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学校周边特有的西溪湿地生态资源开发科学拓展课程,依据融合体验、拓展探究、联动实践等课程实施方式和途径,完成“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架构。通过“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架构与实施,深入推进人格教育,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在自由的课程选择与灵动的学习方式中享受成功、快乐和健康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湿地资源;“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
一、 审慎自身:发现科学拓展型课程开发的不足
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精细化,人们对教育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在原有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开设各类拓展课程,让学生在学好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拥有发展个人兴趣、展示个人特长、开拓学科视野、提升学习能力的平台。但是,在现有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
(一)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目标的盲目性
义务教育背景下开设的拓展性课程并无任何的教材参考,仅是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科教师在自身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团队研讨编写而成。科学学科的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因此,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清晰的、明确的。而现有课程目标的设定确实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还需进一步认真思考,逐步完善。
(二)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内容的零乱性
因不同年段教师对拓展课程的理解不一,随之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各具特色”,围绕课程所确立的内容有些明显与教学目标不相吻合,这种课程内容设计的零乱性,对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极其不利的,需要重新再思考、再设计。
(三)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实施的无序性
虽然学校很多科学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科学兴趣的开发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但因为缺乏学校的顶层设计而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内容设置、课程实施没有统一规划。
(四)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评价的空泛性
原有的社团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标准都无法客观反映出学生发展的程度,无法检验学校拓展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
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还处在起始阶段,存在許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 理性设计:探索科学拓展型课程开发的意义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发拓展型课程要注意与基础型课程的衔接与融合,重在对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和优化。基于主干学科;基于地域、学校特色;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毗邻西溪湿地公园,依托西溪湿地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建立富含湿地生态特质的拓展型课程。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
学校层面架构了综合拓展课程体系——“解语西溪”生态特色课程群。在学校总课程的引领下,作为其中的子课程,“西溪生态”科学拓展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拓展型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习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等,还要研究如果将基础型学习与拓展型学习更好地融合,不仅要研究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学科教师借助于拓展型课程的编制过程,对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重复加工和创新,为自身的专业及技能成长提供了一个加速平台。
(三)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拓展型课程本身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设置的,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更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体验、交往)。本课程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利用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学习,促进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及社会责任培养。
三、 实践探究:架构“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
(一)“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框架
课程的设计运用了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整合理念,将“生态西溪”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将“生态西溪”与课程、学科及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运用这种思想和方法,将“生态西溪”与课程及学科教学融为一体,并以此为“载体”建立起一门特色课程(如图),更好地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内容
1. 课程内容凸显科学学科的特色
为了实现轻负高质,将“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保证国家课程正常、充分实施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适当删减、补充和拓展。精选有价值的内容,合理控制课程容量,在规定的课时长度中促进学生多感官调动,多方式参与,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毗邻西溪湿地公园,充分利用西溪湿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结合浙教版《科学》教材,设计富含湿地生态特质的拓展型课程内容,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以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环境,整合西溪湿地的生态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丰富的科学创新实践活动,多途径的实施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进行“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教材学习手册的编写,包括“科学方法”“植物与环境”“动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四大领域,每个领域构建三个模块。
2. 课程内容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灵魂,渗透在学校课程规划、建设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有系统地构建拓展性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本课程的研究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科学精神、会主动学习、会实践创新的科学素养的培育。“生态西溪”拓展型课程在内容的开发中也秉承这一原则,始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来建构。 (三)“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模式
依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状态,制定、实施具有特色的科学拓展课程。分年级进行板块化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汇总,构建新方法,创建新路径,搭建新载体。
1. 实施模式一:融合 体验
(1)资源融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拓展型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学生发展和需求为出发点。学校毗邻西溪湿地公园,依托西溪湿地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其深厚的课程资源,建立富含生态特质的科学拓展型课程。
(2)体验式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教,学生学。“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的实施完全摒弃传统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延伸到教室外。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学习道具,让学生用任意感官接触去感知知识,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
以“生态西溪”拓展性课程内容之一——《神奇植物》教学课程为例: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并能够辨识西溪湿地的主要植物,能够对西溪湿地的植物进行分类,并能够观测其生存环境,学会基本的野外考察方法,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方法和照片处理等技能,同时激发对自然世界的探究兴趣,体会科学探究的历程。通过植物图谱的制作,掌握基本制作方法和流程;学习植物采集与观察技术。通过实地调查,开拓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在活动中感受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交际习俗通过户外实践活动和信息编辑活动培养良好的分工合作意识与能力。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以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体验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因而,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2. 实施模式二:拓展 探究
