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卡线纹 上帝的指纹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f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走在秘鲁纳斯卡的高山台地时,放眼望去,是一片荒漠,了无新奇,但当你能离开地面,乘飞机升入高空时,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由简单的线条形成的几何图案,勾勒出一个趣味横生的缤纷世界,这就是著名的纳斯卡线纹(Nazca Line)。纳斯卡线纹是一个持续2000 多年的迷,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历经数千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荒原上,风吹不散,神秘莫测,究竟是谁创造了纳斯卡线条,它们又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神秘线条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因此,纳斯卡线纹被列入世界十大迷团。
  
  纳斯卡线纹是在1939 年被发现的,当时,一个来自德国的博士乘坐飞机沿着古代引水系统的路线飞过纳斯卡平原,看到荒芜的平原上好像有平行的、跑道似的直线,而这些线条又似乎构成了许多巨大的图案,这一发现一经公布,便震惊世界,人们普遍认为, 这些图案属于公元前200年~公元后600 年在这一地区兴起的纳斯卡文化,因此被称为“纳斯卡线纹”或“纳斯卡图案”,1994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空中鸟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奇异的动物图画,有半写实的猴子、各种长颈鸟、大蜘蛛、蜥蜴、狗、鱼和鲸。此外,四周还有很多“之”字形、螺旋形、星形、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的几何图案,这些线纹是在清除了岩石,露出下面颜色较浅的沉积土后形成的。
  
  关于纳斯卡线纹,还有一种说法,据说是外太空人在这里建造的一个基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闻,大概就因为这里有一个酷似外星人的图案吧!这个全世界闻名的外星人就站在这个荒漠之中的山丘上,大家习惯称它为外星人,是因为它有着个大大的头,就仿佛戴着太空帽。
  也有人说纳斯卡线纹是上帝落入凡间的指纹,因为在纳斯卡平原的一处,有由简单线条形成的、如手一般的图案。当然,这也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
  飞机在神奇的大地上空飞行,那些似水流冲过的痕迹,和神秘的几何图形,随处可见。关于纳斯卡线纹的作用,众说纷纭,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说法是,纳斯卡线纹是古纳斯卡人分配水源的标识,而那些图案是不同家族的族徽。人们发现,在那些图案覆盖的地下,分布着大量的水渠。这一说法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纳斯卡平原是一片很荒凉的平原,几乎是没有降雨的。
  
  除了可爱的动物图案,纳斯卡平原上还有树的图案,健硕的根基,繁茂的枝叶,尽管被镶嵌在荒芜的平原上,但依然阻挡不住人们的翩翩浮想,在缺少水源的纳斯卡平原上,人们渴望风调雨顺,渴望绿意浓浓,渴望幸福的生活。
  在众多弧线所组成的图案中,那只长达100多米的卷尾猴格外的显眼。它卷起来的尾巴与另一侧的直线相切,张开的双手好像在做着游戏,又好像在为了什么而欢呼雀跃。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幅富有情趣的图案。
  一只张开嘴巴咿呀学语的鹦鹉映入眼帘,它仿佛在倾诉着自己是谁,从何而来,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被久久地困在这里。
  与清晰醒目的卷尾猴相比,秃鹰的图案就没有那么引人入胜了,它镶嵌在一些呈放射状的直线中间,若不仔细看,还真是看不出来是一只秃鹰呢。
  在秃鹰西北方向的蜂鸟则幸运得多,它的周围是一片平坦得几乎没有纹路的平地,长达300 米左右的蜂鸟镶嵌其中,这种巨大的图案、精细的雕琢,再一次让我怀疑是神来之笔。
  
  蜂鸟东部长达约46 米的蜘蛛,让我再一次欣喜起来,大蜘蛛的图案惟妙惟肖,除了穿过蜘蛛的一条细小的线条,周边的其他线条完美地避开了蜘蛛的身体,几乎没有影响到它的美观,从头到尾都十分精细,让人不由赞叹。
  在一些若隐若现的线条之间,一只小狗闯入我的视线,它笔直地站在那里,高竖起尾巴,张着嘴,好像在向外来的进犯者狂吠,以守护这一片上帝赠予的珍宝。
  
