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重庆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yid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通过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特质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研究了重庆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路径。文章认为,重庆市应当以五大理念为指导,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质量,树立一批知名制造业品牌,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关键词:重庆市;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智能制造,“智慧”调配与整合资源,以更经济、便捷的生产方式,提供更多样、个性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在未来制造业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优势。重庆市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现代制造业基地,在近几年经济发展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使经济增速连续10个季度领跑全国,在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鉴于此,本文从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特质分析入手,探讨重庆市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为重庆促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的“新常态”,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原因,导致国内制造业的出口利润空间逐渐减小。[1]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重新重视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发展,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欧美国家“双反”调查的加强,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愈加明显,积极开发国际市场,中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2]中国制造业要在制造业这场竞赛中胜出,必须加快创新步伐,实现“提质增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可见,互联网革命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产生极大而深入的推动作用,并且对中国制造业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价值链和管理方式等也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3]不仅如此,工信部在解读《促进大数据发展纲要》中重点提到,大数据引领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为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要有效利用大数据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目前,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国应加快步伐向制造强国转化。苗圩(2016)认为,建设制造强国,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4]苗圩(2016)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制造业质量品牌能力建设。[4]童有好(2015)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制造业的创新,是以制造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使制造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从国际制造业发展看,服务化已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5]贾莹(2016)在经济增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分工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本积累、服务外包和生产性服务业结合可以共同创新服务形态,推动制造业创新。[6]王建成(2016)指出,国内制造业存在于全球分工链条的下游,中国不仅缺少自主创新与培育国内市场的进取心,也没有长远的品牌战略,在企业级市场或消费市场缺少深度耕耘。[7]迟福林(2015)认为,中国打造国际品牌不缺市场,不缺各种资源,缺的是制度环境,打造中国制造的全球品牌,面临着诸多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8]
  马雪娇(2016)认为,自贸区的集中建立,“负面清单”模式的运用,能够为制造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形成更高水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9]史宇鹏(2013)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就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应仅局限于对事后侵权行为的惩罚,还应包括对潜在侵权行为的事前防范,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10]胡斌武(2016)指出,在《中国制造2025》五项基本方针中,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以及结构优化都是围绕着人才而展开的。创新驱动的实质在于人、质量保障的主体在于人、绿色发展的基础在于人,结构优化的推进同样在于人,[11]因此要加强人才培育。黄益平(2015)认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和升级,中小企业在创新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12]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学者已将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某一区域的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特质研究入手,分析作为中国中心城市之一的重庆市的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特质
  (一)融合“互联网+制造业”
  “互联网+制造业”指制造业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和新思维,结合互联网在原有产业生态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制造业大国竞争的主战场。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也是世界互联网大国,二者的融合发展既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优势,也有十分广阔的价值潜力,两者的融合创新与相互促进,有利于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有利于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新旧生产体系的转换,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提档升级,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具体可行的技术路径。随着互联网发展趋于完善,互联网渐渐由消费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从服务业扩展到制造业,互联网在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经济形态正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方向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提供了支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协同的社会分工为“互联网+”注入了新动力,促使了互联网和制造业的融合。“互联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手段实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运作管理、售后服务等方向的全面创新,在传统制造业中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互联网+”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化。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资本与物质资源,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数据。(2)智能化。新一代智能产品源源不断的涌现,几乎所有高端装备都在朝智能化方向发展,制造流程也趋于智能化。(3)全面化。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制造业开始朝着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和服务方向发展,不光生产产品,也做产品的运营和服务,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运营和维护上的保障。(4)个性化。制造企业可以运用互联网快速地获取到客户的需求和订单,实现了制造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即时交换,满足客户的个性化消费,使制造业走向个性化定制的新时代。
