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比较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ha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2018—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地理试题(必做题)为研究对象,利用综合难度模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三套试题在背景材料、认知水平及推理水平方面难度有较大差异,而在设问方式和知识含量方面难度相当,并基于此对我国高考地理试题命制和教师教学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综合难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92-03
  新时代我国高考地理命题正在由“知识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旨在提升地理学科考试质量,助力高中地理育人方式改革[1]。分析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对推进我国高考命题改革和中学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鲍建生教授的综合难度模型[2]对2018—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地理必做题)进行难度分析,一方面为高考命题人员提高试卷的设计质量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为一线地理教师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提供思路,更好地发挥高考对教学的导向功能。
  一、地理试题综合难度模型的構建
  最初由鲍建生教授提出的综合难度模型是应用于数学课程中进行习题难度的比较,后来由王宇[3]首次将其运用于地理学科,并将该模型依据地理试题的特点进行了调整,分5个难度因素,每个因素分别有若干个水平层次来确定其难度(见表1)。
  地理试题综合难度模型的构建具体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根据每道题目的5个难度因素的水平,对每个难度因素的3个具体水平按照从低到高的等级进行变量的赋值,依次赋值1、2、3。
  第二步,按照鲍建生教授的综合难度计算公式计算试题组的加权平均,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di =[jnijdijn]([jnij=n];i =1,2,3;4;5; j =1,2,3)
  公式中,di( i= 1,2,3,4,5)分别表示背景材料、认知水平、推理水平、设问方式和知识含量5个难度因素的值,dij为第i个难度因素中的第j个水平的权重(例如d11、d12和d13分别赋值为1、2、3),nij则表示这组题目中属于第i个难度因素的第j个水平的题目的个数,n代表题目总个数。
  第三步,按照第二步计算得到的5个难度因素的值,绘制地理试题综合难度雷达图,并根据图形的特征分析试题的综合难度。
  二、2018—2020年高考试题样本分析与统计
  1. 样本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地理试题选择题部分中的第三个题组(6~8小题)作为样本,根据评价试题难度的5个难度因素15个水平层次对每个小题进行分析,并根据赋值标准进行赋值。
  [原题呈现]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试题分析]
  从背景材料来看,本题组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文字材料较为简单,因此属于单一材料,6~8题在背景材料维度均赋值“1”。
  从认知水平来看,第6小题需要学生通过获取并解读地理信息,分析积云的空间分布特征,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属于认知水平中的“理解”,赋值“2”;第7小题,学生只需要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就可以解答,该题主要考查气温的水平分布特征,侧重对区域认知的考查,属于认知水平中的“领会”,赋值“1”;第8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阐明事物变化规律的能力,属于认知水平中的“理解”,赋值“2”。
  从推理水平来看,第6题需要学生将材料中的地理信息以及积云的形成原理等作为背景知识,分析积云的空间分布特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属于推理水平中的“中等推理”,赋值“2”;第7题考查的是简单的区域认知能力,学生只需要根据已知信息推断出“近地面越热,气流越容易上升,越容易形成积云”,即可判断出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因此属于推理水平中的“简单推理”,赋值“1”;第8题考查的是气温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气温的日变化,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并且还要以题干信息为背景材料,因此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不仅需要联系地球运动中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的知识,还需要将其转化为日气温的变化,再结合“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才能得到低值经常出现的时间,所以该题属于推理水平中的“复杂推理”,赋值“3”。   从设问方式来看,这3道题均为单一设问方式,故而均赋值“1”。
  从知识含量来看,第6题考查积云的空间分布特征,赋值“1”;第7题主要考查气温的水平分布特征,赋值“1”;第8题考查的是气温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气温的日变化,赋值“2”。
  2.试题的难度分析
  统计表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地理试题总难度分别是9.00、8.42和8.50,即2018年的试题难度整体要比2019年和2020年的大,其主要凸显在“背景材料”和“推理水平”上,2019年和2020年的试题整体难度相当。三套试题的各难度因素比较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背景材料上,2018年和2020年的试题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而2019年的要求相对较低;在认知水平上,2019年試题要求更高一些;在推理水平上,2018年试题考查难度更大一些;在设问方式上,2018年和2019年的试题难度水平都比2020年的高些;在知识含量上,三套试题的差别很小,且多以单个知识点为主。
  三、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更好地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及正面导向功能,同时考虑到教学要满足高考的需要,本文提出以下两方面建议:
  (一)试题命制方面的建议
  三套试题在题型与结构、呈现的形式与风格等方面,基本上延续了前些年的特点,虽然能让考生有熟悉感和亲切感,但也体现出试题缺乏一定的创新。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创新性”考查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4]。因此,笔者建议高考地理试题应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面的考查,例如提高试题在推理水平、设问方式等难度因素上的水平,以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思维惯性束缚,大胆创新。
  随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数字地球和3S技术在科学研究、工程建设和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非常重要。建议在高考命题中多加强对数字地球和3S技术应用等相关内容的考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方面的建议
