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社会文化资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eun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教育史,德育始终被放在首要地位。当今,各教育教学机构、诸多教育界有识之士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把德育做得更好。文昌小学近年来大力探索“文道”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可视可触。
  文昌小学坐落在广州市荔湾区具有浓郁广府文化氛围的西关区域,丰富的中华文化和优秀的外域文化为文昌小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基于此,文昌小学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以“人文文昌,文昌道远”的“文道”教育为核心理念,积极探索“文道”教育视野下的“文道”品德课堂教学,形成了“趣学明理,以文悟道”的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一、“文道”品德课堂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文道”指的是多元文化和学习之道。就品德课堂教学而言,“文道”就是强调品德课堂教学包括多种文化元素的交融,提倡学习者主动的动态发展。藉此,“文道”品德课堂主要具有三个特征。
  1.文本与文化的融合性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体现的是“社会文化与活动和文本交互作用形成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教学与活动、社会文化的整合。“文道”品德课堂追求的是学生成长中能接触到的社会文化资源(风土人情、名胜名迹、历史人文和地理风貌等)与学习内容的整合与融汇,让课堂更接近学生实际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多样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趣学与导行的体验性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体现的是“激疑引趣,体验导行”。它要求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形成异彩纷呈的教学方式。“文道”品德课堂教学通过体验性的“活动式”学习,强调学生在情感参与和体验中感悟,主张通过开放的手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疑,在生动的体验中感悟,从而使品德教学从课堂回归生活,实现品德学习与校内外的联系,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3.品德与行为的拓展性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重在以习得引领践行。“文道”品德课堂教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为目标,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及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思路是拓展品德课堂的教学时空,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使品德课堂教学社会化,以积极引导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会行为,以利于学生真正走进现实生活。
  二、“文道”品德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
  1.活化教材,以文问道
  再优秀的品德课本也无法穷尽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因为学生要和自然、社会、人、事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根据教材内容,把科技信息、生活现象和崭新问题吸收到教材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最终使学生体验和感悟道德价值。
  (1)引用经历,进入教材
  首先,了解学生过往的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寻求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品德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渴望体验和理解品德教材。其次,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提炼出先进的教育元素,展开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教材,体验其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过去的游戏真有趣”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展示平时爱玩的游戏,然后播放过去的游戏片段。就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主动体验、探究过去的游戏与现在的游戏,并将两者进行对比。
  (2)创设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组合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准则创设问题,旨在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海上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依据老华侨寻找“十三行”的故事,创设问题:我们生活在当年丝绸之路的中心,那么著名的“十三行”在哪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老华侨的心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厚重的文化历史变得生动、具体。
  2.活化道理,以文论道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入手,创设丰富的活动体验,让抽象的道德品质与厚重的文化历史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明理,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1)角色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在“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主题创设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学习和体验,让学生通过模仿、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在亲历中感悟明理。例如在教学“我和小树一块长”这一内容时,我们设计了“假如我是一棵树”“园丁与小树”等感觉冥想与角色体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中体验被狂风暴雨袭击的感觉,体会园丁想方设法保护花园的感觉。就这样,学生在生动的体验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互动分享实现道德内化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给学生带来直接的体验,活动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针对自己刚才的感悟表达个人见解。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倾听和分享,让学生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提炼活动内在的深层意义,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指导学生的行为。
  3.拓展时空,以文乐道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结合教材,组织各类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真实的道德认识,并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过,品德的内化需要过程。虽然教材的教学已经结束,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未结束。因此,“文道”品德课堂教学主张拓展学生已有的学习空间,让文本与外界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相结合,力求创设不同的实践活动,旨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
  (1)与班级活动有机结合
