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最美的地方建书院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xz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走访了不少古村落,无论规模大小,几乎村村有书塾,户户有楹联。但最让人过目不忘的还是安徽西递村“履福堂”内的那副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说的人是那么心无旁骛,那么气定神闲,那么理所当然!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贯穿着读书人的一生一世,也是中国人至高无尚的精神追求。寒门学子读书,一卷在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千百年来,在儒家学说教化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做官一度成为古人的终极理想。书读得好,万物皆备于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可是,早已富甲一方又不想入朝做官的履福堂主人,仍把读书列为“第一等好事”,或有比黄金屋千钟粟更高远的理想吧!
  履福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84年),为徽州富商、清代收藏家胡积堂的故居,是当年西递村少见的三层楼结构的民居建筑,站在最高层可以极目遍览整个西递村的高墙黛瓦。也许是站得高看得远些,胡积堂本人虽终身无意入仕,然“学者非必仕,而仕者必如学”。由此,“积德”与“读书”遂成为胡家世代相传的庭训。


  读书不仅是西递胡氏的家风,在古徽州,尽管地少人多,谋生不易,族人多有外出经商学艺的传统,但“贾而好儒”,各村落读书风气极盛。“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富起来的徽州人把村中风景最秀美的地方用来建造学校,使读书真正成为赏心悦目的乐事,怡情养性的雅事,知书达理的好事。如宏村的南湖书院就是依湖而立,建造在波光粼粼、荷叶田田的南湖北畔。这座书院建于1814年,占地6000多平方米,虽是当地富商出资,却冠以本族文人汪以文的名讳题匾“以文家塾”,其尊师重教之风可谓天地可鉴。南湖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6处楼阁组成。“志道堂”两侧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今人读之仍觉齿颊留香。厅堂不大,摆放着几张书案几条板凳,最多也就容纳20人,据说是先生讲学布道的杏坛;“启蒙阁”为宗族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课堂;“会文阁”是族中文人墨客以文会友的地方;“祗园”则是书院首任主事汪以文的住所。书院开蒙百十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如清末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初年代理国务大臣汪大燮,不少族中子弟曾在此受过启蒙教育,为汪氏宗族的辉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可惜,这些散落在各地古村落的书院家塾,现如今不是成了徒有其名的“遗址”,就是仅供游人参观的 “遗产”,没有了书声人气。
  古人已远,古风不再。曾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传统士绅阶层的乡村私塾书院,在滚滚的时代洪流裹挟下,早已化作孤帆远影,一去不复返了。私塾、书院、乡绅成为乡土中国一组远去的历史名词。继而,在“做大做强”的号令下,小学进镇,中学进城,教育资源普遍集中到府城市镇,偏远乡村缺少师资,生源分散,只能撤点并校。不少10年前由爱心企业援建在家门口的“希望小学”也被废弃,小村庄里甚至没有一所小学校了。小小幼童为了读书,不得不起早摸黑翻山越岭,不得不小少离家异地飘泊,不得不攀援怒江铁索飞身过河,不得不挤进惊魂校车一路颠簸险象环生。读书,成了山村学童的难事、苦事、险事。乡村,告别了学校如同丢失了灵魂,乡规良俗急剧失守,乡土文化嘎然断裂,乡村文明走向凋敝,不少山村已经成为暮气沉沉的老人村、破落村。
  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年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平均每天减少63所、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根据研究院在10省农村中小学(微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21世纪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成了万里长征,读书不再是第一等好事,反而成了千难万险的事。


  中国乡村教育曾有自己的传统也有成熟的模式,古代近代、民国时期,都有许多不遗余力推进乡村教育的硕学鸿儒,无论是“行乞兴学”还是“文字下乡”,或是“办平民学校”,都是通过识字教育,让人读书明理,开启民智。
  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蓝图中,没有学校的位置。谁都知道宏村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没有人会奢望今人如古人一样,在风景最美的地方建学校,也不要求公共设施中,最好的建筑是学校。但乡村小学应该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村小”可以不求最美,但求就近。
