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的村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特征明显。在历史洗礼下的少数民族村寨,其建筑表现的是非常有特色的,同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村寨体系。村寨文化是村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村民精神的寄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厚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内在核心力量。本文以恩施州宣恩县的庆阳坝村为例,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并用了田野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庆阳坝村的文化发展轨迹,并对此产生的一定的见解,并对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相关论述,希望更多的人重视对特色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庆阳坝的基本情况
庆阳坝村位于椒园镇北12公里,距宣恩县城19公里,东经109.23.10,北纬30.03.07,地处武陵山脉鄂西南边陲,地形呈椭圆状,为一处冲击平坝,坝西南为丝栗堡峻峰,四周有五条呈东西走向的山脊,所在地为低山带。现有人口1706人,70%以上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国土面积2.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966亩,常用耕地面积近2000亩,其中水田220余亩,旱地1540余亩。
庆阳坝村古为巴子国地,元属镇边万户总管府,改土归流前,由施南土司覃氏统治数百年。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怀柔”政策,凉亭街日渐鼎盛,成为了省际边贸集市中心。1955年,庆阳坝村由四川万县划归湖北宣恩,属谋道辖区内的一个行政自然村。由于长期交通受限,寨内经济发展缓慢。但是庆阳坝村的古建筑遗址保存良好,现存古桥1座、驿站1座、古墓葬l座、古商业街3条和古庙遗址2座。民风民俗浓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二、庆阳坝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农耕文化的传承
庆阳坝村地处鄂西南边陲,地处北纬30黄金分割线,海拔600-700米形,溶岩地貌,黄壤土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雨热同步,光温互补,年均气温15.8度,年降水量1491.3毫米。目前庆阳坝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茶业,追溯其历史,来自民国27年(1937),中国茶叶公司在庆阳坝设立了制茶所,由此将生产茶叶和制作茶叶的技术带进了庆阳,主要生产的有玉露、龙井、炒青等等绿茶,也有红茶,年产三十担。该茶厂红火了四五年。当时官方非常重视。后来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效益下降,曾一度改种水稻,在上世纪“宜红”茶叶的红毛茶基地,是“鄂茶10号”母树所在地,茶叶资源丰富,茶叶合硒量较高。正是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特点,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庆阳坝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兴茶园,当地私企纷纷涌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硒的土壤条件,以及独特的传统绿茶制作工艺,使庆阳坝村一跃成为椒园镇重要的茶叶种植专业村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现在在庆阳坝通用的品牌是“伍家台贡茶”,正是由于当地的富硒资源和良好的种植技术,使“伍家台贡茶”品牌更具生机和价值。茶叶的种植和生产逐渐成为了庆阳坝村的特色支柱产业。正是因为政府的支持,现在以茶叶种植为主的农耕文化在庆阳坝发展得非常好。
(二)建筑文化的传承
土家族的建筑造诣非常高,自古以来都十分有名。慶阳坝的凉亭街就是典型的土家商贸集市建筑风格,庆阳凉亭街长约951米,历史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由两条大街道组成,有一条呈“Y”,字形的主街道,走向是东南至西北,与另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街道架角而列。街道房屋前为铺面,后层吊脚。单侧房屋首尾相连,两侧房屋之间前檐相搭,架“水笕”导水,形成凉亭街。主街道西段岔行一分为二,巷道曲径通幽,形成街巷,两侧房屋檐搭檐角接脚,形成了独特的凉亭街街道。另一条街道依于丝栗堡山脚,以石拱桥相连,两街相围处为一大坝水田,对侧山脚是一溜吊脚楼民居。古桥有石拱桥、凉亭桥,将古街两侧建筑连成一体,现保存完好。凉亭街建筑一般为三开间,木结构穿斗式,临街面多为二至三层,一层为商铺,二三层为生活用房,多做成“过街楼”、“燕子楼”形式。临溪面(后檐)做成“拖檐”,稍低于临街面。屋面施小青瓦。但凉亭街内现有也新民居,多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其建筑特点主要是:建筑体量较大,一般为二至四层建筑;屋顶多为机瓦覆盖或水泥平屋顶;墙体为水泥砖或青砖砌筑,水泥刷墙面,外贴釉色瓷砖;门窗、栏杆不再是木质,而使用了铝合金等现代材料;沿河吊脚楼改建成现代材料房屋。这些房屋从外观上完全改变了土家族建筑的原始风貌,与古民居及传统形式民居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质朴风貌。凉亭街本身建筑富于民族特色,古街道将经商和居住合二为一,内涵丰富,工艺精细,凝结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艺术价值高。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价值的所在,在政府引导帮助下,村民选择把现代的房屋还原成传统样式,在外来新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在选择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偏差,这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当村民意识到文化价值本身时,那么外来文化的思潮势必被优质的传统文化所淹没。
