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靓仔编年史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_0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认识很多年了,这平庸的开头,包含着一个更平庸的现实。时间——是周穆王八骏的铁蹄掌,或某个母亲无意识灌入婴儿耳中的一段旋律,在我们的关系之中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身份、性别、距离、隔阂、神秘、(人与人基本的)敬畏,几乎消散殆尽。我们很熟,熟不拘礼。辉城邀请我写“双重观察”,我有时反驳“你有什么可观察的”,有时又无聊发问“今天,你观察我了吗”。
  和辉城是从网友做起的。2008年左右,在BBS最后回光返照的时代。当时,辉城的网名叫“齐小侠”,写一系列以“忧郁哥”为主题的故事。他的头像是一张卡通图画,画中有一个落魄少年,低头向月色而行——倒也不是真忧郁,一个乳臭未干强说愁的少年,实际上还挺土酷的。“齐小侠”这名字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虽然这ID是他从一个NBA记者名下搬运过来的,与他本人倒也有几分吻合。当一个大侠又惨又累,左手家国,右手天下,在小说里通常一个冷不丁就错失真爱。小侠则刚刚好,似是镇上举着树枝劈波斩浪的少年,大人嫌他不务正业,孩童笑他一本正经,而他始终在等传授剑谱的老头出现。就算等不到师傅,来个火云邪神打他两巴掌也好啊。小侠们有一点十分令人敬佩,即,他们必须先学会忽视我们绝大多数人拥有的平凡命运。
  下面是王辉城的肖像:浓眉大眼,英俊不凡(友谊令人盲目,着实可怕),配兵器如梁山泊好汉,戴花盔像年画里的门神。常年背一个深蓝的双肩包,一度是定浩老师同款。其人很稳,随年龄增长也越来越重……从外表来看,辉城是个标准的老实人。但假如你自诩由此把握住辉城的性格,便上了他的当。事实上,老实的外表下藏着各种面目,简直比国粹川剧变脸还精彩。
  一见如故,这种情形从未在我和辉城之间发生。(辉城,此句残酷,读到请闭眼!)念大学的那几年,我们不过是君子之交。朋友聚餐时偶然见面,只知道此人轻易不开口,一旦被他抓到机会,谁也插不进嘴。那时他自己酷爱《水浒传》,便买了许多套,把亲朋好友全送了一遍。奇文共欣赏,疑义也没有相与析,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在讲。讲到聚餐结束,饭店里的灯光也冷了,好时光就这样一场接一场消耗。
  那几年,我对写小说兴趣不大,以为律所才是我的终极归属地。原因大致有二:第一,犹记得高三那一年,一个昏暗的下午,李伟长老师叫我们去作协大厅开会。主题无非是呵护文学火苗(当时没人能想到,未来一些年里,大量文学爱好者从这个普罗米修斯处受益)。水晶吊顶垂下金光,爱神花园的维纳斯在外面偷看我们,我们完全被唬住了。当时,老李举了个反例,讲他一个写诗的朋友如何放弃文学,在房地产行业发了大财。谁知歪打正着,我当即对房地产行业心向往之,最起码也认识到文学非正业,好好工作才能赚钱。第二,那时周围都是对文学怀有炽热理想的朋友。我这人一直比较警惕,炽热会烫手,烫手就变成了山芋。但发展到后来,当察觉到朋友们的理想何其真诚之后,我是有些自卑的——我不能,不能假装对文学有多大热情。假如非要说什么理想,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做一个好人。一个公道的人,一个能分辨是非的人,一个隐忍自我而确切去体察他者的人,一个有最客观的标准足以衡量却不用来评判每个人的观察者。这一点,当时我认为文学并不能做到,还不如法律。
