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迁老人作为人口流动与人口老龄化双重问题的共同指向对象,逐渐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为了实现随迁老人健康与积极老龄化,解决随迁老人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展开了丰富的实务探索。笔者通过知网共检索出75篇相关文献,本研究在阅读梳理这些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实务的理论选择,回答究竟哪些理论被选择用于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实务研究中,而在理论选择的过程中又呈现出哪些问题,以期为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实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随迁老人;社会工作
一、问题提出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目前需要高度关注的议题。《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自2015年的2.47亿人逐渐下降到2017年的2.44亿人,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老龄化问题在我国逐渐凸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超过半年的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934.4万人,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相比,5年间流动老年人口增加87.1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79%。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体流动人口规模下降之际,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却呈现上升的态势,老年流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50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304万人,年均增长6.6%,其中老年流动人口主要由劳动迁移者、失能迁移者、健康退休迁移者和家庭供养迁移者4类人群构成。随迁老人又称“老漂族”,是流动老年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与老龄化兼顾的特性使得他们成为“弱势群体”。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在利他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帮助弱势群体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积极展开了对随迁老人群体或理论或实务的研究。社会工作既聚焦随迁老人面临的融入适应等宏观问题,也关注随迁老人面临的社会交往、养老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本研究以“随迁老人”(或“老漂族”)和“社会工作”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文献检索,并从中选取2000-2019年度发表的文献,最后在检索结果中选出了86篇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其中包括报纸1篇、期刊25篇以及硕士论文60篇。本研究通过梳理检索出的针对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群体的实务研究,分析哪些社会工作理论被选择用于随迁老人群体,反思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嵌入与脱嵌问题,以期提高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群体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问题聚焦
笔者阅读梳理了检索出的86篇文献,筛除11篇相关度较低的文献,被选择的75篇文献都是与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老漂族相关,其中有24篇文献关注了随迁老人的融入问题,主题涉及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等不同层次的融入问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早已被学界广泛讨论,如杨菊华提出的社会融入理论框架包括四个递进的维度: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这四个维度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流动者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始于经济整合,经过文化接纳、行为适应最后实现身份认同。有28篇文献是关于社会工作关注随迁老人适应问题的——大到社会适应问题、小到生活适应问题。社会适应一词最早由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指个体逐渐地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对于环境中的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反应的过程。社会适应对个体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与社会取得一致,就会产生对所处环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心理变态。人类对社会的适应可以通过语言、风俗、法律及社会制度等的控制,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适应、环境适应及生活方式适应等方面。剩下的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文献中探讨了异地养老、老人角色等问题。随迁老人的异地养老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随迁老人的流动性,其并不能享受到与当地老人一样的养老与医疗政策,对于公共养老资源的可及性差,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总之,适应与融入是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主题,养老以及个体角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问题视角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發现随迁老人的问题并及时介入。
三、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理论选择
梳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了提高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性,理论支撑必不可少。大卫·豪(David Howe)就理论关注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ies for social work)和“社会工作理论”(theorise of social work)两个方面。无论是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还是社会工作理论都是实务过程中的重要抓手: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目的是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分析问题,社会工作理论的目的则是指导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那么,在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哪些理论被选择用于随迁老人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这些理论的选择是否合理对症?通过梳理75篇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包括理论部分,有13篇文献并没有涉及理论,那么剩下的62篇文献是如何被选择?
