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为此,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你随便想一个数,再将你想的数乘以3后加上8,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16,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想的数。”学生觉得很惊奇,迫切希望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而当笔者将代数式(3a+8)×2-16化简得到6a时,学生则会发出阵阵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知道把代数式化简后再求值能使计算简便,认识到化简代数式的重要性。
二、利用冲突型问题创设情境。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如无理数的引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相对简单的拼图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两个边长都为1的小正方形,你能否通过剪拼得到一个大正方形,然后提问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争论,最后达成共识: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它不是有理数。紧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不是有理数,但是我们能拼出大正方形,说明边长确实存在的,是什么数呢?这样势必给学生形成了一个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而且体验了从生活中发现、“重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现,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要求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拿出来,撕下内角试着拼拼看,有哪些不同的拼合方法?有什么结论?大多数学生撕下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合,但其中有同学是移了一个角拼出,与众不同,有了移了一角的拼法思路的启发,学生便有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思维非常活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动手操作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搭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五、利用生产、生活问题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如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在一架平衡的天平左右两边先各放一个质量相同的砝码,问:“天平能保持平衡吗?”在各放一个质量相同的小球,又问:“天平能平衡吗?把小球换成别的质量相同的东西,天平还会平衡吗?”演示后再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事实,提炼出一个数学结论吗?”自然就引出了等式性质1。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也真正地认识到人人都必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六、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值得纪念的历史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丰富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笔者在勾股定理一课的引入时,就采用了用动画FLASH来播放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赴宴时,通过观察地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一故事,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四、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问题的强烈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就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充满了乐趣。将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引人课堂,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利用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幽默是教学的调味佳品,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抑制学习中的疲劳,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知识的接收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是数学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个研究课题,希望它随着人们的关注能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撑。
一、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置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你随便想一个数,再将你想的数乘以3后加上8,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16,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想的数。”学生觉得很惊奇,迫切希望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而当笔者将代数式(3a+8)×2-16化简得到6a时,学生则会发出阵阵感叹,原来奥秘就在于此,同时也知道把代数式化简后再求值能使计算简便,认识到化简代数式的重要性。
二、利用冲突型问题创设情境。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如无理数的引入,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相对简单的拼图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两个边长都为1的小正方形,你能否通过剪拼得到一个大正方形,然后提问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争论,最后达成共识: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它不是有理数。紧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不是有理数,但是我们能拼出大正方形,说明边长确实存在的,是什么数呢?这样势必给学生形成了一个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而且体验了从生活中发现、“重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情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现,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要求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拿出来,撕下内角试着拼拼看,有哪些不同的拼合方法?有什么结论?大多数学生撕下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合,但其中有同学是移了一个角拼出,与众不同,有了移了一角的拼法思路的启发,学生便有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思维非常活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动手操作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搭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五、利用生产、生活问题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如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在一架平衡的天平左右两边先各放一个质量相同的砝码,问:“天平能保持平衡吗?”在各放一个质量相同的小球,又问:“天平能平衡吗?把小球换成别的质量相同的东西,天平还会平衡吗?”演示后再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事实,提炼出一个数学结论吗?”自然就引出了等式性质1。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也真正地认识到人人都必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六、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值得纪念的历史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丰富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笔者在勾股定理一课的引入时,就采用了用动画FLASH来播放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赴宴时,通过观察地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一故事,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四、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极好的益智活动。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问题的强烈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为学习数学和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就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充满了乐趣。将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引人课堂,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知识,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利用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幽默是教学的调味佳品,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抑制学习中的疲劳,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知识的接收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是数学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个研究课题,希望它随着人们的关注能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