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初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日本借鉴吸收东西方的先进改革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在数学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达到了世界前列水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所以对中日两国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对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数运动是以结构化和集合、映射为基础的,因此此次运动为函数的教学奠定了方法.就现今来说,函数是衔接中学和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支柱,因此本文将对中日两国在《一次函数》的内容上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具体内容、例习题、数学活动四个方面入手.2 整体结构比较
  日本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教材《新数学2》第三章的教学内容标题和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的教学内容标题均为《一次函数》,具有可比性,故本文选取《一次函数》内容进行比较.
  为了说明中日两国教材在《一次函数》内容上的差异性,先从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进行比较,得到表1和图1.
  分析表6数据并结合“数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比较,可以得出,(1)两国教材均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别举例说明:人教版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通过使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的性质,并作为将来学习知识的一种手段,日本教材中的“数学之窗”,通过让学生做一根杆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人教版教材中的“课题学习”,通过选择最佳方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日本教材中的“生活数学”,通过调查东北山行新干线的速度解决实际问题.(2)日本教材十分看重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例如:日本教材在得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之后,利用“做做看”让学生通过图象感受倾斜与切片的大小对图象位置的影响.
  6 结论
  通过对中日两种教材《一次函数》内容从整体结构、知识点、例习题、数学活动四个方面的比较,得到以下四方面的结论.6.1 整体结构方面
  从两国教材编写体系上看,两国基本相同,且均运用了旁白、图表等手段,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而从前后章的比较上看,两国的差异较大,人教版的本章内容与前后章内容并没有联系,而日本教材的本章内容与前章有较大的联系.6.2 具体内容方面
  从两国教材的具体编排内容上看,人教版教材将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均归结到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中,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学习一次函数,而日本教材并没有将这三者作为整体出现在教材中,而是将函数、正比例函数归结到《数学1》的《比例和反比例》中,所以日本教材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介绍一次函数.
  从知识点上看,日本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要比人教版教材丰富,且日本教材中存在利用关联性问题连接的知识点,而人教版教材中则没有出现,提出的问题相对独立.6.3 例习题方面
  从例习题的数量上看,人教版教材的数量较多,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从认知水平上看,人教版教材的例题重视学生各类水平的发展,日本教材的例题看重学生对概念的识记、方法的操作和理解;日本教材中存在一题多解的例题,且在习题的设置上更为人性化,而人教版的例题解法相对单一,但在习题的分层上更具有代表性.6.4 教材的“数学活动”方面
  日本教材中存在团队形式的“数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人教版教材中的“数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相比较而言,日本教材的“数学活动”更具有开放性.
  参考文献
  [1]高文君,鲍建生.中美教材习题的数学认知水平——以二次函数及函数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57-60.
  [2]刘曌,杨光伟.新课程理念下中日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数学活动”的比较研究——以我国人教版与日本东京版初一数学教材为例[J].中学数学杂志,2013(10):25-29.
其他文献
【摘要】最近,在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次看到听到“谢同学不杀之恩”这个字眼时,有点不是滋味。大学生寝室内对同学的投毒或拔刀相向、十三岁女生因为别人说她不如某某漂亮而将其杀害肢解等恶性犯罪事件投射出来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关注。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工作者,从这些事件中更让我感觉学校德育的重要性,而不是纸上谈兵。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像我们农村学校多少都存在着德育缺失,主要表现在:首先,学校德育的地位
期刊
苏科新版教材中,图形的相似调整到九年级下学期学习,可见对其重视的程度.面对编排顺序的调整,考试的命题工作也增添了很大的困难,在此种背景下,笔者参与了我区中考一模试题的命制,压轴题就以相似为背景进行了考查,题目得到了全区众多老师的称赞,命题过程中略有收获,故撰文与同行分享.  1 原题呈现  问题提出  如图1,已知直线l与线段AB平行,试只用直尺作出AB的中点.  初步探索  如图2,在直线l的上
期刊
原题 (2008年台湾)如图1,坐标平面上有一透明片,透明片上有一拋物线及一点P,且拋物线为二次函数y=x2的图形,P的坐标(2,4).若将此透明片向右、向上移动后,得拋物线的顶点坐标为(7,2),则此时P的坐标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张浩杰,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南通市数学骨干教师,南通市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主持市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课题二项,发表论文15篇
期刊
当今,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合作意识、环境意识、尊重父母意识、劳动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不足。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英语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功利化教育就是以获得功利目的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追名逐利的教育。整个教育的功利化也使英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目前,英语学习的好坏就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这直接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1](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中,明确指出:“教科书编写要努力凸显特色,积极探索教科书的多样化.”可见,编写的教科书多样化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科书的一大特点.数学教科书是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落实《课标(2011版)》的具体要求.在新课程下,到底现行的数学教科书又具有什么样的新特点呢?我们很有必要掌握不同版本数学教科书的特点.  三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是指导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编写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中笔者以青岛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七—九年级)为例,将教材编写的主要原则进行归纳介绍.  1 突出核心概念,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课标(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
期刊
1 写在前面(总体设想)  分式的运算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个程序,但学生学习的现实并不乐观,除了因式分解的认知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对分式运算的认识不到位,带有一定的机械性,虽然类比分数的运算,很容易获得分式的运算规则,但由于字母尤其是多项式形态的干扰,致使学生对此模糊,负迁移不自觉地就发生,尤其是对约分的使用容易出现偏差,指令约分,还会好一些,若在乘除运算中就不然了,往往没分解就盲目约分,透射出对分式基
期刊
本文仅从整数的奇偶性上引出矛盾,利用反证法给出5,13,21,29等数均为无理数的统一证明,供同学们参考.  定理 若p是自然数,则8p+5是无理数.  证明 假设8p+5是有理数,即有8p+5=mn(mn是既约分数),  则有(8p+5)n2=m2……(1)  [1]假设m与n均为偶数,则恰与mn为既约分数矛盾!故假设[1]不真!  [2]假设m与n的奇偶性不同,由于8p+5始终为奇数,则(1)
期刊
《中学数学杂志》2014年第6期刊载了黄栋老师《线段旋转的面积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文[1],讨论了线段绕点旋转所扫过的图形的面积问题,通读文章后笔者觉得作者对于“旋转中心在线段外”的情况的讨论在图形和解题策略方面似乎存在一些疏漏,值得商榷.现将对该问题的商榷与探讨梳理成文,以期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交流.1 问题的简要回顾  文[1]将一条线段绕某点旋转问题分三类:第一类,旋转中心为线段端点;第二类
期刊
1 缘起——一种思路的意外受挫  一次单元测试,有这样一道源自课本复习参考题的改编题:  如图1,在矩形纸片ABCD中,AB=a,AD=2a,E是AD边上一点,nDE=AD(n为大于2的整数),连接BE,作BE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D、BC于点F、G,FG与BE的交点为O,连接BF和EG.  (1)试判断四边形BFE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果四边形BFEG与矩形ABCD的面积比为17∶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