  高考地理试题命制强调基础性的考查要求,所以建议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课本在教学中的地位。夯实基础是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胜利的保障。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技能训练,加强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试题分析可以发现,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情境,因此,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选取贴近时代的、贴近生活的、具有探究性的、真实的、具体的案例材料,而少用“某区域”“某城市”“某地区”的案例。要帮助学生在学与用之间搭建桥梁,避免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考试和考生生活脱节。
  综观三套试题,每套试题都会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故建议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所学知识,利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有利于学生搭建起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而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4]  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5-70.
  [2]  鲍建生.中英两国初中数学期望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02(9) :48-52.
  [3]  王宇.基于综合难度模型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以2016—2017年新课标高考文科综合Ⅰ卷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10):48-55+47.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其他文献
[摘 要]“冲突性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非是各种结论的相互攻讦,而是在有限的课堂里,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多视角、多维度地认识历史,打破思维定式,形成思维的开放性。文章以高三二轮复习中的《礼与法:中国传统法的历史链接》为例,对如何运用“冲突性史料”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冲突性史料;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教育没有捷径,教育不能速成,只有遵循教育的真谛,回归教育的本真,才能发挥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人文素材,可以通过还学科之“味”、创体验之“境”、重创史之“人”、寻教学之“魂”、养发展之“源”,借助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成功经验影响和成就学生。尚本求真是原则,以史砺人是方式,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克服教育中的不良现象,实现科学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教育本真;历史思维;史料教学 
期刊
[摘 要]《祝福》里的整个社会环境笼罩着阴云和浓雾。文中祥林嫂的两次“笑”十分值得探究。祥林嫂的第一次“笑”是发自内心的充满希望的笑,第二次“笑”是无法抗拒命运的无奈之笑,是精神上的自嘲。文章对这两次“笑”进行分析,以探究鲁迅对现实的批判。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
期刊
[摘 要]如何在议题式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已成为当下教育界探讨较多的话题。文章以一节公开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为例谈议题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主要从创设前提、创设途径、创设目标三个维度展开探讨。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前提;途径;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45-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学生的疑惑,借助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适度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平板电脑;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64-0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较多
期刊
[摘 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其中,综合思维包括三个维度: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区域综合。文章选取“要素综合”进行内涵解析,并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中的“形成因素”相结合,提出培养学生要素综合思维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要素综合;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诊断反馈、巩固深化新知、思维训练等功能。文章以新编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历史”习题为研究对象,对4版教材的习题数量、类型、呈现方式、特征、难易程度进行量化研究。研究发现,中图版教材习题开放性及难度水平较低,湘教版教材习题设置注重梯度性和拓展性,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习题在深度和开放性水平上需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习题
期刊
[摘 要]以开放性试题为切入点对高考历史试题趋势进行研究已经成为部分教师重要的课题研究内容。开放性试题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与否、历史思维灵活与否、分析问题角度多元化与否的最好载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文章围绕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对解题技巧进行了探究,以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期刊
[摘 要]在教学“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教师应让学生基于对我国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认知,明确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我国为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而建设的大型工程有很多,比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文章选取南水北调工程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地理;区域发展;南水北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
期刊
[摘 要]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试题紧紧围绕“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深入挖掘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实现了“以稳为主,稳中有进”的目标。文章针对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高中地理复习,提出如下策略:落实高考评价体系;重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夯实基础,建构主干知识体系;强化应用性,提升关键能力;遵循知识脉络,编制思维导图;手不释图,重视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