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物理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r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提问要做到以下几点:具有目的性、启发性、实效性、灵活性;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准确评价,及时鼓励,培养创造性;要富有感情,助以手势。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课堂提问 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问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但如提问不当也会产生负面效应。本人通过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要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不应是随意的——不能讲着讲着,心血来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要提什么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估计、推断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并进行精心设计,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要调动思维,注意启发性
  
  尽量避免“什么是××”、“××定律内容是什么”式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只能使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我认为提问:(一)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或自然现象中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习惯。(二)要善于利用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来提问,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也得到训练。如: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时,让学生分析“拔河”时,胜负双方的受力情况,并说明胜负的原因。提出问题后,学生对该问题很感兴趣,立即展开激烈的讨论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该问题的提问和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把握时机,当问则问,注意实效性
  
  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备课时教师就要设计好。在授课中的复习性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其掌握新知识铺路架桥,但不能停留在对旧知识的重复上,要加深、拓宽,达到温故知新;授课中的疏导性提问,要注意学生思维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疏导,排除思维定势障碍;结束课时的总结性提问要注意对新授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有前后知识联系处提问,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节点,问在该问时,问在该问处。
  
  四、要关注反馈,及时调整,注意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教师在发出教育信息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包括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听课时的表情、体态等),以便对教学过程和方法及时进行控制和调整。如发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圆满、有偏差甚至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忙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正确分析,弄清原因后,对原来设计的提问进行调整和变通。如果是由于支持解答新问题的旧知识不够,可以采用曲问法,通过帮助学生再现旧知识的办法,来开启学生的思路;如果是由于思维上存在障碍,可以采用反问法或疑问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正确轨道;如果是由于没审清题意而误入歧途或解答不完善,可以换一种方式重新提问。备课时设计好的问题,只是确定了一个大方向,具体的提问方式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进行的情况,灵活机智地进行调整和变通。
  
  五、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
  
  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对教师的提问很有启发。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要“吃透”,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才能出现“共振”。提问过易,缺乏启发性,学生感到乏味不愿回答;提问过难,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而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六、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提问要有全面性,提出的问题要使学优生和学困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如果问题太难,学困生常常坐冷板凳,或“出丑”,反而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提问要因人而异,设问难度有梯度,并把不同难度的问题留给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就可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至于“掉队”。
  
  七、要准确评价,及时鼓励,培养创造性
  
  学生回答问题后,特别是有不同意见时,教师一定要有评议。首先我们要明确说明正确的答案;其次,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一定要指出错误所在,帮助学生纠正;再次,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解决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从而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对个别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我们要设计台阶,并进行启发,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得出答案,若实在不行也不能批评,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八、要富有感情,助以手势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只有当一个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和关心时,他才愿意与教师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感情对提问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提出问题后,目光关注全体学生,其作用有二:(一)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唤起全班学生的思维,对那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多看几眼,使其预感到教师马上要叫他回答问题;(二)用鼓励和试探的目光和学生交换意见:“你能否站起来回答问题?”认真思索而没有结果者皱眉,害怕教师指名者低头,对问题已弄清者常微微点头,根据学生各种表现,教师已找到了指名的对象。教师伸出右手,掌心向上,面带微笑:“××同学,请你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脸上又露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伸出右手,掌心向下,做出结论:“很好!完全正确,请坐。”学生回答不确切,教师运用比喻、类比等方式进行启发,从教师那鼓励的目光和表情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力量。即使学生一字未答,教师仍然温和地说:“没关系,请坐。”虽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看到老师那种安慰的表情和目光,却会感到非常惭愧。
  总之,课堂提问恰倒好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为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璞扬.中学物理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北京:1996.6.
  [3]新课程.希望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愉快教学,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问题,还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爱生的情感,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愉快教学不是靠强制学生被动地、愁眉苦脸地学习,而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完善发展,以建立一种自觉地追求实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的三个过程,即撰写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考核。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思想品德课 过程    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其它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尽管两者都是利用案例来进行课堂教学,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
在剖析英国绝缘棒样件的基础上,确定了绝缘棒的结构由芯棒和外覆层两部分组成。芯棒主要承受拉伸、冲击、弯曲力的作用,而外履层与电性能、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密切相关。因此,着手
得体的语言一定是符合客观实际并且适合于一定的语境的,虽然我们说使用语言要力求准确,但准确不等同于精确。因此,有合适的条件下恰当地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在精确的语言中加
本文是英文原版“Real-time expert systems computer architecture”一书的中译本,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实时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二
思想品德课说理性很强,具有情和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赋有时代性的特点。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此,教师在课下备课沉思、课上讲解引导中,要力求精巧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获取知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的视听情境创设,我认为就是利用有关的教学器材和设施,将生动的境象直观地展
该文主要介绍充SF[*v6*],气体的全封闭组合电器中绝缘填充材料对支撑绝缘子电气性能影响的一些试验研究结果。试验比较了两种同样尺寸但绝缘填充材料不同(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
该文研究烯丙基酚二苯醚树脂与双马来酰亚胺共聚,采用TBA、TGA测试APDPO/BMI树脂的玻璃化温度和热失重曲线。讨论了不同固化温度、固化时间、共聚树脂配比对APDPO/BMI树脂粘接剂的剪切强度的影响和玻璃
本文介绍了目前用于变压器、电器的绝缘构件的电工层压制品,以及由于引进国外新工艺,新设计所需的电工层压新产品的性能与研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