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迁客去长沙(随笔)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q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条麻石街名曰“太平”,却是这座中部古城阅历战乱和灾难最多的地方。两千多年来,城市的中心始终没有变化过,美丽的湘江东岸一直是长沙城最为核心的市井之地。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近乎一个奇迹。但对于刚到这里、年仅24岁的贾谊来说,那都是后来的事情。这位对历史洞若观火的年轻人,并不知道若干年后,这座僻处南方的小城会成为一个地域文化的中心,并且让他和一位他最敬重的伟大诗人并称,以“屈贾之乡”作为城市的代名词。
  如今,太平街是长沙仅存的古街,在这个高楼林立、以娱乐名世的大都会,它承载着现代生活的丰美繁华,各色店铺、酒吧鳞次栉比,将它的古雅朴质藏匿起来,装饰成都市人白日闲逛、夜晚沉醉的最好去处。但真正懂得这座城市的人,往往能拨开那灯红酒绿的迷离,于灰墙青瓦中嗅出沉淀其间的千年光阴。眼前这栋别具一格的庙式建筑,在潇潇春雨中,显得凝重而庄严。白色门楣上,“贾谊故居”四字仿佛一个密码,等待人们开启那段封存已久的记忆。
  公元前177年,青年书生贾谊从都城长安,经他的老家洛阳,不远数千里来到长沙国。他这一趟不是出差,更不是旅游,而是被“迁”。舟车劳顿,随从零落,一入南方辄披风戴雨,心情郁闷不堪。好不容易到了湘江边,但见波翻浪涌,云积雾沉。他想起百余年前那位在这里愤然投江的楚国诗人屈原,他们的景况是多么相似。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却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谗妒,致使“王怒而疏屈平”。贾谊呢?由老师吴公、张苍推荐,22岁即成为朝中最为年轻的博士,“每诏令議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正当天子准备将贾谊升任公卿的时候,朝中那些老臣、武夫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向文帝举报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是和贾生一样的年轻人,有仁义之心,亦爱才惜能,对这些话并不相信。这时,一个人,从深宫的阴暗处走出来,悄然改变了贾谊的命运。与贾谊同为太中大夫的邓通,最受文帝宠幸。说起来,邓通的宠幸得来不易,他曾用嘴去吸文帝身上痈疽的脓血,把文帝感动得无以复加,“拟于至亲”。显然,贾谊瞧不起邓通的为人,经常讥讽他。邓通咬咬文帝的耳朵,可比那些老夫子管用多了。贾生恃才,邓通专宠,最终才不敌宠,即便面对像文帝这样爱才的明君。贾谊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踏上了南行的漫漫长途。
  屈原当时是流放,贾谊这次是迁谪,虽然没有那么严重,心情却是同样的沮丧与失落。在湘江边一个小旅馆里,贾谊连夜写了《吊屈原赋》,投到水中。这是屈原自沉后第一篇传世的悼文,这篇悼文由贾谊来写,再合适不过。贾谊在遭受政治挫折之际,不期然延续了屈原的文脉与道义。长沙这块不起眼的卑湿之地,能铸造出独一无二的忧乐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屈、贾乃其源头。
  其实,《吊屈原赋》并不是贾谊深思熟虑的作品,他即兴而写,率性而成,文辞间怨愤汹涌,情绪化的东西颇多。而且,当时的他不太认同屈原投江:“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这是贾谊年轻气盛的一种体现,他觉得以他和屈原的杰出才干,到哪里不会被看重,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
  长沙何其有幸!在屈原沉江150年、贾谊到长沙50年后,另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翩然来到此地。与屈、贾的穷途末路相比,当时二十出头的司马迁春风得意,志存高远,他的南游既是私人游学,还带有一点公务考察的味道。
  司马迁特意去汨罗“观屈原所自沉渊”,并因“悲其志”而怆然涕下。所谓“悲其志”,乃悲其赍志以殁。同为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司马迁与贾谊略有不同,他非常赞赏屈原的牺牲精神:“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种评价,在整部《史记》中,再无第二。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屈原就是他的精神偶像。后来,司马迁能“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得以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特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屈贾”并称自此肇端。毫无疑问,司马迁将贾谊当作屈原思想独立、志洁行廉这一人文传统的唯一继承人。但从个人性格而言,贾谊和屈原差异较大。屈原是典型的楚人,优雅而决绝,有义无反顾、超越生死的高蹈之风;贾谊思虑缜密却生性犹疑,为人自信又过于天真,一旦遇到挫折便十分自责。
