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知行合一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ng1987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生道德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效初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寄宿制项目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和“两免一补”工程,基础教育成就巨大,举世瞩目。但是由于基础条件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道德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发展不力、改观不大,不仅制约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更严重制约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薄弱与道德行为游离。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观念薄弱的问题。道德观念薄弱带来了道德行为的游离,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常常表现得中规中矩,却难以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大错不犯,小错频繁”,凸显了当前中学生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现象上是普遍的,但在性质上是严重的,成为中学生道德建设工作中的顽疾。
  2.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行为混淆。薄弱的道德观念与游离的道德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加强与规范,则必然让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道德观念模糊。如,团结友善与“江湖义气”如何区别?助人为乐与“助纣为虐”怎样界分?幽默诙谐与流里流气的“潇洒”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思维上的开拓创新与行为上的“标新立异”本质上是对立还是统一……道德观念薄弱基础上产生的困惑,如海上的冰山,真正浮出水面的只是一角,潜在的困惑没有得到及时的化解,而直接走向了模糊。于是,胡作非为成了“敢作敢为的勇士”,侮辱师长成了“不畏强权的斗士”,互相包庇成了“同甘共苦的义士”。大多数学生在模糊的道德观念支配之下,从思想深处并不认为这样的行为有何不妥,甚至还充满了“正义感”。这种由道德观念模糊而引发的道德行为混淆,是当前中学生道德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3.道德观念扭曲与道德行为畸形。道德观念扭曲在本质上是反道德的,至少是观念上已具有了反道德的雏形。扭曲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很容易为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用反道德的行为方式满足个人欲望,而且极易在侥幸得逞的情况下演变为不良习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类似行为,这种不良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某一方面的舒适情绪反过来又加大了道德观念的扭曲,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在学生中,畸形道德行为并不鲜见,有小偷小摸的,有打架斗殴的,甚至还有人身伤害的,等等。更有个别出现学生轻生的极端现象,虽然诱因复杂,但从道德角度分析,仍应归到道德观念扭曲范围之内。畸形的道德行为虽不占主流,但影响却非同小可,是解决当前中学生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中最突出的方面,十分紧迫,刻不容缓。
  
  二、中学生道德失范的原由
  
  1.理想与现实脱节。《中学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意见》等均为皇皇巨著,理论性强,德育专家穷其一生也未必能研究清楚,却要求中小学生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而他们还要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再加上学校德育活动跟风跑、赶时髦的现象,卷帙浩繁的德育内容给中小学实际操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也就在所难免了。
  2.内容与手段的脱节。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学生德育滞后的局面。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缺少深层次的研究,对实际缺乏指导作用。进行的调查研究也往往是一时性的,没有连续、深入、持久的追踪调查,很难掌握道德发展的轨迹,致使进行德育实践的教师处于以经验为主的低层次的教学方法上,影响德育有效性的发挥。
  3.德育与智育的脱节。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讲,把学校工作分为德育工作和智育工作,本身就是错误的,德育、智育应该与身心素质教育、审美能力教育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教育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优质教育作为一种稀有资源往往受到人们的争夺,再加上社会舆论对学习成绩的片面报导,这使得学生、家长和教师几乎把所有注意力投向了智育;再加上智育考核的可量化性和德育考核的复杂性,使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被弱化和挤占。
  4.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脱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来自农村的学生缺失家庭教育,他们的父母往往因生活所迫外出打工,学生长期与父母缺乏交流;二是有少部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父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对学生的影响不少(调查显示:在家长最想了解的信息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占54%、学习态度占25.5%、思想动态占28.5%、情感状态为0);三是部分家庭对学生的过度保护,由于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家庭教育观念、方式与修养的不同,导致对青少年情感和教育态度的差异,加上学校与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理解,使得学校不能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5.学校与社会脱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对学生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责任的无限扩大化,许多学校只能采取消极的“圈养政策”,把学生与社会尽可能地隔离开来。知识和实践的脱节,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往往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更谈不上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习惯及行为。久而久之,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将会越来越差。
  
