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龙:铁枝木偶戏传承人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3岁的陈俊龙是广东揭阳市翁洋村的一名村民。2020年年初,他接到马来西亚一家木偶戏团的一个大订单,要定制近百件铁枝木偶。
  铁枝木偶戏是盛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一个小巧的戏台上,中间垂一布幔,台面布置小桌椅,两三位表演者在约1平方米的小戏台后面,用3根铁枝操纵木偶人在台前做出各种精彩的戏剧动作,后台配以潮剧的曲弦乐和唱词——俨然一台微型潮剧。
  铁枝木偶戏的弦乐唱词均来自潮剧,又在潮剧的基础上把所有剧中人物的唱、念、做、打,通过木偶人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难度则更上一层。揭阳市青年潮剧团团长黄锡宏介绍,晚清至民国时期,揭陽铁枝木偶戏在潮汕地区十分普及,许多著名的潮剧艺人都来自木偶戏班。
  2011年,揭阳铁枝木偶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俊龙是这一项目的省级传承人。
  陈俊龙从事铁枝木偶制作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他从小随着父亲的木偶戏团到各地演出,与木偶戏结缘。20多岁时,他发现木偶制作的艺人逐渐变少,便开始对木偶进行记录,模仿、研究木偶的制作工艺,逐渐从木偶表演艺人转行成为木偶制作艺人。陈俊龙制作铁枝木偶,先将杉木锯成木偶的各个部位,再细致雕刻成型;用铁片将木偶的各个部位拼装起来;绘好衣服的图样,再依样绣好,裁剪出木偶的衣服……
  一个木偶的制作,需要雕削、绘图、复印、垫、绣、剪、贴、缝、钉、组装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考验着制作者的木工、美术、刺绣,甚至是缝纫的功力。这些对陈俊龙来说,已经驾轻就熟。在他看来,最费工时的莫过于服装的制作。“一场完整的木偶戏大约需要40个不同角色的木偶。”陈俊龙说。因此,他要根据不同的角色身份做出不同花纹的服饰、头饰等。侍卫、侍女等角色的服装简洁,快的时候他一天就能制作完成一套。而皇帝、宫妃、宰相等角色的绣工就比较复杂,需要精美的图案和复杂的潮绣针法,使作品具有浮雕立体艺术效果。完成这样一套往往要用上五六天甚至更多的时间。
  这些年,陈俊龙也在细节上不断改进木偶的制作工艺:操作杆怎样才能更灵活,头部连接处怎样才能更牢固,人物形象怎样才能更鲜明……一次次的尝试提升中,陈俊龙和他的木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如今,潮汕地区大部分的铁枝木偶戏团都会从陈俊龙这里定制木偶。随着潮汕人外出探索的脚步,木偶戏也走向更远的地方,落地生根。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一些地区的木偶戏团也慕名前来购买。
  纯手工制作木偶,其经济效益并不算高,现在潮汕地区像陈俊龙这样制作木偶的手艺人已经不多了。但让陈俊龙欣慰的是,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妻子、儿子、女儿都掌握了一些技艺,能帮他一起制作。
  如今,陈俊龙的木偶制作中心成为揭阳铁枝木偶戏的传承场所之一,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学习这一技艺。“我希望这门技艺能好好传承下去,让铁枝木偶不光在戏台上出现,也能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中。”陈俊龙说。
  (摘自《北广人物》2020年第28期,启明星荐)
其他文献
人总是要老的,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是否愿意。  我们无法阻挡匆匆而逝的岁月,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将有限的生命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其乐无穷,这才是我们真正能做、需要做的事。  人活得就是一种心态。  心态好,看什么都是风景,做什么事都有激情,这样便不会因为年龄的变大而让自己真的变“老”。  人生怕的不是年龄变大,而是心态变老,更怕的是“未老先衰”。心态老了,做什么事都缺少动力,得
期刊
一杯茶,演绎的是一个人入世的过程。  最初,是不动声色的清透。茶叶入壶,在沸水的包围中,紧紧地捂住自己。渐渐地,在热水的烫熨中舒展开来,慢慢将自己打开。  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亦是如此。心灵与身心一片清透,纯净如白纸。静静躺在亲人的怀抱中,被一片温暖围绕着,直至渐渐打开自己,接触外面的世界。  一杯茶,缓缓释放出自己的色彩,就像一个人,渐渐展露了自己的声色。  茶有普洱,刚猛而霸气,色泽黑亮,口
