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华人研究的历史天空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华侨史研究泰斗离世
  美国太平洋时间2009年5月21日,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麦礼谦教授因病在其旧金山寓所与世长辞,享年84岁。 与他相伴半世纪多并一直陪侍在病榻的太太张玉英透露,先生的身后事一切从简,其生前友好于6月20日为他举行了追思纪念仪式。
  麦礼谦与死神搏斗已近两年。
  身为海外华侨史料的热心收集者,麦先生临终前一天仍然心系华侨华人史研究,嘱咐麦太太为他带去1939年旧金山华侨集资建设的博览会“中国村”开馆照片,并费力地睁开眼睛辨认,希望能够补充到他的相关史料著作中。
  一年多来,麦教授的病情牵挂海内外多少人的心,人们都祝愿这位海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泰斗能够战胜病魔,继续他在华侨史研究领域无可替代的贡献。2009年2月12日,正在旧金山访问的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得知麦先生患病,特意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高占生等陪同下,到麦礼谦教授家探望,向麦老献上鲜花,安慰他忘病、忘年、忘忧,祝福他康复。
  
  研究功绩自有历史评说
  2007年10月28日,美国华人历史学会、美国华商总会等社团共同为麦礼谦先生82岁寿辰举办了庆贺晚会,同时表彰其在研究和著述美国华人历史方面的重大贡献。旧金山湾区各界人士650多人参加庆会,冠盖云集。洛杉加州大学梁志英教授、圣塔克鲁兹加州大学谭碧芳教授及麦礼谦先生的好友胡垣坤、蔡流轮先生等均到会祝贺并致辞。联邦参议员范士丹、加州众议员马世云、旧金山市长纽森等政要给麦礼谦先生发送了贺信和贺状。
  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王新平应邀出席,他致辞祝贺麦礼谦先生82岁华诞,并向其50年来研究、记录、编写和教授美国华人历史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致以崇高的敬意。王新平表示,麦先生是第一位用中、英两种文字编写和教授旅美华人历史的卓越学者。麦先生的研究和工作使一代又一代旅美华人能借鉴历史,认清奋斗方向。由于麦先生的努力,华人历史成为美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并赢得其应有的重要地位;他自己也谱写了北美华人的历史。麦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自己生活简朴,却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用在对华人历史的研究上。麦先生把全部研究资料捐献给伯克利加州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这份资产是无价之宝。王副总领事赞扬麦先生是爱国华人的典型代表。
  1991年以来,麦礼谦和郑国和(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共同主席)推动组织华裔青少年开展“寻根之旅”活动,促进薪火相传不遗余力。每年华裔青少年寻根足迹遍及广东20多个市、区上百个村庄。寻根团的许多成员因寻根而认识了家乡,“对所见所闻叹为观止”,有些甚至返回他们祖先生活过的那一片土地上当教师。在寻根之旅活动10周年之际,麦先生还与人合写了题为《绿叶对根的留恋》的回顾文章,表达出深厚的赤子之情。2001年7月22日,麦礼谦和郑国和双双获得广东省侨务办公室颁发的“寻根引路者”奖牌。
  
  史海钩沉 一遂千里之志
  麦礼谦祖籍为广东省南海县,1925年11月1日诞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父母亲都是成衣厂工人,收入微薄,生存环境恶劣。麦礼谦下面还有四个弟妹,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母辛辛苦苦车衣挣钱来养活。长子麦礼谦自小就体察到父母的难处和家庭的困境,10岁便开始帮助父母做针线活,直到晚年他仍然是捻针走线的高手。他发奋苦读,以求早日自立。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受聘于旧金山电车公司,1953年进入贝克特尔工程建造公司从事水电、核电工程设计工作,历时31年。
  麦礼谦虽然在大学学的专业是工科,但他始终不能忘情于从小喜欢的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很早就利用业余时间专注于美国华人华侨历史的研究,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进行文化寻根。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在旧金山的《东西报》《时代报》等美国华文报刊发表文章,披露华侨史料及研究心得。1965年,麦礼谦加入了“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其后曾三度出任该会会长。又曾先后到旧金山州立大学及伯克利加大讲授美国华人历史课程。
  1984年,59岁的麦礼谦提前退休,潜心投入美国华人历史的研究。他以老骥伏枥之姿,专注于史海钩沉,一遂千里驰骋之志。迄今几十年的倾情投入,用心血和汗水为美国华人历史研究事业的丰碑奠基。正是这个提前退休的人生转折,美国社会却收获了一位举世公认的华裔历史学家。
  麦礼谦先生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终于成为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麦先生以一个历史学家经世致用的人文情怀、孜孜不倦的学术钻研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获得对东西方文化的双重认识,在美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领域达到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水准。
  数十载孤灯相伴,数十部著作问世,成绩斐然的麦礼谦当之无愧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泰斗。麦礼谦所收集的有关华人历史的剪报已超过五个档案柜之多,有关美国华人历史的著作(包括与人合著)等身,其中主要著作包括英文版的《加州华人史纲》(与陈参盛、胡恒坤合编)《美国华侨、华人研究概论》《美国华人社会与中国政治》《美国华人的历史与社会》等,中文版的《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十九世纪美国华人报业小史》等等,其中35万余字的《从华侨到华人》写作就花费了5年之久。这些著作在伯克利加大、旧金山州大图书馆和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等全美各大图书馆、研究机构都已是不可或缺的藏书。
