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给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梳理家校合作三种基本模式,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分析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本质,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全景圆桌型”家校合作模式,为实现家校共育,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家校合作;互联网;协同育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已逐渐被人们广泛接纳。从定义上理解,合作是一种社会互动的方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自发或有计划地在一定目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开展活动。[1]随着高校教改的逐步深入,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起到越发关键性的作用。虽然,我国曾在教育行业有着诸多创新,但在家校合作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所以实践中难免存在困境,其主要体现在合作目的单一、家长参与主动性不强等多个方面,虽然问题繁多,但以也给本文研究内容提供了新思路。
一、三种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
1、“分开责任型”家校合作
在“分开责任型”家校合作模式中,双方仅有的交流也仅停留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也形如一对一地告状。在这种信息接受受限的情况下,家长基于在校成绩给学生指定的成长规划,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孤立、负压的情绪体验。
2、“单向指导型”家校合作
这种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长扮演的仅仅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被动地接受来自学校的信息,只能对学生的群体特质有个大概认识,对学生本人的认识缺乏针对性,只是一个学校单向的传输过程。
3、“全景圆桌型”家校合作
全景教育指的是以人的全景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教育的时间进程和教育的横向布局的全景性。包括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差异化,彰显不同风格和特色。在家校的合作模式中,学校不再扮演“一言堂”的角色,而是教师、家长共同商讨、共同谋划。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和学生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指定学生教育培养计划。[2]
二、学院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整体上来看,学院学生家庭情况相对复杂,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教育层次不同,教育理念也不同,因此对于家校合作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基于以上情况,学院深知加强家校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合作才能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
为了系统性掌握学院家校合作的现状,本文研究设计了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题目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家校合作的方式;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观念、态度、效果等方面。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校合作的方式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图1-1展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四种沟通模式。其中网络沟通和电话沟通所占比例最多,而家访所占比例最少。形成这种结果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源分布分散,集中式或面对面的沟通成本过高,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手段更新,网络沟通成本逐渐降低,QQ、微信、直播平台成为了传统沟通方式的有效替代方案。
2、家长和老师互动情况
家校合作过程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家长的主动性不强。从图1-2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有10.32%的家长会主动与教师联系,有46.07%的家长偶尔才会与教师联系,另外还有43.61%的家长从来不与教师联系。家长往往都是在等待老师与他们联系,主动与老师联系的家长比较少,或者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才会与老师联系。
3、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情况
许多家长认为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职工的事,家长没有必要参与其中。有些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相关流程和事务完全不清楚,也毫不关心。从研究数据看出家长对于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不是很强烈,近70%的家长从来不参与或者不清楚学校管理的情况。由此可见,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3]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模式创新
如今,互联网教育成为热点,但褪去“互联网”这层外衣之后,互联网教育还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是手段和技术,是教育方式的外延。无论教育的外延形式如何改变,教育的初衷不能改变。
高校探索“互联网+”的家校合作模式,应采取“开发+引进+试用”的策略,首先,鼓励、支持在校大学生,结合本校实际,开发新产品;其次,积极关注和试用社会上出现的 “互联网+教育” 的新产品,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这也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一方面利用人才资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新契机,另一方面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适应时代需求。
通过家校合作模式的分析,“全景圆桌型”家校合作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而互联网的作用应该是给这个方案附能,即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极大的提升该模式的运行效率。第一,以学校和院系为单位建立官方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媒体平台,家长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该高校的教育模式以及丰富的大学生活内容,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奠定基础,同时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第二,依托现有的微信、QQ群、直播平台定期开展“空中课堂”,帮助家长意识到大学期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家庭教育的缺位。有了宏观性的公共平台,也需要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微观性公共平台,以方便学生家长从细节上了解学生的动态,并为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和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四、探析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本质
家校协同育人的本質,即提升家长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参与度,而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家庭方面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延续以往的教育经验,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高低,而忽视了学生了人格培养;(2)自身定位存在偏差,将高校视为学生教育培养的主体责任人;(3)不注重自身教育方式的更新,尤其是沟通技巧的提升,在学生遇到问题,非但不能很好化解问题,还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依托多媒体平台,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同时,突显家庭的主体地位,并形成政策性内容以明确家长的教育责任;定期组织家长的在线讨论,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共性和个性问题,研究可行性解决方案,并借此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举办“家长活动日”,使家长身临其境的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理解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困难,为进一步沟通奠定基础,从而更容易体谅和尊敬学校老师,更配合老师工作。组织专家讲座,为家长提供服务,使家长教育理念随着子女的变化同步更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建立家长组织来参与学校事务,鼓励家长提出宝贵意见,进而提升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度。
总体而言,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家校合作模式还有很大的空间,即通过优化沟通方式,提升家长参与度,强化责权意识等多个方面,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大学生在关键的人生阶段成人与成才双提升的育人理念,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欧阳洁. 英国家校联合教育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启示[J]. 新西部(理论版),2015,(22):171-172
[2]李吴瑕. 浅析家校合作的三种基本类型[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32-33.