  (二)利用大数据推动制造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发展时代,这将对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均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在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大数据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据爆炸的今天,制造企业获取、管理和利用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若能对数据进行科学的采集、组织、分析与利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预测趋势、辅助决策,为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就可以打破原有技术壁垒,形成新型的产业和商业创新模式,带来更为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提高生产率、利润率和企业综合发展水平。
  大数据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影响未来生产重新分布。通过高附加值的生产、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未来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定制化批量生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工业活动,这就意味着未来的生产运作地域分布的特性会越来越明显。(2)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一方面,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以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市场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以及分析与处理,从而对市场变化做出准确判断,对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模式进行确定,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和资源配置。(3)提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大数据赋予了制造型企业更强的创新能力,用户不仅购买企业产品,而且参与到研发、生产、营销等多个环节中。运用好客户数据,从中洞察最佳方案,从而创新产品和服务,令企业拥有不曾拥有的创新能力。[13]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为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摆脱竞争困境的重要战略选择,凸显了增值服务提供在企业战略竞争优势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而制造业服务化的关键在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载体,可以将知识和技能嵌入到制造业中,在提高制造产品附加值与知识含量的基础上,通过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的信息化、服务化和智能化,降低制造产业价值链中的相关成本,进而加快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促进中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1)构建差异化优势。从国际制造业发展看,服务化已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关键和核心,通过知识和技术输出,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在核心产品的交付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发与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建立在情境性业务需求的增值服务提供能够在预期上对潜在竞争对手构成某种程度的差异,[14]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打造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2)提高制造业效率。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可以将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出去,使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也可以通过外购更有效、更专业的生产性服务,有助于进一步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实现制造业的专业化和精密度,实现由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高生产效率。(3)推进供给侧改革。在制造业领域,推动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加强创新、提升质量,增加优质高端产品的供给,满足民众消费升级的需求。从生产环节看,需要研发设计、流程优化、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人力资本等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变革和创新。从消费环节看,需要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商业模式创新等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促使制造业产品形成优质、高效、低成本的供需对接。[15]
  (四)强化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保障与提升制造质量、培育自主品牌刻不容缓。质量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也是建设制造强国和制造业创新的关键。中国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必须重视质量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牢固树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品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跃升的动力,也是顺应市场竞争、促进新消费的客观要求。
  提高制造业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对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以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的竞争优势,维护其产业霸主地位的势头咄咄逼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很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要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品牌建设是我们必须做的一项工作。通过品牌建设,加强产品的研发、设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2)消除中国制造负面印象。过去,中国在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中,一直处于获利最少的分工区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世界“廉价”工厂的刻板印象,只有消除中国原产国负面印象的影响,中国制造业才有品牌影响力。加强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信誉,强大的企业信誉有助于培养品牌忠诚度,从而增强品牌价值。(3)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中国制造业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并购与品牌国际化传播,在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指导下,以“全球视野、本土执行”的理念,制定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借助国际媒体资源和主动参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动,不断提升品牌的全球知名度,推动品牌国际化。   (五)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国家以清单的方式明确列出东道国需要进行特殊管理保护的产业,外国投资者可以充分自由进入清单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新兴产业。这种方式缩小了东道国的自由裁量权,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东道国控制外资准入的传统权力,给予外商投资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增加了中国对外开放行业的数量。
