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电视节目的娱乐精神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重庆电视台卫星频道举办播出的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第一次心动》,被国家广电总局严厉批评。它“严重偏离比赛宗旨,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在评委选择、比赛环节、评委表现、歌曲内容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失误”,已经停播。
  此次停播事件可以说是近年来电视圈内震动最大的一起案例,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個案例。
  
  关于娱乐精神的基本阐释
  
  娱乐精神,并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对于广大电视人来说也并不陌生。简单地说,娱乐精神的本质应该说是幽默,幽默的本质则是用智慧给他人带来快乐,即智慧与趣味的有机统一。
  然而,此处我们之所以不说“幽默”而说“娱乐精神”,是因为虽然幽默是娱乐精神的本质,但无法体现其中暗含的另外一层深意:即采取娱乐手段来制作和表现电视节目需要相当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包括综艺节目制作人在内的电视人对于自我的一种否定:在电视频道匮乏、节目匮乏的年代,电视人“高高在上”,做节目的标准往往是自己的好恶,即取悦自己;在如今电视频道过剩、节目过剩的年代,电视人往往要“委曲求全”,做节目的标准是观众的好恶,即取悦他人,否则自己制作的节目得不到观众认可,就等于没办法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惊人的一跃”。
  从取悦自己到取悦观众看起来很简单,只是对象的不同,但让习惯了以自己意志为主的电视人改变多年来的惯性思维、节目制作理念,特别是实现心态上的转变,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娱乐精神并不是每个电视人骨子里都愿意有的,甚至可能是每个电视人骨子里深恶痛绝的。
  
  娱乐精神在内地电视节目中运用的三个阶段
  
  尽管电视人骨子里可能深恶痛绝在自己节目中运用娱乐精神,可是,面对欣赏水平日益提高、欣赏口味日益刁钻的观众特别是竞争激烈近乎白热化的电视市场,电视人不管有多么的不愿意,都必须尽快实现这种转变。粗略地说,娱乐精神在内地电视节目中的运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娱乐精神更多地表现于港台电影或者电视综艺节目中。虽然与内地电视节目制作比较遥远,但是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内地电视节目制作人,尽管那时电视人是被取悦的对象,但是港台电影(视)人取悦观众的方法方式则大多会在内地电视节目制作人心中打上深浅不一的烙印。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内地电视节目娱乐精神开始萌芽,比较典型的标志应该是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的出现以及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在《快乐大本营》的带动下,全国省级电视台开始克隆与此大同小异的节目并在当地火热一时。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内地电视节目逐渐强调和突出娱乐精神,一部分节目甚至走向极端化、偏执化。如果说以《超级女声》、《舞林大会》为代表的一批电视节目相对成熟地体现了娱乐精神,虽然贯穿其中的娱乐精神可能会或多或少地背离娱乐精神的本质,掺杂着庸俗的恶搞,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熟练和恰当的;那么以《第一次心动》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可以说是将娱乐精神极端化、偏执化,尖刻地说,类似节目虽然也打着娱乐精神的旗号,但实际上节目制作者基本抛弃了用智慧打动观众的方式,不惜牺牲自身尊严用近乎跳梁小丑的表演来取悦观众。也正是如此,才凸显了时下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在娱乐精神认识上过于极端和偏执而出现了严重的误区。
  