期刊
随着各种电商平台的兴起,各地官员纷纷走进直播间,为农特产品代言,帮农民“带货”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在古代,同样也有许多名人和官员替农民“带货”,他们的做法非常巧妙独到。  王羲之、苏轼:为困难百姓“带货”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以自己的书法为贫困群众“带货”。有史料记载:一次,王羲之见到一位贫穷的老婆婆在集上叫卖竹扇。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卖不出去,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
期刊
一  有人来到我的老家,拍摄了一组照片发给我。  点开图片,我看见了那些曾经非常熟悉的场景,但是闻不到家乡空气里特有的味道,双脚也触碰不到家乡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见着了老家。  有些路,还得自己去走。  喜欢在一个地方待着,也许不一定是因为喜欢,而是一种习惯。习惯在同一条路上走来走去,便走不出那条路了。走得再远,那条路都在我们脚下,随着我们的脚步一直在延伸。  其实,这是我在一个离老家有段距离的地方
期刊
御,在古代很重要的一层意思是指驾车,是周代贵族子弟的必修课目或必备技能。根据《周礼》记载,保氏教授国子以六艺,其中一艺就是“五驭”。汉代郑玄将其注解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鸣和鸾”是说驾车时系在车上的车铃响动要和谐悦耳;“逐水曲”是说驾车时应该熟练自如,在水边顺水势疾行但不坠于水;“过君表”是说驾车经过天子的表位时要有礼仪;“舞交衢”是说驾车经过十字路口时转弯要
期刊
南宋天街  早在南宋时期,杭州运河一带的夜市便有其固定的地点。南宋时,从杭州城北的斜桥向南,直达凤山门,有一条十分气派的御街,又称天街,是杭州城的主干道。吴自牧写的《梦粱录》里就有对这条天街“夜市”的一些描述:“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
期刊
动车从杭州东驶向余姚北,路上下起了雨,时而大,时而小,时而密,时而疏。因为车速太快的缘故,雨水打在动车的玻璃窗上,较寻常所见似有不同。  那雨水贴着玻璃窗滑下,有如大江大河分出的一条支流,绵绵不绝,又好似有孙行者的神通,轻易地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姿态:有时星星点点,看起来漫不经心;有时连成线段,仿佛早已规划好路径;有时点捺撇折,遒劲有力,像一位功底深厚的书法家正在倾情书写……若非亲眼所见,绝难想象单调
期刊
近日,笔者与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谈及退休生活时,老人乐呵呵地说,工作上虽已赋闲,但生活上千萬不可“退休”,要学会多交朋友,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才能过得开心、惬意。  离开工作多年的岗位,不少人退休后一时难以适应,于是开始孤立自己,整日“宅”在家里不说,甚至闭门谢客,不再和原先的朋友联系了。但缺少了与朋友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些老人的笑容不见了,性格也慢慢变得孤僻。时间一久,气色、精神也大不如前。  其实
期刊
下雨天,人们往往睡得特别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  科学家把雨声之类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段内是常数的噪声叫作“白噪声”,因为这个声音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噪声,它是一种可以在所有人能听到的频率上平均分布的声音,就像白光的光波频率分布一样,所以叫“白噪声”。那么白噪声为什么能帮助睡眠呢?  在我们平常睡觉或休息的时候,许多身体机能处于缓慢的放松状态,可听觉即使在人休息的时候,也在努力工作。这就是一些人
期刊
在儿子的动漫班上,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不是陪孙子来学习的,而是一名从不缺课的动漫班学员。真的被她感动了,在这样的年纪还有一颗童真的心,让我意识到:不管是在什么年龄段,被嘲笑的都应该是懒惰,而不是梦想和行动,即使到了老年,也可以随时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活成了周围人的样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做着相应的事。若做一些和年龄不相符的事,就会被看成是另类。  一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