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普艺术的衰落与复兴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场艺术运动,欧普艺术在受到波普艺术的冲击后迅速衰落,但其对当代视觉文化与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分析了2016年夏哥本哈根路易斯安娜美术馆举办的欧普艺术大展上的作品,以及数字时代欧普艺术的发展及欧普艺术对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欧普艺术 衰落 复兴 当代欧普
  一、欧普艺术的衰落
  欧普艺术的定义实际上非常模糊,在1965年的展览上很难想象它们是一种作品。这个部分我想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讨论它衰落的原因。首先,如易英在《抽象艺术的理论死亡》中指出,抽象艺术受到大众文化、波普艺术和后现代的冲击,抽象艺术一方面被大众文化吞噬,另一方面被边缘化。其次,在实践上,一方面如贡布里希指出的,20世纪的抽象艺术与实用艺术难舍难分,欧普艺术在引起注意之日便进入时装、设計和建筑领域,欧普艺术家往往同时也是设计师;另一方面,到后来欧普艺术家自己都不再从事此类的创作。除此之外,作为一种受到科学影响产生的艺术样式,它天然就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如果说之前艺术家的构图、色彩技巧对于作品效果的呈现还至关重要的话,在数字化的当下,任何一个会操作photoshop的人都能在几秒钟内利用计算机生成一幅欧普艺术作品,所以欧普艺术出现了新的视觉文化形式。
  随着技术的进步,图像的制作和传播越来越迅猛。在今天,当人们看到赖利的《瀑布》时,可能以为只是一个设计的图像,并不会想到这曾是一场艺术运动中的经典作品。
  随着对人类视知觉的研究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可以制作出效果更加丰富的“欧普艺术”{1}。另一个实例是日本的心理学家、京都立命馆大学教授北冈佳明,他定期在网站上发布各种视错觉的图像。
  如果说瓦萨雷利还要通过所谓“编程”进行创作,现在,一个不会画画的人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编程在几秒钟内创作一幅“欧普艺术”。计算机能够“以欧普艺术理论为基础,提出自动生成欧普艺术图形的算法,实现了将普通彩色图片转变成具有欧普艺术效果的图形”。首先,分析颜色模型,将原图片进行二值化处理转换成黑白图片;然后,分别将黑色和白色区域用几何线条进行填充,生成基本欧普艺术图形;最后,对整幅图形的线条进行旋转,并更改线条的颜色,获得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图形。
  二、欧普艺术的复兴
  虽然欧普艺术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它依旧对同时代甚至现当代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因此也就造成欧普艺术的再一次复兴。在2007年,两个关于欧普艺术的展览在地球的两端开始。在美国,哥伦布美术馆举办了“视觉神经:20世纪60年代的知觉艺术”(Optic Nerve:Perceptual Art of the 1960s),与此同时,在法兰克福美术馆举行了“欧普艺术”展览(OP ART)。这似乎暗示着人们对于欧普艺术这一“垂死”{2}的艺术形式的兴趣的回归。《艺术论坛》杂志(Artfourm)以《欧普归来》(The return of Op)为标题刊载了批评家大卫·黎曼耐里(David Rimanelli)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艺术史教授萨拉·里奇(Sarah K. Rich)的评论文章。大卫的文章《美丽的失败者:重访欧普艺术》(Beautiful Loser:OP Art Revisited)以及萨拉的文章《欧普的变体》中提到,这些展览使欧普艺术重回人们的视野并引发了人们的兴趣。
  三、当代艺术中的“欧普”
  虽然欧普艺术的风潮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迅速退去,但欧普艺术将科技与艺术整合,重视视觉效果,创造了观众参与的理念,强调观众的感观体验和心理反应。这些观念都影响了当下艺术家的创作。2016年夏季,哥本哈根路易斯安娜美术馆举行了一次大型欧普艺术展览,在展览中将欧普艺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对传统的欧普艺术作品进行展示。无论是瓦萨雷利还是赖利,美术馆都首次展示出艺术家的原作品,给观者一种直接的视觉体验,手绘的精细与作品所产生的强烈眩晕感,给人以强大的冲击力。其次是展示黑白的当代欧普艺术作品。在展览中我们发现,许多艺术家放弃了色彩,单纯地使用黑白纯色,通过明度上的对比从而产生欧普效果。最后是展示数字媒体的欧普艺术。更有些聪明的艺术家,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装置与灯光相结合,使这一类欧普艺术作品更多了一些互动的趣味。
  1.黑白当代“欧普”艺术作品
  黑和白是最有力的色彩冲击,也因此会创造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一类的艺术家放弃了色彩的装饰,完全通过黑白明度上的对比产生视觉效果,将单纯的几何形式不断地重复和再创造,营造出一种活动的表面以及强烈的视觉压力。表现材料也不再局限于油彩,有的艺术家使用铁、铝、亚克力等,更加拓展了艺术创作领域,同时也给观者更多的遐想空间。例如阿根廷画家路易斯·托玛塞罗(Luis Tomasello,1915—2014)的作品《彩塑大气No.287》,艺术家将529块小型立方体倾斜摆放,同时每个立方体的一面涂上绿色、蓝色或者黄色,从而远看会产生五个正方形若隐若现的场景。
  德国艺术家哈特穆特·伯姆(Hartmut Bohm,1938—)
  在作品《立方体中的结构No.3》中则巧妙地将同样大的小长方形亚克力板有序地排列旋转,仅仅是单纯的透明亚克力板便营造出一种强力的旋转扭曲的感觉。
  由此可见颜色并不是产生欧普效果的唯一条件,相反帮助艺术家拓展了更广阔的艺术道路,艺术家在单纯的表面努力创造变化,形成光影与凹凸完美的结合,使作品更多了几分趣味性。
  2.数字媒体“欧普”艺术作品
  力学与运动成为这一类艺术家新近使用的词语——在这些作品表面上,它们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合乎情理并且连贯的印象。这些装置作品用马达带动其运动,使他们比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奇怪的机器。他们使用的材料也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镜子、铝片、塑料等等。有一些作品更是与灯光相结合——不断变化的元素与周围的光影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例如意大利艺术家大卫·伯里阿尼(Davide Boriani,1936—)的《超立方》(Hypercube)作品,艺术家将四个正方体一个套一个地垂直放置,并且让其在不同频率下旋转。同时艺术家在每个立方体的外表画上密集的直线,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眩晕效果。   在这一类艺术家中,旋转基本是每个运动装置的主要路径。有的艺术家也聪明地利用镜子反射这一原理,将同一物体或者本身就有视错觉的图片经过多个镜面的反射,给观者营造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虽然作品表面是硬的,运动的路线也是呆板的,但艺术家依旧能够从新的材料中创造出新的美感。
