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不愿要孩子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9月27日清晨,周海婴呱呱坠地。在空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十年之后,鲁迅终于成为父亲。这一年他将近五十岁,按理说,中年得子,该是不胜之喜。然而周海婴诞生前后的种种细节显示,鲁迅似乎并无太大欢愉。许广平分娩之时,遭遇难产,医生征询鲁迅意见,留大人还是留孩子,鲁迅不是如一般男人那样犹豫不决,或者企图求全,答“两个都留”,而是不假思索道:“留大人。”当他知悉了孩子的性别,遂说道:“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据一位籍贯浙江诸暨的朋友指教,绍兴话中,“可恶”有捣蛋之意,由此来讲,鲁迅这话,虽是玩笑(许广平称鲁迅“带着欣慰的口吻说”),却道出了一点残酷的事实:周海婴的出生,捣乱了他们既定的生活。
  话说回来,鲁迅本来不愿要孩子。他在致李秉中(李是鲁迅执教北京大学时期的学生)的信中明言:“我本以绝后顾之忧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婴儿,念其将来,亦常惆怅,然而事已如此,亦无奈何……”(1931年4月15日)周海婴的回忆可为参照:“我的出生是一个意外。母亲告诉我,当时他们觉得生存环境非常危险、恶劣,朝不保夕,有个孩子是拖累。但是后来他们避孕失败,我就意外降临了。”
  鲁迅这一思想,搁在今日,可称丁克主义。我亦曾是丁克主义者,故而对鲁迅的心路,常有揣摩。具体说来,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有名而无实,孩子自然不在考虑之中。他和许广平,1923年初见,1925年开始通信,1926年3月6日,鲁迅日记云:“夜为害马剪去鬃毛。”“害马”即许广平的雅号,这一天也许是定情之日。19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1929年初,因“偶失注意”,许广平怀孕。据此可估算鲁迅作为丁克主义者的时长。以当时避孕技术之低劣,则知鲁迅的丁克生涯,能坚持两到三年,其实相当艰辛。
  鲁迅不想要孩子,绝非不喜孩子,而是太爱孩子了(增田涉《鲁迅的印象》写道,鲁迅最喜欢月亮和孩子),以至不愿让他们降生于那个残虐不仁的时代与国度。他对李秉中大发感慨:“生丁此时此地,真如处荆棘中……”(1931年2月18日)“生今之世,而多孩子,誠为累坠之事,然生产之费,问题尚轻,大者乃在将来之教育,国无常经,个人更无所措手……”(1931年4月15日)前一句谈孩子成长的语境,“荆棘”之说,并非危言,“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正是彼时的写照。后一句谈及对孩子的教育之恐惧,结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来看,可知这是纠结鲁迅的最大心魔。
  我身边的朋友,与2010年前的自己,坚持做丁克,原因大抵与鲁迅一样。W兄说过一句名言,大意是:把孩子生在这个世道,是一种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人认为这样的思量过于理想化:古往今来,哪有一个适合孩子生存的黄金年代呢?假如我们都因此作绝嗣之想,世界只可能更加糟糕。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不能说哪个正确,哪个错误,因其所涉及的问题,在于对世界与人性的根本态度,乐观还是悲观,希望更大还是绝望更大。鲁迅显然属于后者,他的绝望感之深,该是近代中国第一。我猜测,若非“偶失注意”,鲁迅应该会丁克下去,直至老死。
  基于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鲁迅对周海婴,不乏烦言。他在致亲友的信中,屡屡提及周海婴淘气、顽皮,“总是搅乱我的工作”“真难办”“真麻烦”“十分吃力”“闹得人头昏”云云(当然这些话可从另一面来理解:貌似抱怨,实则不无炫耀之嫌,以我为人父的经验揣度,鲁迅在下笔之际,嘴角也许会有一丝淡淡的笑意)。其中致李秉中一信,措辞最是严峻:“孩子生于前年九月间,今已一岁半,男也,以其为生于上海之婴孩,故名之曰海婴。我不信人死而魂存,亦无求于后嗣,虽无子女,素不介怀。后顾无忧,反以为快。今则多此一累,与几只书箱,同觉笨重,每当迁徙之际,大加擘画之劳。但既已生之,必须育之,尚何言哉。”(1931年3月6日)把孩子与书箱并提,未免有些薄情。
