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素养下“冲突性史料”的运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冲突性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非是各种结论的相互攻讦,而是在有限的课堂里,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多视角、多维度地认识历史,打破思维定式,形成思维的开放性。文章以高三二轮复习中的《礼与法:中国传统法的历史链接》为例,对如何运用“冲突性史料”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冲突性史料;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56-02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要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要认识客观真实的历史,不仅应强调不同来源、不同类别的史料互证,而且应强调多维度、多视角的史料互证。全国卷的试题命制往往凸显这一特点:依托教材的主干核心知识,通过“新史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而这类“新史料”往往是教材知识的空白点或盲点,甚至与教材的知识结论相抵牾。我们姑且把这类史料称为“冲突性史料”。
  史料本无冲突性一说,本文所界定的“冲突性史料”主要针对教材对某一史事的既定结论和学生对某一史事的普遍认知,所选取的具有不同视角、互相抵牾或针对教材和已有认知来说是空白点的史料。“冲突性史料”不仅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应予以重视,在高三二轮复习中也应充分利用起来。笔者以高三二轮复习中的《礼与法:中国传统法的历史链接》为例,浅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针对试卷命制的“冲突性史料”情境的“反冲突”设计
  针对教材对于明清时期政治生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乃至达到顶峰”,同时延伸出的社会生活“专制控制加强、封建等级秩序强化”的传统论断,全国卷中设置了“冲突性史料”,这“颠覆”了学生普遍的认知。题目分别为:2012年全国卷第26题,明中后期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化;2017年全国I卷第27题,明前中期至明后期玉制器皿使用规定放松,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依据这两题,各省市衍生出了许多可以得出类似结论的试题,如有的题发掘了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生活习俗、各阶层经济活动等社会现象,以反映明中后期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下的新气象。可能是由于集中刷题,或是由于教师讲评试题时忽略了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导致学生的普遍认知真的被“颠覆”了,他们认为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是明清时期的普遍现象,甚至是主流趋势,从而使学生从一个思维定式陷入了另一个思维定式。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礼与法:中国传统法的历史链接》中进行了“反冲突”设计。
  “礼”是中国传统法理的突出特点。“礼”的核心是森严的等级秩序。它渗透在国家大法、社会规则、乡约、族规、家法、社会习俗中。以明朝的服饰规定为例:
  生员(秀才)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士庶穿杂色盘领衣,不许用(明)黄色;民间妇女只用紫、绿、桃红等浅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庶人只许用绸、绢、素纱,不许僭用锦、绮、丝、绫罗等,金绣闪色衣服严禁,违者治罪,衣物入官。
  ——摘编自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阶级》
  瞿同祖先生的叙述主要取材于《明会典·冠服二》和《明律例·礼律》,二者属于研究“以礼入法”的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全国卷、各省市命题的素材亦是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地向考生重现历史的真实。但是花开朵朵,各表各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展示具有“冲突性”的史料,努力地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客观、准确的认识,形成对历史规律的认知。通过以上史料和学生熟悉的试题素材营造的“历史冲突”,笔者引导学生认识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时代的晚期,当时的中国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因此,明清时期社会各种因素新旧杂陈,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现象。这些“新现象”其实是“代代相承”的,之前只是量的积累,至明清之际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这些新的气象确实如星光般闪亮于明清黑暗的夜空,预示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但总体上是“微弱的,不能突破封建主义的硬壳”。
  二、针对正确的历史解释的“冲突性”设计
  受篇幅等因素的制约,教科书难以将历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尽然地展现,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解释陷入单一化和绝对化。利用儒家和法家的法理观,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冲突性”设计:
  材料一    儒家与法家法理观的对决。
  《韩非子》: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
  《管子》: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孔子: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儒家与法家法理观的相似。
  《论语》:出礼则入刑,明德慎刑。
  《管子》:刑賞信必,则善劝而奸止。
  《商君书》: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史记·商君列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材料三    儒家与法家法理观的实质。
  《管子》:夫生法者,君也!