(1)拓展渠道:随着“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实施开展,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学习渠道。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仅仅是教室,还可以是西溪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以及大自然。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可以是以主题式探究活动为载体的基于学科内容整合的知识拓展。
(2)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旧框,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素养方面,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教授型学习方式相比,更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突显科学本质,强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新的学习空间和新的学习渠道,利用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创造、培养与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生态西溪”拓展性课程内容之一——《人与环境》教学课程为例:
◆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将关注全球问题,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环境教学的一项基本理念。环境意识是科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文字上,更重要的是真正树立环境意识。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市区重要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对整个杭州市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調节和影响作用。通过“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开设,拓宽学生学习渠道,通过调查西溪湿地历史变迁,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实验设计,将课堂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从而真正树立生态观念和培养环境意识。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生态西溪”是以培养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拓展课程,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和同伴一起合作进行讨论和交流,所以,合作是完成探究过程的基本条件。在课程实施中,探索出“拓展 探究”实施模式,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设计探究方案,使学生体会探究合作的乐趣,寻找探究合作的方法,呈现探究合作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3. 实施模式三:联动 调查
(1)家校联动:学校只有与家庭、社会有效联动才能够形成协同效应,拓展型课程建设也需要整合各类资源,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充分利用西溪的地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家校联动并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联动,更是学校、教师、家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联动。只有这几者同进退,共呼吸,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挖掘西溪地域资源呢?可以采用“家长教师”的方式来实施。这些“家长教师”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有的是西溪湿地的工作人员,有的是高校的教师,在西溪地域资源的开发上,他们各有专攻。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和科学探究。
(2)实践调查:调查研究是利用有计划、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与解释,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一种常用的及重要的方法。因此,“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调查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
以“生态西溪”拓展性课程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教学课程为例:
◆课程目标
“生态西溪”拓展性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性质的拓展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由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实践调查是重要的实施路径,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作为“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起始内容,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的流程上,制定了“方案设计→家长指导→调查实践→报告反馈”的联动流程,选择适合课程内容的联动项目,“家长教师”的确定,实践活动的开展,调查反馈乃至总结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家庭、学校四者之间的关系,将联动调查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四)“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发展是课程与教学的终极价值所在,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本质诉求。对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与发展。“生态西溪”课程坚持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激励学习自信,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多元、全面且和谐地发展。在拓展课程这条跑道上,有快慢,但没有优劣;有困难,但没有挫败。人人都是优秀的学生,个个都是成功的孩子。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以不同优势构建的核心素养体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优势素养。
1. 兼顾学生个性化表现与合作能力
“生态西溪”课程的评价切实关注学生实际发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
2. 注重情景性、真实性和发展性
“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更重视对学生在情景性学习中的真实体验,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
3. 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
“生态西溪”课程的评价设计注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展现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并做出结论的完整过程。“生态西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评价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科学探究精神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完成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收集、分析,对科学探究结论进行汇报,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优势发展的方向。
四、 研究成效
(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课程研究中,承担着校本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的双重角色。教师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生态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机结合,在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教育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实践,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生态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体现了将学生作为真正中心的理念,学生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真正的肯定。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特长得到彰显。学生通过课程开展的各类活动方式,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史料查证、综合实践、小组协作等多种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时空,丰厚生命底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五、 后续思考
在探索和实践中,希望在进行拓展型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体现整体性;结合学生兴趣,体现时代性;结合学科特色,体现经典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开发更多的实施路径,搭建更多的实施载体,让课程的内容丰富起来,同时要让组内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这对于教师全面、深刻理解教学规律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提升其科研能力,促进其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转变,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建英.基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09.
[2]张峰.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5.
[3]马延伟.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教育研究,2009(6).
[4]吴红丽.构建生态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15(18).
[5]许亚平.课程标准与评价的变革[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2(7).
