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赵沛霖的视角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zh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角和方法是学术创新的两个重要条件。新视角、新方法往往会带来新问题、新结论,进一步深化或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赵沛霖先生《郭璞诗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对东晋诗人郭璞及其诗赋作品进行了全面地深度研究,令人耳目一新。其研究的创新主要得益于独特的神仙道教视角和从局部性具体问题入手展开研究的方法。
  全新的觀点
  关于郭璞《游仙诗》的主题是研究史上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难题,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重要观点:《游仙诗》是诗人学道修仙历程的“自叙”。
  关于郭璞《游仙诗》的主题,自古有“列仙之趣”与“非列仙之趣”以及寄托还是无寄托的争论,目前的主流看法以王钟陵《中古诗歌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等各类诗史、文学史为代表,趋向二者调和,认为《游仙诗》主题不一,有隐逸、咏怀、嘲讽、求仙等多重主题。
  该书作者不再继续纠缠于有无列仙之趣的争论,也不附和调和之说。作者认为这组诗主题是统一的,结构是完整的。诗中叙述的内容,包括诗人对学道修仙的看法、选择学道修仙的原因以及实践修炼、终于得道升仙的过程,正是诗人学道修仙的“自叙”。并且,那些看似不相关的问题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环环相扣的紧密关系。例如,序诗所肯定的人生价值取向与正文之间;诗中“非列仙之趣”部分与“列仙之趣”部分之间;对神仙世界的描写与方术修炼之间,方术修炼、修德悟道与最后成仙之间都是前后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表达了一个完整的“自叙”主题。
  这一“完整统一的主题”,不仅仅是内容的归纳与提炼,而且是《游仙诗》内在逻辑框架的整体把握:将十首诗组成的组诗(作者认为12则残句是被删除的部分,详后),与郭璞修炼求仙的心路历程紧密结合起来,从多杂片断中,寻绎出诗人的思路轨迹,从而揭示了《游仙诗》的内涵。作者意欲廓清《游仙诗》主题问题上的种种误解,还原其学仙修炼的本来面目,既是创新,更是求真。
  宗教学研究视角
  《郭璞诗赋研究》是第一部从宗教学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郭璞诗赋的学术著作。
  宗教学的角度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比较少见。大概因为,在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宗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士人的言行举止通常置于儒家价值体系中进行考察。再有,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关注历史、现实、人生、情感等问题,而那些表现神仙方术内容的作品,或视之以文献记录而受轻视,或解之以情感寄托,隐喻现实等比兴艺术,其宗教层面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是文学研究十分关注的问题。
  郭璞是东晋著名文学家,刘勰《文心雕龙》认为他“足冠中兴”,钟嵘《诗品》评之为“中兴第一”,不仅如此,他也是一位具有浓厚神仙方术思想的著名方士,洞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博学才高。他所处的时代正是道教盛行的时代。他的《游仙诗》等作品也确有“列仙之趣”。所以,无论从诗人的思想经历,时代思潮,还是从作品实际上来讲,单从忠孝节义等主流价值取向和比兴寄托等文学批评理论这些方面研究其诗赋的内蕴和价值,显然是不够的。要想从本质上探究郭璞诗赋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还必须从道教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地综合地研究。但是囿于研究观念或学者的知识积累等条件所限,以往的郭璞研究,不太关注他的神仙方术思想,较少讨论这种思想对其人生及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赵沛霖在上古、中古文学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其对神话、《诗经》、《屈原》的研究尤为著名。他的学术研究注重观念更新。十分善于还原研究对象所处的文化环境,常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他在多年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宗教、历史、民俗等多学科知识,其研究视野开阔,角度新颖。
  在郭璞诗赋研究问题上,作者首先反思了前人的研究得失,跳出以往研究的窠臼,从郭璞的生平简历,思想信仰、时代背景、作品细读等方面入手,确定了自己独特的宗教学研究角度。然后以神仙道教为切入点,从神仙道教层面重新定性郭璞之死;并揭示《游仙诗》中的部分描写神仙世界内容的宗教存想性质,对郭璞人生价值取向及其诗歌作品的神仙道教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特别是将方士郭璞修炼的过程清晰地阐释出来,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这一研究充分弥补了郭璞诗赋研究中的缺憾。
  可以说,这一视角的形成实际是基于作者对郭璞充满道教色彩的传奇人生的了解及其道教信仰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基于对魏晋时期道教盛行的社会风气及士人精神状态的透彻了解,深刻体现了赵沛霖先生理性的反思精神、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
  从局部问题入手
  创新而不是标新立异,更不能架空立说,该书立论坚实的基础,来自于从局部性具体问题入手的研究方法。关于这一方法,作者在后记中说:
  在研究《游仙诗》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时,我吸取了前人研究郭璞作品的教训和启示,没有像前人那样直奔主题,而是首先解决作品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在解决了这些具体问题之后才回过头来审视主题。
  这种立足于文本,从局部性具体问题入手的研究方法,是该书考证翔实,论述严密、扎实可信的切实保证。
  如,在《游仙诗》主题研究中,作者先后提出并解决了三个大问题和七个小问题,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在分析《江赋》特点时,着眼于《江赋》创作时两晋之交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作者的思想抱负等与之相关的问题,突出了其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现实性的一面;在具体诗赋作品阐释过程中,由于作者对具体问题的重视,对细小问题也能详尽考证,所以其说往往新颖独到,能够彰显真意。