三、庆阳坝传统文化的消逝
汉流文化繁盛与消失。
东汉末年,公元220-268年,正是魏、蜀、吴、争汉鼎的严峻对峙时期,为了复兴汉室,保住汉室江山,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结为生死兄弟,同时设立夫子牌位,饮血为盟,砍香发誓,如有不忠不义,照香行事,永不得翻身。在当时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拥护,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组织。由于此事起源与汉朝,又在当地广泛流行,于是就有了“汉流”一说。汉流组织在庆阳坝一带的组织形式分为“仁号”和“义号”上两派。无论是“仁号”还是“义号”上都一样,每次发展成员的时候就必须设立香堂、举行仪式、供奉夫子牌位,喝雄鸡血酒,砍香发誓,才能正式成为其组织成员。在庆阳坝仁号上的王坪阶独当一面;义号上以谢荣昌、曾广灿为主,他们都称为大爷,隶属于县龙头大爷吕泽录(仁号上)、薛干臣(义号上)所辖。谢荣昌当时是椒庆乡副乡长,曾广灿是当地保长,两人都有权有势。为了争权夺利,扩大势力,两派之间经常明争暗斗,势不两立,都想压倒对方而独霸一方。由于义号上人少势弱,往往斗不过仁号上,只得采取妥协退让的缓兵之计,但绝不是口服心服。于是义号上的谢荣昌和曾广灿就利用手中拥有的伪政权势,采取假公济私的办法施加压力,主要针对参加到仁号上的辖区百姓,不该当兵的捉去当兵;不该挑夫的要派去挑夫;不该征粮纳税的强行摊派。这些人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只好去找仁号上寻求保护,于是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愈演愈烈,最终得利的还是仁号的王坪阶,因为他是当地有名的地头蛇、土皇帝,谁也斗不过他。王坪阶是庆阳坝附近大茶园的人,土生土长,生意世家出生,与英培、板栗园的侯唯一以及湖南八面山的的瞿波平等不少社会名流结成为拜把兄弟,并且往来密切。他之所以是称霸一方的“地头蛇”,胆敢与骑兵连抗击和与义号上的人明争暗斗的保护一些投靠他的人,与其交往的这些社会名流就是他坚强的后盾,谁也奈何不了他,因此他名大声大,非一般等闲人物。解放以后他被划成当地最大的恶霸地主,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依法处以极刑。从其以上事实看来,王平阶确实是个逢恶不怕,遇善不欺,喜好打抱不平,且又有胆有识的人物。他的这些秩事至今还在不少老年人中传说。汉流组织在当时既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但也确实起到保护一些弱势群体自身利益的作用。腐败无能的旧社会没有取缔汉流组织的根本原因是因其法律不平等,一些弱势群体的自身利益始终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解放以后制定的国家宪法,人人都能平等事受,基本上就不存在有弱势群体了。所以,汉流组织文化就在人民群众中自生自灭的销声匿迹了。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有其社会因素。
四、问题和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庆阳坝的传统文化受到不断地冲击,一些传统也已经流失。庆阳坝的很多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极其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特色村寨传承存在的问题
1.交通落后,“山里的凤凰”飞不出去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虽然庆阳坝村现有小巴士直接到县里但是这段公路较为狭窄,没有大型的停车场,总的来讲道路基础设施不佳,造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等等,这些客观原因,使得很多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隐藏在“深山”无人知晓,严重的制约着民族文化的传播。
2.民族文化教育人才流失,庆阳坝村民思想观念趋于迂腐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很多正值接受教育的青春年华的青少年放弃学业选择外出打工,又或者是接受到了高等教育的庆阳坝学子早已不愿意回到当地把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加之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他们认为,以他们那一辈的经历来看就是小孩不读书也可以照样成才,就算是孩子接受了教育以后出了社会还是一样的打工,这在土家族地区已成为一种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束缚人的身心发展的非理性观念。
3.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由于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地带被卷入大开发的浪潮中,被开发的地方,无论是当地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些风俗习惯、社会道德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建筑特点、服饰穿着等都渐渐被同化,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在无形中也渐渐被庸俗化,大量外出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愿意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大都热衷于时尚潮流的休闲服饰。