[3]梁佳. 培智学校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家校合作;互联网;协同育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已逐渐被人们广泛接纳。从定义上理解,合作是一种社会互动的方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自发或有计划地在一定目的基础上互相配合开展活动。[1]随着高校教改的逐步深入,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起到越发关键性的作用。虽然,我国曾在教育行业有着诸多创新,但在家校合作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所以实践中难免存在困境,其主要体现在合作目的单一、家长参与主动性不强等多个方面,虽然问题繁多,但以也给本文研究内容提供了新思路。
一、三种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
1、“分开责任型”家校合作
在“分开责任型”家校合作模式中,双方仅有的交流也仅停留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也形如一对一地告状。在这种信息接受受限的情况下,家长基于在校成绩给学生指定的成长规划,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孤立、负压的情绪体验。
2、“单向指导型”家校合作
这种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长扮演的仅仅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被动地接受来自学校的信息,只能对学生的群体特质有个大概认识,对学生本人的认识缺乏针对性,只是一个学校单向的传输过程。
3、“全景圆桌型”家校合作
全景教育指的是以人的全景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教育的时间进程和教育的横向布局的全景性。包括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差异化,彰显不同风格和特色。在家校的合作模式中,学校不再扮演“一言堂”的角色,而是教师、家长共同商讨、共同谋划。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和学生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指定学生教育培养计划。[2]
二、学院家校合作现状分析
整体上来看,学院学生家庭情况相对复杂,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教育层次不同,教育理念也不同,因此对于家校合作的参与程度也不同。基于以上情况,学院深知加强家校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合作才能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
为了系统性掌握学院家校合作的现状,本文研究设计了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题目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家校合作的方式;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观念、态度、效果等方面。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校合作的方式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图1-1展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四种沟通模式。其中网络沟通和电话沟通所占比例最多,而家访所占比例最少。形成这种结果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源分布分散,集中式或面对面的沟通成本过高,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手段更新,网络沟通成本逐渐降低,QQ、微信、直播平台成为了传统沟通方式的有效替代方案。
2、家长和老师互动情况
家校合作过程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家长的主动性不强。从图1-2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只有10.32%的家长会主动与教师联系,有46.07%的家长偶尔才会与教师联系,另外还有43.61%的家长从来不与教师联系。家长往往都是在等待老师与他们联系,主动与老师联系的家长比较少,或者只有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才会与老师联系。
3、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情况
许多家长认为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职工的事,家长没有必要参与其中。有些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相关流程和事务完全不清楚,也毫不关心。从研究数据看出家长对于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不是很强烈,近70%的家长从来不参与或者不清楚学校管理的情况。由此可见,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3]
三、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合作模式创新
如今,互联网教育成为热点,但褪去“互联网”这层外衣之后,互联网教育还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互联网是手段和技术,是教育方式的外延。无论教育的外延形式如何改变,教育的初衷不能改变。
高校探索“互联网+”的家校合作模式,应采取“开发+引进+试用”的策略,首先,鼓励、支持在校大学生,结合本校实际,开发新产品;其次,积极关注和试用社会上出现的 “互联网+教育” 的新产品,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这也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一方面利用人才资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新契机,另一方面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适应时代需求。
通过家校合作模式的分析,“全景圆桌型”家校合作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而互联网的作用应该是给这个方案附能,即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极大的提升该模式的运行效率。第一,以学校和院系为单位建立官方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媒体平台,家长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该高校的教育模式以及丰富的大学生活内容,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奠定基础,同时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第二,依托现有的微信、QQ群、直播平台定期开展“空中课堂”,帮助家长意识到大学期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家庭教育的缺位。有了宏观性的公共平台,也需要在学生群体中,建立微观性公共平台,以方便学生家长从细节上了解学生的动态,并为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和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四、探析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本质
家校协同育人的本質,即提升家长在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参与度,而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家庭方面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延续以往的教育经验,只关注学生的成绩高低,而忽视了学生了人格培养;(2)自身定位存在偏差,将高校视为学生教育培养的主体责任人;(3)不注重自身教育方式的更新,尤其是沟通技巧的提升,在学生遇到问题,非但不能很好化解问题,还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依托多媒体平台,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同时,突显家庭的主体地位,并形成政策性内容以明确家长的教育责任;定期组织家长的在线讨论,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共性和个性问题,研究可行性解决方案,并借此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举办“家长活动日”,使家长身临其境的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理解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困难,为进一步沟通奠定基础,从而更容易体谅和尊敬学校老师,更配合老师工作。组织专家讲座,为家长提供服务,使家长教育理念随着子女的变化同步更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建立家长组织来参与学校事务,鼓励家长提出宝贵意见,进而提升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度。
总体而言,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家校合作模式还有很大的空间,即通过优化沟通方式,提升家长参与度,强化责权意识等多个方面,实现家校共育,促进大学生在关键的人生阶段成人与成才双提升的育人理念,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欧阳洁. 英国家校联合教育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启示[J]. 新西部(理论版),2015,(22):171-172
[2]李吴瑕. 浅析家校合作的三种基本类型[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32-33.
[3]梁佳. 培智学校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