  因此,上班初的两三年,我小说写得非常少(最多也就一年一个短篇)。当时喜欢跳出写作者的身份与人交往,不读朋友的小说,也不给朋友读小说。而辉城是唯一与我有邮件往来的作者朋友,总是随附一些他写的小说。无他,唯巧合尔。后来我受到鼓励,偶尔也给辉城发我的小说。2015年夏天,辉城又给我发他的小说《追捕》,“荧光街不良少年史”中的一则。我没有细读,告诉他,我有一段六年的感情即将分手,无法全心投入脑力劳动,非常不好意思。钢铁直男王辉城同志收到邮件后,先是把他的小说解释了一通,又推荐我读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和《燃烧的原野》。临了,补上一句说:“嗯,既然就要分手,我送这两本书给你吧。你把地址给我。祝快乐。”淡淡一句“祝快乐”,非常有辉城的风格,一个认清世上多分离而毫无执念的小伙子。那两本书我确实读了,细思之际,又把我拉回了小说的世界。
  也不总是闲淡,撇开质朴、具有钝感的底色,辉城其实调皮得很。吐槽极多,让人怀疑他一手承包了整个弹幕组。比如任贤齐好端端的歌词,“流着泪的你的脸,倒映整个城市的灯火”,辉城吐槽:这不就是在说脸大吗,不然怎么能倒映整个城市的灯火。(为什么要鞭尸这么老的歌……)辉城还会经常玩一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梗,有一次,在朋友圈转发老李《人世间多是辜负》的推送,非要配上一句,“爱你,想把自己做成菜送给你。”(根本没人吃得下你好吧。)有段时间,辉城还热衷于写打油诗,一拍脑袋一首。比如:
  闲聊
  一种疾病
  上班的时候
  会让你想起
  不存在的爱情
  颈椎病
  一种生活方式
  上班的时候
  会让你想起
  奴隶社会时期的愤怒
  以上这些顽童式的戏谑,辉城统称为“批评家的毒(卖)打(萌)”。除了正儿八经批评小说,他还会在各种奇怪的方面露头。在写这篇“双重观察”时,为了让辉城打得轻一点,我特意向他买了两块钱的赞美。(已实名微信转账两元,如没赞美請退款。)
  辉城的性情色谱里,自然也有忧郁。我本来不想强调这一点,因为“忧郁”这个特质非常自恰,是风穿堂后风车逐渐停止的过程,一个高塔坍塌后连带消失的发动机之声。“忧郁”含而不露,对外界无所需求。某种程度上,它近乎美,观看者只能对它保持距离,以防干预它的走向。(观看本身就是一种干扰,使客体受局限、被误解,产生偏转。)
  然而,在近期的自评中,辉城以各种方式提到自己的“忧郁”,恐怕是在暗示(不,是明示!这是司马昭之心!):我把这一点也写出来。
  我、辉城与另外几位朋友曾一起做过一个叫“法科奥夫”的公众号,一周五更,我与辉城各自负责其中的一天。在此期间,辉城被迫营业,写了不少质地忧郁的散文。其中大部分被收录在他今年上半年出的小书《佳人爱我乎》之中。纵观全书,可以发现他偏爱五字的标题,从《大力出奇迹》到《行乐需及时》。我偏爱《感子故意长》,短短一则,写酒与酒鬼重情的故事。也喜欢杜甫这首诗,“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十觞大概是没喝满过,我酒精过敏,属于喝两杯就能吐得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场面。辉城虽能喝,却也不是跟我喝,不关我的事。但有时坐入同一局,突然发现座中都是认识好多年的人,难免顿生“感子故意长”的感叹——却不能说,一说出来就落俗了,只能放在心里,待朋友有需要的时机付诸行动。   有段时间,辉城常与我讨论《古诗十九首》。斟字酌句,体会这些古诗背后流动的溪湾。这种体悟游戏恰是忌讳锋利和敏锐的,与辉城的“忧郁”十分匹配:
  为什么“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那是因为好多年来,我时常想起远在别处的你。这种连贯的思念之情改变了时间的秩序,以至于出现那样一个骤停的时刻,使我猛地意识到,原来很多年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古诗用墨书写,书信展开多了字迹会變淡。天天把你的信随身携带,一来舍不得墨痕淡去,二来视信如宝物,初读便能倒背如流,所以三年来,书信如新。
  至于书信,我也给辉城写过。去年秋冬,初到北京读研,懒于与人交往,与风物也尚有阻隔。那些夜晚,最常做的便是独自租一辆单车,在人民大学北路上来回骑,练习双手脱把。有时在宿舍楼下抽烟,倒也不想抽,只是觉得站在那里,应当有所理由。那时辉城号称开通了“炉石传说”所有模式,要借账号给我,终究也没去登录过。写信即是在那样的情境之下,写完后随身携带好些天。最后,由于邮政在人大的办公处比较偏远,懒得去买邮票,也就没有寄出。