  娱乐精神的认识误区及正确把握
  
  虽然关于娱乐精神的错误认识有种种表现方式,但是究其本质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娱乐精神就是一味搞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在节目中强调娱乐精神就是要让节目搞笑,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前面说过,娱乐精神的本质是幽默,是智慧与趣味的有机统一,因此娱乐精神与搞笑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娱乐精神是智慧与趣味的结合,从客观效果上来说必然能给观众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让观众在欢乐的同时还能受到一定的启迪。搞笑的目的则很单一,就是博观众开心而已,因此它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幽默之外,还可以通过戏谑的语言、滑稽的动作、荒诞的情节等来逗观众开心。
  第二,娱乐精神就是迎合观众。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娱乐精神既然着眼于取悦观众,就要以观众的好恶来作为节目制作的标准,因此娱乐精神就是迎合观众,凡是观众需要的就一概满足:观众需要满足刺激心理,节目就会着力迎合观众的刺激需要;观众需要满足审丑心理,节目就会着力迎合观众的审丑需要;观众需要满足情色心理,节目就会着力迎合观众的情色需要。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些节目热衷于制造噱头、挖掘隐私甚至打色情擦边球。抛开媒体的社会责任不说,即便是用最朴素的道德观念来说,提倡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也是人所共知的。
  第三,娱乐精神就是节目本质。关于娱乐精神的认识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既然强调节目的娱乐精神,那么娱乐精神就是节目的本质或者全部。这种认识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主观上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即把娱乐精神作为节目的全部诉求;其二是主观上缺乏这样清醒的认识,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却把娱乐精神当成了节目的全部。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在节目中强调娱乐精神是要求节目制作方在节目制作理念上更尊重观众,包括观众的欣赏习惯以及欣赏水平的提高等,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以及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文化艺术,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正襟危坐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灌输。
  总而言之,娱乐精神在某些电视节目中被极端化、偏执化是内地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娱乐精神对于内地电视节目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类似于《第一次心动》典型案例的出现,必然会促进电视人对于娱乐精神理解的完善,从而为策划制作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河南省高等新闻教育发展较早,最突出的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在1976年就开始创办新闻专业,当年招收了80多名学生,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批新闻专业学生。1982年受青海省委宣传部和河南省委宣传部委托,开始招收两年制的新闻干部培训班。经原国家教委批准,1983年4月,郑州大学中文系设立了新闻专业,同年7月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河南大学的编辑出版学科是河南大学重点扶持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
期刊
当前,企业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既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也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做好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与时俱进。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内容、载体、方法和机制上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突出创新性、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和综合性,才能真正体现它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价值,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一、树立新观念,突出创新性    
期刊
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由视觉主导的时代,人们对于用图像来表达自我存在的愿望日渐强烈。DV影像因其制作费用便宜,设备操作便捷,技术工艺简单,造就了普通人进行视觉表达的无限可能。如今,越来越多的公民凭借他们对于DV的热情和艺术表达的渴望加入到DV制作的队伍中来,活跃于校园的青年学子DV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支。  从数量上考察,近年来校园DV制作呈飞速上升之势。笔者于2007年11月在百度视频上搜索到的相关视频
期刊
2007年11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台名为《中国骄傲》的晚会,这也是中央电视台连续第三年举办这样的公益晚会。在传媒业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在数以百计的电视节目中,让人感动的节目亦时时有之,但像《中国骄傲》这样让人“情难自已、掌声如潮、泪如泉涌、久久感动”的节目却为数不多。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节目的制作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究竟是什么感动了观众的心呢?    一、互助
期刊
2006年,诗人赵丽华前几年的一些“诗歌”作品被放到网上后,在众多网站上被不少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的谐音,成立名曰“梨花教”的诗歌流派。  对此次事件,有褒有贬。但终因影响不好,批多赞少而淡出网络。  一年之后,赵丽华一改梨花体诗风,创作出了一组风格不同的新诗,如《海伦》等。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晓风分析,这组新诗,增加了意象、借喻、音乐感等更多诗歌元素,口语少
期刊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孙隆基先生据《破恶声论》一文在其著作中写道:他(指鲁迅)认为现代化“输入文明之利器”,尤其是大众传媒,制造了人的思想的齐一化……在鲁迅眼中,传统的纯朴民俗还可以通向灵性,理
期刊
对普通用户而言,Web2.0是一种不仅“可读”,而且“可写”和“可交互”的互联网。作为用户,对信息有完全的自我主动权,个体成为信息的生产制造者、管理者和传输者,实现了大众信息和个人信息在传播层面的完美结合。在Web2.0时代,生产能力强大的文化工业快速生产着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消费品,快餐化的影像消费成了当今时代重要的文化景观。随着以周星驰系列为代表的搞笑电影大行其道以来,“无厘头”成了影视作品吸引
期刊
近年来关于国民以及各类从业人员的素质修养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新闻记者的素质修养问题处于这个话语背景中,不过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更被社会重视从而引起较多理论研讨。指出这一点意在点明我们的论题与同类话题的“共在”关系。在笔者看来,这种“共在”关系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同类话题存在着关键词的通用和思维指向的一致化,而这种通用和一致化易使理论思路被无形发散,从而导致记者的素质修养成为一个可以无限添加的答题
期刊
2007年6月29日,《南方都市报》与《新快报》均推出了以“香港回归十周年”为主题的纪念回顾特刊。“香港回归十周年”作为受人关注的新闻事件,不仅是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各类新闻媒体进行专题策划的重点内容。《南方都市报》在业界一直以其善于进行新闻策划的特长而著称,而《新快报》在2006年改版后,加强新闻策划,专题报道亦成为其销量上升的利器之一。比较这两家都市报对同一新闻热点所开展的策划报道,可以更
期刊
大众媒体在被赋予重要权利的同时也对公众承担了一定的义务,其中一项重要的义务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等,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府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的权利。①  知情权是平衡政府权力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法律构建,而非伦理构建。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