  这些动植物图案惟妙惟肖,趣味横生,似乎与这寸草不生的荒漠格格不入。但也正因为这些图案,给荒无人烟的纳斯卡平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其他文献
我是《旅游纵览》多年的忠实读者,不但我自己看,我的朋友们也在看,不少看过的人都评价很高。  大家喜欢《旅游纵览》,第一,是因为它的“精”和“专”,这正是这份杂志的办刊特色之所在,是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有个性的部分。信息量虽然不能算巨大,对信息的反馈也不及其他媒体平台来得快,但如果要瞄准国内生态、旅游、摄影方面的定位,我相信它一定位居前列。参与杂志策划、采写、编辑的人包括生态旅行达人、生态摄影家、野生动
期刊
水灵动,飘逸;水厚重,内敛;水温润,柔和;水静美,绵长。看惯了惊涛骇浪与汹涌磅礴的汪洋大海,更倾心于细水长流和蜿蜒曲折的河流湖泊。  漓江的水静得仿佛能听见它在你耳边窃窃私语,偶尔微风拂过,叮咚作响的水声就像一个少女在浅吟清唱。昆明湖的水柔得如轻纱一般笼罩在圆明园内,好像一位身段窈窕的舞者在演绎一首霓裳羽衣曲,而烟雾缭绕下的水面,又似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姑娘。宁静的贝加尔湖静谧而透彻,犹如一双干净
期刊
神秘而纯净的北极,位于地球最北端,一年中大部分岁月都被冰雪覆盖。然而北极也有多彩缤纷的一面,随着夏天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温,这里的冰雪渐渐融化,随而替代的是夏秋两季丰富的苔原、幽蓝色的浮冰和冰山、深色调的山脊、五颜六色的极地村庄,还有那神秘莫测、千变万化的北极光……    苔原上的“矮人王国”  苔原也被称为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土上的一个生物群落,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存在的生态系统。苔原多生长
期刊
清代诗人袁枚曾在诗《苔》中有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中的“苔”便是苔藓的一种,苔藓多生于阴暗潮湿处,无人问津,可它也有着自己的生存意向,即便无阳光普照,依然释放着青春,将自己的魅力绽放。    我们常为自然之美所倾倒,古树参天,碧水苍穹,莺飞燕舞,而往往忽视了生活中与我们更为亲近的袖珍“小矮人”——低调不争的苔藓植物。裸露的石壁上,低矮的灌木丛下,泥泞的沼泽旁,水
期刊
“烟墩角”一个很有诗意的小小的渔村,位于山东荣成古烟墩遗址崮山岛和黄海海湾,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  但这个地方很出名,是因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摄影人为大天鹅而来,吃住在一个小小的渔村中,用光影与天鹅共舞。  摄影人用娴熟的技法,在镜头中把雪白的大天鹅追逐戏水、引吭高歌、凌空翱翔、翩翩起舞等或呆萌、或灵动的神态写意得惟妙惟肖、非常妖娆。    图与文字的传播,摄影人的口口相传,让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会在
期刊
黑颈鹤,是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曾经是我国的特有物种。近些年,由于环境、气候等原因,有部分黑颈鹤在尼泊尔、不丹等国被发现。    历史上,在交通尚不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的我国西部地区,春日里从天而降、秋日里无影无踪的黑颈鹤,让藏族同胞充满好奇。同样,黑颈鹤的这种“青藏高原繁育、云贵高原越冬”的迁徙习性,也给越冬地——云贵高原的人们描绘了许多神秘色彩。有关黑颈鹤的传说,在云南、四川、青海、西藏,有各
期刊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绿色、多细胞、无维管束分化的高等植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高等植物类群。而泥炭藓呢?可以用书籍来阐述的话, 它们占据着《中国苔藓志》第一卷第一个科属的位置。泥炭藓目Sphagnidae仅1科1属,即泥炭藓属(Sphagnum)。泥炭藓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约有300余种,我国有40余种。贵州泥炭藓资源较为丰富,是我国泥炭藓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有泥炭藓属植物18种1亚种和1变种。 
期刊
官渡,一条始建于战国,历经秦、汉等朝代,至今依旧徜徉的历史长河,静静流淌在昆明东南之郊。伴随着历史的潮起潮落,官渡古镇历经千年积淀,闪耀着璀璨的文化之光,成为饱含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丰富内涵的文史旅游重镇,集聚历史文化的活动博物馆,科学研究的瑰宝库。    官渡古镇,坐落于云南昆明市东南郊8千米处,宝象河下游,毗邻滇池北岸。古镇内宁静的石子路,沿街两边林立的商家,以及庄严肃穆的古建筑,愈显其深
期刊
不远千里的回家之路  墨西哥真是个神奇的国度,每年冬季,灰鲸从太平洋北部近海长途跋涉来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繁殖,而北美洲数以亿计的帝王蝶们,经历了3个月左右的飞行,也在此时抵达墨西哥中部山区。    帝王蝶(Danaus plexippus),又叫郡主斑蝶、黑脉金斑蝶、大桦斑蝶,每年的8月底至9月初是它们动身的时间,这些原本栖息在北美五大湖区及其东北部的帝王蝶,需要飞行3500~4500公里,
期刊
“莘川三月春事忙,布谷劝耕鸠唤雨。”(《寄赵宜之》)这是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在给其好友赵宜之诗中的句子。阳春三月,春耕农忙,布谷鸟(杜鹃)在清晨啼鸣,催促人们下地干活。而斑鸠也叫个不停,好像是在为人们呼唤那珍贵如油的春雨。在这里,诗人以景衬事,借布谷鸟(杜鹃)与斑鸠的生活习性,用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景色,来烘托当年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煮橡当果谷,煎术甘饴饧。此物足以度荒岁”(《寄赵宜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