  对于周海婴,鲁迅固然好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脸孔,如“长吉诗云: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只得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1931年4月15日致李秉中),“近来我几乎终年为孩子奔忙。但既已生下,就要抚育。换言之,这是报应,也就无怨言了”(1932年11月7日致山本初枝)。不过大体而言,他堪称一个合格的父亲,不是严父,而是慈父。许广平回忆录常见鲁迅疼爱周海婴的情节,譬如每天写作,要搬到楼下的客厅,原因之一,即怕烟熏了孩子。我记得鲁迅致增田涉信中提到一个数据:“寓中都健康,只海婴患了阿米巴赤痢,注射了十四次,现在好了,又在淘气。”(1932年6月28日)连注射了多少次都记得如此清楚,足见关爱之深切。至于“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有那首著名的《答客诮》(据许寿裳回忆,“这大概是为了他的爱子海婴活泼会闹,客人指为溺爱而作。‘救救孩子’,情见乎辞。”):“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皆可作为鲁迅挚爱周海婴的印证。
  鲁迅对周海婴的大爱,我以为当表现在其遗嘱。人之将死,不忘教子,足以证实周海婴在他心中的地位。遗嘱共七条,第五条明确写给周海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余者如:“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其潜在对象,还是周海婴。
  我读鲁迅遗嘱,常常想起嵇康《诫子书》(《家诫》)。古代人物,鲁迅最心仪的大概便是嵇康,他所校辑的古籍,《嵇康集》耗时最长,不下二十年,许寿裳《鲁迅先生年谱》屡有“校《嵇康集》”“又校《嵇康集》”字样。按许寿裳的说法,鲁迅的性情“严气正性,宁愿覆折,憎恶权势,视若蔑如,皓皓焉坚贞如白玉,懔懔焉劲烈如秋霜”,正与嵇康相通。这二人,一般的傲世轻物,一般的风骨凛然,然而留给儿子的文字,却仿佛换了一副肝肠。《诫子书》充满了世俗智慧,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完全可以当作魏晋生存指南,正如鲁迅遗嘱,主旨不是政治与文学,而是老于世故的生存之道。这导致了他们人格分裂或错位么,我却以为,这恰恰使得他们的人格趋向完满。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羽戈1982”)
其他文献
夜宫狸影  猫是月光下的神秘独行者,当它们在重门锁闭、帘幕拂垂的皇宫永巷中潜行时更增添了宫闱的神秘性。宋朝民间将猫称为“天子妃”,它源起于一段悲伤的唐宫往事。唐高宗李治宠妃萧淑妃受武则天迫害,被打入冷宫,贬为庶人。被囚之初,萧良娣发下毒咒说:“愿阿武(则天)为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  武则天既惊且怒,便在宫中立了一道禁猫令,以防“天子妃”萧良娣复仇。萧淑妃的话能令武则天如此恐惧,原因说来也巧
期刊
為深入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南京,开展阅读关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携手南京邮政在便民服务亭开展“全民阅读手拉手·春风行动 情暖石城”公益活动。  近日,南京市全民阅读办和南京邮政分公司在珞珈路35号万家欢滟阳天门前第53号便民亭举办“全民阅读手拉手·春风行动 情暖石城”活动启动仪式。今后,南京市民可将家里闲置图书在就近的便民服务亭以一对一交换的形式免费借阅图书,进行图书漂流。户外工作者可以免费在便民
期刊