  中国运用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制造业创新发展将带来以下影响:(1)制造业外资吸引力提高。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领域。在目前各国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背景下,高水平的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既有利于加快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步伐,也有利于培育中国新的比较优势产业,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整体地位。(2)制造业利用外资更加灵活。首先,负面清单模式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规则的新风向。《负面清单》对投资者和监管主体而言属于法律法规范畴,且监管机构不再进行事前审查,转而关注事中和事后监管,从法律上约束了权力的过度使用,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中国跟踪并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从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最大权益,并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话语权。(3)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更积极。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制造业已成为中国“走出去”的领头羊,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多边和双边投资规则制定,降低投资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投资便利化,为企业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制造业企业扩大海外投资。(4)有利于倒逼中低端制造业的创新。在美国加速“再工业化”和德国“工业4.0”的推动下,全球工业经济格局被改写。外商投资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为维持生存,需加强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和水平分工,有利于加快中低端产业的创新步伐。
  三、重庆市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其制造业创新发展之路既要遵循全国的经验做法,也要结合自身实际,走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以五大理念指导重庆市制造业创新发展
  在中国经济运行压力不减的背景下,重庆市制造业已由“小弱散”走向“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等“6+1”支柱产业集群。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崛起,新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重庆市良好的发展态势源于坚持集群化打造现代产业群,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16]因而必须坚持五大理念指导制造业创新发展,具体而言:(1)集群发展。在全国竞相布局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格局下,重庆市抓住现代经济需要产业链、价值链协同互促的特点,走全链式培育、集群化发展的路子,最终突出重围、异军突起。(2)创新驱动。重庆市注重“科技+资本”的产业开发,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设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追踪世界前沿技术进展,加强技术先行企业、规模庞大企业与国际同类顶尖企业的技术对标,合理确定技术创新资源组织方式和激励机制。(3)以改革促开放。重庆市制造业应秉持开放发展理念,以改革促开放、推动产业发展。构造制造业企业商品贸易的全球网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推动重庆制造业与全球市场融合与分工,促进要素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基地,在全球范围吸纳稀缺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构筑全球人才网络,积极吸纳国际优秀人才。(4)创新投融资模式。重庆市应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以PPP改革为政府“减负”,为市场添活力,以投资基金助推新兴产业发展,以金融创新孕育带动新兴产业。(5)统筹协调。产业结构创新,发展动力转换,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重庆市制造业应逐步形成要素资源向承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和领域聚集的新态势,适度收敛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向、人才投向和服务方向,促进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更多地集中于制造业领域。
  (二)依托“互联网+”促进重庆制造业发展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互联网+”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庆市需依托“互联网+”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应不断推进宽带改造升级,探索全市4G网络全覆盖逐步向5G延伸;引导互联网基础设施向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全面推广三网融合,引导信息消费,构建安全有效的信息消费市场环境。(2)培育创新示范点。重庆市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渗透性和扩展性,加快推进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研究“互联网+”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等典型案例;引导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3)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互联网+”降低了制造企业与用户的交互成本,使生产端与需求端实现信息即时交换,释放了终端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催生了由消费者驱动的新商业模式。重庆市制造企业应建设与消费者的互动平台,在计算智能、柔性制造基础上,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实施改造,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降低甚至消除库存,提高经营效益。(4)推动产品营销网络化。重庆市应借助于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快速、有效地把握客户实际需求,进而针对客户偏好,改善营销手段和方式。(5)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重庆市制造企业应依托“互联网+”改良监督管理方式,使管理公开透明;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内部信息化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条目;及时、准确地将生产管理或人员管理的相关情况进行网络共享,以便企业管理更全面地了解各个部门的情况;构建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将管理措施落实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三)借力大数据助推重庆市制造业创新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重庆市制造业要想取得较好发展,应借助大数据进行创新:(1)完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建立更大容量、服务质量更好的行业宽带网络,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及物联网应用的低延时、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发挥互联网公司、工业软件公司的优势,引导其与制造企业的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管理、高效处理。(2)结合NoSQL、Hadoop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制造企业对数据处理的需求,采用NoSQL数据库实现生产参数数据的存取,从现有生产系统中分流、缓解数据处理压力;结合Hadoop计算框架,从海量的生产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研究产品最终特性等指标与产品制造过程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关模型,指导企业快速解决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等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3)提供全方位全程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等问题的发现,提升大规模生产调度的全局性能,维护产品的运营。(4)保障制造企业数据安全。首先,企业领导层应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制定并完善信息数据安全制度,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从根本上降低企业信息数据泄露的风险。其次,运用最新技术保护数据安全,通过大数据安全工具消除和控制不断升级的互联网攻击手段所带来的危害。   (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重庆市制造业创新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体规模较小,支撑能力不强,需要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助推重庆市制造业创新发展:(1)创建良好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方向、规范运作、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指导,逐步形成井然有序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商业环境方面,建立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构建商业信用体系,加快信息公开、信用披露等方面的立法,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2)加快市场化进程。破除限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壁垒,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促进各要素的自由流动;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监管体制;引导和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3)引导协同发展。重庆市政府应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平台,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区,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更新信息,并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为二者的协同定位提供髙效的制度框架,在企业内部、产业链以及区域内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延伸。[17](4)提高支撑服务能力。相关服务机构加强合作,针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资源整合,提供标准、规范和可共享的云制造服务模式;研发设计等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开拓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互联网服务业,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5)壮大外包市场。鼓励制造部门剥离出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部化,提高服务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效协调和整合产业链中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打破地区垄断,促进资源有效整合。
  (五)强化重庆市制造业质量建设与品牌建设
  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重庆为提升重庆制造业质量水平,与质检总局实施战略合作,合力打造全国质检系统建设规模最大、检测技术集成力最强的国家质检基地。加强质检技术支撑,构建及优化质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重庆市制造业质量的提高。该项目的实施为“重庆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加快了重庆经济结构调整。
  重庆市制造业要在中国众多城市的制造业创新发展中脱颖而出,还必须强化品牌建设意识,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重庆市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品牌建设:(1)提高质量及创新水平。品牌质量声誉能够使企业有效区别于竞争对手,培养客户忠诚,进而实现增长。重庆市制造业应提高产品的技术创新程度、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核心技术,制造出具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提高竞争力。(2)提高企业品牌管理水平。重庆市制造企业应学会建立健全品牌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相应品牌管理职能,培养组建专业的品牌运营和管理人才团队,优化品牌管理流程,构建系统规范的品牌管理体系,形成科学而有效率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3)制定品牌建设战略。重庆制造企业应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传承等因素,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或完善适合本企业的、具有独创性的品牌战略。
  (六)依靠专业人才提升重庆市制造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重庆市制造业要想创新成功,必须重视专门人才:(1)营造浓厚的技能学习氛围。重庆市应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消除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歧视技能人才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2)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和引进人才。重庆市应将重心从增加技能型人才数量,转移到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上,培养和引进更多有强适应性,具备“即插即用”能力,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并把培养和吸引高技能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政府的目标管理中和整体规划之中。(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促进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应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重庆市政府应促使职业院校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学生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创业能力。(4)健全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重庆市政府应建立专业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专业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予以奖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在员工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提高专业人才的收入,稳定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专业人才的合理流动性,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引进高技能型行业领军人才,激发专业人才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创造活力和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黄顺魁,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 4. 0”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5(1).
  [2]李光彬,韩彬,韩利伟.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6(10).
  [3]杜传忠,杨志坤,宁朝山.互联网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6(6).
  [4]苗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J].人民论坛,2016(1).
  [5]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5(10).
  [6]贾莹.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1).
  [7]王建成.突围:中国制造业品牌的现状与出路[J].中国工业评论,2016(4).
  [8]迟福林.在转型升级中打造中国制造全球品牌[N].经济参考报,2015-07-16.
  [9]马雪娇,张鑫.“负面清单”模式成为我国制造业再造的新契机[J].中国商论,2016(17).
  [10]史宇鹏.知识产权保护、异质性企业与创新: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3(8).
  [11]胡斌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新要求[J].经营与管理,2016(5).
  [12]黄益平.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创新与产业升级[N].经济参考报,2015-07-16.
  [13]元略.如何用大数据改进制造业,3点要领![J].互联网周刊,2016(7).
  [14]蔺雷,吴贵生.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差异化机制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6).
  [15]李霞,盛晴,卞靖.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16(5).
  [16]刘健,何宗渝,张桂林.重庆:集群发展打造中高端产业链[J].经济参考报,2016-04-27.
  [17]胡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J].新疆社会科学,2016(1).
