸包尔撒克;一锅是正在煮的抓肉,还有一个妇女负责烧奶茶。
很远就能听到毡房里飘出来的歌。牧办主任夫人告诉我说:里面是新娘子的家人在宴请客人。其实对游牧民族来说,没有固定的故乡,草原就是他们的家。但是他们还是要唱合不得亲人呀、合不得故乡呀之类的哭送歌。
太阳都快落山了,很多嫁女儿程序已经结束,剩下的就是晚上的欢腾之夜。牧办主任夫人对我说:明天娶亲才精彩啊!因为姑娘出嫁,娘家父母兄弟姐妹心情不是很愉快。要离别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新娘心情是悲切的,她的歌声和言语都倾吐了对亲人和故乡的留恋,以及对新生活的忧虑。就像歌声中新娘唱的一样:
我的新房安置在什么地方,那里像不像这里水丰草旺?虽说那里也有亲人,却不像在妈妈跟前那样无忧无挂。我走了,看不见门前的青松和泉水,请亲人们常把我去看望。
既然明天最精彩,那就明天跟娶亲的队伍一起来。我寻思着。
第二天一大早,新郎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彪悍的枣红马,被六七个伴郎簇拥着,向新娘家奔去。一群姑娘媳妇把他们迎到一顶毡房前。
新郎的兄弟及几位亲朋好友,还没有走到新娘家门口就开始弹唱:
美丽的姑娘请不要悲伤,他是一位可爱的新郎,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你爸妈也是唱着这支歌曲步入洞房。
新娘家的毡房门是从里面锁着的,新郎和迎亲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他们不像汉族索要红包,他们是靠歌声打动新娘的。毡房内的新娘以及新娘家人听到歌声知道迎亲的人已来到毡房门前。新郎的姐姐告诉我说,此时此刻,也许新娘正和自己的母亲手拉手坐在帐幔里伤心而泣呢。
歌声热烈,气氛也热烈。大家推推搡搡,不知道是谁居然掀开毡房一角,大家一阵欢呼都把头伸到露出的小空里。由于看到了希望,小伙子们继续弹唱道:
温柔的姑娘请听我讲,女孩子不可能永远守爹娘,幸福的生活等待着你,愿你们美满安康。
门终于打开了,大家蜂拥而进。新郎走进毡房,两名陪伴新娘的伴娘,一起向新郎脸上抹锅灰,新郎左右躲闪着,因为个子高大,所以没有被抹上锅灰。据说抹上灰了还得向伴娘赠送礼物呢。
新郎和迎亲的人们站在毡房中央。这时候,老人们都起身双手搭胸,为新娘祝福。这个礼节刚过,歌声又立即响起来。原来男方的伴郎和女方的伴娘开始了对唱。有人告诉我那是双方在竞争呢,他们都想让自己的歌声和曲调压倒对方。

天哪!礼节真多。这时候,我看到一个长者拿了一簇猫头鹰羽毛送给伴娘。新郎的姐姐告诉我说,伴郎在歌声上输给了伴娘,所以得到了奖赏。
迎亲的人在主人的安排下,都坐下来简单吃了一些包尔撒克和馓子,喝了一碗奶茶。这时候,一位也许是部落里最德高望重的老阿帕拿了一块红披肩披在了新娘身上。就要离家的时刻,新娘流着眼泪唱着告别家人和乡亲们的歌,歌词内容大概是:
我不知自己未来的日子是怎样,是否还快乐如家乡一样,今天要离别生养我的父母,去他乡度过自己以后的时光。但愿生活能如我愿,可毕竟公婆不是爹爹娘,再见了爸爸妈妈,女儿之身如白云飘浮一样。何时才能回到你们身边,何时再像儿时嬉耍在您身旁。
一般在过去,迎亲的人当天并不接走新娘,而是要在娘家等一两天后才动身,以示报答新娘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结婚也讲究效率了,基本上都是当天就把新娘接走。
新娘临出门的时候我看到她的妈妈把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方巾戴在她的头上,新娘边哭边向父母和兄弟姐妹一一道别,再向乡亲们道别,最后由她弟弟和伴娘搀扶着骑在一匹头上扎着大红绸子的马背上。新娘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亲戚朋友都随同新娘一起前往男方家。 这时候的新郎家实在是太热闹啦!草原上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这对新婚夫妇。新娘子在娘家人的搀扶下踩在男方家准备好的红色毯子上,男方家人父母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在新娘的手被男方家里人牵过去的同时,新娘的妈妈将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一把把撒向人群。“哇塞——”“嗷——”!只见青年男女和小孩高喊着去捡地上有喜气的糖果和包尔撒克,紧接着新郎的妈妈也向空中撒糖果和食品。
婚礼正式开始了。新娘和新郎首先来到父母的毡房,毡房中有一小火盆,女方家一起来的两个妇女将新娘搀扶在火堆前,一个妇女伸出双手在火焰上烤烤,在自己脸上虚擦几下,再伸进新娘的面纱里,在新娘的脸上擦几下。据说,这是来参加婚礼的女人们在祝福新人呢,意思就是“新婚快乐”、“让祖先的灵魂保佑你们”等之类吉利的贺词。
之后,新郎和新娘在火盆前,向正中盘腿而坐的男方父母三鞠躬,再向来宾三鞠躬。主婚人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起了歌。歌词大意是:欢迎新娘的到来,祝福夫妻相敬互爱,尊敬老人,勤劳致富。
歌声一停下来新娘就向家中的火炉内倒了一点油,火盆里立即“嗖”的一下,火苗窜了起来。这样做的意思是说新娘的到来能给新郎家的生活带来生气,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主婚人唱完以后,邀请来宾们走到炕上围着一个长方形的桌子席地而坐。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点心和奶制品。这时有一个胳膊上系有各种颜色的布条,手拿马鞭子的男人走出来,开口就唱歌,一个怀抱冬不拉的小伙子也跟着一唱一和。可以听出来他们是自编自唱,歌词也是随机应变。新娘的婆婆便把“恰什吾”(也就是奶疙瘩、乳饼、糖果、包尔萨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撒向新娘和来宾们的头上,人们开心地欢笑着祝福
终于,揭盖头的仪式开始了。新郎手执系着红绸的马鞭激动的手都发抖了,好像是鼓足勇气的样子一下子挑起了盖头。“哇”,人们欢呼起来。无论大人、小孩,大家争相观看,戏逗新娘……
大家在欢笑中一起唱着“揭面纱歌”,此时此刻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长辈施礼,尽管以前都见过新娘,但是这时候人们还是凑到新娘子跟前争相观看,唱着歌开着善意的玩笑。歌声的意思不用解释就可以猜出,歌声中一定是赞美新娘子如何美丽动人,祝福她幸福美满等之类的吉利词语。
一般在这天阿肯们和歌手要进行赛歌对唱,一直唱到第二天红日当空。婚礼在歌声中开始,也在歌声中结束。这里我没有描绘到,其实婚礼还有另一高潮呢!那就是哈萨克族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活动,不但整个部落的年轻人还有其他部落的年轻人,认识不认识的只要知道都来参加,草原上沸腾了……
婚礼虽然结束了,但歌声并没有结束,在新婚的夜晚,人们还要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赛歌会,以庆贺草原上又有一对青年人的结合。阿肯们弹起冬不拉、小伙子姑娘们载歌载舞,欢呼跳跃。他们在为新人祝福,也在为生活歌唱。一直到第二天破晓,歌声还在草原上荡漾……
多么美好的时刻,多么有意义的采访啊!我们怀着恋恋不合的心情,怀着对一对新人的祝福返程了,因为领导检查完工作,我的采访任务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