  旅游小贴士
  西递村是安徽省南部黟县的一个村庄。2000年11月,西递与黟县宏村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这里自古文风昌盛,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交通:到达黄山市后,在黄山市汽车站后再换乘到黟县的班车,最晚17:30分,到达黟县后再乘班车至西递,最晚17:30分。
其他文献
伴随孙犁诞辰一百周年,地处滹沱河畔的安平县,也将一座雕像矗立于家乡土地上。揭幕式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发来贺信说:“是孙犁先生的小说,引领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的魅力,去琢磨语言在千锤百炼之后所呈现的润泽和力量。他于平淡之中迸发人生激情,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至今依然给予我深深的滋养。”  这位朴素的大师自从走出孙辽城,百年后重新回到最初的家,这时也会让人想起他的文字:“月亮升起来,院子里
期刊
在城里过年,越来越觉得没有意思。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逼着传统的年节节败退,现在几乎是没有立足之地了。全城一个“禁炮”令,把火爆的新年变成了哑巴;团拜本已改变了拜年的原意,现在连团拜竟也搞不下去了,时兴起电话拜年甚至短信拜年。年味寡淡,让人提不起过年的兴致。  越是如此,越怀念旧时故乡过年那浓浓的年味。  年味是内蕴外显的东西,如同酒味,它不是从外边添加进去的,而是在酿造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这个酿
期刊
绵羊羔出生50天时,宰后获取的皮子,即称“二毛皮”。 二毛皮毛质细润,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成绺,纹似波浪;若将皮板轻轻抖动,毛穗顺次倾垂,犹如平湖波荡,瑞雪飞落。  柔软的二毛皮围在女人的脖子上,使那些长相一般的女人,立马就显出一些福相来。  可谁知道它美丽外表下让人心酸的痛苦呢?回忆起来,眼前就有朵朵洁白的云闪现,让人的眼光无限温柔起来。  在我的老家西海固,到了大雪纷飞的冬季,母羊就进
期刊
噢,棒子垛,好漂亮的棒子垛!  “我们这里管玉米叫棒子”,身边来自石家庄的作家刘亚荣告诉我。自小生长在南方的我,从未见到过这么成垛、成垛堆积的玉米,眼前,那些本来搭晒在墙角旁、屋檐下的玉米棒,被细丝般的铁网,拦腰抱起,垒得高高的,它们惬意而乖巧地躺在铁网的怀里,向我舒展着金灿灿的笑脸……  眼前,位于冀中平原大地上的安平,它那4000多年历史积累下的岁月刻痕,不全在土砖拼成的乡间小道、水源干枯的滹
期刊
白洋淀美吗?美。白洋淀美得让你看不过来,美得让你没有办法看全。白洋淀不仅有烟波浩渺的水,有曲径通幽的芦苇荡,有洋洋数千亩的莲藕,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贵莲花,还有架着鱼鹰的小船,有你随便采摘的莲蓬,有偶尔被你惊起的野鸭,有小兵张嘎的故居,有淳朴的乡民,有一阵阵清凉的渔歌。白洋淀有诗的灵动,有画的瑰丽,所以才有了《小兵张嘎》,有了《荷花淀》,有了《雁翎队》,白洋淀有白洋淀的文化。白洋淀的文化带着水乡的韵
期刊
记得年少时,每每清晨去村祠堂念书,祠堂西首黄檀树上的喜鹊也从窠里跳出,喳喳直叫,与我们伴读。  后来宁波在宁海县里要选择四所学校推广普通话示范教学,储家初级小学有幸选择其内。我们在课堂上跟着张晓天老师念“a”、“o”、“e”……恰巧,黄檀树上的乌鸦们,也“啊”、“啊”直叫,一生待人严肃的张老师暗暗地抿嘴,不禁噗嗤地发出笑声,同学们跟着哄堂大笑。  长大,我离开家乡。记不起辛酸年代的何月何时,父亲捎
期刊
香奈尔5号传奇诞生  17世纪的欧洲人就知道,最迷人的香水出自格拉斯。这个法国南部的小城是法国香水的摇篮,至今仍是法国香水的重要产地和原料供应地。  而我们称为“臭”皮匠的人居然是制造香水的鼻祖,这是我这次去格拉斯才知道的。  早在16世纪,格拉斯的传统手工业是使用橄榄油浸泡熟皮来制作手套的。然而,经过橄榄油熟皮后的气味显然不太好,因此不少熟皮匠人开始制造香精加入其中。香味手套风靡一时,很受当时上
期刊
1 一路行来,最健全的城市还是巴黎。  它几乎具有别的城市的一切优点和缺点,而且把它们一起放大,推向极致。你可以一次次赞叹,一次次皱眉,最后还会想起波德莱尔的诗句:“万恶之都,我爱你!”  正像我们抡起一拳擂到朋友肩上:“这个坏蛋,真想你!”  它高傲,但它宽容,高傲是宽容的资本。相比之下,有不少城市因高傲而作茧自缚,冷眼傲世,少了那份热情;而更多的城市则因宽容而扩充了污浊,鼓励了庸俗,降低了等级
期刊
走过四季,走过酸甜,走过苦辣,人生如此,摄影如此。  曾几何时,命运之神偶然想起了我,并毫不客气地叩响了我的心扉,引着我走进了一个凝聚着光与影、线与色、历史和现实、思想和情感、痛苦和欢乐的瞬间世界,凭着一股浓浓的激情,从那时起我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关注生活,关注人生。  走进生活的原野,有过客居山乡夜宿农家的陶醉,走进艺术的原野,也有过身居闹市的孤独。为了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而感动
期刊
11月12日 晴  我乘坐的是从广州开往湖南怀化的列车。上车时乘客排山倒海似的往硬座车厢冲,硬座车厢全是外地民工,秩序混乱,如此在水泄不通的人群折腾一夜,旅行的全部精力将被消耗至尽,我想办法补了一张硬卧铺票,才免受旅途之苦。  11月13日 晴  下午4时到达湖南怀化,住星华宾馆,房租不贵,单人房35元,有彩电、地毯和洗手间。我向服务员了解去王村(芙蓉镇)的交通情况,她说要乘火车到动洞河,再转乘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