  孔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法家强调刑法为国家统治的根本,而且当用严刑峻法,主张法不阿贵。儒家强调礼是法的基础,道德教化、不令而行。学生一般对于儒法之间的对立,认知是比较清晰的。通过“冲突性史料”,引导学生认知诸子百家的学说虽然各有底色、存在分歧,但却有相通之处。儒家并不排斥刑罚,只是强调“以礼为本、德主刑辅”。法家也并不反对伦理道德和礼,只是反对建立在“亲亲”血缘基础上的等级制,而且主张建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权力等级制。同时,笔者还展示了秦汉两代和明太祖时期“刑礼并举”的治国理政的事实。系列“冲突性史料”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解释动力,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法做出客观的历史解释:礼和法,实质都是人治(皆是王之政也);礼和法的交替使用只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因时而变的治国手段。   三、针对涵养家国情怀的“冲突性”设计
  在扬西抑中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见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一个对自己祖国传统文化缺乏理性认同的人,何以获得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何以客观独立地解决现实问题?笔者在中西方传统法的对比中,聚焦中国传统法中屡遭批判的“等级、伦理道德”等内容,并与西方传统法进行了“冲突性”设计: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罗马法规定: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
   ——摘编自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内容:人是有等级的,相同等级的人享有相同的权利,是为平等或公正。……平等是建立在不同等级的不平等基础上。
  ——摘编自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
  通过“冲突性史料”,引导学生感悟对道德的追求是人类理性的进步;人伦血缘是人类割裂不断的亲情,是人类生生不息延续的纽带。而西方法的平等是建立在“人有等级”的前提下的,这种思想在西方的近现代社会仍影响深远。的确,中国传统法“以礼入法”的特点,易导致司法不公,束缚了人的天然权利,压抑了人性。这显然不符合人类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愿望。但中国传统法所弘扬的“抚幼养亲、爱国忠诚”“以德化人”“重义轻利”等主张塑造了优秀的民族性格,营造的有序的社会秩序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课的最后,笔者建议学生画几个代表东西方法律的logo。之后,展示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冲突性设计”:中国古代的獬豸和古罗马的正义女神像。接着引导学生了解两个logo的内涵,感悟其诠释的都是人类对和谐、有序、公平的共同追求。
  总之,“冲突性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非是各种结论的相互攻讦,而是在有限的课堂里,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多视角、多维度地认识历史,打破思维定式,形成思维的开放性。思维的开放,意味着学生未来发展的理性与多元。
  [   参   考   文   獻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 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是:  1. 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 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通常是活泼的金属作负极,金属本身被氧化;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溶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以上“一般”“通常”的描述,是指有许多原电池表面上不符合以上的规律,却能够放电;有的看似符合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却又不能产生电流。现将一些
期刊
可乐是夏令时节大家非常喜爱的理想饮料。由于其中含有焦糖色素,作为一种着色剂,能够使饮料呈现特殊的黑褐色。下面介绍几则运用可乐饮料对目前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  一、木炭对溶液中色素吸附性的探究  若按教材中操作步骤进行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首先由于木炭浮于液体表面与红色的水接触不够充分,不易将色素的颜色吸附尽;其次木炭屑易使水变黑,不便观察红色水褪色的现象。为此设计了该实验装置对木炭的吸附作用进
期刊
例1(2013年天津卷第9题节选I)FeCl3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工业流程制备无水FeCl3,再用副产品FeCl3溶液吸收有毒的H2S。  Ⅰ.经查阅资料得知:无水FeCl3在空气中易潮解,加热易升华。他们设计了制备无水FeCl3的实验方案,装置如图1所示(加热及夹持装置略去)及操作步骤如下:
期刊
一、同系物与同系列易混淆概念辨析  具有同一通式、结构和性质相似、相互间相差一个或几个CH2的一系列化合物属同系列。同系列中的各个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相邻同系物之间的差CH2叫做同系差。  1.判断是否属于同系物的规律  一看结构是否相似,二看组成是否相差“-CH2-”,以下是学生特别容易理解错的一些观点。  易错点提醒  (1)结构必须相似(链状与链状相似,环状与环状相似,含有一个苯环与含一个苯环
期刊
回顾近五年来各地的高考实验题,总是紧紧贴合着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观察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实验设计以及误差分析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实验情境新颖,起点较高,落点却在高中核心知识的运用上,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三实验复习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推陈出新,才能使高三实验复习活力四射。夯实基础知识,理顺知识结构;改良和翻新经典的实验考题,提炼出化学思想和方法,探究和研究真实的实验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期刊
[摘 要]地理学科有“文”有“理”,与其他学科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科融合的理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语文阅读与地理教学融合”为例,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科融合;综合思维;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
期刊
[摘 要]读后续写是2021年江苏英语高考改革后采用的写作新题型,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一堂读后续写公开课为例,探究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从情节构建和语言优化两个方面来进行读写教学,以期提高读后续写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本解读;读后续写;情节构建;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期刊
[摘 要]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不断探索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的使命,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对基于视频切片分析的“三主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展开了探究,以期提升学生自主性,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政治;视频切片;“三主四步”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
期刊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质是引领学生在解读教材、突破知识符号的浅层学习中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建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章以《参与民主生活》为例,探讨道德与法治课深度教学的着力点。  [关键詞]解读;建构;成长;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交流沟通。基于文本的提问,应有效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应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高效提问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