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务:随迁老人社会工作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迁老人作为人口流动与人口老龄化双重问题的共同指向对象,逐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为了实现随迁老人健康与积极老龄化,解决随迁老人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展开了丰富的实务探索。笔者通过知网共检索出75篇相关文献,本研究在阅读梳理这些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实务的理论选择,回答究竟哪些理论被选择用于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实务研究中,而在理论选择的过程中又呈现出哪些问题,以期为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实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随迁老人;社会工作
  一、问题提出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目前需要高度关注的议题。《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自2015年的2.47亿人逐渐下降到2017年的2.44亿人,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老龄化问题在我国逐渐凸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超过半年的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934.4万人,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相比,5年间流动老年人口增加87.1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79%。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体流动人口规模下降之际,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却呈现上升的态势,老年流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50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304万人,年均增长6.6%,其中老年流动人口主要由劳动迁移者、失能迁移者、健康退休迁移者和家庭供养迁移者4类人群构成。随迁老人又称“老漂族”,是流动老年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与老龄化兼顾的特性使得他们成为“弱势群体”。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在利他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帮助弱势群体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积极展开了对随迁老人群体或理论或实务的研究。社会工作既聚焦随迁老人面临的融入适应等宏观问题,也关注随迁老人面临的社会交往、养老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本研究以“随迁老人”(或“老漂族”)和“社会工作”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文献检索,并从中选取2000-2019年度发表的文献,最后在检索结果中选出了86篇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其中包括报纸1篇、期刊25篇以及硕士论文60篇。本研究通过梳理检索出的针对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群体的实务研究,分析哪些社会工作理论被选择用于随迁老人群体,反思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嵌入与脱嵌问题,以期提高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群体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问题聚焦
  笔者阅读梳理了检索出的86篇文献,筛除11篇相关度较低的文献,被选择的75篇文献都是与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老漂族相关,其中有24篇文献关注了随迁老人的融入问题,主题涉及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等不同层次的融入问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早已被学界广泛讨论,如杨菊华提出的社会融入理论框架包括四个递进的维度: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这四个维度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流动者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始于经济整合,经过文化接纳、行为适应最后实现身份认同。有28篇文献是关于社会工作关注随迁老人适应问题的——大到社会适应问题、小到生活适应问题。社会适应一词最早由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指个体逐渐地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对于环境中的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反应的过程。社会适应对个体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与社会取得一致,就会产生对所处环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心理变态。人类对社会的适应可以通过语言、风俗、法律及社会制度等的控制,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适应、环境适应及生活方式适应等方面。剩下的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文献中探讨了异地养老、老人角色等问题。随迁老人的异地养老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随迁老人的流动性,其并不能享受到与当地老人一样的养老与医疗政策,对于公共养老资源的可及性差,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总之,适应与融入是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主题,养老以及个体角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问题视角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發现随迁老人的问题并及时介入。
  三、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理论选择
  梳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了提高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性,理论支撑必不可少。大卫·豪(David Howe)就理论关注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ies for social work)和“社会工作理论”(theorise of social work)两个方面。无论是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还是社会工作理论都是实务过程中的重要抓手: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目的是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分析问题,社会工作理论的目的则是指导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那么,在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哪些理论被选择用于随迁老人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这些理论的选择是否合理对症?通过梳理75篇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包括理论部分,有13篇文献并没有涉及理论,那么剩下的62篇文献是如何被选择?
  (一)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
  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心理与行为、社会结构、社会规则、社会制度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为众多理论中被社会工作者尤其喜欢的理论,75篇文献中有13篇明确指出理论基础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随迁老人的需求层次进而设计服务方案,但是难免会出现“理论不够,马斯洛来凑”的问题,这样不但没有通过理论增强研究的专业性,甚至会造成理论滥用。随迁老人的融入与适应问题是重中之重,社会融入理论以及社会适应理论是明确随迁老人问题以及问题产生原因的重要理论,但是所选文献中有只有5篇文献涉及相关理论,究其原因,社会工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会出现只抓住个别老人的特殊问题而忽视随迁老人群体在融入与适应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并且在原因分析方面只抓住了表面原因而忽视了背后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有26篇文献选择了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该理论使社会工作者明确了帮助随迁老人的方向,在服务方案设计过程中该理论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社会工作者通过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从正式的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两个方面为随迁老人积极链接资源,通过政策倡导等手段强化对随迁老人群体的政策支持,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迁老人群体提供来自朋友、家庭以及社区的非正式支持,最终建设随迁老人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除了主要的融人适应问题,在关注随迁老人养老问题的文献中,生命周期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都被研究者用来探索随迁老人处于老龄化阶段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更好地发现随迁老人面临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社会工作者通过随迁老人所处特殊的生命阶段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特征,为随迁老人提供专业的解决问题的服务。在聚焦家庭关系等问题的文献中,家庭结构理论、家庭系统理论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都是解决随迁老人家庭问题合理支撑理论。在这62篇文献中,理论与问题都基本实现了对应。
