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批改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不仅关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也关乎和谐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创新作文评改教学理念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些作文批改教学对策,旨在为后续作文批改教学及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批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2-0089-01
在新课标下,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要使学生可以结合写作题目教学要求,采取恰当的文本表达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完善学生写作思路,纠正学生写作错误之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教学手段,变革与创新作文批改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丰富批改模式,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
(1)以教师批改为主导的示范模式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作文教学的目标,仔细地浏览下各个学生所写的文章,挑选出其中若干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作文进行重点批改,同时要注意集中收集和归纳那些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可以从整体上修改挑选出来的作文,并一同印发原作文文件与修改后的文章,使学生可以对比分析二者的过程中更好地明确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再次,教师可以引导优秀作品的作者在班级中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谈一谈自己的写作立意、构思与选材等情况。最后,教师可以集中总结与点评班级大多数学生讨论后所得的意见,指导学生针对性对作文进行批改。
(2)“二对一”学生互相批改模式
該种作文评改模式主要包括“结对批改模式”、“随机批改模式”和“交错批改模式”等,其中“结对批改模式”是引导两个学生开展相互批改,可以采取自由组合或同桌一组等方式;“随机批改模式”则是采取类似于抽签的批改方式,引导学生抽到哪一篇文章就对其进行批改,借助这种批改方式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批改作文的新鲜感;“交错批改模式”则主要是由第一个学生批改第二个学生的文章,由第二个学生批改第三个学生的文章,以此类推,通过这种批改方式可以增强作文批改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3)“多对一”学生互相批改模式
该种作文评改模式主要包括“小组批改模式”、“部分批改模式”和“全体批改模式”等,其中的“小组批改模式”主要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之后引导学习小组开展相互讨论和批改,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作文批改有效性;“部分批改模式”则是选出那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作品,由对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批改,借助这种即兴批改方式激发学生批改的兴趣;“全体批改模式”则是由全班学生共同批改某一篇文章,具体就是首先选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后教师灵活运用复印、投影和朗读等方式引导班级学生开展共同批改,以此提高作文批改教学的效率。
2.优化批改流程,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
作文批改是一项系统项目,涉及到比较多的环节,如作文讲评、作文修改等,其中任何一个批改环节都会对最终作文批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可以对批改流程进行优化处理,具体如下:
(1)优化作文讲评
在作文批改环节,教师要高度重视作文讲评工作,其会对最终的作文批改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在开展作文讲评期间,教师要尽量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肯定和表扬学生,逐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此外,在开展作文讲评期间,教师还可以拓展讲评环节,除了作文课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读一些优秀作文,并做读后研讨,以此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2)优化作文批改
针对作文批改,教师同样要从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入手,不断提升作文批改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初中生希望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批改他们的文章时要尽量多采用一些鼓励性语言,如针对那些平时错别字比较多的学生,可以在批改他们文章的时候以 “这次进步很大”,“文章中基本上没有错别字了,棒级了!”等激励性批改语言,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3.创新批改方式,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下的“微信”、QQ等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相互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它们具有交流的时效性强,效率高等特征,所以为了提高作文批改教学有效性,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抓住这些信息交流技术,创新批改方式,力求将学生文章的评语及时反馈给他们,同时也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沟通的便捷性,打破了作文批改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尤其是有利于消除学生存在的紧张心理,这对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同样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在有效利用信息窗聊天的方式进行作文批改期间,教师同样要注意多采用鼓励性语言。比如,针对那些在文中写出真情实感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文末给出“这篇文章写出了真情实感,非常难得,希望可以再接再厉。”等激励性、鼓励性评语。