(一)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
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心理与行为、社会结构、社会规则、社会制度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为众多理论中被社会工作者尤其喜欢的理论,75篇文献中有13篇明确指出理论基础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随迁老人的需求层次进而设计服务方案,但是难免会出现“理论不够,马斯洛来凑”的问题,这样不但没有通过理论增强研究的专业性,甚至会造成理论滥用。随迁老人的融入与适应问题是重中之重,社会融入理论以及社会适应理论是明确随迁老人问题以及问题产生原因的重要理论,但是所选文献中有只有5篇文献涉及相关理论,究其原因,社会工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会出现只抓住个别老人的特殊问题而忽视随迁老人群体在融入与适应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并且在原因分析方面只抓住了表面原因而忽视了背后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有26篇文献选择了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该理论使社会工作者明确了帮助随迁老人的方向,在服务方案设计过程中该理论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社会工作者通过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从正式的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两个方面为随迁老人积极链接资源,通过政策倡导等手段强化对随迁老人群体的政策支持,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迁老人群体提供来自朋友、家庭以及社区的非正式支持,最终建设随迁老人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除了主要的融人适应问题,在关注随迁老人养老问题的文献中,生命周期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都被研究者用来探索随迁老人处于老龄化阶段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更好地发现随迁老人面临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社会工作者通过随迁老人所处特殊的生命阶段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特征,为随迁老人提供专业的解决问题的服务。在聚焦家庭关系等问题的文献中,家庭结构理论、家庭系统理论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都是解决随迁老人家庭问题合理支撑理论。在这62篇文献中,理论与问题都基本实现了对应。
(二)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也被称为实务理论,即指导或被运用于实务过程中的理论。在62篇文献中,所涉及的实务理论具体包括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理性情绪疗法、任务中心模式、认知行为模式、社区照顾理论,等等。研究者根据随迁老人具体研究问题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实务理论进行介入指导。优势视角增能理论是这其中较多被选择的理论,但是研究者大多出现了一种矛盾,即在前期选择了问题视角而在后期介入过程中选择了优势视角,这种矛盾也体现了在具体实务过程中,表现为选择多种理论造成思路不清晰。例如:任务中心模式、理性情绪疗法以及认知行为模式等实务理论的运用过程中产生了理论与实务脱节的问题,通过文献阅读具体的实务过程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选择了某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模式,但是在实际实务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具体实务模式的要求进行。理论如何嵌入实务依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关键,理论选择恰当,便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分析随迁老人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参照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给出的模式与路径,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设计服务方案。在梳理相关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文献后笔者发现,已有研究大部分都具有理论支撑,但是在理论的选择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两点问题。一是理论过度与凑数问题,62篇文献中,涉及理论的文献中超过半数使用了三个及以上理论,且出现了“理论不够,马斯洛来凑”的现象。理论是需要的,但并不是说多用几个理论就会更加专业。二是理论与实务脱嵌。社会工作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务过程,但是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社会工作者虽然说明了理论,但是在实务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理论的科学嵌入,理论与实务出现分离的问题。那么,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中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呢?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应该更多运用于分析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社会工作者找到深层次的原因;而通过长期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总结而成的社会工作理论则主要用于具体实务实施过程。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重要体现,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要避免缺乏理论、错用理论甚至是滥用理论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随迁老人;社会工作
一、问题提出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目前需要高度关注的议题。《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自2015年的2.47亿人逐渐下降到2017年的2.44亿人,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老龄化问题在我国逐渐凸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超过半年的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934.4万人,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相比,5年间流动老年人口增加87.1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79%。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体流动人口规模下降之际,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却呈现上升的态势,老年流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50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304万人,年均增长6.6%,其中老年流动人口主要由劳动迁移者、失能迁移者、健康退休迁移者和家庭供养迁移者4类人群构成。随迁老人又称“老漂族”,是流动老年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与老龄化兼顾的特性使得他们成为“弱势群体”。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在利他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帮助弱势群体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积极展开了对随迁老人群体或理论或实务的研究。社会工作既聚焦随迁老人面临的融入适应等宏观问题,也关注随迁老人面临的社会交往、养老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本研究以“随迁老人”(或“老漂族”)和“社会工作”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文献检索,并从中选取2000-2019年度发表的文献,最后在检索结果中选出了86篇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其中包括报纸1篇、期刊25篇以及硕士论文60篇。本研究通过梳理检索出的针对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群体的实务研究,分析哪些社会工作理论被选择用于随迁老人群体,反思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嵌入与脱嵌问题,以期提高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群体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问题聚焦
笔者阅读梳理了检索出的86篇文献,筛除11篇相关度较低的文献,被选择的75篇文献都是与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老漂族相关,其中有24篇文献关注了随迁老人的融入问题,主题涉及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城市融入、社区融入等不同层次的融入问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早已被学界广泛讨论,如杨菊华提出的社会融入理论框架包括四个递进的维度: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这四个维度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流动者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始于经济整合,经过文化接纳、行为适应最后实现身份认同。有28篇文献是关于社会工作关注随迁老人适应问题的——大到社会适应问题、小到生活适应问题。社会适应一词最早由赫伯特,斯宾塞提出,指个体逐渐地接受现有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对于环境中的社会刺激能够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作出反应的过程。社会适应对个体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不能与社会取得一致,就会产生对所处环境中的一切格格不入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心理变态。人类对社会的适应可以通过语言、风俗、法律及社会制度等的控制,使自己与社会相适应。随迁老人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适应、环境适应及生活方式适应等方面。剩下的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文献中探讨了异地养老、老人角色等问题。随迁老人的异地养老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随迁老人的流动性,其并不能享受到与当地老人一样的养老与医疗政策,对于公共养老资源的可及性差,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总之,适应与融入是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主题,养老以及个体角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问题视角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發现随迁老人的问题并及时介入。
三、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理论选择
梳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了提高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性,理论支撑必不可少。大卫·豪(David Howe)就理论关注内容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ies for social work)和“社会工作理论”(theorise of social work)两个方面。无论是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还是社会工作理论都是实务过程中的重要抓手: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目的是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分析问题,社会工作理论的目的则是指导社会工作者开展实务。那么,在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哪些理论被选择用于随迁老人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这些理论的选择是否合理对症?通过梳理75篇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包括理论部分,有13篇文献并没有涉及理论,那么剩下的62篇文献是如何被选择?
