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我们经常说教师要做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质疑。质疑是我们教给学生学会钻研课文的方法,使他们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努力理解新的、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课文内容。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学生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是被动学习的过程。“学贵有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去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可是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不会提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总结质疑的方法并从中找寻规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从哪里提问题,怎样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一、问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它大胆质疑,往往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则是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促使其思维向深刻性发展的有效方法。学生阅读时,可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提问题。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他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呀”等问题。有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会很感兴趣,赶紧从课文中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这样课文的中心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二、问词语
   大部分学生一上来提问题都是关于词语意思方面的,这还达不到我们的要求。要让学生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还应从词语的用法意境方面锤炼。我们可以教学生提“为什么用这个词语?用别的词语替换行不行?好不好?”等问题。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中的“踮起脚尖儿”是什么意思?(可用动作表达)小朋友们为什么会 “踮起脚尖儿”呢?再如在讲《雾凇》时,“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句话中为什么用“镀上”而不用“披上、挂上”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个词语,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三、问内容
   四年级的阅读课,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觉得从课文内容中提问,可以教学生抓住课文的某一句加上一个“为什么”。 例如《小鹿的玫瑰花》一文中可提出:小鹿没看到自己栽的玫瑰花,但为什么说没白栽呢?对课文内容质疑,就能引起学生的深思,发现问题,解开疑问,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以教学生问“为什么哥伦布的心情十分沉重?为什么哥伦布又惊又喜?”等问题。学生每发现一个问号,这个问号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问题愈多,兴趣也就愈浓,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思维也会越活跃。学生若能做到持之以恒,其理解课文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四、问思想
   教学中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可以教学生提问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他为什么这样做,从而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如《泉城》《九寨沟》等写景的文章,可教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通过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内容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展知识视野,有针对性的学习。再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前,我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收集有关晏子的小故事,并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当学生理解“南橘北枳”这个成语意思后,就可体会晏子的聪明才智了。晏子用橘树生长不同地方而结出不同的果实是因为水土不同为喻,借此指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成为强盗,
  巧妙地讽刺了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这样,学生对晏子其人的个性品质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应该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尾质疑,真正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 “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自然兴趣高,有问题必有争论。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相信学生做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我们的课堂会更精彩。
其他文献
一、教师对课堂效果的难以预判,有了师生即兴生成,使课堂更精彩   我在教学《真正的英雄》时,关于里根总统发表的电视讲话稿,为了让学生能了解总统那种沉重的心情,我启发、引导均没有明显的效果。我正在考虑如何操作时,一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我能理解总统的心情。因为我也参加过一个‘特殊的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我一个人,但我理解美国人民的国殇的心情。”同学们都屏声静息。原来啊,这位同学家中养了几十只小鸡
期刊
什么是兴趣?按心理学的解释,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说通俗一点,就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偏爱、感情。   作为学生,取得优良成绩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而培养自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则是重要的一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勤奋学习的巨大力量,即使学习再艰苦,也能“乐在其中”。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本人就因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曾三月不知肉味
期刊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从文化的角度讲,班级文化是班级社会的一种现象,是“由班级师生在班级教育环境中,通过教育教学以及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式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系统”。   一、用物质文化构建班级的气场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主要是指教室的自然环境,包括教室墙壁布置,班名、标语口号的拟定,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记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期刊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比如学生所学的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名家名篇,优美的字词句就是积累材料。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在课文中闪现,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期刊
学生最终是会踏入社会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将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能力、丰富他们的涵养作为重要目标。然而,枯燥的历史知识,会让学生觉得这些久远的东西没有意思,可能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因此,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流活动。良好的历史教学,可以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的独特魅力,将其中的精神升华为自己的精神需要。伴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师越
期刊
从半年多的高效课堂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自主、开放式的学习,需要一种氛围,这便是文化。这里的文化,至少有这样几层含义:育人文化、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笔者以为作为高效课堂学习构建中的重要一环,班级文化的重建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高效课堂的重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班级文化是构建高效课堂高地的基石。丰富班级文化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软实力,也是高效课堂创建的硬指标和助推剂。高效课堂需要良
期刊
怎样批改作文?我的做法是从易到难,列出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十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十个方面写出批语了。当然,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来说,就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要求了。   以下十个方面,每个方面给10分,一篇作文满分为100分。   1.格式是否正确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居中;每一段的开头有没有空出两格
期刊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以一种无法想象的速度席卷着世界,他冲击着各行各业旧有的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各方面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应努力培养高技术信息人才。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但以往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高技术信息人才。所以目前
期刊
学贵乎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可贵。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生命起航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终身语文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学生质疑能力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使学生将质疑内化为语文学习的基本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高度,构建小学语文生命课堂。  一、“放”字为先,创造质疑机会  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必须要做到"放"字为先,为学生
期刊
一、诵读产生兴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如教 《愚公移山》 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