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后“资料袋”优化阅读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mi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编排了“资料袋”,它是语文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袋”主要是以图片型、文字型和混合型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资料袋”在学生助学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笔者就资料袋在课堂课始、课中和课后的妙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始: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后面编排了对名著相关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的“资料袋”。在阅读教学之前,借助这些“资料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景阳冈》(五年级下册)一文教学伊始,教师就可以先把资料袋中的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阅读。经过阅读,学生们知道了《水浒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主要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的故事,并且对武松其人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生阅读“资料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关于武松上梁山之前的一件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事情吗?武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阅读学习吧!”这样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先把“资料袋”中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景阳冈》所节选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有大概的了解与认识,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课中:深化学生阅读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些词句或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可借助课后“资料袋”,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三年级上册)一文第1自然段中有关于“民族”方面的内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中多数对“民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概念。基于这样的学情,教师就可以把“资料袋”中的内容通过大屏幕呈现给学生看,借助“资料袋”中的图片内容,学生们对“民族”一词有了更为直观具体的认识,并知道了不同民族的服饰、语言等是有区别的。这样教学,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民族”一词的理解认识,教师把“资料袋”的内容适时呈现给学生。这样教学,直观清楚,一目了然,深化了学生对词语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结合文本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统编本教材课后的“资料袋”就为学生搭建了通向实践的平台,教师要能够依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四年级上册)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作者细致、连续观察的方法,课后“资料袋”中主要以银杏叶为例,以图文结合和表格法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做观察记录的方法。教学结束之后,为了深化学生连续、细致观察的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黄豆芽和绿豆芽的发芽过程为例,也可以以学生自己养殖的一种花为例,利用课余时间以图文结合或者图片的形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
  教学中,教师借助“资料袋”让学生学习了两种做观察记录的方法,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进行观察,做好观察记录。这样教学,可以把语文與生活有效结合,并为学生本单元学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后“资料袋”的编排凝聚着编者明确的教学意图。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资料袋”的类型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灵活运用,以充分发挥出课后“资料袋”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江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低年级教学中,怎样提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助力呢?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提升点等,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向思维的深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倡导真问,去伪存真  真问即提出真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虚假问题”
词语听写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从大多数课堂教学来看,其听写过程是枯燥的,气氛是紧张的。教师可以转换听写思路,让词语听写呈现别样魅力。笔者以《荷花》一课的词语听写为例,在听写策略与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下面我们开始听写词语。你们好好回忆一下,荷叶一片紧挨着一片,课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  生:(齐)挨挨挤挤。  师:不错,现在你们来写一下这个词语。  (生书写,
不久前,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会走路的树》,整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师配乐范读、生戴头饰表演读、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互评读书等各种环节。真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上完课后年轻教师都说:“你们班的学生读书好棒!这节课很流畅,很有感情!”专家则点评:“课堂应有思维的碰撞,教学不是盛装表演。”  后来我读到了一篇名为《教学不是盛装表演》的文章,把文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简洁、自然、高效、务实的示范
单纯的词语是客观而僵硬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之中,詞语才能彰显其独特的生命意蕴,正所谓“字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生字词的学习就应该置于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无论是理解认知,还是积累内化,亦或者是实践运用,都需要在语境下进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契合认知规律,让词语内涵更直观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真实可感的情境往往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认知动力。因此,文本中一些与学生生活实
倾听是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方式。在当今以视域的融合、心灵的交流为目的的对话教学中,倾听既是基础,又是学生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对不同学段的“听”也提出了要求:低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中段“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笔者认为,倾听是一种能力,教
相较于以往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更多,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呢?  一、想象  南怀瑾说:“没有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没有一首真正的诗歌不是想象的产物。”由此可见,想象在诗歌中占据着很大比重。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想象入手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令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充满无限的活力与张力。  如《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古诗词以洗练的语言、典雅的意韵、悠远的意象,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着我们的情思。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品味诗词意韵时,要注重丰富情感,培养诗情;注重滋养性格,形成诗心;注重升华情怀,走向诗化。  一、关注诗眼,品悟诗情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外在物象引发诗人的感发,情到深处才能写出最真诚的诗篇。而这种内在的感发力量,诗人总会提纲挈领地融入诗眼来表达。如《春夜喜雨
小古文,属于文言文,是古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记录与感悟。学习小古文,能在小学生的心中播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知语言的美妙、生活的志趣、思想的深邃。让学习小古文成为学生重拾童心、再忆幼时的一段美好体验。  一、玩中问,疑中生趣  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无限的向往,这是小学生的特点,也是他们学习小古文的优势。小古文大
综观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教学方面应用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分别涉及留言条、启事、通知、日记、书信、介绍事物(动物、植物、物品、美食或其他)、倡议书、读后感、作品推荐和作品梗概(推荐一本少儿读物)等诸多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写人、记事、写景类的习作教学往往颇受教师重视,而应用文教学则极容易被边缘化处理,较之前者,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其实,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生活密切
【教学意图】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但学生思维较为感性,如果直接讲解,或者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识字,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以搭建平台,创新形式,让识字教学变得富有趣味。统编本教材一改传统枯燥的编排方式,将识字内容变得富有趣味。以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为例,借助一则韵文进行识字,通过朗朗上口的韵文引导学生在场景中认识事物,认识与事物相关的汉字,给枯燥的识字教学添了韵味。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