  因此,贾谊来到长沙之后,心情一直阴沉郁结,不得舒展。他认为这次迁谪南方,凶多吉少,“寿不得长”。这难道是上天埋在他心里的一个命运的伏笔?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愿像屈原那样,抱石自沉。
  长沙是西汉唯一的异姓诸侯国。高祖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代后,他册封的“异姓王”韩信、彭越、黥布、臧荼、张敖等,复被他以谋反罪悉数诛灭。为何独独留下了长沙王吴氏呢?贾谊一到长沙就明白了,这里地处荒蛮,人烟稀疏,“才二万五千户,力不足以行逆,则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长沙历代藩王眼见异姓王的下场,赶紧表忠诚,守本分,日日以休闲娱乐为务,让汉朝天子彻底放了心。长沙的娱乐基因,看来亦由来有自。
  那天,贾谊到长沙王吴差那里报到。吴差早闻贾生大名,待之甚恭,随他挑选住处。贾谊在城里转了一圈,见城西江畔有一空宅,竹林环护,涛声入耳,他就把铺盖书籍搬了过来,栖身于此。现存的“贾谊故居”是一个不到两亩的狭长院落,苔深阶净,草木葳蕤,一股幽情荡尽凡尘俗气。遥想当年,贾谊知音寥落,举目无亲,那寂寞必定像南方的湿热之气一样紧裹其身。
  贾宅内有一眼泉,细长如注。贾谊最喜欢坐在泉边读书。一日,他突发奇想,凿泉为井,上敛下大,状如陶壶。他在井边植柑树,筑石床,从此大块文章总与肝胆肺腑为邻。现在的故居里,能找到贾谊遗迹的,恐怕唯有这口古井了。
  贾谊当然没有忘记圣上和朝廷。日近长安远,他得到的信息不是太少,就是太迟。但他依然不忘太傅使命,坚守朝臣职责。公元前176年,高祖旧臣、前丞相周勃因被告谋反,不仅入狱,还受到狱吏“侵辱”。贾谊听说此事,上疏文帝,要求给予大臣应有的尊严,“廉丑礼节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意思是说,大臣若犯了罪,皇帝可以贬他的官、革他的职,甚至赐死,但不要让那些徒长小吏“骂詈而榜笞之”。汉文帝接受了贾谊的谏言,自此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过了一年,文帝“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这也是为他的幸臣邓通大开绿灯。文帝赐给邓通蜀郡铜山,邓通就在那里铸钱,致使“通私家之富侔于王者”。贾谊在长沙向文帝上《谏铸钱疏》,痛陈私人铸钱的弊端。但这次,与邓通亲密无间的汉文帝不可能接受贾谊的建议。
  贾谊心头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奈和无力感。他觉得自己的迁谪与屈原的流放没什么两样,他沦为了南方一株蔓生的野草,一粒飘浮的尘埃,从此便无所事事,闲游度日。这对于胸怀天下、睥睨众生的贾谊来说,的确是一种煎熬。他想起剛担任博士时,和好友宋忠一同私出朝廷,赴民间寻找真正懂得“道术”之人。他们在陋巷中见到来自南方楚国的奇士司马季主。司马季主有一段话当时让他怅然良久,噤口不能言:
  “故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而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贤者亦不与不肖者同列。故君子处卑隐以辟众,自匿以辟伦,微见德顺以除群害、以明天性,助上养下,多其功利,不求尊誉。”
  音犹在耳,仿佛就是说给现在的自己听的。贾谊决心随遇而安,潜心向学,不仅要做到通晓世务,还要探究天地万象振荡相转的原理。每天清晨,他到江岸的古樟下闻鸡起舞,目睹云、气、水的转换与腾跃,感受风、光、色的变化和组合。湘流北去,逝者如斯;白云千载,夫复何存。贾谊由一个倾注国事的朝臣变成了一名俯身低处、体贴万物的智者。在长沙这个气象万千、朝云暮雨的地方,贾谊走进了文学和哲学,由事务的繁杂琐碎抵达自然的神妙精微,在卑湿的地理中反而提升了自身的生命境界。贾谊33年短暂的生命历程只有区区三年多在长沙度过,但以他与长沙的相交相知,“贾长沙”实至而名归。
  我想,这个时候,如果要贾谊再来写《吊屈原赋》,他一定会对屈原投江有不同的看法吧。他在与《离骚》风格极为近似的《惜誓》中写道:“已矣哉!/独不见夫鸾凤之高翔兮,乃集大皇之野。/循四极而回周兮,见盛德而后下。/彼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麒麟可得羁而系兮,又何以异乎犬羊?”