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的村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特征明显。在历史洗礼下的少数民族村寨,其建筑表现的是非常有特色的,同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村寨体系。村寨文化是村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村民精神的寄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厚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内在核心力量。本文以恩施州宣恩县的庆阳坝村为例,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并用了田野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了解了庆阳坝村的文化发展轨迹,并对此产生的一定的见解,并对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相关论述,希望更多的人重视对特色村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庆阳坝的基本情况
庆阳坝村位于椒园镇北12公里,距宣恩县城19公里,东经109.23.10,北纬30.03.07,地处武陵山脉鄂西南边陲,地形呈椭圆状,为一处冲击平坝,坝西南为丝栗堡峻峰,四周有五条呈东西走向的山脊,所在地为低山带。现有人口1706人,70%以上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国土面积2.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966亩,常用耕地面积近2000亩,其中水田220余亩,旱地1540余亩。
庆阳坝村古为巴子国地,元属镇边万户总管府,改土归流前,由施南土司覃氏统治数百年。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怀柔”政策,凉亭街日渐鼎盛,成为了省际边贸集市中心。1955年,庆阳坝村由四川万县划归湖北宣恩,属谋道辖区内的一个行政自然村。由于长期交通受限,寨内经济发展缓慢。但是庆阳坝村的古建筑遗址保存良好,现存古桥1座、驿站1座、古墓葬l座、古商业街3条和古庙遗址2座。民风民俗浓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二、庆阳坝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农耕文化的传承
庆阳坝村地处鄂西南边陲,地处北纬30黄金分割线,海拔600-700米形,溶岩地貌,黄壤土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雨热同步,光温互补,年均气温15.8度,年降水量1491.3毫米。目前庆阳坝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茶业,追溯其历史,来自民国27年(1937),中国茶叶公司在庆阳坝设立了制茶所,由此将生产茶叶和制作茶叶的技术带进了庆阳,主要生产的有玉露、龙井、炒青等等绿茶,也有红茶,年产三十担。该茶厂红火了四五年。当时官方非常重视。后来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效益下降,曾一度改种水稻,在上世纪“宜红”茶叶的红毛茶基地,是“鄂茶10号”母树所在地,茶叶资源丰富,茶叶合硒量较高。正是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特点,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庆阳坝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兴茶园,当地私企纷纷涌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硒的土壤条件,以及独特的传统绿茶制作工艺,使庆阳坝村一跃成为椒园镇重要的茶叶种植专业村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现在在庆阳坝通用的品牌是“伍家台贡茶”,正是由于当地的富硒资源和良好的种植技术,使“伍家台贡茶”品牌更具生机和价值。茶叶的种植和生产逐渐成为了庆阳坝村的特色支柱产业。正是因为政府的支持,现在以茶叶种植为主的农耕文化在庆阳坝发展得非常好。
(二)建筑文化的传承
土家族的建筑造诣非常高,自古以来都十分有名。慶阳坝的凉亭街就是典型的土家商贸集市建筑风格,庆阳凉亭街长约951米,历史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由两条大街道组成,有一条呈“Y”,字形的主街道,走向是东南至西北,与另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街道架角而列。街道房屋前为铺面,后层吊脚。单侧房屋首尾相连,两侧房屋之间前檐相搭,架“水笕”导水,形成凉亭街。主街道西段岔行一分为二,巷道曲径通幽,形成街巷,两侧房屋檐搭檐角接脚,形成了独特的凉亭街街道。另一条街道依于丝栗堡山脚,以石拱桥相连,两街相围处为一大坝水田,对侧山脚是一溜吊脚楼民居。古桥有石拱桥、凉亭桥,将古街两侧建筑连成一体,现保存完好。凉亭街建筑一般为三开间,木结构穿斗式,临街面多为二至三层,一层为商铺,二三层为生活用房,多做成“过街楼”、“燕子楼”形式。临溪面(后檐)做成“拖檐”,稍低于临街面。屋面施小青瓦。但凉亭街内现有也新民居,多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其建筑特点主要是:建筑体量较大,一般为二至四层建筑;屋顶多为机瓦覆盖或水泥平屋顶;墙体为水泥砖或青砖砌筑,水泥刷墙面,外贴釉色瓷砖;门窗、栏杆不再是木质,而使用了铝合金等现代材料;沿河吊脚楼改建成现代材料房屋。这些房屋从外观上完全改变了土家族建筑的原始风貌,与古民居及传统形式民居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传统村落的质朴风貌。凉亭街本身建筑富于民族特色,古街道将经商和居住合二为一,内涵丰富,工艺精细,凝结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艺术价值高。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价值的所在,在政府引导帮助下,村民选择把现代的房屋还原成传统样式,在外来新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在选择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偏差,这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当村民意识到文化价值本身时,那么外来文化的思潮势必被优质的传统文化所淹没。