  作者简介:张校溱,女,重庆北碚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黄庆华,男,重庆大足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西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14BJY076);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重庆直辖体制的实践与创新研究”(2015ZD06)。
其他文献
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路径在于通过程序法的改革来获得实体法上的从宽,即该制度最终是通过量刑这一实体法中的内容来实现的。但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只是规定在刑诉法中,刑法或修正案并未涉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法现有量刑制度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而刑法必须回应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追求,诉讼法的规定不能直接作为量刑的依据。因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背景下实体法与诉讼法的衔接十分必要。具体而言,应当从以
期刊
一个人幸运的造成主要还在他自己手里,所以诗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幸运的建筑师。”  ——弗兰西斯·培根  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黄河古道上,在充满柔情的“龙脉”几字湾中,在平畴千里的达拉滩上,很久以来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打渔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这首歌谣昭示出黄河冲击平原带给这儿祖祖辈辈享用不尽的幸福源泉,展现出这里五谷丰登寸土寸金的独特优势。这块富庶之地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磨坊坐落在村头的河边,孤零零的像座庙。  磨坊是哪一年修的,我也没搞清楚,但磨坊是村集体唯一的实体,这是不争的事实。磨坊由一个叫马六指的人看管。此人尽管手长六指,其貌不扬,且不苟言笑,给人一种木讷的感觉。但心灵手巧,学过石匠,也学过木匠,还懂一点铁器活。这在那个年代是一项很强的技术活。在全国“大炼钢铁”的年代,磨坊里的那点钢铁没有拿去炼钢。可见,不管是“吃大锅饭”也好,后来的“分灶吃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育人和育才过程相统一的目标,可尝试“一体两翼三提升”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模式。该模式的核心要素为:(一)以专业课程建设为主体(一体),提升育人能力;(二)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翼)为支撑,发挥专业课程德育实效;(三)价值引领贯穿全过程,学生素质(专业理论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及思想道德修养)达到“三提升”。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煤炭地质勘查技术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对比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2018—2020年实际进馆人次与座位预约入馆人次,发现现阶段贵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座位管理系统(座位预约系统)存在读者层面、系统自身兼容性、学校网络、图书馆层面等问题,改善的措施与建议有:(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二)加强宣传力度,改变不良习惯;(三)嵌入人力管理,贯彻制度执行;(四)加强技术投入,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五)加强馆员技能培训,切实解决基
期刊
摘要:明朝末年,内外局势剧烈动荡,政治格局的演变扑朔迷离,多种可能性并存。在明、清(后金)、农民起义军三方角逐的战场上,武将的选择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明末政局四个时期具体历史事件及其后果的考察,可以斷定:左良玉作为明末实力武将的代表,在关键时刻的政治军事选择对明清鼎革之际历史走向的影响巨大。他在壮大自己实力后的几次选择都加速了明朝灭亡,甚至为清朝统治全国扫清了障碍。  关键词:明末;武将选
期刊
摘要:2016年5月,江苏“高考减招”群体事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在各自媒体平台,除“高考”和“教育公平”等基本议题外,江苏教育厅新闻发言人薄某某也成为了热点,民众通过自媒体群体泄愤的过程中,偏离议事重点和理性诉求,对薄某某本人进行了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产生了诸多失范现象。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自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中广大民众和新闻发言人的“群体之痛”,最终伤及的,是民众对公权部门信息披露的渴求,是群
期刊
摘要:乾隆时期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顶峰,包括基层治理中的保甲制度。一方面乾隆意识到民间反叛意识觉醒,诸如马朝柱起义之类的活动使他震怒,想要一举解决这一问题以稳定王朝统治;另一方面他接受了各地督抚大臣的进折,希望改进这一基层治理制度。乾隆二十二年发布新保甲法,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明确了管理人员的任职期限和保甲长的职责,这是对清之前近一百五十年保甲制度的全面总结,终于趋于完善。但是,
期刊
摘要:昌耀是中国现当代诗坛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不仅在于他写作了诸多优秀的诗篇,还在于他典型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历程。诗人的笔端总会或隐或现地呈现着自己,其独特的生花妙笔和敏锐的感觉触须让他用诗歌把一切记录了下来。青年时期的昌耀从故乡桃源来到西北青海,并在接下来的生命里将青海变成自己的精神故乡。从桃源到青海,从故乡到故乡,昌耀这才成为真正的昌耀。这就是诗人昌耀的精神蝶变,这种蝶变对其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
期刊
摘要: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是目前城市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日益关注的研究领域, 其中, 居民出行调查与分析是改善城市交通布局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对西宁市城西区新宁花苑和虎台杰森花园两个小区的居民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及出行目的的调查,总结出西宁市城西区居民出行的特征:这就是,西宁市城西区出行具有早高峰明显且持续时间短,步行方式所占比例和生活出行为主的弹性出行高的特点;出行者特征、出行特征、出行地区特征均会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