(一)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
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心理与行为、社会结构、社会规则、社会制度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成为众多理论中被社会工作者尤其喜欢的理论,75篇文献中有13篇明确指出理论基础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随迁老人的需求层次进而设计服务方案,但是难免会出现“理论不够,马斯洛来凑”的问题,这样不但没有通过理论增强研究的专业性,甚至会造成理论滥用。随迁老人的融入与适应问题是重中之重,社会融入理论以及社会适应理论是明确随迁老人问题以及问题产生原因的重要理论,但是所选文献中有只有5篇文献涉及相关理论,究其原因,社会工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会出现只抓住个别老人的特殊问题而忽视随迁老人群体在融入与适应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并且在原因分析方面只抓住了表面原因而忽视了背后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有26篇文献选择了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该理论使社会工作者明确了帮助随迁老人的方向,在服务方案设计过程中该理论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社会工作者通过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从正式的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两个方面为随迁老人积极链接资源,通过政策倡导等手段强化对随迁老人群体的政策支持,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迁老人群体提供来自朋友、家庭以及社区的非正式支持,最终建设随迁老人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除了主要的融人适应问题,在关注随迁老人养老问题的文献中,生命周期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都被研究者用来探索随迁老人处于老龄化阶段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更好地发现随迁老人面临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社会工作者通过随迁老人所处特殊的生命阶段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特征,为随迁老人提供专业的解决问题的服务。在聚焦家庭关系等问题的文献中,家庭结构理论、家庭系统理论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都是解决随迁老人家庭问题合理支撑理论。在这62篇文献中,理论与问题都基本实现了对应。
(二)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也被称为实务理论,即指导或被运用于实务过程中的理论。在62篇文献中,所涉及的实务理论具体包括优势视角理论、增能理论、理性情绪疗法、任务中心模式、认知行为模式、社区照顾理论,等等。研究者根据随迁老人具体研究问题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实务理论进行介入指导。优势视角增能理论是这其中较多被选择的理论,但是研究者大多出现了一种矛盾,即在前期选择了问题视角而在后期介入过程中选择了优势视角,这种矛盾也体现了在具体实务过程中,表现为选择多种理论造成思路不清晰。例如:任务中心模式、理性情绪疗法以及认知行为模式等实务理论的运用过程中产生了理论与实务脱节的问题,通过文献阅读具体的实务过程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选择了某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模式,但是在实际实务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具体实务模式的要求进行。理论如何嵌入实务依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实务的关键,理论选择恰当,便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分析随迁老人面临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参照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给出的模式与路径,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设计服务方案。在梳理相关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的文献后笔者发现,已有研究大部分都具有理论支撑,但是在理论的选择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两点问题。一是理论过度与凑数问题,62篇文献中,涉及理论的文献中超过半数使用了三个及以上理论,且出现了“理论不够,马斯洛来凑”的现象。理论是需要的,但并不是说多用几个理论就会更加专业。二是理论与实务脱嵌。社会工作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务过程,但是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社会工作者虽然说明了理论,但是在实务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理论的科学嵌入,理论与实务出现分离的问题。那么,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中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呢?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应该更多运用于分析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社会工作者找到深层次的原因;而通过长期的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总结而成的社会工作理论则主要用于具体实务实施过程。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重要体现,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要避免缺乏理论、错用理论甚至是滥用理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