  有一年,我与朋友去土耳其旅行。我们从伊斯坦布尔到卡帕多奇亚,后者多山地,西面与盐碱荒原相接,整个小镇靠热气球业带动。草木对层岩似有怯场,小镇的色彩黯淡得很。那急于活命的商业属性便四下铺开,相同的纪念品在每个商铺售贩。食物倒有意思,千篇一律的卷饼料理间夹杂一家老北京火锅。我彻底成了疲倦的奴隶,但同行的朋友都对热气球抱有热望,只好凌晨四点一同醒来。随大巴抵达旷野,黑暗之中,当地人正在给热气球充气。一颗颗膨胀起来,春天加速成形的浆果。饼干泡在热红茶里,又相携进入胃部的待消化区。不多时,我们坐在热气球里,向上迎接黎明的下落。日出之时,我拍了许多照片,也给辉城发了一些。辉城无疑承接住那一瞬间迸发的魔力,此后持续与我讨论热气球。他说,要写一篇以“热气球”为题的小说——这件事说了快三年,每隔一段时间,都并发症似的说起。一会儿说要写一篇爱情小说,讲一个人爱着另一个人,然后两个人坐上了热气球,飞走了。(竟然有点无厘头。)一会儿又说,要写一个老头独自去坐热气球。(倒是写啊大兄弟。)
  我们曾从热气球讲到飞翔。《大师与玛格丽特》之中,辉城最喜欢飞翔一章。又说起高中时,无意间翻到一幅画作,久难忘怀——一对恋人悬浮在空中,飞翔。男人穿绿色缎面衬衫,下肢微张,双手抱着一个女人;女人则一身蓝,从头到尾色调渐变至深,单手前伸如在空中仰泳。在他们下方,矮房饰出村庄的轮廓,一团绿雾在画面右侧涨溢。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夏加尔《空中的恋人》,想必画的是夏加尔和贝拉。贝拉曾描述他们订婚时的心情:
  我突然感觉我们飞了起来。你抬起了腿,好像这小小的空间已经装不下你,你冲向了天花板。你转向我,又把我的头转向你。
  辉城自己的婚礼却是朴素简洁的。婚纱、典礼都缺席,只约了亲朋好友两桌,所有物品都受地心引力牵引,牢固地落在地上。写到这里,我似乎应该对词语施法,建造一个便于辉城与妻子飞翔的场景,但我并不打算这样做。对辉城来说,过于浪漫的魔法只是一种演出,美而单薄。更真诚的祝福,大概是“努力加餐饭”。
  (此文的标题由辉城自取,龙川似乎是他老家,靓仔是谁我不认识,编年史——也就随手一编。)
其他文献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杭州   2011年,在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西湖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那么,西湖可有外国人留下的痕迹呢?有一天,我发现家里书架上有一本《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1254-1324)是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旅行家,他在元朝时来过中国,游历了很多地方,包括他特别喜欢的杭州,他眼中的西湖或孤山又是怎么样的呢?我对此十分好奇,细读了他的游记。   1271年,17岁的马
期刊
一、《逃脱术》的故事   我堂姐夫是一位魔术师。小时候,他双手空空地往我裤裆里虚抓了一把,吹口“仙气”,缓缓打开后手心便有一枚水果糖在里面握着。他说这是将我蛋蛋掏出变成的。我觉得自己胯下果真空空荡荡了,然后他把糖果送给我吃了,失去的蛋蛋又回到我身上。这样的戏法堂姐夫每次来都要变上一变。我的蛋蛋进进出出,与水果糖相互变换了好几回,终于让我发觉他进我家之前拐到杂货店买过糖果。   ……     
期刊
龚万莹,厦门鼓浪屿出生长大,血脉里灌注着海水和地瓜腔。硕士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三十岁前做外企品牌经理,辗转于不同国家。而后遵循呼召,钻入内陆的麦浪里,有时候看云,有时候写字。  热天,我们岛会下暴雨,好像同时在下两场。庭院里,老芒果树展开枝桠,雨水从缝隙掉落下来,把清水红砖打得湿透透。潮湿天,特别是雨前,大水蛾多到变成乌帐子,把路灯的光线都关起来。  一开头我还试图跟那些长翅膀的水蛾搏斗,后来就学
