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教育作为中华文化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新时代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意义。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发展与繁荣,国家在教育方面也推出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政策。区别于以往的应试教育,当今时代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讲究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崇高理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知识面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属性和功能决定的。
一、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道德教育零散化,系统性不强
对道德的理解因人而异,但是总体来说,道德是指一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其他人士的同理心、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总和。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健全人格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缺少它,那么社会将不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淡漠。道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给予所有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但是对于德育一个较为传统的认识是将它局限于潜移默化的层面,将道德教育误认为政治教学的中心任务,这一错误认知使得我国的道德教育零散化,系统性不强,无法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实际上,道德教育的精神源泉也正是语文教育的精神源泉,其根植于国学经典之中,和语文的育人目标息息相关。同时道德教育的零散化还表现在教学目标的不清晰、零散化,没有制定统一具体化的道德教学目标,教育分散化,成效不明显。
(二)学生家庭的教育观念落后,无法与教师教育工作相配合
家庭是影响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故步自封,认为巩固知识、应对考试才是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提升日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忽视了传统国学教育对于学生在思想观念、气质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家长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的教育思想,大多具有排斥心理,认为小孩会沉迷信息网络而耽误学习,功利思想严重,无法与语文教师的道德教育工作配合,无法利用新技术进行家庭德育教育,仅仅将学校的道德教育作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进行,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家庭的带动、熏染作用。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途径
(一)通过人物分析、情境假设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物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物面临不同的时代环境有不同的困境,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教师要将人物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让学生多方面进行考量。在学生对书中人物价值观进行判断的同时,会引发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教师要对每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主要人物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假设他们如果是课本中的人物,在那种情景下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面对危难的环境是否能够坚守本心,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顾全大局。学生通过情景假设真切体会到课本中的英雄人物高尚的情操,对他们产生崇拜心理,在无形中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通过写作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方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行拟定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展开写作,并将其记录下来。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语文练习,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思考,一篇作文最终是由学生自主思考所得出来的成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生的思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写作也能准确反馈学生性格品行,在教师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积极向上的观念进行鼓励,对消极落后的观念及时纠正。写作的过程本身也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对是非的判断。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对于学生作文题目的布置不能过于浅显化,需要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题目。
(三)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德育渗透
人的情感是现实生活中最为真实和丰富的存在。综观小学语文教学,多数教师倾向于为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式,很少关注是否学会运用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更不知从何谈起。现代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教师应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核心素养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对此,语文教师应将语文知识与德育相结合,指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中浓烈的亲情与不计报酬的伟大奉献,为成为思想道德品质健全和积极乐观的人奠定坚实基础。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该篇课文为读者展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母亲经济来源十分微薄,但卻为孩子倾尽全力,作者用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只为让母亲吃好一点,母子之间的相互付出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当学生沉浸在课文情感中时,教师趁势提出:“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之间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情呢?是否愿意分享一下?”学生在教师提示下相互交流,积极分享自己与父母的感动难忘之事,对父母之爱与亲情产生深层次理解。此外,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应注重运用正确语言引导学生,因为很多心理问题都来源于情绪。相关心理学指出,运用表扬和肯定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并朝着态度友好与情绪稳定方向过渡,从而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对于我国语文教学及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推进国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道德教育的现状出发,整合各类国学教育教学资源,发挥时代、社会及家庭的作用,才能推进道德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红梅.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J]. 新课程(教研版), 2019, 000(006):250.
[2] 黄梅珍. 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与反思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0, 000(007):34.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知识面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属性和功能决定的。
一、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道德教育零散化,系统性不强
对道德的理解因人而异,但是总体来说,道德是指一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其他人士的同理心、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总和。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健全人格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缺少它,那么社会将不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淡漠。道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给予所有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但是对于德育一个较为传统的认识是将它局限于潜移默化的层面,将道德教育误认为政治教学的中心任务,这一错误认知使得我国的道德教育零散化,系统性不强,无法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实际上,道德教育的精神源泉也正是语文教育的精神源泉,其根植于国学经典之中,和语文的育人目标息息相关。同时道德教育的零散化还表现在教学目标的不清晰、零散化,没有制定统一具体化的道德教学目标,教育分散化,成效不明显。
(二)学生家庭的教育观念落后,无法与教师教育工作相配合
家庭是影响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故步自封,认为巩固知识、应对考试才是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提升日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忽视了传统国学教育对于学生在思想观念、气质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家长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的教育思想,大多具有排斥心理,认为小孩会沉迷信息网络而耽误学习,功利思想严重,无法与语文教师的道德教育工作配合,无法利用新技术进行家庭德育教育,仅仅将学校的道德教育作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进行,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家庭的带动、熏染作用。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途径
(一)通过人物分析、情境假设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人物受到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不同的人物面临不同的时代环境有不同的困境,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教师要将人物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让学生多方面进行考量。在学生对书中人物价值观进行判断的同时,会引发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教师要对每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主要人物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假设他们如果是课本中的人物,在那种情景下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面对危难的环境是否能够坚守本心,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顾全大局。学生通过情景假设真切体会到课本中的英雄人物高尚的情操,对他们产生崇拜心理,在无形中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通过写作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方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自行拟定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展开写作,并将其记录下来。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写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语文练习,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思考,一篇作文最终是由学生自主思考所得出来的成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生的思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写作也能准确反馈学生性格品行,在教师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积极向上的观念进行鼓励,对消极落后的观念及时纠正。写作的过程本身也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对是非的判断。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对于学生作文题目的布置不能过于浅显化,需要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题目。
(三)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德育渗透
人的情感是现实生活中最为真实和丰富的存在。综观小学语文教学,多数教师倾向于为学生传授知识和学习方式,很少关注是否学会运用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更不知从何谈起。现代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教师应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核心素养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对此,语文教师应将语文知识与德育相结合,指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中浓烈的亲情与不计报酬的伟大奉献,为成为思想道德品质健全和积极乐观的人奠定坚实基础。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该篇课文为读者展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母亲经济来源十分微薄,但卻为孩子倾尽全力,作者用买书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只为让母亲吃好一点,母子之间的相互付出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当学生沉浸在课文情感中时,教师趁势提出:“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之间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情呢?是否愿意分享一下?”学生在教师提示下相互交流,积极分享自己与父母的感动难忘之事,对父母之爱与亲情产生深层次理解。此外,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应注重运用正确语言引导学生,因为很多心理问题都来源于情绪。相关心理学指出,运用表扬和肯定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并朝着态度友好与情绪稳定方向过渡,从而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对于我国语文教学及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推进国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道德教育的现状出发,整合各类国学教育教学资源,发挥时代、社会及家庭的作用,才能推进道德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红梅.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J]. 新课程(教研版), 2019, 000(006):250.
[2] 黄梅珍. 小学语文德育情感教学的渗透与反思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0, 000(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