  (二)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也被称为实务理论,即指导或被运用于实务过程中的理论。在62篇文献中,所涉及的实务理论具体包括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理性情绪疗法、任务中心模式、认知行为模式、社区照顾理论,等等。研究者根据随迁老人具体研究问题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实务理论进行介入指导。优势视角增能理论是这其中较多被选择的理论,但是研究者大多出现了一种矛盾,即在前期选择了问题视角而在后期介入过程中选择了优势视角,这种矛盾也体现了在具体实务过程中,表现为选择多种理论造成思路不清晰。例如:任务中心模式、理性情绪疗法以及认知行为模式等实务理论的运用过程中产生了理论与实务脱节的问题,通过文献阅读具体的实务过程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选择了某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模式,但是在实际实务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具体实务模式的要求进行。理论如何嵌入实务依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关键,理论选择恰当,便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分析随迁老人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参照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给出的模式与路径,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设计服务方案。在梳理相关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文献后笔者发现,已有研究大部分都具有理论支撑,但是在理论的选择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两点问题。一是理论过度与凑数问题,62篇文献中,涉及理论的文献中超过半数使用了三个及以上理论,且出现了“理论不够,马斯洛来凑”的现象。理论是需要的,但并不是说多用几个理论就会更加专业。二是理论与实务脱嵌。社会工作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务过程,但是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社会工作者虽然说明了理论,但是在实务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理论的科学嵌入,理论与实务出现分离的问题。那么,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中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呢?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应该更多运用于分析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社会工作者找到深层次的原因;而通过长期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总结而成的社会工作理论则主要用于具体实务实施过程。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重要体现,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要避免缺乏理论、错用理论甚至是滥用理论的问题。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13日,广州市首家社区级少儿成长中心——广州市荔湾区北达博雅少儿成长中心举行新场地落成仪式,标志着广州首个由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延伸孵化的专项社工服务落地生根,既是荔湾区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以及推动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新尝试,也是精准化、专业化服务的新示范。  少儿成长中心主要为3-10岁被确诊或疑似有自闭症、多动症、发育迟缓和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以及有能力提升需求的普通孩童提
期刊
2016年“首届两岸社区营造交流活动”成功举办,获得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7年时值两岸交流30年之际,新时代、新机遇!  清华海峡研究院一清华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携手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与公益》杂志社,联动两岸四地社会工作者,聚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陈社英  中国社会工作公益智库首席顾问  清华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问题,将“智慧化”应用到主流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模式中,尝试探索适合失能老人的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在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下提出促进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满足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使失能老人有尊严养老,享受幸福和高品质的晚年生活,创新和丰富失能老人养老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失能老人;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智慧服务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人口老
期刊
北达博雅少儿成长中心于2017年成立了,但其萌芽期却是在四年前,源于一个叫“家综”的地方。  广东的家综服务于深圳起步,在广州发展壮大,由于积极回应民众关于社会福利的需求,已经做到广州街镇全覆盖,被外界总结为广州经验或广州模式。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中,对广州家综的定位为“街道的一个服务平台”。目前在广州地区参与家综服务及其他项目的承办机构已近百家,各家机
期刊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高度肯定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3月9日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3月8日,全国城乡社区工作者已有53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因公殉职,同时发布了关心关爱城乡社区工作者的措施。前述两条信息表明社区工作者在此次疫情抗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带出了一个重要议题,即社区工作者的职业风险。社区工作者的概念在业内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是指村(居
期刊
随着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基层司法所具体承担着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鉴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足,而工作量大、任务艰巨的现状,无锡市惠山区司法局长安街道司法所尝试通过“法塑新生”社区矫正项目,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协助开展社区矫正的工作。无锡市惠山区乐扶社会工作中心于2017年7月底,通过街道公益微创投项目——“法塑新生”,在司法所的具体指导下,开启了在社区矫正领域的专业实践之旅。  一、社区矫正
期刊
2017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之际,东峡大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小黄车ofo)在北京大学举行公司第一次党员大会,宣布公司党委正式成立。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张志宏、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中央组织部二局三处处长崔亚飞、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陈双喜处长等出席大会。  通过选举,第一届小黄车ofo党委会由7名委员组成,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当选为公司党委书记。戴威表示,公司党
期刊
一、新时代何谓?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本质内涵又是什么?  就内容而言,新时代有三个意味着:第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第二,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全局发展的高度,把扶贫开发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进村入户看贫情,提出了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等重要思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习
期刊
摘要:近年来,各地政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大了对社会工作以及社工服务机构的投入,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广州和佛山政府分别通过成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现在称为“社工服务站”)和采用合作互助社的方式为居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在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与一线社工、互助社里的干事进行访谈和互动掌握相关资料与信息分析后,发现这两个地区的社工机构服务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基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