作者簡介:周娟,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西溪中学。
关键词:湿地资源;“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
一、 审慎自身:发现科学拓展型课程开发的不足
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精细化,人们对教育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在原有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开设各类拓展课程,让学生在学好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拥有发展个人兴趣、展示个人特长、开拓学科视野、提升学习能力的平台。但是,在现有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
(一)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目标的盲目性
义务教育背景下开设的拓展性课程并无任何的教材参考,仅是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科教师在自身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团队研讨编写而成。科学学科的拓展型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因此,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清晰的、明确的。而现有课程目标的设定确实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还需进一步认真思考,逐步完善。
(二)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内容的零乱性
因不同年段教师对拓展课程的理解不一,随之所确定的课程内容“各具特色”,围绕课程所确立的内容有些明显与教学目标不相吻合,这种课程内容设计的零乱性,对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极其不利的,需要重新再思考、再设计。
(三)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实施的无序性
虽然学校很多科学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科学兴趣的开发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但因为缺乏学校的顶层设计而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内容设置、课程实施没有统一规划。
(四)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评价的空泛性
原有的社团课程的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标准都无法客观反映出学生发展的程度,无法检验学校拓展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
科学学科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还处在起始阶段,存在許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 理性设计:探索科学拓展型课程开发的意义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开发拓展型课程要注意与基础型课程的衔接与融合,重在对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和优化。基于主干学科;基于地域、学校特色;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毗邻西溪湿地公园,依托西溪湿地丰富的自然人文生态资源,建立富含湿地生态特质的拓展型课程。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
学校层面架构了综合拓展课程体系——“解语西溪”生态特色课程群。在学校总课程的引领下,作为其中的子课程,“西溪生态”科学拓展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拓展型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习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等,还要研究如果将基础型学习与拓展型学习更好地融合,不仅要研究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学科教师借助于拓展型课程的编制过程,对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重复加工和创新,为自身的专业及技能成长提供了一个加速平台。
(三)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拓展型课程本身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设置的,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更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体验、交往)。本课程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利用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学习,促进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及社会责任培养。
三、 实践探究:架构“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
(一)“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框架
课程的设计运用了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整合理念,将“生态西溪”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将“生态西溪”与课程、学科及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运用这种思想和方法,将“生态西溪”与课程及学科教学融为一体,并以此为“载体”建立起一门特色课程(如图),更好地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内容
1. 课程内容凸显科学学科的特色
为了实现轻负高质,将“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在保证国家课程正常、充分实施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适当删减、补充和拓展。精选有价值的内容,合理控制课程容量,在规定的课时长度中促进学生多感官调动,多方式参与,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毗邻西溪湿地公园,充分利用西溪湿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结合浙教版《科学》教材,设计富含湿地生态特质的拓展型课程内容,这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以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鲜活材料来吸引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环境,整合西溪湿地的生态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通过丰富的科学创新实践活动,多途径的实施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进行“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教材学习手册的编写,包括“科学方法”“植物与环境”“动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四大领域,每个领域构建三个模块。
2. 课程内容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灵魂,渗透在学校课程规划、建设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有系统地构建拓展性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本课程的研究直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科学精神、会主动学习、会实践创新的科学素养的培育。“生态西溪”拓展型课程在内容的开发中也秉承这一原则,始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来建构。 (三)“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模式
依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状态,制定、实施具有特色的科学拓展课程。分年级进行板块化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汇总,构建新方法,创建新路径,搭建新载体。
1. 实施模式一:融合 体验
(1)资源融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拓展型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学生发展和需求为出发点。学校毗邻西溪湿地公园,依托西溪湿地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其深厚的课程资源,建立富含生态特质的科学拓展型课程。
(2)体验式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教,学生学。“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的实施完全摒弃传统学习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延伸到教室外。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学习道具,让学生用任意感官接触去感知知识,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
以“生态西溪”拓展性课程内容之一——《神奇植物》教学课程为例: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并能够辨识西溪湿地的主要植物,能够对西溪湿地的植物进行分类,并能够观测其生存环境,学会基本的野外考察方法,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方法和照片处理等技能,同时激发对自然世界的探究兴趣,体会科学探究的历程。通过植物图谱的制作,掌握基本制作方法和流程;学习植物采集与观察技术。通过实地调查,开拓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在活动中感受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交际习俗通过户外实践活动和信息编辑活动培养良好的分工合作意识与能力。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以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体验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因而,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2. 实施模式二:拓展 探究