  三、中学生道德建设的对策
  
  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前途和命运,而且对学校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深远。要消除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应该切实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使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方式多样、资源整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成效。
  1.强化道德观念,树立远大理想。加强道德观念要始终坚持理想领航。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道德观建设中的领航地位,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从道德观念上做好准备。
  2.丰富道德体验,做到知行合一。丰富道德体验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马克思说:“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深刻揭示了道德的知行统一的本质特点。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间,道德体验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学校要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优势,既重视课堂教育,也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让知在行中得到验证和强化,让行丰富知的内涵和深广度,在知行统一中获得健康良好的道德体验,增强自主的道德感。学生的道德体验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区别情况,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道德体验过程中纠正不当的道德观念,走向正确的道德轨道。
  3.规范道德行为,磨练学生意志。磨练意志需要多途径开展。在理论上,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高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在具体实践中开展高尚的道德行为,这种意志才是正确的道德意志;在信念上,要以杰出人物示范引路,要引导和激发学生向往英雄、学习榜样,以顽强的精神迎接困难;在行动上,学习、劳动、军训、社区服务等都是磨练意志的良好载体,如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军训,可以起到整顿风气、磨练意志、提高凝聚力的作用,使学生迅速收心入轨,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4.改革教育模式,优化活动内涵。改革教育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学校德育不能只局限于道德知识讲解,而应该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一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练意志,在解决问题中选择道德行为;二是请进来,让广大家长和社会团体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校通”、网络等途径广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另外邀请广大名人、专家来校讲学,让学生聆听外面的世界。
  总之,加强中学生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广泛,只有通过多途径、多层面的积极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其他文献
大联考终于结束了,评改试卷的激情已消失殆尽,特别是看到那一篇篇假、大、空的作文,更令我心烦。改到秦雪欢的作文,看到他“龙飞凤舞”的字我本想一览而过,这个小子,我多次叫他练练字,可他写字还是鬼画符,但是,看完第一段话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仔细一看,作文确实不一般,平实自然中流露出真情实感,结尾写景的句子对心情的映衬更是妙笔生花。当然感动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文中叙写的一件与我相关的事情:  “‘法官’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者的个人威信与教育效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因此,班主任如果能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就有了搞好班级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如何才能让自己在学生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呢?我认为,富有魅力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的关键所在。  “魅力”是吸引人的一种力量,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职业,魅力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而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的班主任,又如何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人,
【摘要】目前历史教学正在改革中,针对学生在历史课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即成为改革的关键内容。  【关键词】历史 教学 学生 非智力因素    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并不低,差异并不大,为何学科成绩却有差异,其实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在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语言是词汇的海洋。本文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英语词汇,以提高学习效率。    一、运用构词法    英语词汇量庞大,浩如烟海,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掌握基本的构词法将会有助于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构词法通常有前后缀、转化、合成等。掌握了构词法,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增加词汇量。    二、同根族联系    同族词又称同根同源词,是指词根相同的一
从近几年来我校的中考成绩看,学生的语文成绩总体来说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本功不扎实,如第一大题,基础知识积累与应用中的古诗词填空表现最为明显,不少同学都因写错别字而丢分;二是阅读不能整体把握、重点突破,如文段阅读题,有不少同学连文章的论点都找不准,或找不到;三是作文,不少同学无论怎么想,怎么写,也写不到300字便收笔,无话可说,内容空洞贫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益,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我的尝试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也开拓了一条新的教学思路,解放了自己。    一、具体做法    对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教学,我采用了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的主体自教式教学形式,形式的载体是“我来当老师”系列教育活动(班级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之一),我提前两周把活动要求布置下去,鼓励愿当老师的同学先报名,并把自己想上的课文报上来,刚开始
2007年,各省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长度增加,难度也有所加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在阅读与鉴赏中,“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形势是发展的,要求是明确的,但操作起来却使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感到茫然。现
新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中大大增加了诗歌的比重。以七年级为例,上下册课本共选编18首诗歌,其中现代诗12首,古诗6首,另外还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20首。如此大规模地选入诗歌,在此前教材中是未曾有过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按照诗歌自身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以及时代特点,围绕“情”字,由浅入深分步讲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效果较好。以下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三点体会:    一、“知人
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更注重的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相应的,教育在其本质上,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培养人的工具,而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连接。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这是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那就是人本理念,用真情和爱心教育学生。那么如何去实践呢?    一、
【摘 要】 英语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让学生大胆、主动参与教学。在这个背景下,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使得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反馈,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促进都得到了强化,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中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各种弊端,值得大力倡导。  【关键词】 英语 教学 阅读课 互动 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提倡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