期刊
电影是无法被移植到互联网上的   张英:怎么看待电影评论的作用?影评内容的生产也分两种,一种是学院派,进行专业的艺术判断;一种是大众视角,就是好不好看。   戴锦华:在互联网时代,整个世界进入“分众时代”,二十世纪的大众文化不会存在,我们进入了不同类型的分众时代,电影工业逐渐有所萎缩,从大众变为小众,我觉得是必然的,而在电影中,可能又有不同的分众,这是一个总体的趋势。   在这样的现实下,以
期刊
给你:四个方向  我能够帮你卸下的,不是所有  众神在午后聚集,我能够对你说的  是一粒尘埃中的美丽  就像人间的烟火  牧羊人的草原  我能够给你留下的,不是黄金  八月到了,我可以描述清凛的河流  同时流过两岸的时间  就如你的青春  年轻的土地和山峦  我能够对你返还的,不是怀想  在这瘟疫肆虐的年代,走向远方  已经成为奢望,就如天堂之水  在苍生午夜变为星群  而你入梦,枕着夜暗  我能
期刊
春光辞  春光正好  这些死亡中苏醒过来的泥土  他们琐碎,狭隘,一小块一小块  又彼此抱团。黑色的伤口纷纷暴露  谁会把希望带给绝望?  锄头爱着开垦  太阳爱着照耀  而水渠另一边的金色花  仿佛一列缓慢的火车  在梦中的喀什郊外  一节一节驶过  在连绵不绝的黑土地上  绝望爱着春光  太阳爱着照耀  小桥村  到达小桥村的时辰  像从前一个最普通的黄昏  桥头新砌了三个挡车的石墩  两三点
期刊
第一封信    親爱的秋,不知不觉几个月都没有再写信。突如其来的危险,让每个人都在它的阴影中颤抖,不得不蜷缩在自己的角落里,却让亲人至交之间的相濡以沫更紧密。当江湖不再,忘记是不现实的,“相忘于江湖”是不可能的。   架上的书,园中的花,好些年没有这么细细看来。时间变慢,书可以不是被当工具匆匆吞咽,花也可以不是忙碌生活中被偶然一瞥的装点。这些一树一树的花就像是生命本身,从艰难地吐芽,到零星地
期刊
引子   因为主题创作的事,我往鲜花岭跑了好几趟,乡里接待的干部都嫌烦了。他们县是将军县,他们乡是英雄乡,每年来考察、调研、祭拜、缅怀的人一拨接着一拨,再加上红色旅游和扶贫产业开发,基层干部几乎全年无休。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一方面是没有办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这种创作所能够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实在没有信心——所谓主题创作,你懂的。我小时候就不喜欢命题作文,我喜欢上天入地神游八荒地胡扯。稍
期刊
一  王瑞父母一直想留个孩子在身边,结果大儿子王智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济南,接着女儿王慧谈了男朋友是武汉的,她也就顺理成章地去了那里,两位老人最终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王瑞身上。哥哥姐姐也希望他能回到松河照顾父母。即将毕业的王瑞似乎也没有理由反对。于是他父亲动用了浑身的解数,终于打通了松河市政府一个副秘书长的后门,朝里面塞了一些东西;说刚好市里一个重要部门的重要岗位有个空缺,刚好填进去。事情原本就这么定了
期刊
时间:2020年12月21日  讨论人: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教师与学生  讨论整理:叶荷娇  一、生命的和解与哈尔滨城市的精神史  郭洪雷:迟子建的长篇《烟火漫卷》,在2020年各种文学排行榜里一般都能进前三名,有时甚至排第一名,各路评价非常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部作品。  徐源:这部小说以“寻找”作为线索贯穿全篇,把黄娥、刘建国、翁子安等人串联起来,在故事的讲述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