总之,作文批改是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效手段。为了提高作文批改有效性,可以从丰富作文批改模式入手,持续优化批改流程,创新批改方式,确保可以不断提升初中生的作文批改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菊香.语文作文教学中分层次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6(35)
[2]王少良. 五步作文教学法的实践体会[J].甘肃教育,2015(10)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批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2-0089-01
在新课标下,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要使学生可以结合写作题目教学要求,采取恰当的文本表达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完善学生写作思路,纠正学生写作错误之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教学手段,变革与创新作文批改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丰富批改模式,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
(1)以教师批改为主导的示范模式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作文教学的目标,仔细地浏览下各个学生所写的文章,挑选出其中若干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作文进行重点批改,同时要注意集中收集和归纳那些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可以从整体上修改挑选出来的作文,并一同印发原作文文件与修改后的文章,使学生可以对比分析二者的过程中更好地明确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再次,教师可以引导优秀作品的作者在班级中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谈一谈自己的写作立意、构思与选材等情况。最后,教师可以集中总结与点评班级大多数学生讨论后所得的意见,指导学生针对性对作文进行批改。
(2)“二对一”学生互相批改模式
該种作文评改模式主要包括“结对批改模式”、“随机批改模式”和“交错批改模式”等,其中“结对批改模式”是引导两个学生开展相互批改,可以采取自由组合或同桌一组等方式;“随机批改模式”则是采取类似于抽签的批改方式,引导学生抽到哪一篇文章就对其进行批改,借助这种批改方式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批改作文的新鲜感;“交错批改模式”则主要是由第一个学生批改第二个学生的文章,由第二个学生批改第三个学生的文章,以此类推,通过这种批改方式可以增强作文批改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3)“多对一”学生互相批改模式
该种作文评改模式主要包括“小组批改模式”、“部分批改模式”和“全体批改模式”等,其中的“小组批改模式”主要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之后引导学习小组开展相互讨论和批改,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作文批改有效性;“部分批改模式”则是选出那些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作品,由对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批改,借助这种即兴批改方式激发学生批改的兴趣;“全体批改模式”则是由全班学生共同批改某一篇文章,具体就是首先选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后教师灵活运用复印、投影和朗读等方式引导班级学生开展共同批改,以此提高作文批改教学的效率。
2.优化批改流程,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
作文批改是一项系统项目,涉及到比较多的环节,如作文讲评、作文修改等,其中任何一个批改环节都会对最终作文批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可以对批改流程进行优化处理,具体如下:
(1)优化作文讲评
在作文批改环节,教师要高度重视作文讲评工作,其会对最终的作文批改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比如,在开展作文讲评期间,教师要尽量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肯定和表扬学生,逐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此外,在开展作文讲评期间,教师还可以拓展讲评环节,除了作文课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读一些优秀作文,并做读后研讨,以此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2)优化作文批改
针对作文批改,教师同样要从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入手,不断提升作文批改有效性。比如,教师可以抓住初中生希望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批改他们的文章时要尽量多采用一些鼓励性语言,如针对那些平时错别字比较多的学生,可以在批改他们文章的时候以 “这次进步很大”,“文章中基本上没有错别字了,棒级了!”等激励性批改语言,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3.创新批改方式,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下的“微信”、QQ等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相互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它们具有交流的时效性强,效率高等特征,所以为了提高作文批改教学有效性,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抓住这些信息交流技术,创新批改方式,力求将学生文章的评语及时反馈给他们,同时也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沟通的便捷性,打破了作文批改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尤其是有利于消除学生存在的紧张心理,这对提高批改教学有效性同样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在有效利用信息窗聊天的方式进行作文批改期间,教师同样要注意多采用鼓励性语言。比如,针对那些在文中写出真情实感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文末给出“这篇文章写出了真情实感,非常难得,希望可以再接再厉。”等激励性、鼓励性评语。
总之,作文批改是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效手段。为了提高作文批改有效性,可以从丰富作文批改模式入手,持续优化批改流程,创新批改方式,确保可以不断提升初中生的作文批改能力。
参考文献
[1]戴菊香.语文作文教学中分层次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6(35)
[2]王少良. 五步作文教学法的实践体会[J].甘肃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