  《惜誓》直接与《吊屈原赋》相对应。《吊屈原赋》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应好自珍藏,以待明君;而《惜誓》已看清君王有始无终、弃信约如敝屣的真实面目,他绝望的心里渐渐地露出一片澄明。
  这年夏天的一个黄昏,一只鹏鸟飞进贾谊的住处,长时间蹲踞在一张椅子上。鹏鸟形似猫头鹰,面目狰狞,叫声古怪,被视为不祥之物。传说它如果飞入民宅,则“主人将去”。去,有两种解释,一是离开,二是去世。这只鹏鸟唤起了贾谊内心的敬畏感,他不知道自己将去哪里,又将何时去、怎么去。忐忑之下,他发出疑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菑。淹数之度兮,语予其期。”意思是: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是凶请说端详,如果生死有定数,请将日期告诉我。那只鹏鸟竟然叹息一声,还举首奋翼,却口不能言。这一下触动了贾谊迁谪生活的无限悲情与无穷感喟:万物流转,祸福无常,忧喜相聚,吉凶同域,生与死有何界限,去到哪里又有什么意义?于是,汉代最为奇伟卓绝的文字《鹏鸟赋》诞生了:
  ……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其生若浮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屈原贾生列传》最后一段“太史公曰”:“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司马迁用“爽然自失”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真是一言难尽。一方面,他欣然于贾谊态度的转变;另一方面,思及自己身残处秽、苟合取容、生不如死的处境,又不禁荒凉顿生。
  鹏鸟给贾谊带来的却是好消息。
  几个月后,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汉文帝将贾谊召回长安。那天傍晚,文帝正在未央宫前的宣室吃祭肉,听说贾谊到了,赶紧宣召。君臣二人彻夜长谈。贾谊这些年潜隐长沙,学问日益深湛,远非当年初出茅庐时可比。文帝叹道:“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长安城,回到了曾驰骋才情的朝堂上,但这次谈话丝毫没有提振起贾谊治国安邦的热情,因为整整一个晚上,文帝向老朋友咨询的都是有关鬼神的事情。
  文帝或许仍旧推重贾谊,可朝中老臣麇集,一个被贬归来的年轻人难有容身、出头之地。而且贾谊博学多识,心直口快,什么事都能挑出刺来,放远了吧,想他,搁在身边,又有点心烦。怎么办?文帝灵机一动。他最疼爱、寄望最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好读诗书,聪颖过人,便派贾谊去梁国做太傅。贾谊对这一委派很是失望,但他没有表现出来,他知道刘揖在文帝心目中的位置——如果能教导、辅佐好小刘,假以时日,他依然有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可能。
  人事能料,天命难违。公元前169年,贾谊任梁怀王太傅四年后,刘揖不慎坠马而死。如何坠的马,一说是上朝,一说是游猎,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贾谊与刘揖相处甚欢,而刘揖之死,让他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轰然委地。文帝虽没有直接怪罪于他,可文帝的悲恸更让贾谊心如刀绞。此刻,贾谊遽然明白,屈原的命运必将落到他的头上,这几乎是无法逃脱的宿命。于是,他茶饭不思、诗书不进,一年后撒手人寰,年仅33岁。
  毛泽东在七绝《贾谊》中说:“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文人的脆弱往往如此,贾谊因才高而心气高,才奇高心气亦奇高。贾谊是政论家而不是政治家,官场上的显规则与潜规则他都不放在心上,他的政治理想全系于明君,文帝还算不错,却受制于幸臣。他只有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梁怀王身上,所以在贾谊看来,梁王坠马不仅非寻常之事,简直是“梁柱折而泰山崩”。更何况,早已没有用武之地的贾谊,或许深藏的正是一心向死的决心呢。
