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是指认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具身认知理论常常将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认为人的身体经验会对人们的认知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变化。
  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认知发展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是促进学生认知成长、培养他们拥有更好的认知的重要场所。当前,许多学校都倾向通过课本知识使学生获得认知,不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知发展的意识。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认知方面,学校既可以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培养,还可以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进行培养,学校是培养学生认知的良好平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学校管理中的可行性分析
  学校管理能够据社会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人进行培养和教育,不仅是年轻人学习知识和不断探索自身认知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帮助青少年身体更好地发展以及不断探索自身认知的重要场所。著名哲学家米希尔曾经指出:学校就是监狱。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渗透规矩,学校应当通过手中的权力对学生的身体进行管理,使其符合学校的规范。在进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身体管理常常用在讨论学生的身体教育中。一般而言,身体包含两部分,它们分别是肉体和灵魂。学校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力对学生身体施加种种控制,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身体更加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但是学校在控制时必须把握尺度,不能以摧毁性或者压迫性的力量去征服学生的身体,而应当使用技术性或者积极性的力量去引导学生进行身体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符合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理论在学校管理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理解学生合理的身体自由
  在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忽视学生身体价值的现象,很多管理内容对学生的身体都没有一个正确而又正式的对待。在过去,我国学校对于学生的身体活动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例如:在上课时,身体姿势必须保持一致,手脚不能乱动,双手必须平贴在桌面上,头不能轻易转动,不能低头,不能摇头,眼睛不能乱看,随时需要听从教师的指挥,教师在黑板上指到哪里就看到哪里,教师让学生看什么书就得看什么书,如果没有遵从教师的统一口令,学生常常会受到批评。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是紧绷的精神状态,身体各个活动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种纪律要求进行反思,因为上述做法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身体自由所带来的价值。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格的要求,是因为这些活动会使学生不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课堂学习上,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
  通常而言,教师会赞扬学生类似整齐划一、沉默安静、对于理智的机械模仿等身体活动,但随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许多课堂对于身体的运行要求有了一定的放松,出现了很多弹性的空间,但是严格而又明确的规矩要求却普遍存在于课堂之中。具身认知理论对于学校管理的启示就是必须认可学生的身体价值,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当克服自身存在的弊端,取消一些不合理性的规范,正确看待学生的身体活动,正视学生适当的身体活动自由,这样可以使得教学管理活动回归到尊重人的成长智能、尊重人身体的自然规律上来。
  注重管理情境的生成性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活动中,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都是基于管理学理论而诞生的,因此在管理過程中也非常注重管理的程序和逻辑,对于管理认知也主要是以管理活动有序为前提,认为每项工作都必须根据管理逻辑才能顺利展开。管理逻辑常常是由四个环节组成,分别是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理论虽然非常精炼,但在现实的复杂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粗糙事件,不能充分具备管理情境的生成性。
  学校管理中,各项活动的顺利落实都离不开师生的认知作用,具身认知理论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种活动和情境现象,因此,在学校进行管理活动时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的身体理解,注重培养管理生成性。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身体所处的情境对于学校管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学校管理情境和传统管理理论所主张的阐述并不一致,它并不是预设的,而是将成或者生成的。所以,如果学校管理以计划或目标为向导,所有的管理活动就会生硬地围绕着这些计划来进行,这就使得学校管理活动会被动地实施,不可能主动和灵活地进行转变。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因身体管理而导致师生冲突的案例,因此学校需要因时制宜,不断改变自身的管理策略,缓解冲突。例如,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发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避免出台硬性、单向性的规定,而应当将学生自身的体验考虑在内,理解学生对于不同发型追求的意义,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管理对策。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做好学校管理,我们可以借鉴具身认知理论,推进学校管理工作向前发展,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学生合理的身体自由,同时还需要注重管理情境的生成性,以便更好地推动学校管理走上一个新台阶,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实践中培养自我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生长点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培养主动自学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以达到预习的实效性,并建立科学的预习评价体系,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期刊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基于信息技术而衍生的各种教学工具,成了新时期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育过程、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  新课改理念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
期刊
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各个领域都开始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育发展领域,我国始终贯彻“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宗旨。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学科实现高度结合是教育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整合。  本文将从小学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现状、小学信息技术与各科整合所存在的问题和推进二者整合的建议这三个方面进行探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升其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学生人数较多,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更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找出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会小学生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学会恰当地进行对话。  营造良好的口
期刊
苏明强教授指出:“从育人的角度,数学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指学生适应未来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数学的关键能力和基本思想,其中基本思想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故而,渗透基本思想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数学中,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这种数学思想比较直观形象,便于初学者接受。因此,笔者通过结合
期刊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知识都是抽象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数学教学知识单纯地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只注重结果,因此,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本文从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深度生成和转换融入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形结合,实效发展  数与形是数学中最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数学错误”,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错误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看待“错误”现象,将其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与转化,通过对错误的合理利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错误  旧知识负迁移产生的错误  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的抑制或者干扰
期刊
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指出:2014年英语高考题型取消原来的15道单项选择题,新增10道语法填空题.全国卷沿用多年的单项选择题被以语篇为基础的语法填空题取代,该题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部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面,教育部根据小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结合汉字的内涵,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巧妙运用字理识字法,开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进而促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对字理识字法缺乏充分的认识以及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自身教学能力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师在实际识字教
期刊
主题 :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教育的定义  “教育”的意思是:教育是培养一代新生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教育是什么  近现代对我所从事的乡村教育产生巨大启发的有两位中国学者。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体系。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