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实现真学课堂的有效路径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rx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份以来,初二年级组陆续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真学课堂”的一些教学研讨活动。我听课后愈发感悟到,“让学”,是实现真学课堂的有效路径。
  【案例描述】张老师执教《回忆我的母亲》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的“还”字去赏析体会。
  师: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圈画带“还”字的语句,然后我们交流。
  生读、圈、说。在交流这一环节,几乎所有学生举起了右手,争先恐后地回答,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张老师尽量地把展示的机会给了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师:同学们找得很全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体会每句中“还”字的含义及其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生1:“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中“还”写出了母亲劳动的内容多,体现母亲的“勤劳”。
  生2:“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中“还”写出了母亲劳动强度大,体现母亲的能干。
  生3:“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中“还”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
  这几个学生表达很准确,但全班气氛此时没有先前活跃了,因为问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抢先回答的基本是挑的几个相对浅显的句子。
  师:“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这两个句子呢? 大家再来读一读。
  生4: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这应是一个中等左右的孩子,表达精炼,也很准确。
  一个简单的“还”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所传达的语言信息是丰富的,这些足见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张老师的课堂,最大特色是她让出了话语权,让出了活动权,让出了探究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几乎每位学生的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提升。
  【案例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我们如何更好地走在初中语文“真学课堂”这条改革大道上,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由上面教学案例,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善于“让学”, 即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让位给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分体现了“让学”理念,那么,我们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真学”课堂,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一、让出话语权,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完全是教师一个人自编自导自演。二是学生的话语权只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其他学生犹如看客听众,缺乏普遍参与性。三是一放就乱,看似热闹,却华而不实,无效的、无价值的满堂问,放而不收,天马行空的群言堂。以上三种情况,教师都没有很好地交出话语权。而我们学校这三位老师,都能成功地让出了话语权。张丽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敢讲敢说。冯宇燕老师改变课堂提问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有思考和探究的价值,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还可以多向度设置问题,让不同的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在归还学生话语权时,在问题探究上,要尽量设置多向度,让不同个性学生,不同经历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话可说。
  二、让出活动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教师必须让给学生创设有选择地、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加强活动型课程再造。
  适时地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让学生在辨析中达成意见的统一,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有效互补和互助。设计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寻找,并思考。这就是“真学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三、让出探究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家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力是每个发育正常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发展潜能。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这种潜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语文教师是怎样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呢?老师可用诗一般的语言,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适时让学生仿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对待“审美鉴赏与创造”这项核心素养方面,语文教师尤其需要掌握正确的鉴赏知识与方法,并将它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认真地听讲之后再去实践。
  《新课标》中指出,初中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做到“让学”,让出话语权,让出活动权,让出探究权,也就实现了“真学课堂”,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就必然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语是语言类学科,随着英语的国际化趋势,对于英语学科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是初中英语的基本发展目标,写作是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一种书面交际形式,其中“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读”中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完成“写”。通过良好的“以读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师通过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英语写作训练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读写
期刊
【摘 要】 信息技术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项有效辅助工具,很多教师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不知道要怎么去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核心素养。简单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起了信息技术,但是却没有发挥出其作用,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受到了影响,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那么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应该如何构建呢?本文从探究、情境、互动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数学中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生计算没有问题,但在知识结构中与小学中乘法是相同加数加法的简洁的表示方法没有关联,这与初中数学中现有教材有理数乘法没有关联,使知识结构出现断层现象。为了使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找到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联系,使学生接触有理数乘法更加自信,根据阅读的文献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有理数乘法的引入做了修改。  关键字: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知识结构;修改  苏科版教材中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分析,提升他们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阶级分析、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都能让学生理性思考,把握住历史发展中的隐性规律,从而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关键词:分析法;史料实证;高中历史  史料实证能力指的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辩证分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可以组织他们积极展开理性分析,尝试提升
期刊
摘 要: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我们在教学中,要能遵循儿童特点,寓教于乐,让学生走进生活,选择生活的题材,让学生能够创意作画,这样才能从教材中走出来,提升学生美术的素养,提高美术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水墨画;生活如画;尝试新法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有着很高的价值。我们在教学中,要能遵循着儿童的特点,以水墨画为着眼点,让课堂溢满着趣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
期刊
“核心素养”是当下的一个热词,“核心素养”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基本纲领,也成为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了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之所以被提到新的高度,缘于当前学生的素养出现了问题,学生的体质体能、体育品德越来越差,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严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创造思维等学习素养在逐年下降。素养教育迫在眉睫,教学必须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中心,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升学生阅读绘本的能力,促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教师要利用绘本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在动态演示中提升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让他们在互动讨论中提升语言能力。这些方法都巧妙地利用了信息技术,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绘本阅读;小学教育  绘本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比较通俗易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建设的主流趋势,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具体的发展中,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文简单阐述了目前高职学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英语教育领域也逐渐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进行了有机的融合,着力
期刊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根据学生的生活为中心编写,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这种编写思路,通过设置情境、编写剧本、实践融合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促使他们一步步提升规则意识。  关键词:教材编写思路;规则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收录了不少规则教育的内容,包括如何保护生命安全,在学校中要遵守哪些规则,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哪些公共规则等。教材的编写思路就是依照学生
期刊
摘 要:在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当中,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一直都备受关注。当今社会,各类文化思潮相互渗透,对于美术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创新性。而中国画在传统的艺术特性之上,也应当去尝试着融合新的艺术流派,这样才能够在多元化的文化激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促使中国画在创作方面能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象。本文基于目前中国画的教学过程,分析和探讨了应当如何教学才能够更好地去传承与创新中国画。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