  贾谊无疑是一位旷世天才。他的《过秦论》是反思秦朝灭亡最为深刻、警醒的作品,在秦亡后短短30年内即有《过秦论》这样的作品问世,对于汉初开启的“文景之治”功不可没。贾谊强调礼治和仁政,明确提出“民本”概念,开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先河。贾谊担任太傅多年,他的教育思想让后人惊叹。比如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风行世界的胎教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由贾谊提出。贾谊的著作叫《新书》,其中有一篇重要的教育论文,标题就是《胎教》。贾谊还认为:“教者,政之本也。”教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他将志向、实行、见识作为学习三要素,直启日后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知行互发之门户。   758年,李白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路经武汉黄鹤楼,听到吹奏《梅花落》的笛音,不禁想起同样悲情的贾太傅,感慨赋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没有到过长沙,但他从贾谊身上看到了自己,这就像在初夏的江城,闻笛声而看到雪片般飘舞的梅花。那么美艳,又那么寂冷,那般富丽,又那般短暂,恰如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李白就是这样的人,回回望长安,不望家,或者在他的心里,长安才是他真正的家。于是,他注定回不去,注定是一名永远的迁客。
  公元769年清明时节,漂泊潭州的杜甫沿着一条老街踽踽独行。此时他已是“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忽然看见一栋民居上书“贾谊祠”,他信步而入,但见庭院深深,草木丰茂,柑树超迈如老叟,古井清洌似新泉。愁苦不堪的他欣然写下:“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杜甫在这条街上住了下来。一年后,他在附近巧遇流浪到此的宫廷音乐家李龟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其实,说脍炙人口对诗人有些残忍。我最初读到这首诗时,心想,不对呀,落花时节怎么是江南的好风景?黛玉还写《葬花吟》呢。后來我了解到,杜甫流落长沙时,孤苦无依,贫病交加,他差不多快到生命尽头时遇到故人李龟年,迸发最后的诗情和灵魂的光亮,在他看来,江南好风景不是因为“落花”而是由于“逢君”。这样一首深蕴着对万物的敏感、对死亡的钝感、对友情的快感、对生命的痛感的绝笔,读来让人五内俱动。不久,杜甫客死于湘江的一条船上。
  1897年冬,清代诗人黄遵宪担任湖南按察使,力邀梁启超来长沙时务学堂做总教习。一天,黄遵宪领着梁启超参观贾谊故居,他写下一首诗:“寒林日薄井波平,人去犹闻太息声。楚庙欲呼天再问,断流空吊水无情。儒生首出通时务,年少群惊压老成。百世为君一洒泪,奇才何况并时生。”
  这一年,梁启超正好24岁,任《时务报》主编。诗中,黄遵宪将梁启超比作贾谊,希望他能在屈贾之乡汲取更多的精神元素,将维新事业向纵深推进。湖南向以保守著称,但保守的湖南因为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而屡出奇招。19世纪末,办实业,兴学堂,施新政,谋求变革,湖南引领全国潮流。可惜,“新旧之哄”最终葬送好局,维新变法失败,时务学堂亦匆匆结束其使命。担任过时务学堂教习的谭嗣同慷慨激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何止“两昆仑”,在他身后,是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黄兴、熊希龄、毛泽东、刘少奇、齐白石、沈从文、田汉等湖湘精英的群体崛起……
  寒林空见日,秋草独寻人,故居依旧在,新书几度吟。
  历经沧桑的贾谊祠,而今安坐于长沙最为繁华富丽的商业区,如同喧闹中突如其来的一段安静。当你走进去,那安静就会像一件衣服穿在你身上。长怀井还是那么清洌,任何人从中,都可以看到他自己。
  看到了,就不会再丢失。
  责编:梁红
其他文献
鲍十近年发表了《岛叙事》和《天空下的岛》,并表示将继续以海岛为背景创作一些南方气息的小说。可见,“海岛”已经成为鲍十继“村庄”之后另一个“写作的根据地”。他在写作过程中既建海岛,也修心岛,他渴望为自己和读者营造一块心灵家园。  纵观世界文学中的海岛小说,从几部极有特色的西方经典来看,《鲁滨逊漂流记》里的海岛书写是海洋民族勇于探索的性格写照,《蝇王》里的海岛书写是现代文明着眼人性的深刻反思,它们代表
期刊
