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小学数学十个核心概念之一的——创新意识”,《标准》中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优秀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谈谈本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自立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个什么图形?”巡视时会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部分个同学, “不迷信书本,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开拓、大胆创新。
“那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当老师抛出这一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泼,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归纳: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展了创新的兴趣,为以后的创新铺好了路。
二、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的途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现要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按一般的方法去做的:(8X4-6X2)÷2=10(厘米)。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老师首先要给予肯定,但从培养创新意识、拓宽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引导出更妙更好的办法。这时,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去思考,还可以怎么去解答?通过学生激烈的思考、讨论,学生中又出现了三种解法。
8 X 4÷2- 6=10(厘米);8 X2-6 =10(厘米);8+(8-6)= 10(厘米)。
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很巧妙,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解题思路不要给学生限制死了,应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我们就会发现,多数学生用小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休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学生不摆得那么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算出个数,用4 X 3 X 2=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 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不用数个数就能求体积的简便方法。順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创造能力。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2/5和7/8。这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做法是将他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有的同学却能想到把他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还有的拿“一半”作为中间量来比较,认为 2/5不足“一半”,而 7/8比“一半”大,所以说 7/8>2/5。后两种想法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五、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成功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针对这一点。我们都是应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去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如3个三角形剩1根或2个四边形剩2根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一题多解,培养思维流畅性
用多种方法解题,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求25+25+25+24+25的总和,看谁做的方法多,大部分学生根据凑整的方法提出结果,还有部分思维特别,方法灵活“25×4+24”“25×5-1”。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一些数学内容的教学,由教师传授变为学生探索。鼓励学生猜想、验证;实验、发现;质疑、探索;合作、交流。经常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发现新知识、建构新认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应有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优秀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谈谈本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自立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个什么图形?”巡视时会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部分个同学, “不迷信书本,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开拓、大胆创新。
“那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当老师抛出这一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泼,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归纳: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展了创新的兴趣,为以后的创新铺好了路。
二、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的途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现要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按一般的方法去做的:(8X4-6X2)÷2=10(厘米)。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老师首先要给予肯定,但从培养创新意识、拓宽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还可以引导出更妙更好的办法。这时,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去思考,还可以怎么去解答?通过学生激烈的思考、讨论,学生中又出现了三种解法。
8 X 4÷2- 6=10(厘米);8 X2-6 =10(厘米);8+(8-6)= 10(厘米)。
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很巧妙,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解题思路不要给学生限制死了,应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我们就会发现,多数学生用小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铺完后,再数出个数有24个,而每个单位休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学生不摆得那么快,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算出个数,用4 X 3 X 2=24(个),即长方体的体积是 24立方厘米。此刻,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不用数个数就能求体积的简便方法。順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创造能力。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2/5和7/8。这两个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做法是将他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有的同学却能想到把他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还有的拿“一半”作为中间量来比较,认为 2/5不足“一半”,而 7/8比“一半”大,所以说 7/8>2/5。后两种想法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
五、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成功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针对这一点。我们都是应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去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如3个三角形剩1根或2个四边形剩2根等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都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二)一题多解,培养思维流畅性
用多种方法解题,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求25+25+25+24+25的总和,看谁做的方法多,大部分学生根据凑整的方法提出结果,还有部分思维特别,方法灵活“25×4+24”“25×5-1”。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使一些数学内容的教学,由教师传授变为学生探索。鼓励学生猜想、验证;实验、发现;质疑、探索;合作、交流。经常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发现新知识、建构新认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应有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