  3.当代欧普艺术家李姝睿
  李姝睿(1981—)的作品关注光,甚至直接描绘光。“让人神经抽搐的光斑和巨大的透出幽暗光线的电梯间装置似乎都是利用光来作为干扰观者和环境的手段。”{3}她的作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不论是让人神经紧张的巨大光斑还是电梯间装置透出来的幽暗光线都使人意识到这是为观众创作的作品,刺激着观众的生理和心理知觉。同上一代艺术家相比,李姝睿“甩开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叙事的包袱”,最初“以直觉式的生理体验”为出发点,进而在理性思考和控制之下“探索光與空间的表现方式”,以追求体验为主要的创作方向。{4}这些特点,使人联想到欧普艺术的要素与追求。
  2005年,李姝睿创作了作品《光》,这张作品由内而外按照色谱的补色原理填充,从而制造出强烈炫目的幻觉。作品“似乎是描绘太阳的边缘”{5},观众在画面上可以获得强烈的生理反应。这张作品奠定了之后李姝睿创作的基调——探讨光、空间、身体与体验。虽然批评家声称李姝睿的创作出于对学院写实体系“本能”的抗拒,与西方欧普艺术的精确计算产生视错觉的过程不一样{6},然而这种比较本身就暗示了二者之间潜在的关联。
  {1} 可以使用Photoshop进行创作,教程参见网址:http://www.op-art.co.uk/category/op-art-tutorials/;也可以通过在线的欧普艺术生成器,可以参见网址:http://www.opartica.com/opartica/.
  ② 此处引用电子版,见于网址:http://www.thefreelibrary.com/The+return+of+Op%3a+with+two+major+survey+shows
  +on+Op+art+running...-a0163531187.
  {3} 艺术家周思维对李姝睿的评价,参见网址:http://www.
  artlinkart.com/cn/artist/exh_yr/9dfarCor/209cwCnj.
  {4} 常旭阳、Dominik Salter Dvorak:《李姝睿:庇护所——所有的恐惧来自于世界边际未知的闪烁》,《艺术界》2012年第3期。
  {5}{6} 吴建儒、Vanessa Nolan:《李姝睿:光的困境》,《艺术界》2014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里尔·贝雷特.光效应艺术[M].朱国勤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M].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威廉·佛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M].宋协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作 者:杨舒文,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绘画。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其他文献
学生要想学好美术课,技法和理论知识缺一不可,两者相互补充。现在美术技法课使学生的美术技法得到了提高,但部分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理论知识和鉴赏方面仍较为欠缺。所以,
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对高校而言,以人为本最核心的就是以学生为本。在计算机机房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和
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画种。中国花鸟画起源较早,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国花鸟画传承至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审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
一个人的"三观"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形成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象化的生活磁场有效地让规范内化于学生心中,让教育主体产生真正的认同,并起到指导其行为的作用,产生自觉行
视频水印的嵌入与提取的方法很多,但根据视频特征采用演化的方法对视频图像进行分类处理目前却很少见。本文采用适合视频性能和人眼视觉的特点的视频水印,提出了一种用人工蜂群
问题既可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结尾,它伴随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问题不仅要问得好,还要串得好,通过高阶思维的问题串
我国综合类艺术院校的雕塑系教学,相对于国内外专业美术院校雕塑系的发展,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教学、科研和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这一
【摘要】线描创作教学应站在儿童视角,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让学生发现多样的线描素材,彰显线描创作的“童趣”;要活化线描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创作工具,凸显线描创作的“童真”;要将线描创作与生活设计运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线描美化生活,体验线描创作的“童味”。  【关键词】儿童视角 线描创作教学 设置情境 活化形式 尝试运用  儿童视角下的线描创作教学,应站在儿童
数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在从事数学科学研究活动后所揭示的数学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是数学科学产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精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针对这一特点,许多教育教学专家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觉得“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高中语