“天空下面有一个岛,在海之南,不为人知,我知……”沿着《天空下的岛》的题记,我们跟随鲍十进入他所创造的“桃花源”。  在鲍十的前期创作中,最为主要的叙事空间是“屯”,而这一次,他将叙事空间进行了南移,选择了“岛”,这与他由东北平原到东南沿海的生活轨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屯”属于北方传统的乡村意象,主要依靠土地来获取生存资料,具有安定而传统的特征;“岛”属于南方特有的岛屿意象,主要依靠海洋来获取生
期刊
此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第一章:悬之念  趴在窗口,雾是灰蓝色的。对面就是青云街四号,我之所以在青云街买下了住宅,是因为一种莫名的力量。而当我买下住宅不久,因为患了牙周炎就进了青云街四号,简言之,青云街四号是一家私人开的牙科诊所。开诊所的是一位三十七岁左右的女子,人们都叫她王医生。我进入诊所后,在场的患者都叫着王医生,一位穿白大褂的女医生走出来了。  王医生就是青云街四号的头号女主角……
期刊
一  鲍十的小说或写故里乡亲的家常故事,或写城市青年知识分子的心路情感历程,故事温暖,文风质朴,情感动人。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学习写作,一九八九年决定做一个正式的作家。在其正式写作的第十年,即一九九八年,他的一个中篇小说《纪念》在《中国作家》发表,《作品与争鸣》转载了这篇小说,后来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这给鲍十带来了轰动性的名声。此后陆续有中短篇小说《拜庄》《葵花开放的声音》,
期刊
一  1920年,34岁的弗朗茨·罗森茨维格出版了《黑格尔与国家》。黑格尔,是他在弗莱堡读博士时的课题之一。他调阅、追踪了不少第一手文献,包括黑格尔的手稿,甚至从黑格尔的手稿里面发现了属于谢林的思想片段。他曾为这项智力工作激动不已。最后的结论也称得上深刻:黑格尔的国家观念里有一种强烈的反个体的冲动,这个冲动则植根于一种模糊的、僵化的、超人的命运观念;在黑格尔的体系中,“作为命运之展开的历史”和“作
期刊
1  某种立冬的气息不利于语言生长。  在三闾桥,一辆运送石灰的车被雨挂了,  因此热气蒸腾。“在小城出生的树叶,  极少掉落到北京。”  于是,我的爱人开始表演水,  在促狭的露天阳台上;  而我,是她唯一的观众吗?——  我最近失落了一个倾圮的屋顶,  现在又丢失了以一部杜拉斯的书命名的  秋夜。“上岛咖啡馆,  一个沦陷的情感帝国,  我很少到那儿让我的女人充电了。”  然而,平民隐秘的生活
期刊
采访者: 丁馨 闫月宁  受访者: 鲍十  只有出自心灵的创作才是真正的创作  丁馨: 鲍老师您好,我们从您的写作经历开始谈起吧。我们了解到您以前在校学习的是编剧专业,那为什么后来从事小说创作了呢?  鲍十: 因为喜欢吧。我在之前就很喜欢文学,喜欢看小说。另外一个原因是具体接触戏剧的机会比较少,而接触文学的机会会多一点。书嘛,识字就可以看了。戏剧,我是上了大学才接触到的。还有就是剧本写完之后要在观
期刊
一  七月第二周的星期四,邵一凡照例早起晨跑,跑到城北的体育场时天还没亮。体育场里已经有三三两两早起的人在锻炼了,看不清人影,只听到噔噔噔的脚步声。邵一凡绕环形跑道跑了两圈后,发现了跟在后面的段淑芳。  段淑芳向邵一凡展示了胸前圆滚如球的乳房。那个时候,邵一凡和段淑芳是相对着的,中间隔着两三米的距离。邵一凡在倒退跑,段淑芳的慢跑近似于走。邵一凡清楚地看到段淑芳那乳罩也包裹不住的乳房,鼓胀到触手会有
期刊
令他吃惊的是,她身上的味道既不像普通的牛奶,也不像低脂的法式奶油干酪或希腊酸奶,而是像脱脂乳。他手摩挲于窗帘之间,然后握成个小孔,窥探那个在解自行车锁的女人。在她一米之外,两只肥硕的海鸥为了一小块圣诞蛋糕争夺得不可开交。昨晚在酒吧,他问了她很多问题,希望她只是把自己的主动当作一种好奇,结果也如他所愿。他还记得她的三个回答:1.加冰的伏尔加。2.戏剧研究。3.这个文身?是只燕子,你真能看出来吗?我妈
期刊
同济大学的张文江先生讲《学记》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调皮话:  中国古代以唐为界限,唐以前主要思想往往讲的是道,宋以后主要思想往往讲的是理。清末以后引进西方的思想,道也不讲理也不讲,如果允许开个玩笑,那就是“不讲道理”了。(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页5)  也许是太敏感,总觉得这段话里饱含苦涩,至少自个心头觉得苦涩。  苦涩之为苦涩,原因当然就不是一个,甚至有点一言难尽的味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