(1)拓展渠道:随着“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实施开展,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学习渠道。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仅仅是教室,还可以是西溪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以及大自然。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可以是以主题式探究活动为载体的基于学科内容整合的知识拓展。
(2)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本,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旧框,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素养方面,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教授型学习方式相比,更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突显科学本质,强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新的学习空间和新的学习渠道,利用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创造、培养与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生态西溪”拓展性课程内容之一——《人与环境》教学课程为例:
◆课程目标
新课程标准将关注全球问题,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环境教学的一项基本理念。环境意识是科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文字上,更重要的是真正树立环境意识。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市区重要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对整个杭州市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調节和影响作用。通过“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开设,拓宽学生学习渠道,通过调查西溪湿地历史变迁,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实验设计,将课堂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从而真正树立生态观念和培养环境意识。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生态西溪”是以培养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拓展课程,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和同伴一起合作进行讨论和交流,所以,合作是完成探究过程的基本条件。在课程实施中,探索出“拓展 探究”实施模式,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设计探究方案,使学生体会探究合作的乐趣,寻找探究合作的方法,呈现探究合作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3. 实施模式三:联动 调查
(1)家校联动:学校只有与家庭、社会有效联动才能够形成协同效应,拓展型课程建设也需要整合各类资源,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充分利用西溪的地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家校联动并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联动,更是学校、教师、家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共同联动。只有这几者同进退,共呼吸,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挖掘西溪地域资源呢?可以采用“家长教师”的方式来实施。这些“家长教师”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有的是西溪湿地的工作人员,有的是高校的教师,在西溪地域资源的开发上,他们各有专攻。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和科学探究。
(2)实践调查:调查研究是利用有计划、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与解释,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一种常用的及重要的方法。因此,“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调查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
以“生态西溪”拓展性课程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教学课程为例:
◆课程目标
“生态西溪”拓展性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性质的拓展课程,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由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实践调查是重要的实施路径,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作为“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的起始内容,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的流程上,制定了“方案设计→家长指导→调查实践→报告反馈”的联动流程,选择适合课程内容的联动项目,“家长教师”的确定,实践活动的开展,调查反馈乃至总结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家庭、学校四者之间的关系,将联动调查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四)“生态西溪”科学拓展型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发展是课程与教学的终极价值所在,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本质诉求。对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与发展。“生态西溪”课程坚持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激励学习自信,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多元、全面且和谐地发展。在拓展课程这条跑道上,有快慢,但没有优劣;有困难,但没有挫败。人人都是优秀的学生,个个都是成功的孩子。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以不同优势构建的核心素养体系,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优势素养。
1. 兼顾学生个性化表现与合作能力
“生态西溪”课程的评价切实关注学生实际发展,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
2. 注重情景性、真实性和发展性
“生态西溪”科学拓展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更重视对学生在情景性学习中的真实体验,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
3. 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
“生态西溪”课程的评价设计注重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展现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并做出结论的完整过程。“生态西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评价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科学探究精神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完成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收集、分析,对科学探究结论进行汇报,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优势发展的方向。
四、 研究成效
(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在课程研究中,承担着校本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的双重角色。教师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生态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机结合,在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教育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实践,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生态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体现了将学生作为真正中心的理念,学生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真正的肯定。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特长得到彰显。学生通过课程开展的各类活动方式,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史料查证、综合实践、小组协作等多种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时空,丰厚生命底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五、 后续思考
在探索和实践中,希望在进行拓展型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体现整体性;结合学生兴趣,体现时代性;结合学科特色,体现经典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开发更多的实施路径,搭建更多的实施载体,让课程的内容丰富起来,同时要让组内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这对于教师全面、深刻理解教学规律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提升其科研能力,促进其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转变,促进研究型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建英.基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09.
[2]张峰.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5.
[3]马延伟.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教育研究,2009(6).
[4]吴红丽.构建生态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15(18).
[5]许亚平.课程标准与评价的变革[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2(7).
作者簡介:周娟,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西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