四月“世界读书日”前夕,我特地来到巴黎圣米歇尔广场旁木柴坊街37号的莎士比亚书店。一抬头,见书店正面用英文草体抄录着其创始人乔治·惠特曼的语录:“巴黎当地报纸称吾为拉丁区的唐·吉诃德。因为,吾脑海浮想径入云端,众人仿佛都变成了天堂里的安琪儿。”乔治·惠特曼这番话,将五湖四海远道前来六角国的云游客引入了遐想世界。难怪,在巴黎奇趣书店一览里,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最具乌托邦色彩的文斋”,今年还进入“美国
期刊
30多年间,从农民、泥瓦工、临时工,到县博物馆专职研究文物考古的副馆长,陈龙山体会最深的就是“知识改变人生,知识使人进步”。多年来,他坚持自费购书、藏书,多读书、读好书,“家庭图书馆”藏书1万多册,藏书数量比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还多。2013年陈龙山家被评为江苏省“书香之家”。2016年,连云港市首个“书香之家”+“农家书屋”在陈龙山家挂牌成立。  家境贫寒挡不住一颗求知之心  陈龙山1958年9月出
期刊
常州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有着耕读传家、崇文兴教传统的文化名城。常人尚德、常人尚文、常人尚学,是常州的三个闪亮标签,也是常州人一以贯之的目标和追求。从2014年起,常州市年年举办“书香常州·悦读生活”群众性读书活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共同创建“书香城市”,让读书成为全市几百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让“快乐阅读、终身学习”成为整个城市的一种生活状态。  书籍如同飞燕飞进百姓家  由中国新闻
期刊
苏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联合苏州10余家书店共同推出“悦读”书香卡,共计2万余张卡片从鸡年春节假期开始向广大市民免费发放。  持卡人可在苏州凤凰书城、苏州书城、张家港书城、常熟书城、昆山书城、太仓书城、吴江书城购书时享受8折优惠,还可在耐思书店旗舰店、艾伯特的书店享受85折优惠,在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苏州连锁店)、慢书房享受88折优惠,在初见书房享受9折优惠,优惠时间持续至2017年11月底。相比往
期刊
老北京城门楼,中国古代建筑惊艳与恢弘的代表之作。它蕴涵了多少高超的技艺?展示了多少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再过不久,北京未来的城市副中心—通州,会出现这样一处文化园区,它将再现老北京城无与伦比的风貌与神韵。而这一切,得益于一位地道的“老北京”,她就是陈丽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檀雕技艺”传承人。我们一起来听听她怎样讲述自己的心中之梦。  初衷  2016年5月,初夏的北京,中国
期刊
王鼎钧简直就是散文界中的“博尔赫斯”。他仿佛深谙春秋战国的合纵连横术,挽寓言,恋诗体,留日记,兜揽断章孤句,又混杂小说、戏剧、诗歌的血统,真担得起“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豪气,这样的“法无定法”,在大陆出版的众多散文集中,恐怕也是凤毛麟角。  王鼎钧也是文学界的大魔法师。他的散文具有非凡的透视魔力,会打通读者记忆中的每一处血栓。仅从一道缝隙,就能窥见天空的美丽与广大。他的文字,娓娓道出种种对于生活的描
期刊
各国变法成败对比  秦国的变革是迅速的,也是基本顺利的。我们进而想到一个问题:在当时激烈竞争的年代,其他国家没有类似的改革吗?事实上,其他国家也有,甚至一度领先秦国,可是都以失败告终。  魏国的“李悝变法”,早于秦国几十年就实行“军功爵制”,但魏国的弱点在于:士兵一旦晋级,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全由国家负责,这是个“无限责任制公司”,连结婚生子也由组织安排,久而久之,政府财政负担极重,最终难以为继,只
期刊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那时我们专门请一位先生在祠堂里讲《了凡纲鉴》,为得到这菜园来割菜,因而结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以后就借了割菜来逗她玩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