  身为第一位用中、英两种文字编写和教授的美国华人历史的历史学家,麦礼谦的成就丰富扩充了华人历史研究的宝藏,点亮了华人历史研究的天空。
其他文献
我国西部百姓把那些最美丽、最芬芳的花儿,统称为“格桑花”,它被藏族乡亲视为爱与吉祥的象征。有个爱心志愿者组织叫格桑花助学协会,她以格桑花西部助学网为平台,经过3年多的运作已筹集捐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使数万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公益慈善品牌。而她的创始人却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女性,追寻她的生命足迹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大爱无疆、催人泪下的生命宣言。    格桑花凋零撼心魄    今年39岁
期刊
2008年4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2008年度考古发掘任务,  并与包括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内的17家项目承担单位正式签订工作协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线路从荆楚文化遗存富集的丹江口库区向北穿越夏商文化鼎盛的中原沃土、燕赵文化繁荣丰茂的京畿大地。这是一个穿越中华文明腹地的浩大工程,是继三峡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考古会战。宁波考古工作队所在的丹江工地是黄
期刊
明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过年的喜气还未散去,皇帝朱元璋坐上龙椅时还面带喜色,可接了第一份奏章之后立时浓眉紧锁,甚至脸露怒色。这份奏章说:“大批倭寇侵犯浙东,焚烧民居,抢劫财物,还将婴儿挑在长矛上,将孕妇肚皮剖开……”朱元璋愤怒得胡子都颤动起来,但很快就沉静下来,说:“海疆需要宁静,派谁领兵去抵御倭寇的侵犯呢?”众大臣面面相觑,一时默然无语。谁都知道,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等皆已去世。朱元璋这时
期刊
龙是中国的象征,关于它的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夏朝。  相比之下,中国民间的舞龙风俗源于何时何地,传说的版本缤纷呈现。最近,一个新的版本在网上盛传: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金华磐安。记者立即跟着香港的阳光卫视摄制组匆匆赶到了磐安,探寻这个现实中的民间传说。    版本来自台湾的一本书    磐安县玉山镇党委书记孔令维告诉记者,中国舞龙的发源地在金华的这个版本,早在10年前,就在我国台湾宝
期刊
2009年5月24日晚7点,上海。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内,灯火通明,高朋满座。  台下,是复旦大学的博学鸿儒、莘莘学子,以及来自各地的资深“张爱玲迷”。  台上,是主持校订《张爱玲全集》的内地散文家止庵,以及香港资深文艺评论学者马家辉。  他们讨论的只有一个话题:张爱玲的遗作、一出版便引发文化界热议的《小团圆》。  止庵说:“《小团圆》是一部情感小说,一部心理小说,是张爱玲对自己一生中的各种感情,包
期刊
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民族先人创造的历史实录,是民族凝聚力、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反映。  温州宁村“七月十五汤和文化节”相继入选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筹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村先后被评为区、市、省级科普示范村。2008年宁村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宁村,正以汤和文化为核心,打出三张金名片,展示
期刊
At the China 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that lasted from January 10 to February 10, 2009 in Beijing-based China Art Gallery, Children are the Teacher’s Life, a boxwood carving by Zhejiang artist Zheng
期刊
我驻美首任大使柴泽民回忆中美建交往事­­­——    国家主席胡锦涛1月12日下午会见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的美国前总统卡特时,积极评价中美关系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和长足发展,对两国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与发展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高度赞赏。  卡特,邓小平称之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8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十分清晰。“中美建
期刊
2009年4月下旬,笔者在合肥应约采访回国探亲的赵丽时,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位年纪轻轻的“邻家小妹”,竟是家产千万的“欧洲农场主”。据说她生产的有机蔬菜行销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地。出国前她是一家大公司的白领,为何千里迢迢跑到国外当农民?德国“庄主”的生活到底怎样?    公司白领到欧洲当农民  赵丽出生在合肥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2003年夏天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她留在上海一家经营医疗器械的大公司做
期刊
我在卢旺达期间,结识了一位当地的姑娘,名叫卡娅斯。十月的一天,卡娅斯邀请我参加她姐姐卡西斯的婚礼,我正想了解当地人的一些风俗,便一口答应了。卡娅斯没想到我这个外国人会欣然答应,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然后我们约好星期天的早上,我在住处的大门口等她来接我一同前往。  星期天一大早,我按中国人的风俗用红纸包了礼金,并用简单的卢文附了祝词。当我来到大门口时,她果然站在那里,看得出她等了很长时间。在路上从她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