  另外,该书可以说是首部全面考察郭璞诗赋作品的研究著作。除对以上名篇、完篇作品进行研究之外,对《游仙诗》残句及郭璞辞赋残篇也逐一考察,且颇多创见。如《游仙诗》残句,作者认为,残句与十首完整诗歌内容重复、艺术水平不高,所以都是在写作过程或定稿时被删除的,而不是定稿《游仙诗》的组成部分。这一论断可成一家之言,深具启发意义;对郭璞辞赋残篇进行逐一考证分析,呈现了郭璞辞赋创作的整体风貌,对这部分的研究兼具文献辑录考索与文学分析之功。
  总之,该书从宗教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挖掘了郭璞人生经历及诗歌作品中的神仙道教内涵,揭示了《游仙诗》是修道修仙的“自叙”这一完整统一的主题,在郭璞研究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书中所用的立足文本,从局部性具体问题入手的研究方法,既是新问题的解决途径,也保障了新观点的坚实可信。该书不仅深度推进了郭璞研究,且其研究视角与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多重的启发意义。该书撰写之时,赵沛霖先生已年逾古稀,其笔耕不辍,泛舟学海,乐陶其中的精神,足令后学敬佩。
  (作者简介:马芳,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201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观人学源远流长,最早被当作甄别人才的标准,出现在儒家的文献典籍中:“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大戴礼记·少闲》),“五王”以形貌、态色、语言、声音、器度为观人标准,选拔肱骨贤士,谋求天下大治。故有“五王”之“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刘劭《人物志》序),即帝尧因为能识别才德
谭恩美与《奇幻山谷》  从1989年发表《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而成功登上文坛以来,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 1952- )先后通过《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 1991)、《通灵女孩》(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1995)、《接骨师之女》(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1
说起老舍,一定离不开北京,更离不开他在北京的故居丹柿小院。老舍故居位于北京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老舍解放后的住宅。他从1950年4月搬入直至1966年8月去世,在这个院子里总共生活了16年。这里是他平生居住时间最久的一处住宅,他创作于解放以后的全部作品都是在这个小院里写成的。  老舍是个恋家的人。他吃在家里,写在家里,把朋友请到家里。他很少离开这个院子,开会不住招待所,一定回家住。午饭
继在美国上映一年后,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9月下旬在中国大陆公映。该片由两届奥斯卡奖得主英国导演凯文麦克唐纳执导,制作团队除副导演夏珊珊外均为外国人,可谓是国际声音讲述的中国故事。  蔡国强或许并非家喻户晓,但提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烟火,2014年的APEC烟火,还有白天烟火九级浪,人们才知道他是享誉全球的烟火艺术家。  蔡国强生长于福建泉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大部分烟火艺
政治家的自传往往仍然谎话连篇,小说家的自传写着写着恐怕难免杂糅幻想,在这一点上戏剧作家可谓既忠实于自己的技艺又不作伪饰,他们只是将过往经历小心编织,安排出起承转合与低谷高潮。  一代剧作明星莫斯·哈特的传记《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算得上这方面的典范,这不是一本戏剧作家的成功史。在他的笔下,童年的贫穷,亲人的离去,尽管悲苦,却不是绝望,不停的挫折底下,愈勇的是戏剧之梦。就像如今每一个身处黑暗影厅观看好
在一次和木斋老师交流时,他提到“人类的认知过程是应该从概念出发还是从原点出发”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获取一个认知,若一开始便从某一概念出发是有相当大的风险的,即便这个认知是符合真理的,那也很难与其他材料相系联,发掘出其他认知来。他是经常在课上讲做文学史研究时提及“原点”“原典”的,只不过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谈人类的认知过程,跟木斋老师的这次交流对我的启发很大。  这原是一门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报告节选,我
1978年,我国恢复了中断12年的研究生制度,迄今整整四十周年。40年来,我国研究生工作不断前行,成就斐然,培养的研究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最主要的力量,也成为其他各行业的骨干人才。一批批学子接受研究生教育,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成为弄潮儿,作出重要贡献,谱写历史新篇章。可以预期,四十年前恢复研究生制度的举措必将永垂青史。我本人是这一制度的见证人和受益者。  我原来工作的单位是湖北大学,湖大当时
《博览群书》编辑部:  近日,闲来翻书,上有一文《前赤壁赋》,突出感觉有些不对,心想这应该是《赤壁赋》吧。便又随手翻检起家里的相关书来,结果,有称之为《赤壁赋》的,也有称之为《前赤壁赋》的,但到底谁是谁非?真还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社会上普遍认为是《前赤壁赋》,而不是《赤壁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了真正弄清这个问题,并引起今后编辑出版者重视,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
“古典”二字,其义颇为玄奥而明媚。  先说“古”。《说文解字》释“古”字云:“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徐铉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段玉裁注引《大雅毛传》:“古,故也。”又说:“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备于古。故曰古,故也。”可知,“古”字非仅是一表时间的名词,更是对古老传说和故实的一种指认。《逸周书》云:“天为古,地为久。”又说明“古”之为字,可大可久,上可参
已成为历史的20世纪,是中华民族变动最频繁的一个时代,是我们国家摆脱积贫积弱、逐渐走向独立的时代。回望起来,令人神思怅惘。然而,极具戏剧性的时代,看起来惊心动魄,身处其中的人,往往是不会愉快的。他们没有洞中七日世上千年的神技,唯有用血肉之躯在这坎坷的世途上踽踽而行。战火纷飞的年代,流亡漂泊的日子里,这颠沛流离的生活,塑造出了怎样的生命形态。海外天津作家,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组生动鲜活的切片。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