三、庆阳坝传统文化的消逝
汉流文化繁盛与消失。
东汉末年,公元220-268年,正是魏、蜀、吴、争汉鼎的严峻对峙时期,为了复兴汉室,保住汉室江山,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结为生死兄弟,同时设立夫子牌位,饮血为盟,砍香发誓,如有不忠不义,照香行事,永不得翻身。在当时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拥护,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众性的组织。由于此事起源与汉朝,又在当地广泛流行,于是就有了“汉流”一说。汉流组织在庆阳坝一带的组织形式分为“仁号”和“义号”上两派。无论是“仁号”还是“义号”上都一样,每次发展成员的时候就必须设立香堂、举行仪式、供奉夫子牌位,喝雄鸡血酒,砍香发誓,才能正式成为其组织成员。在庆阳坝仁号上的王坪阶独当一面;义号上以谢荣昌、曾广灿为主,他们都称为大爷,隶属于县龙头大爷吕泽录(仁号上)、薛干臣(义号上)所辖。谢荣昌当时是椒庆乡副乡长,曾广灿是当地保长,两人都有权有势。为了争权夺利,扩大势力,两派之间经常明争暗斗,势不两立,都想压倒对方而独霸一方。由于义号上人少势弱,往往斗不过仁号上,只得采取妥协退让的缓兵之计,但绝不是口服心服。于是义号上的谢荣昌和曾广灿就利用手中拥有的伪政权势,采取假公济私的办法施加压力,主要针对参加到仁号上的辖区百姓,不该当兵的捉去当兵;不该挑夫的要派去挑夫;不该征粮纳税的强行摊派。这些人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只好去找仁号上寻求保护,于是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愈演愈烈,最终得利的还是仁号的王坪阶,因为他是当地有名的地头蛇、土皇帝,谁也斗不过他。王坪阶是庆阳坝附近大茶园的人,土生土长,生意世家出生,与英培、板栗园的侯唯一以及湖南八面山的的瞿波平等不少社会名流结成为拜把兄弟,并且往来密切。他之所以是称霸一方的“地头蛇”,胆敢与骑兵连抗击和与义号上的人明争暗斗的保护一些投靠他的人,与其交往的这些社会名流就是他坚强的后盾,谁也奈何不了他,因此他名大声大,非一般等闲人物。解放以后他被划成当地最大的恶霸地主,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依法处以极刑。从其以上事实看来,王平阶确实是个逢恶不怕,遇善不欺,喜好打抱不平,且又有胆有识的人物。他的这些秩事至今还在不少老年人中传说。汉流组织在当时既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但也确实起到保护一些弱势群体自身利益的作用。腐败无能的旧社会没有取缔汉流组织的根本原因是因其法律不平等,一些弱势群体的自身利益始终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解放以后制定的国家宪法,人人都能平等事受,基本上就不存在有弱势群体了。所以,汉流组织文化就在人民群众中自生自灭的销声匿迹了。这虽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有其社会因素。
四、问题和保护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庆阳坝的传统文化受到不断地冲击,一些传统也已经流失。庆阳坝的很多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极其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特色村寨传承存在的问题
1.交通落后,“山里的凤凰”飞不出去
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虽然庆阳坝村现有小巴士直接到县里但是这段公路较为狭窄,没有大型的停车场,总的来讲道路基础设施不佳,造成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等等,这些客观原因,使得很多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隐藏在“深山”无人知晓,严重的制约着民族文化的传播。
2.民族文化教育人才流失,庆阳坝村民思想观念趋于迂腐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很多正值接受教育的青春年华的青少年放弃学业选择外出打工,又或者是接受到了高等教育的庆阳坝学子早已不愿意回到当地把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加之很多家长不重视教育,他们认为,以他们那一辈的经历来看就是小孩不读书也可以照样成才,就算是孩子接受了教育以后出了社会还是一样的打工,这在土家族地区已成为一种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束缚人的身心发展的非理性观念。
3.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由于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地带被卷入大开发的浪潮中,被开发的地方,无论是当地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些风俗习惯、社会道德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建筑特点、服饰穿着等都渐渐被同化,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在无形中也渐渐被庸俗化,大量外出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愿意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大都热衷于时尚潮流的休闲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