  “文道”品德课堂教学应与班会活动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在爱的阳光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名为“爱心天使”的班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每天都能获得不同的“爱心天使”的关心与帮助。又如在教学“我和小树一块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计“感恩生命”的班级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种下小树苗并细心照顾。当学生看到小树苗茁壮成长时,便能深刻体会热爱大自然的真谛。
  (2)在家庭和社区中拓展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均与学生的家庭密切相关。另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直接践行品德、提升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只有通过与家长、社区等的合作,让品德课堂教学延伸至家庭、社区,才能使品德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例如学校特别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孝雅尊长”的拓展活动。活动分为“纸拐杖”“肉干的味道”和“夕阳路”这三个部分。活动的意义有三个。一是让学生体验长辈走不动、咬不动和看不清的困境及他们得到别人帮助时的心理感受。二是通过《爸妈们的话》(视频)让学生了解长辈的心声,深化学生尊老的意识。三是通过“我想对你说”“我想为你做”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动上升为行动,树立学生为家庭中和社区里的老年人做力所能及之事的意识,养成关心、理解和帮助老年人的良好品德。又如在教学“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到学校附近收集”十三行”“锦纶会馆”等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材料,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使学生充分了解“十三行”曾经的辉煌,进而认识到如果不保护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便会消失的道理。课后,学生把搜集的有关“十三行”的相关资料整理、汇总,形成《十三行调查报告》,呈交给荔湾区的相关部门,并成立志愿队,利用节假日到“十三行”“锦纶会馆”等地,为社区居民和游客介绍这些文化资源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的课后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保护身边的文化资源,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使学生明晰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才能形成更大的继承文化传统、保护文化资源的力量,从而达到品德教学“知行合一”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文昌小学)
  (责任编辑:马潇潇 梁金)
其他文献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如何促进民办教育的优质发展,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此,本期《热点争鸣》专题策划民办教育议题,特邀我国著名民办教育学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董圣足所长,为大家解析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应然之道,供广大关注和支持民办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参与新课程校本教研,可以获得精神上和思想上的超脱,在教研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笔者通过参与校本教研,经常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反省: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
编者按:罗芳中学的一位初三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学分制’就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我心间的阴霾。更多欣赏的目光投向了我,原来,证明自己的途径不只一条。我的细腻善良,可以为我加分,因为,那些默默无闻为同学服务的人中有我;我的心灵手巧,可以为我加分,因为,那些工艺美术获得奖项的人中有我……我收获的不只是学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自信、快乐。”为何罗芳中学推行的“学分制”能让学生有如此感慨?除了“学分制”,罗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为了促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高效课堂,就更需要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起来。可是文言文往往被学生认为是难懂的“天书”,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学习过程中总是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高效课堂很难实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探究,了解文章大意  有位教师曾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
2011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教师教育“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并提出了教师教育的三个领域的目标:“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强调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项目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因为“项目教学考虑四类学习目标
这些天,我一直拎着三本书上下班。  三本什么书呢?  为什么要带这三本书上下班呢?  这三本书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美国高中必修课程教材——《健康与幸福》(上、中、下)。一个月前,浙江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邱连根老师把刚出版的三本书送给了我,但同时又提了条件,就是要我为《健康与幸福》写点什么。众所周知,命题作文不好写。三天、五天、一周、二周,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每天忙于应付杂务,好几次提起笔来,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罗杰斯认为:人与人交往是可能的,不仅可交流思想,而且能分享情感;人与人交往是有益的,既可相互启迪,又能彼此受益。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健康交往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长沙市岳麓区教研室正在进行有关青少年健康生活教育的研究,题目为“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教育实践研究”,旨在将学生的
因为有爱,才会厚爱;因为厚爱,才会高看。教育孩子,高看孩子,不仅是为了孩子,更是彰显了教师的爱心和情怀!  我在菜园的东头和西头各种了一株吊瓜,东头的这株靠路边,为了不影响行人,我特意搭了个简易的瓜架,即便如此,还会被粗心的路人踩到。西头的那株靠近河边,可以自由生长。到了结瓜的时候,西头的吊瓜开花早但结果很少,一季下来也就是六七个,而东头这株结了四十多个瓜。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到“高
教育是一个长长的育人试验,说不清是从哪天开始的,也没有说明试验成功的硬性指标。然而,学校教育是有任务、有目标、有计划、有时间限制的科学试验,汇聚万千品种,操作规范,承担修复、矫正被岁月浸泡、环境孵化后变得良莠不齐的种苗的品质、品相,最大化地实现种苗价值的重任。在这一试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相互摄受,共同协扶与劳作,分享试验成功的喜悦:人人蓬蓬勃勃地滋长,社会持续改进地发展。  不知什么地方
在深层次上,一个人数学文化的修养,往往比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拥有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形态的数学知识,还有责任传授文化形态的数学知识,这种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笔者不揣浅陋,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重视数学观念的浸濡    数学观念是一个人数学文化的外显形式之一,是人们对数学对象或数学过程本原的认识,以及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